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重編》說明
0. 前言
依主題重編《老子》一書內容的做法(胡卜凱 2003a),目前已相當普遍(胡卜凱 2003b:第0.節 -《前言》)。可見大家認識到這個工作的重要和需要。在儒家典籍方面,我手頭有嚴靈峰先生的《論語章句新編》(嚴靈峰 1968)。嚴先生依主題將《論語》一書內容重編為21章。我不知道有沒有其他學者對《中庸》、《論語》、和《孟子》做同樣的工作。
根據我對研讀先人著作的一些淺見(胡卜凱 2003b),我將《中庸》一書依各章或各段落內容所論及的主題或議題加以編輯(胡卜凱 2007a,下稱《重編》),重編的步驟請見以下0.2節的說明;所歸屬主題的選擇和分類則根據我的判準,請參考0.3節中所列的目錄。本文對我將《中庸》內容,在重編過程如此歸屬的理由做一個簡單說明。《重編》的結果自然有討論、修正、和改進的空間,歡迎批評指教。我雖多次檢查和反覆思考,遺漏或錯誤恐怕在所難免,敬請指正。
0.1 目的
我認為對個別先賢的著作內容依主題分類,然後整理出著作中的關鍵概念及思路,可以幫助學者建立先秦諸子的思想體系。對先秦各學派所有的典籍做這類整理和提鍊的工作,可以幫助學者建立先秦各學派的哲學或政治學理論和體系。我建議這兩類整理工作,可以分別做為當下碩士和博士論文的題材。
我對儒家典籍和中國學術思想都相當生疏。因此,我給《重編》所定的目的和工作內容很簡單:
將《中庸》一書的文字依主旨或議題集合在一起。
這個結果可以幫助初學者了解《中庸》裏和特定議題的相關論述。至於分析、整理、和提鍊的工作,不是我能勝任或敢於嘗試。本文第五節只對最初步的文字分析,提供兩個具體案例。
我分類和編輯的結果,當然不表示先賢當時有這種觀點;也不表示他們曾有意識的考慮到這些主題;或有意識的採取這類立場。它只表示我認為,猜測,或推想,他們可能有類似的想法;他們可能曾朝這些方向思考;或後學應該繼續朝這些方向發展(胡卜凱 2007b:第2節)。請參考本文第1.2、1.3、2.1、和3.1四節,以及註7中對《中庸》相關內容的具體討論。
我計畫依照這個思路,對《論語》一書也做類似的編輯工作。
0.2 編輯步驟
a. 我將《中庸》一書的軟體版下載(《中庸》 網路);
b. 我保留每一段話原來的章數,以便參考比對;
c. 我使用「剪、貼功能」,將這些文字依0.3節所列的目錄分類;
c-1 如果文字的內容適用於不同主題,我會依該章或該段落的主旨,將它歸入(我認為)最適合的主題。
0.3 目錄
《《中庸》重編》一文的目錄如下。我將《中庸》一書內容依這個方式分類的考量,主要是便利於它們和現行各學科的次領域(學門)整合。在以下第1到3節中,我將對我分類的方式略做討論,歡迎批評指教(1)。
a. 倫理學
a.1 倫理學基礎論
a.2 規範倫理學
a.3 應用倫理學
b. 認識論
b.1 知識基礎論
b.2 知識方法論
c. 政治論述
c.1 政治哲學
c.2 政治學(治國之道)
d. 自然觀(或泛神論)
1. 倫理學
我對先賢在倫理學方面論述的興趣有兩點:一是從「基礎論」切入,發掘先賢對「人是什麼?」這個根本問題的理解;一是從「比較研究」來了解中、西倫理學思想相異和相同的地方。
1.1 倫理學基礎論
「倫理學基礎論」討論以下主題或議題(LaFollette 2000:1頁;3 - 6頁):
a. 「行動規範」是否具有「現實性」或「絕對客觀性」(2)?「現實」在此指和外在世界的某些性質相對應;「絕對客觀」在此指所有的人都能同意。
a-1 如果行動規範具有現實性或絕對客觀性,這個現實性是什麼?這個客觀性的來源或基礎是什麼?
a-2 如果行動規範沒有現實性或絕對客觀性,則它們(可能)受社會和文化的制約。或每個社會(文化群體)可以有,也通常有,各自發展出來的行動規範。在這個情況下:
a-2a 在多元價值觀盛行的當下,個人有沒有選擇自己願意或能夠遵守的行動規範這個權利或自由?還是:
a-2b任何一個社會成員必須遵守某些約定俗成的最低行動規範(3)?
b. 如何研究倫理學?或倫理學的「方法論」。
b-1 倫理學理論中所用各種「概念」或「詞彙」的定義。
以上的「行動規範」相當於一般倫理學著作中的「倫理」、「道德」、或「道德規範」(4)。
《中庸》一書沒有涉及「基礎論」議題,在倫理學的這個次領域下,我用「未論及。」表示。如何根據個別先賢或先秦各學派的著作,建立、闡釋本體論、倫理學、和認識論三門學問中的「基礎論」,是我在0.1節 -- 《目的》中所說的「分析、整理、和提鍊」工作之一;它們也是建立各家或各學派在這三個領域中思想體系的前置作業。我認為這是當代研究中國過去學術思想學者最重要工作中的一個。
1.2 規範倫理學
本節一開始對(我所了解的)倫理學研究主題做了一個說明:
倫理學以人行動的「目的」為研究主題,來界定「人是什麼?」或「什麼是人?」這個問題。
就人生活或生存的「目的」來說,西方規範倫理學有兩個主流論述:一個認為人應該追求「善;另一個認為「幸福」。因此,(西方)「規範倫理學」(或「理論倫理學」)討論以下主題(LaFollette 2000:1頁;6 - 11頁):
a-1 什麼是善?
a-2 什麼是幸福?
b. 什麼是達到「善」(或「幸福」)的行動規範或生活方式?
中國先秦時代的學者,大概只有「善」或相當於「善」的「(道德)規範」概念。例如本節所收入的《中庸》文字,強調「率性」、「中和」、和「誠」三者。
《中庸》的「和」、《論語》的「樂」(如「回也不改其『樂』」,談的是一種人的「意識」狀態。但中國先賢用這種「意識」狀態來界定人「生活」應該有的形式或模式。換句話說,在中國先賢的思想中,他們已經把「和」、「樂」當做規範或典範,而不是把它們當做一般人的「生活」狀態來考慮。因此,「和」、「樂」這些概念和(西方)「幸福」的概念並沒有什麼交集(5)。
1.3 應用倫理學
(西方)「應用倫理學」討論以下主題(LaFollette 2000:1 - 2頁):
a. 在釐清「善」(或「幸福」,下同)的概念後,一個人如何達到「善」?
a-1 判斷一個人的行動是否符合「善」的依據是什麼?
b. 在特定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如何行動才符合「善」的要求?
c. 一個社會如何和根據什麼原則建立(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行動規範?
先秦諸子的典籍中,有相當多關於「行動規範」和「如何行動」的論述。儒家著作(如《中庸》)自不例外。從《中庸》一書的內容來看,其倫理學的主旨是我所強調的「社會規範」,也就是「倫理」或「道德」表現在和別人互動的過程,不是專注在「個人修養」。這可從我收入在此節中的第十三章和第二十章兩段文字看出。我對後者的部分文字做了些許移動,增補,和修改。
我收入在《規範倫理學》一節裏的「中和」和「誠」幾段文字,可以當做我以上這個判斷的旁證。而在《重編》第3.2節的《政治學(治國之道)》中,我們可以看到「誠」在處理公共事務上的應用。和多數西方政治論述一樣,《中庸》內政治學的基礎是子思(繼承孔子)的倫理學思想。
2. 認識論
2.1 知識基礎論
「知識基礎論」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a. 「知識」是什麼?
b. (這樣的)「知識」是不是存在?
b-1 如果(這樣的)「知識」存在,它存在的條件是什麼?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
「(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這段話,表示孔子認為「『知識』有兩種。」的想法 –「先天知識」(生而知之)和「經驗知識」(學,困而知之)。所以,雖然這段話上、下文的脈絡不在討論知識,我把它放在這個主題下(6)。
2.2 知識方法論
「知識方法論」討論以下三個議題:
a. 如果在上一節所界定的「知識」存在,我們如何取得它?
b. 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是否相同?
b-1 如果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不同,為什麼不同?
在中國過去經典中,當然只討論到第一個問題。
3. 政治論述
3.1 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討論以下三個議題(Strauss 1959:9 - 13頁):
a. 政府的目的;
b. 達到此目的的政府形式(型態);
b-1 最適當的政府形式。
以下對本節所收入兩段話的理由略做說明: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故大德者必受命。』」(第十七章)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第二十六章最後一段)
我把它們詮釋為:
孔子和他所繼承的儒家傳統,對「天子」(相當於西方的「君權神授」說)這個概念或說法所做的(資格)限制。
這兩段話和其它他儒家典籍中類似的說法,是後來孟子「聞誅一夫紂」的「理論基礎」或思想淵源(7)。
3.2 政治學(治國之道)
「政治學」討論以下兩個議題(Leftwich 2004:1 - 21頁):
a. 政治制度(政府的組織、型態、和運作等) ;
b. 政治治理(政府治理的原則、方式、和相對應的機制等)。
我將:「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中庸》第二十八章)
這段話收入本節的原因是:
儒家「禮」的概念有兩個層次:「禮儀」和「典章制度」。此處我取其「典章制度」之義。在當時周天子連「虛位元首」的地位都說不上的時候,這段話有強烈的政治立場宣示作用。
4. 自然觀(或泛神論)
一般來說,《重編》一文個別章節或段落的歸屬可能有爭議,不過我大概都可以提出(和其他內容歸屬)一致和相容的解釋。但本節所收入的三段話,由於以下兩個原因:
a. 我看不出它們和以上三個主題的關係;
b. 我不是很了解其主旨。
我將它們另立一類。本節標題只能說是我對這三段話內容的詮釋。
5. 分析案例
5.1 各主題篇幅比較
《重編《中庸》》一書的正文共4,470字(含標點符號,不含括號內的增補文字),以下是重編後各主題字數的百分比(四捨五入):
a. 政治論述 -- 47%
b. 倫理學 -- 42%
c. 自然觀 -- 8%
d. 認識論 -- 3%
5.2 指號的用法
a. 道
我對儒家典籍中兩個關鍵「指號」(或術語、概念),「道」和「君子」,提出一些淺見。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在用法上不完全相同。儒家「道」這個指號通常指示:
「行動『規範』」(或「道德『理想』」);
「行事『方式』」(它相當於當下社會科學中「經驗『法則』」的概念);
「自然(界的)『法則』」。
《中庸》一書中有55個「道」字。依我的了解,它各種用法的百分比是:
a-1 行動規範 -- 47% 26次,如「率性之謂『道』」(第一章)。
a-2 行事方式 -- 33% 18次,如「果能此『道』矣」(第二十章)。
a-3 自然法則 -- 13% 7次,如「天地之『道』」(第二十六章)。
a-4 其他 -- 7% 4次,動詞。如「而道自『道』也」(第二十五章)。
道家的「道」在大多數場合,相當於當下「本體論」中所使用的概念。也就是(道家所認定的)「萬物之『本』」、「宇宙之『源』」、或「自然『律』」等等。在少數場合,它才指示「行動規範」、「經驗法則」這類概念。
我們要了解先秦典籍,需要分清楚各家「道」字的這兩種用法。
b. 君子
「君子」一詞在儒家典籍中通常指有德或有學問的人,或兩者兼具的人。但此詞在某些脈絡中也指「統治者(國家元首)」或「執政者(政府官員)」。「君子」一詞在《中庸》一書中出現34次。依我的了解,上述兩種用法各有27次和7次,百分比則是:
b-1 有德者/有學問者 -- 79%
b-2 統治者/執政者 -- 21%
6. 結論
6.1 根據以上我的了解,我認為《中庸》一書在繼續發揮《大學》「君王論」(治國之道)的主旨(胡卜凱 2007c)。它更詳細和具體的確立儒家以「德治」這個關鍵概念為其政治論述的基礎。
6.2 我的解讀和朱子的詮釋:「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中庸》篇首的《序言》或《導讀》);以及:「蓋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達德為入道之門,...,三者廢其一則無以造道而成德矣。... 。」(《中庸》第11章評論),有些差距。我想這可以根據《中庸》一書的文字和義理做理論層次的討論。
附註:
1. 我列舉了三本主要參考書目,以下的討論是我綜合其他學者觀點後,對三門學問及其次領域研究主題的了解和詮釋,不是所引用參考文獻原作者的文字。研究主題:subject-matter
2. 在本文的用法中:「行動」(「動作」) -- 有「目的」的「活動」或「行為」。「活動」 -- 人所有可能的動態狀況。「行為」--「活動」中有一定模式者。行動(動作) :act, action;「活動」:movement;行為:behavior。「規範」一詞在此包含了原則、(指導)綱領、準則、規則、德行(德性)等概念。「規範」:norm;「行動規範」:code of conduct
3. 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容許某些「基於信仰的異議者」。例如,仍在實行徵兵制的越戰期間,有些教派的信仰者有拒絕參戰的自由。但據我所知,美國公民還沒有人被容許以宗教信仰為理由,公然拒絕送子女入學,或在子女病重時拒絕讓他/她們就醫。「基於信仰的異議者」:conscientious objectionist
4. 中文的「倫理」一詞被用來翻譯英文的ethics,此字源於希臘文。中文的「道德」一詞被用來翻譯英文的morality,此字源於拉丁文;ethics和morality兩個英文字的原意相通,但由於歷史和文化的發展,道德和morality兩者在當下的用法有時有負面意涵,而倫理和ethics兩者則無。「道德規範」:moral code
5. 從知識社會學或意識型態的觀點來看,東方倫理學(包括佛教)的主要目的在維護社會或群體的穩定,不在維護個人的福祉和利益(少數哲學家在外)。我甚至可以說,東方倫理學的主要目的在從日常生活面幫助維護現狀。而「現狀」幾乎都符合「既得利益」者的需要。這當然反映中、印兩國的社會結構和當時兩地社會的物質條件。這是我們很少在古代東方倫理學中,看到討論「幸福」論述的原因之一。
6. 這段話是古人「類比推論」的一個範例(胡卜凱 2007b:註11)。孔子認為「『知識』有三類」是人所熟知的道理,所以用以上這段話來支持原文中下面:「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的論述。
7. 「聞誅一夫紂」可以看成是儒家版「民約論」的先聲。可惜要到黃宗羲才有站在老百姓立場的知識份子出現,發揮孔、孟政治哲學思想的精華。其他時代的知識份子,就理論視野而言,都是我所說的「個人儒」。到了20世紀以後,當舉世走向民主、人權之時,許多自稱宏揚中國文化的知識份子,卻忙著替當權者擦粉。例如,恭維蔣中正「繼承文、武、周公、孔、孟、和孫中山先生四千年道統」的「知識幫閒」。至於那些忙著替當權者擦屁股的「知識幫兇」,或許就是「國恥」吧。
參考書目及文章:
- 《中庸》,智慧龍網頁(Wisdom Dragon),http://www.trustme.idv.tw/zhongyong/zhongyoung.htm
- LaFollette, H. Ed., 2000, The Blackwell Guide to Ethical Theory, Blackwell Publishers, Malden, MA, USA
- Leftwich, A. Ed., 2004, What is Politics?, Polity Press, Malden, MA, USA
- Strauss, L. 1959,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Other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 胡卜凱 2003a,《《老子》重編》,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85
- 胡卜凱 2003b,《淺談《老子》- 研讀古書方法的案例》,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86
- 胡卜凱 2007a,《《中庸》重編》,本城市下一個留言
- 胡卜凱 2007b,《《中國哲學的特質》讀後》,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574&show=25
- 胡卜凱 2007c,《淺談《大學》》,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599&show=0
- 嚴靈峰 1968,《論語章句新編》,水牛出版社,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