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加坡 聯合早報
馬英九爲了避免倒扁行動演變成藍綠對決,想要承諾國民黨絕不倒閣,所以各界不用擔心民進黨因爲要失去政權而造成瘋狂動蕩。他希望這樣的承諾可以讓大家放心參加倒扁。
馬英九如果要讓大家更放心的話,他何不乾脆宣佈2008年棄選總統,解散國民黨,退出政壇。是不是大家就會更放心參加倒扁了呢?
民進黨指責國民黨是造成朝野對立的禍首,好像馬英九也同意了!民進党認爲馬英九是造成朝野對立的元兇,似乎馬英九也不反對。所以馬英九才一直退讓。
馬英九的焦土政策
他採取的姿態,是焦土政策——凡是涉及自己的,全部毀掉,使對手失去攻擊目標。但同時,他的對手在這個敵人陷入極度自慚形穢,因而不敢現身之際,等於已經不戰而勝。
焦土政策不是馬英九發明的。早年以反對李登輝台獨路線起家的新黨,就比國民黨與親民黨更早轉而主張一中兩國、廢除國民大會、停建核四等包藏台獨的公共政策。目的無非是想借由配合民進黨,來證明自己不受外省人身份所限制。
新黨因此而垮。並非選民先行唾棄,而是新黨自我唾棄。
儼然接收新黨的親民黨崛起後,開始還反台獨,但很快便因爲領導人宋楚瑜是外省人而自慚形穢。親民党在競選時總是物色台獨人物來搭檔,並多次在民進党危機時進行兩黨密會,助民進党解套,甚至屢次在公衆場合哭哭啼啼傾訴委屈。
親民黨因此而式微,選民唾棄只是近因,主要是親民黨失去靈魂,搖擺媚俗,令選民不寒而慄。
2004年大選的時候,國民黨與親民黨合作,爲了證明自己不是外省黨,競選期間重蹈焦土政策之覆轍,幾乎放棄所有中國國民黨相關的立場,也接受台獨爲選項,也主張制憲,也推動公民投票。
在連戰與宋楚瑜搭配之下,這兩個自慚形穢卻合作的黨,本來因爲民進黨執政無能所囊括的大幅領先,在三個月內消失無形。最後爲假刺殺事件所趁,民進黨一鼓作氣,竟能逆轉得勝。
如此人爲製造的選舉過程自然毫無公平可言,因此引起群衆極大反彈,聚集在總統府前不散。當時身爲臺北市長的馬英九就已經表現得不知所措,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找各種法規解釋,拼命要證明他所採取的任何行動,都與自己的立場無關。他不論去群衆場合,去求見李登輝,或去會晤內政部,解釋來,解釋去,都只有一個訊息,那就是:不是我。
今天,馬英九面對倒扁活動捉襟見肘的原因,恰恰是人家要問他的位置在哪里。他活在幾代前輩陰影之下,多年來所耳濡目染的,就是外省人在政治上要低調,儘量借由自我放棄來逃避現身。如今碰到倒扁這樣大的政治局面,逼他現身,他當然不知所措。
如同2004年群衆抗議時一般,他現在依然是臺北市長。倒扁活動要向臺北市申請許可,他作爲市長,不論他同意與否,令他只有被動因應的可能,最多是行政上寬鬆一點,也不會直接扯上他自己。
馬英九不敢現出原來身份
於是,國民黨內有人勸他辭去市長,這樣他就可以不受拘束,進入群衆,在第一線領導。這是笑話,馬英九就是需要臺北市長這個角色,才能更好地遮掩外省人的身分。他巴不得多做幾年市長,免得被逼得事事要表態,怎麽可能退出角色,露出自己?
相反地,真正讓他有積極行動能力的角色,也是造成他最大不安的,是國民黨主席。身爲主席,他可以發動對陳水扁罷免,也可以對行政院倒閣,更可以輕易地透過決議,譴責陳水扁六年多來在憲外施政的政變式統治風格。
罷免已經失敗,因爲民進党立法委員人數超過三分之一,足以否決罷免案。但是倒閣卻不然,只需要二分之一多數即可。以民進黨內閣目前毫無政績,閣員紛紛因貪污遭到起訴,卻仍對陳水扁家族敗德腐化極力維護,實在看不出有什麽憲法上的理由還不推動倒閣。
偏偏就是這個憲法上的責任,與民進黨的無能,迫使多數党領袖馬英九無所遁逃。這是爲什麽他突然要發佈號稱是重大宣佈——國民黨要放棄倒閣。簡言之,馬英九挾持國民黨放棄憲法責任的動機,是害怕他所自慚形穢的外省人身分會被民進黨提出來批評。承諾不倒閣以後,馬英九就可以暫時棲身在臺北市長的被動角色中,不必現身。
這就延續了從新黨、親民党、連宋配那段焦土政策的夢魘。這個夢魘不會因爲馬英九在2006年底離開臺北市就結束。萬一馬英九提名的郝龍斌選上了臺北市長,別忘記他就是當年那位領導新党放棄一個中國、廢國大、停核四的黨魁。他後來甚至加入民進黨內閣,希望漂淡一點外省人的味道。
面對倒扁,馬英九隻想說服大家,不是我在弄的。他還停留在幫臺灣頭號特務頭子王昇當秘書的年輕歲月裏,不論什麽壞事,都不是他做的,他只是遵循程式,不必負責。
對馬英九而言,身爲外省人實在太沈重。若不敢展示自己的身份,去除自慚形穢的心態,退出政壇應是他最好的選擇,也是臺灣政壇能夠得到喘息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