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的發展性(#32)
我絕對尊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也尊重他/她們保持自己傳統文化的努力,以及尊重他/她們保持自己傳統文化的權利和權力。
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兩個現實:
a. 這是一個生存競爭的世界,生存不是天賦的權利,只是自然隨機發生的結果。
b. 文化不是靜態的,不變的,數千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
簡單的說,人類幾百萬年前的「文化」跟猿猴的「文化」相近。人類幾萬年前的「文化」是茹毛飲血,穴居,或逐水草而居。我想現在幾乎沒有人會懷念或試圖保持這種「文化」,(少數頭腦不清楚的文學家或哲學家除外。)這些難道不是「文化」嗎?
如何在適應中求發展,如何保持或保存傳統文化中幫助我們發揮潛能,取得生存優勢的部分,是漢人、原住民、及所有希望自己後代500年後,還能抬頭挺胸走在地球上的人或社會都要面對的問題。
2. 行為主義(#43、#48)
心理學中有「行為主義」,它以「只研究『可觀察』到的『行為』」為主張。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這個學派逐漸式微。代之而起的,「神經心理學」、「生物心理學」、和「演化心理學」是目前心理學中的顯學。第三者鬧了很多笑話,那是另一個故事。
心理學中行為主義學派的式微,(就我所知)至少有以下五個原因:
a. 除了Pavlov, I. 有名的「制約反應」實驗外,它的基本假設沒有足夠多的、具有確定性說服力的實驗根據。(行為心理學家當然做了一拖拉苦雞零狗碎的實驗,這也是它走紅的原因之一,這一點以後再談。)
b. 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盛行。
c. Allport, G. W.、May, R.、和Maslow, A. H. 等建立存在心理學學派或人文心理學學派。
d. Chomsky, N.正面挑戰「行為主義」理論及他「深層結構說」的風行一時。
e. 許多人開始嚴厲批判政府(包括醫療機構、監獄、和軍隊等)濫用「行為主義」理論,以及號稱根據這個理論所發展出來「矯正『偏差』行為」的手段。
Chomsky的弟子認為他可能是「行為主義」式微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不過我一向認為「深層結構說」是胡說八道。主要理由仍是DNA不可能有一個「文法『圖式』」或「『文法』程式」來指導人使用文法。我雖然不茍同Watson, J. B. 和Skinner, B. F. 等所鼓吹的「極端科學主義」(其實是「非科學」)觀點,但在1970 - 1990年代左右,行為主義被認為過時或落伍的期間,我一直接受它「只以『可觀察』的『行為』為研究對象」這個基本立場。(DNA理論建立者之一的是Watson, J. D.)
在20世紀初葉,現代神經學奠基者Ramón y Cajal, S. (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1906)就有「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connectionism,簡稱連接論)」這個構想的雛形,1950年代心理學家Hebb, D. O. (被尊為認知科學之父)做了卓越貢獻。1940 - 1960年代以後,根據Penfield, W.、Sperry, R. W. (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1981)等人在大腦神經學的突破性研究,「連接論」有了大量和確實的臨床依據。但要等到1970 - 1980年代,尖端技術(如CAT Scan和fMRI)和相關理論模型出來以後,「連接論」才取代電腦(「人工智慧」)成為認知科學中當紅的「主流論述」。
我介紹這段歷史在說明:
A. 1940 - 1960年代紅得發紫的心理學行為主義,在1970 - 1990年代被打入冷宮。它過去部分誇大或荒謬的主張,已被放棄或修正。有了大腦神經學的最新理論和實驗做基礎,我相信在今後20年,行為主義可能再度成為心理學和社會科學中一個有力的「研究立場」(此詞相當於Kuhn, T. S. 的paradigm)。
B. 在學術界中,一個理論是否被一般學者接受,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自然科學領域,技術往往決定一個人的構想在他/她有生之年是睿智還是(被當做)胡說八道。
現在已沒有太多人很正式的討論「深層結構說」。以上第2、3兩種觀點,現在也只有「冷宮」或「深宮」的身分。
因此,「人性論」當下不是自然或社會科學中的一個主流「研究立場」。
3. 行為科學(#43、#48)
「行為科學」一詞的用法相當於「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泛稱,而不是像「物理學」或「社會學」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學門。「行為科學」指的是社會科學中,如社會學、政治學、文化人類學等等,的「行為學派」所進行的研究活動和得到的結果。這個學派的學者:
採取行為主義「只以『可觀察到』的『行為』做研究對象。」
這個「研究立場」。例如:
a. 政治學以「政治行為」為為研究對象,投票和遊說是兩個範例;
b. 經濟學以「經濟行為」為為研究對象,消費(或購買)和投資是兩個範例。
c. 社會學以「社會行為」為為研究對象,面對面溝通和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兩個範例。
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行為主義」的過時,「行為科學」的聲勢也跟著看跌。
有一段時間(1950 – 1970年代初期),美國有些二百五的學者,鼓吹以「行為科學」這個名稱取代社會科學。這些人和阿騙政府的智障嘍囉一樣,就是搞不懂「白馬非馬」這個概念在本體論和邏輯(或集合論)領域的意涵。
歐洲學者從來沒有接受過「行為科學」這個名稱或概念。
基本上,行為主義比行為學派更激烈,更接近所謂的「極端科學主義」和唯物主義。所以,凡是以「行為」為名的學派或學科,都不以「人的『天性』」為研究對象。雖然「行為主義」和「行為學派」在學術界都已失去了「主流論述」的地位,就我所知,目前西方社會科學中,以「人性」為研究基本假設的學派仍是少數。
哲學中當然還有人從非認知科學立場談「意識」、「浮現理論」、甚至「上帝」,但絕對不是主流。
目前三大尖端科學是「基因學」、「認知科學」、和「宇宙學」。第三者含理論物理學和高能物理學。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靈長動物學」,請指教。
********************************
本文是我在【中時電子報 > 聊聊吧 > 新聞對談 > 《公評、公論、和公共規範》】
http://tb.chinatimes.com/forum1.asp?ArticleID=920766上,和bad sword網友談到「合作」是否「天性」時,我針對他提到「行為科學」所做的回應。現在我將整個討論整理後在這裏發表。子標題後的阿拉伯數字是該版留言序號;我將bad sword網友的留言放在附錄。
此外,《淺談合作與天性》一文也是根據相關留言整理而成。
********************************
附錄:
bad sword(#39)
胡卜凱先生
「除非DNA能告訴一個人合作,…」
或許你應該 update一下人類學、靈長動物學、行為科學等知識
bad sword(#44)
這些都是現在科學學科。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