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學問和知識份子
 瀏覽1,607|回應0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文原載: msn社群 >> 街頭社會學 >> 一般 (2003)

0.
前言

我和方向君及Pleiade 君關於《大學排名風波之外》的討論(1),比較專注在一些個別的議題或概念。我想可以告一段落。我再度對自己在那幾篇留言中的尖刻風格表示歉意。如果有什麼替自己開脫的藉口,我想說明絕不是針對方向君個人,而是針對當前台灣學術界的學風,以及所謂「知識份子」的行為或不(採取)行為。 我想談談學問和知識份子,算是一個小結。有些看法和留言中重複,其實這才是我參與討論的動機,請各位指教。在許多陳述句前,我省略掉「我認為」三個字

1.
學問和知識性質的演變

研究學問和追求知識的基本目的在解決社會(人類)所面臨或將面臨的問題,增加(人類)生存的機率。舉一個例子:為什麼不論中、外,第一個實證科學都是天文學,而且都有相當的成果?因為氣候和下種及收成有直接關係,古代無法研究氣象,只能從四季循環來做一個宏觀的了解和採取相應的經營步驟。 由於人類社會結構的趨於複雜和人類文化的累積,學術研究的分工也跟著趨於瑣碎、細緻、多面化、和多功能化。由於這些因素,學術研究的目的,從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引發出一個次級功能,就是解決個人的生活問題。換句話說,「學術研究」成為和修鞋、補鍋、算命、出賣靈魂(肉體?)一樣,是一個混飯吃的行業。

2.
學而不思則罔

我三十多年前初到國外唸書時,看了一些所謂的「學術論文」後(主要是Physics Review,其次才是社會科學的刊物),就開過玩笑說:「如果我是美國歷史系的學生,我可以拿『明、清兩代宮女衣袖長度的變遷』做博士論文題目」這當然是「尖刻」的說法,但美國50%的「學術論文」和25%的學術著作大概在這類層級。這個評論不是尖刻,而是educated guess我還可以舉一個實例: 加州公路巡邏隊,在15年前左右,委託加大洛城分校做了一個統計研究。研究結果「顯示」: 穿迷你群或熱褲的年輕女性,在高速公路搭得上便車的「或然率」,高於其他群組。 從「大歷史」的宏觀角度看,「衣袖長度」算是歷史事件嗎?「搭得上便車的或然率」算是社會現象嗎(2) 這種學術研究的發展和它成為混飯吃的行業有直接關係。它們是「不出貨,就出局」這個現實所造成的後果;此句翻譯自 "Publish or perish." 或譯「不出論文,就捲鋪蓋」。 另一方面,所謂「後現代」現象的興起,除了思想發展以外,有兩個社會因素。

1)
在哲學論述逐漸需要自然科學知識為基礎的情況下,傳統哲學家必須在哲學領域 外,開拓他/她們新的論述場域。否則失去講台,也就失去混飯吃的行頭(2023/11/21,該文第4.2小節)
2)
法國(人文/社會)學術界競爭激烈,「語不驚人死不休」成了出人頭地、建立「學術」地位的工具之一(3)

在「知識社會學」的詮釋下,我們不但需要了解「理論」或「學問」是一種「社會建構」,也需要了解它們是一種「謀生技能」。學術研究或論述也就和「謀生技能」有某些共通性,例如說搭順風車(「主流論述」)、淘汰率高(「主流論述」頂多「主流」20)、或招搖撞騙(「主流論述」是財團或CIA暗中資助或委託)等等。我講這麼多,是要提醒年輕學生:

a.
做學問要了解該領域的基本目的或功能。不要誤入歧途,搞些枝枝節節或花拳繡腿。這是為什麼要讀經典著作的原因。
b.
「盡信書不如無書」和「學而不思則罔」這兩句話有時代意義。千萬要防範「聽到風,就是雨」症候群。

3.
知識社會學

柏格/拉克曼所說的「主觀現實」的概念強調:人對現實的了解,受到論述者的文化(包括歷史、傳統等)、經驗(包括家庭成員、家庭生活、教育等)、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政治、經濟、社會等)、境遇(社會存在,如混飯吃的方式)、及語言各種因素的制約(Berger/Luckmann1967) 傅柯、李歐塔、布希亞等則強調知識對權力的依附性和助紂為虐性(4)  

4.
士不可以不弘毅

如果我們對知識份子還有一些念舊的情懷, 如果我們對不公不義還有一些憤慨的感覺, 如果我們對社會大眾還有一些悲憫的念頭, 做為一個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幸運群組,我們應該在「混飯吃」和「解決人類/社會問題」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如果研究學問和追求知識的基本目的在:「解決我們(人類)所面臨或將面臨的問題,增加生存的機率」。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專業講求效能,也就是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則:

1)
理論(說法、論述、 ...)必須內部一致;和現實及通行的其他理論相容。
b)
要跳出個人好惡或黨派立場來觀察現實、思考問題、和做判斷。

我們要時時自問:

a.
我站在誰的立場思考?
b.
我站在誰的立場發言?
c.
我的行為合不合一個傳統知識份子的志業?
d.
如果不鳥「中國」傳統, How about 啟蒙思潮、1848、後現代的傳統?

附註:

1.
msn社群 > 街頭社會學 > 大學排名風波之外】
2.
當時報上沒有說明這份「學術」報告是經濟學系、社會學系、統計學系、或心理學系的「成果」。
3.
這是我在一本討論「後現代」思潮的書中讀到的分析。我想原作者做此評論時,有點"tongue in cheek"的味道。
4.
從認知科學的觀點,我不完全同意知識社會學和「後現代」論述的說法,但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參考文獻:

Berger, P. L./Luckmann, T. 196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chor Books, New York。第3章。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