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詮釋觀」 -- 詮釋系列之一
 瀏覽2,735|回應0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0.     前言

我過去先後發表過一些自己對「詮釋」的了解和看法(附錄 - 1)。最近因為在【樂學堂】網頁江東之義網友討論牟宗三先生一篇學術演講(牟宗三 2007;胡卜凱 2007a),涉及到馮友蘭先生《孟子浩然之氣章解》這篇論文(馮友蘭 2006:1176 - 1191頁)。我當時曾刻薄的批評馮先生對「浩然之氣」中「氣」字的詮釋。為了呈現我批評的「理由」,我承諾寫一篇文章來分析和檢驗馮先生的「詮釋」(1)。

但這篇分析越寫越長。因此我將它分成四篇文章發表。其中三篇成為一組「詮釋系列」:

a.     本文是此系列的第一個單元。我討論自己的「詮釋觀」,重點放在詮釋的方法論」;

b.     我在此系列第二個單元中,分析和檢驗馮先生的「詮釋」(胡卜凱 2007b)。重點放在討論先生基本假設」;

c.     我在此系列三個單元中,提出我對「浩然之氣」一詞的詮釋(胡卜凱 2007c)。它是我在第一個單元中所討論方法論」的應用。它也提供一個和馮先生「詮釋」的對比

d.     我在第四篇文章中則討論當前部分儒學學者的學風(胡卜凱 2007d)。它和本系列無關,但它延續我在第二個單元中所涉及的議題。

江東之義網友和其他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指教

附錄是部分我過去發表文章的目錄,它收集了和此系列相關的拙作。這些文章的論述架構一致;內容有重複的地方;所用到的語詞和概念不盡相同。它們是我五年來思想演變的軌跡。

1.     詮釋空間的限制

「詮釋」不是「假說」、「定律」、或「理論」。「詮釋」之所以被稱為「詮釋」,以及它們有一定的價值,正因為它們不是「人云亦云」。因此,一般來說:

相對於一般論述來說,「詮釋」的「論述」空間比較大(附錄 - 2)。

另一方面,一個人並不能因為「詮釋」性論述有以上的性質,而將「詮釋」一詞當成「賣狗肉」的「羊頭」;此詞也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作風的護身符或遮羞布。所以,我認為:

「詮釋」有相當大的「論述」空間,但這個空間並不是無限大。

我認為基本上「詮釋」有三個限制:

a.     「凡詮釋必有所本」。因此,「詮釋」有符合「被詮釋文字意思和意旨」的限制;

b.     「凡論述必有前提」。因此,「詮釋」過程有「內部一致性」的限制;

c.     知識界的「詮釋」則有「人際相通性」的限制(2)。

滿足這三個基本限制的「程度」,我稱為詮釋的「週延性」或「詮釋週延性」。「詮釋週延性」也可看成是一個區分「詮釋」和「胡說八道」或「瞎掰硬柪」的判準。

一位詮釋者是否能夠滿足「詮釋週延性」,通常由兩個面向或因素決定:

A.    詮釋者的「基本假設」;

B.     詮釋者的「方法論」。

以下略做討論。

2.     詮釋者的基本假設

詮釋者的「基本假設」指一個人用來「了解」,從而「詮釋」一個論述或現象的根據。它包括詮釋者經常使用的觀念、概念、立場、和/或認知(3)。我有時用「論述架構」來稱呼「基本假設」。我在其他文章中已詳細討論過這個議題,此處從略(附錄 - 3)。 

3.     詮釋者的方法論

詮釋者的「方法論」通常包含兩個成分,也就是她/他所使用的:

a.     詮釋原則;

b.     詮釋工具。

3.1   詮釋原則

詮釋者通常根據被詮釋思想或作品的性質和內容,來決定她/他所採取的一套「如何進行詮釋」的原則,以及根據這些原則而使用的具體詮釋步驟。我從上面提到的三個「詮釋」基本限制切入,簡單的討論「詮釋原則」。

1)     「凡詮釋必有所本」

「所本」在這裏包括至少五個層次或層面:

a.     被詮釋的思想或作品所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或試圖解決的問題(附錄 - 4);    

b.     被詮釋者的「思想」和「論述」架構。或者具體的說,她/他的師承、學派、(藝術)風格、和立場等等;

c.     被詮釋文字或作品的語境(上、下文的文字脈絡);

d.    被詮釋者當時的語意、語法、和表達方式等等;

e.     詮釋者本人的「思想」和「論述」架構,或詮釋者本人的師承、學派、(藝術)風格、和立場等等。

這些是就「所本」這個限制來考量,詮釋者可能需要顧及、說明、和/或維持它們之間一致性及相容性的面向。

2)     「凡論述必有前提」

當一個詮釋者有自己與眾同的見解或「詮釋」時,她/他必須針對以上所說的「所本」,做個清楚的交代。其他人才能檢查:

a.     這些前提或假設是否成立;

b.     詮釋者的結論(詮釋內容)是否和這些前提一致或相容;

c.     詮釋者的詮釋(推論)過程是否和這些前提一致或相容。

後兩者合稱論述的「內部一致性」(附錄 - 2)。

3)     「人際相通性」

一般人接受自然科學的理論。除了因為自然科學的理論通常帶來實際效益外,也因為它們具有「科學基礎論」學者所說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是任何一個自然科學的理論被稱為「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

「預測能力」這個概念所指的是什麼?

在一般人的「用法」中,氣象局的工作人員能「預測」天氣;算命、看相、摸骨、卜卦、或看風水的人,也能「預測」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運勢。

但「科學基礎論」學者所說的「預測」,指的不是上述第一種以或然率做前提的「預測」;也不是第二種信者恆信的「預測」。在「科學基礎論」中,「預測」指的是「一翻兩瞪眼」的「預測」。

如果一位「科學家」宣稱他/她的「科學理論」具有「預測能力」,他/她必須根據這個「理論」來「預測」一個或一些可被其他人具體驗證的結果。當所做的「預測」沒有兌現的時候,這個「科學理論」就失去了它名稱前面的「科學」兩字,而這位「科學家」可能從此被當做小丑或江湖郎中。

「自然科學」的對象是「自然界」的「客觀」現實,因此,「自然科學」理論的「預測」指的是:

如果「前提」一樣,則根據這些「前提」所「推論」出來的「結果」,次次都必須完全相同和能夠實現。

換句話說,「自然科學」理論絕對沒有「瞎掰硬柪」的空間。這並不是說「自然科學」的理論是「真理」,而是說:

a.     「自然科學」理論在提出前和提出後通常會受到嚴格的驗證;

b.     提出「自然科學」理論的人,通常把它適用的範圍和條件(前提)說得清清楚楚;

c.     一個「自然科學」理論一旦被「反證」,提出這個理論的科學家或者放棄這個理論,或者修正它適用的範圍和條件(前提)。

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的對象是具有「有限選擇能力」的人。影響一個人做「選擇」的因素太多,這些因素也隨一個人的「意識狀態」而變動。因此,沒有人能絕對「預測」自己或他人可能會做的選擇。「社會科學」也就沒有滿足以上這三個條件的能力。「社會科學」自然不可能具有「自然科學」語境中所說的「預測能力」。

「社會科學」在此包括「人文科學」和「文化科學」兩詞所指的研究領域。或者說我把三詞當做同義詞。

由於研究對象的性質不同,「(社會)科學基礎論」學者更改了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科學」一詞用法的「遊戲規則」:

a.     「社會科學」的「客觀」指符合「人際相通性」;

b.     「社會科學」中,「預測能力」的條件由「『局部』的『解釋』能力」這個條件取代。「局部」在此指:「特定時間下,某一個地區的某一個社會;或這個社會中的某一個次級群體。或這個群體中的某些角色。」

因此,「社會科學」雖然不具有「(自然)科學基礎論」學者所說的「預測能力」,它仍被認為或被接受是「科學」。

這也是何以在「社會科學」中,「(社會)科學基礎論」一定要求社會科學的「理論」具有某種程度的「人際相通性」;如果「詮釋」要成為被接受的「(社會)科學方法」,它也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人際相通性」。

「人際相通性」也同時蘊含「外部相容性」。此詞指一個被多數人接受的理論,需要和其他被多數人接受或沒有被「反證」的理論「相容」。「反證」一詞相當於日常生活語言中的「推翻」。「相容」一詞指兩者不直接衝突或矛盾。

除非有充分的理由,一個「詮釋」需要和其他被多數人接受的,針對同一個對象所做的「詮釋」相容。

我在其他文章中討論過「科學方法」、「人際相通性」、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差別的議題。此處從略(附錄 - 4)。

3.2   詮釋工具

「詮釋工具」指:

在詮釋過程中,詮釋者所使用的,相關領域中的概念和理論。

這裏的「概念」和「理論」,不是詮釋者本人的「基本假設」;也不是被詮釋者的思想或作品。它指的是詮釋者所用到的,一般性、尤其是「工具」性的概念、理論、和/或知識。

1)     詮釋工具的實例

以下舉三個例子來說明「詮釋工具」這個概念。以下三小節中有引號(「」)的詞彙都是「詮釋工具」的例子。

1)-1  文學詮釋

一個人要詮釋托爾斯泰或朵斯陀也夫斯基的作品,她/他除了要熟悉「文學批評」各流派的「術語」和「理論」外,也至少需要了解19世紀中葉前後,俄國和歐洲的「思想潮流」、「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

1)-2  社會科學詮釋

一個人要詮釋韋伯的"學術中立說",她/他除了要熟悉韋伯的「社會科學理論」外,也必須了解德國在20世紀初葉的「學術生態」、「政治生態」、和當時在德國及西方當紅的「學術議題」。

1)-3  哲學詮釋

一個人要詮釋康德或黑格爾,她/他除了要熟悉「西方哲學史」和主要的「西方哲學學說」外,也至少需要了解普魯士和歐洲在18到19世紀的「思想潮流」、「政治制度」、「社會結構」、以及當時西方當紅的「學術議題」。

2)     詮釋工具的困境

這裏我們面對一些難解的問題。例如:

當下「文學批評」的主要流派,沒有十個也有五個。那一個的理論或概念最「好用」?也就是說:

詮釋者要從那一個「角度」,或「選擇」那一付「(有色)眼鏡」,來幫助自己看清楚被詮釋者的作品?

同樣的,普魯士及德國和歐洲在18到20世紀的學術、政治、和社會背景,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和「特色」;針對這些面向和特色,各家也有各家的「詮釋」或「解讀」。因此,不論我們「選擇」或「認定」這個或那個面向和特色;以及採取這家或那家對這些面向和特色的詮釋或解讀;要掌握它們對康德、黑格爾、或韋伯思想的影響,以及如何根據它們來理解康德、黑格爾、或韋伯的思想,可能都和一群「瞎子」以「摸」的方式來了解「象形」一樣,是個無解的工作。

3)     詮釋和社會建構論

根據動物生態學家的研究,許多生物把自己睜開眼睛後,所看到第一個在動的物體當做「母親」。

我想同樣的機制也影響,甚至「制約」我們觀點的形成。也就是說,在社會和人文科學界,許多人把自己第一次聽到或學到的理論或「論述」當做「真理」。然後以這個僅僅因為剛好是自己第一次聽到,就被或才被當成「真理」的「論述」,做為自己了解或詮釋其他學說和現實的「思想架構」或「論述架構」。

以上我借討論詮釋者所用到的「工具」性概念和理論,突顯「相對主義」或「社會建構論」所觸及的一個關鍵議題:

一個詮釋者如何說服讀者或聽眾(甚至她/他自己),他/她「選擇」或「使用」了「正確」或「相關」的概念、理論、時代因素、和社會背景來進行「詮釋」?

除非一個不知道自己在坐井觀天的人,或一個不知道或不肯承認自己是個教條主義者的教條主義者,一般人都會再三的思考以上這個問題。這也是我一開始就為「詮釋」工作或活動「定性」的原因。

4.     我的論述

「詮釋」一定是個「論述」;而從以上的說明來看,幾乎任何「論述」也都多多少少有「詮釋性」。或者說:

「論述」是對現象的「詮釋」;「詮釋」是對理論或作品的「論述」。

我一向承認: 

我的觀點以及我對一個學說或作品的了解或詮釋,受到我所「選擇」或接受的「思想」和「論述」架構的制約。

我也一再宣稱:

我的觀點、了解、或詮釋並不是「真理」;它們甚至不一定是主流「論述」。

不過我很努力的維持和檢查它們的「合理性」和/或「週延性」。我也很願意和歡迎就事論事、依理說理的討論或公評(4)。

5.     結論

5.1   「詮釋」有它的「客觀性」(第1節);

5.2   「詮釋」也有它的「主觀性」(第2、3兩節);

5.3   知識界的「詮釋」必須接受公論(第3.1-3)、3.2兩節)。

附註:

1.     我的任何一個批評或論述,至少在我的「論述架構」內,都有充分的「理由」。「言必有據」和「言之成理」是我所遵循的許多「論述規範」中的兩個。

2.     知識界的「詮釋」必須接受公眾的檢驗,也就是要拿出一套一般人能了解的說法或「論述」。本文主要討論知識界的「詮釋」。

3.     這個說法和康德:我們必須用「範疇」才能「了解」現實或「現象界」這個理論是同一個道理。經驗論和理性論的分別,不在「範疇」是否具有這個功能,而在「範疇」的「來源」(由經驗而來還是天生的?)。

4.     我通常不理會「胡說八道」或「瞎掰硬柪」;但我一定攻擊或撻伐語帶輕薄或向我挑釁的「胡說八道」或「瞎掰硬柪」。我並不在乎對我個人的攻擊,例如我認為在政治論述中的攻訐對罵是常態。但我絕不容忍無知者或大字不認識幾個的人,在知識領域輕蔑知識或侮辱一個讀書的人。

參考書目或文章:

l   馮友蘭 2006,《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商務印書館,台北

l   牟宗三 2007,《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樂學堂】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593&show=0

l   胡卜凱 2007a,《批判與攻擊》,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64,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65,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66 。

l   胡卜凱 2007b,《評馮友蘭《孟子浩然之氣章解》 -- 詮釋系列之二》,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2235010&tpno=0&no=2976&cate_no=0

l   胡卜凱 2007c,《淺釋「浩然之氣」 -- 詮釋系列之三》,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2235469&tpno=0&no=2976&cate_no=0

l   胡卜凱 2007d,《從孔、孟思想談當代部分儒學學風》,即將刊出。

附錄:

1.     論述架構相關議題

1.1   淺談基本假設》,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24

1.2   《發刊詞 – 我的論述架構》,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77

1.3   我的基本假設》,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25

1.4   《唯物人文觀》,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919 

1.5   《唯物論 唯心論》,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908

2.     論述相關議題

2.1   《判斷模式》,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34

2.2   《語言和論述 -- 對合「理性」論述行為的建議》,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441 

2.3   《談 「非理性」論述行為》,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462 

2.4   《你本來就不需要講「理」》,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470 

2.5   《論述理論 -- 1》,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916 

2.6   《尊重別人發表意見的權利》,http://www.fokas.com.tw/news1/newslist.php?id=1406 

2.7   我的論述風格》,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40872&no=2976&raid=1440926#rep1440926

2.8   端正論述風氣》,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87963&tpno=0&no=2976&cate_no=53685

2.9   淺談罵人》,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41584&no=2976

2.10 「罵人」是一種策略或鬥爭方式》,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915492&tpno=0&no=2976&cate_no=53685

2.11《關於「人身攻擊」的討論》,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92257&tpno=0&no=2976&cate_no=53685

2.12 關於「人身攻擊」的討論 1》,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40872&no=2976&raid=1440926#rep1440926

2.13 關於「人身攻擊」的討論 2》,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40872&no=2976&raid=1440926#rep1440926

2.14 關於「人身攻擊」的討論 3》,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40872&no=2976&raid=1440926#rep1440926

3.     「詮釋」相關議題

3.1   《「詮釋」和「後『現代』」之 1 -- 淺釋「詮釋」和「後『現代』」》,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681 

3.2   《淺談「解構批判」》,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327

3.3   《淺談《老子》 - 研讀古書方法的案例》,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86 

4.     「文化」和「知識」相關議題

4.1   《我對「文化」這個概念的了解》,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800

4.2   《中國文化的出路》簡介》,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552

4.3   評「全盤西化」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551

4.4   關於 中華文化 的討論》,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466

4.5   在「靠文化」學術研討會 的發言》,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434

4.6   大哉問 -- 文化研究》,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2976&cate_no=52524&pno=1&aid=1499277&tpno=2#reply

4.7   文化隨筆之 1 -- 子不語:怪、力、亂、神。》,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36400&tpno=4&no=2976&cate_no=52524

4.8   文化隨筆之 2 -- 「科學主義」、「西方文明」》,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40646&tpno=4&no=2976&cate_no=52524

4.9   文化隨筆之 4 -- 文化是從經驗中累積的成就》,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544498&tpno=2&no=2976&cate_no=52524

4.10 文化問題對談》,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936

4.11 走出愚昧和迷信》,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99277&tpno=2&raid=1544513&no=2976&cate_no=52524#rep154        4513

4.12《解構批判陳師孟秘書長對國外媒體的談話》,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71

4.13 從莊子談公共論述》,aid=1715583&tpno=1&no=2976&cate_no=52524

4.14 《社會變遷 1 – 淺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210

4.15 《《中國哲學的特質》讀後》,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18,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19、和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720

4.16 《淺談《易》和 卜卦 1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846

4.17 未來與現在》,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541246&tpno=2&no=2976&cate_no=52524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2234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