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知識份子風骨再現
 瀏覽714|回應4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知識份子的可貴,就在她/他能不只為自己的利益前途著想也能為人民大眾的利益、前途著想更能以事實為判斷的依據

替這些站在公共與事實立場發言的知識份子鼓掌!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我再度呼籲:

那些擦屁股、舔屁股、無知盲目、毫無理性、完全沒有價值觀、和只知附和權勢的網民、「學者」(?!)、及媒體人物要早日悔改,回頭是岸

不要再糟蹋自己讓知識蒙羞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756888
 回應文章
親綠倒扁第二波 籲扁主動辭職 -- 林修全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載: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3442157.shtml


【記者林修全 / 台北報導】

親綠學者、社運界日前發起的「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連署聲明,儘管陳水扁總統和民進黨均予回應,但參與連署人士認為,這些回應內容與他們的訴求有落差,今天下午將進一步公布最新連署情況,並向社會各界再度表達立場。

包括新潮流創流十八飛鷹之一的楊碧川、曾擔任陳總統辯護律師的羅秉成、台權會會長吳豪人,以及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等人,均加入連署。

儘管這些學者不斷強調,這次連署不是一場「倒扁」與「挺扁」之爭,而是一個思考台灣民主與認同建構的起點,但因為連署內容也呼籲陳總統主動職辭下台,引發各界高度關注。

陳總統上周五晚間,在民進黨全代會召開前夕,發表「民主困境與政治道德」聲明,提出「個人進退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有如微塵起落」、「祈求人民給我鞭策、賜給我力量繼續承擔,完成未竟的使命」,回應學者的訴求。

民進黨全代會中,也僅通過將虛心反省、勇敢承擔起社會期待的宣言;至於黨政合議的提案,並未提出。

「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連署發起人之一、專欄作家郭宏治今天指出,這陣子,經參與連署的人 討論 過後,包括陳總統和民進黨的回應,均與連署的訴求有落差,連署人均堅持原來的想法。

郭宏治強調,大家仍將站在社會角度發言,希望經過這次連署後,民眾對民主政治仍有更多的思考,也能對公民行動產生正面影響。

由於民進黨秘書長林佳龍等人,在黨內發起連署,有意為重建與社會進步力量的對話和合作,召開民主永續發展會議;郭宏治指出,大家並未討論過是否與民進黨對話,但陳總統和民進黨目前並未找過他們,他們樂於與社會對話,但對話基礎就是聲明裡的主張。

今天下午 3 時,包括吳乃德、范雲、羅秉成等人,將在青年公園園藝展覽館舉行記者會,進一步公布最新連署情形,以及對陳總統和民進黨的回應提出說明。


【 2006/07/26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775380
支持要求阿扁下台的主張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麥芽糖

我呼籲全民支持原來支持阿扁和民進黨學者
現在要求阿扁下台的主張

我也我呼籲全民支持這群知識份子可能發動的要求阿扁下台的任何群眾運動

要求無信無能的阿扁下台
符合絕大多數民眾的利益
大家不分黨派 一起促成它的實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758631
以民主價值 豐富對台灣認同 -- 吳乃德、范雲、張富忠等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原載: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4/3403110.shtml

聲明全文》以民主價值 豐富對台灣認同

記者羅曉荷/台北報導

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副研究員范雲與前美麗島雜誌總編輯張富忠等人,近日已擬妥「民主政治和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我們對總統、執政黨和台灣公民的呼籲」,他們表示,在失去道德威信及人民信任時,陳總統應慎重考慮辭去總統職務,他們並直指政治領導者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以下是聲明全文:

族群取代反省 令人遺憾

台灣憲政史上第一次總統罷免案雖已落幕,可是總統家人和親信涉嫌弊案所引發的社會政治動盪仍未平息。政治領袖及其周邊人士涉及弊案,是民主社會常見的道德和領導危機,也是我們透過反省和檢討,以提升民主品質的契機。令人遺憾的是,政治領導者卻以動員族群情感來取代反省。更令人憂心的是,民眾,甚至學界,則以認同立場來壓抑對民主理想的追求。結果是,我們的民主品質無由提升,我們對台灣的認同也成為空洞的口號。

失去信任 政策將受懷疑

陳水扁總統的親信與家人,陸續遭指控涉入各類弊案、關說、和收賄,他的副秘書長及女婿已先後遭羈押、去職、甚至被起訴。總統對外代表台灣全體人民,對內統帥三軍,重要榮典頒授以及法律均以其名義發布,無疑是全國最崇高的職務。任何人擔任這個職務,都必須受到人民的尊敬與信賴。而且,總統對公共政策和國家的走向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當總統失去人民的信任,政府的政策和作為,也將受到人民的懷疑。我們期待陳總統體認這個職務所賦予的重大責任,以及政治責任與法律責任的區別。在已經失去道德威信和人民信任的時候,我們呼籲陳總統慎重考慮辭去這項職務。

主動辭職 民主難得典範

罷免案的結果顯示,陳總統仍然享有足夠的權力和影響力,來護衛他的職位。他如果願意在這個情況下主動承擔政治責任而辭職,將為台灣民主樹立難得的範例。他的辭職將對台灣政治做出巨大的貢獻,對台灣民主發展也將有深遠的影響,其價值遠超越司法正義所能衡量。

本土政黨 別忘歷史責任

民進黨是台灣第一個本土政黨,不應輕忽自身所擔負的歷史責任;應以台灣民主政治長遠發展的歷史高度處理目前的政治危機。民進黨在黨綱中宣示追求的政治藍圖是為提供人民追求自由、民主、幸福、正義及自我實現之機會。如今,民進黨能否以自我反省批判的態度,處理首度執政即遭遇的重大危機,正足以檢視其能否信守黨綱所楬櫫的政治理想。

而對台灣的公民,我們呼籲:讓我們以民主的價值和理想,來豐富我們對台灣的認同。當我們因為認同立場,而放棄對提升民主的追求,我們其實也殘害了我們的台灣認同。 

台灣認同目前正遭遇著艱難的挑戰。外部,我們面對中國崛起的強大軍事威脅和經濟影響力;內部,台灣民眾的認同仍處於分裂的狀態。民主品質的提升,是台灣認同目前唯一可恃的基礎。如果沒有高品質的民主生活,我們如何說服自己及他人,為台灣奉獻心和力?義大利民族主義運動領袖馬志尼在建國運動中,告訴他的義大利同胞:「如果有一天義大利人不再追求自由和民主,我將以身為義大利人為恥。」我們則要如何對自己、對我們的後代解釋,我們今天的努力和作為呢?

認同 不是區辨敵我口號

民主不只是一套安排政治權力的制度,它同時也是一個要求其公民不斷反省、有意識地更新,不斷充實其內涵、提升其理想的道德社區。認同不應是一個區辨敵我的口號,它更需要充實的文化價值做為其內涵。我們期待陳總統在這個民主的初生階段,體認他對未來民主發展可能發揮的關鍵影響。我們也期待台灣的公民,用民主價值來豐富台灣的認同。讓台灣成為一個所有人都願意為它奉獻的地方,讓台灣成為一個值得所有住民驕傲的民主自決共同體。

2006/07/13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756967
吳乃德等人連署 親綠學界籲扁下台 -- 何榮幸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吳乃德等人連署 民進黨大震撼 親綠學界籲扁下台

何榮幸 /台北報導

陳水扁總統的下台危機不但沒有解除,反而遭到親綠民間力量的更大挑戰。包括紀萬生、張富忠、吳乃德、范雲、吳介民、黃長玲等老中青三代的學界與社運界要角,已連署要求陳總統以最高道德標準自行下台。

此份「民主政治與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 ─對陳總統、民進黨與公民社會的呼籲」宣言,將在民進黨全代會前夕為政壇投下重大震撼彈。

總統罷免案前已在醞釀

據了解,早在 立法院表決罷免總統案之前,親綠民間力量即已高度反省檢討台灣民主運動發展歷程,認為陳總統對第一家庭弊案疑雲難辭其咎,希望陳總統能夠體認政治與道德之間的分際,自行下台承擔應有的政治責任。

因此,中研院研究員錢永祥、吳乃德草擬一份聲明,由中研院助理研究員范雲、台大政治系副教授黃長玲推動連署,希望結合學界、社運界等民間反省力量,超越藍綠對抗的泛政治化氛圍,提出包括「陳總統應自行下台」等具體要求,這項聲明最後修改成為「民主政治與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 ─ 對陳總統、 民進黨 與公民社會的呼籲」宣言。

而此項連署名單逐漸擴大後,到目前為止,參與者包括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紀萬生、前 民進黨國代張富忠、清大社會所副教授吳介民等人,還有其他學界及社運界要角正在連署中。

參與連署人士指出,兼任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的黃長玲,日前在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發表「政治人物有道德高度嗎」一文,已充分表達他們要求陳總統自行下台的主要考量。

黃長玲在此文中指出, 馬英九宋楚瑜等泛藍政治領袖固然缺乏足夠的道德高度,來贏得關鍵時刻跨越黨派對罷免案的支持,但當民進黨宣稱並無證據顯示陳總統涉案,因此不但反罷免,並決定鞏固領導中心時,民進黨儼然已採用「低標準的法律責任」而非「高標準的政治責任」,民進黨支持者必須深思綠營團結的背後所潛藏的危機。

民進黨全代會時發宣言

黃長玲強調,「當民進黨認為對國家元首的要求只有法律責任而無政治責任時,台灣的民主化其實已經面臨重大挫折」,她認為,掌握權力的政治人物已形成默契,雙方都理解對方不會嚴肅的面對自己陣營的政治責任,雙方也都無須 擔心對方能有效的以政治責任要求己方。

據了解,發起此項連署人士經過多次討論後,預定在本周六 民進黨 全代會召開時,發表此份「對陳總統、 民進黨 與公民社會的呼籲」宣言。但民進黨昨日宣布全代會因颱風來襲延期一周,此份宣言是否延後發表,參與連署人士將在這一兩天做出最後決定。

美麗島與野百合 聯手棄扁

何榮幸 /特稿

此波連署要求陳總統自行下台的親綠人士中,包括老一輩美麗島事件受刑人中被刑求最慘的紀萬生,中生代與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互動密切的吳乃德,以及年輕一輩野百合學運領袖范雲。這也是此份連署名單備受矚目的原因。

紀萬生自許 時窮節乃現

即將共同發表〈對陳總統、民進黨與公民社會的呼籲〉宣言的親綠人士中,素有「紀老師」之稱的紀萬生出身國文老師。早年曾上萬言書痛批 教育界貪腐,因而成為被情治單位跟監的黑名單。其後紀萬生投入群眾運動,因而引來美麗島事件四年半牢獄之災,他被刑求最慘的遭遇讓黨外人士動容,極受敬重。

紀萬生出獄第三天,再度投入群眾 運動。近年則獻身佛教現代化、遊走山林廟寺,並且教導九二一災後失學的小學生。台大教授黃武雄曾形容紀萬生是「遊俠」,紀萬生則以「時窮節乃現」的流浪武士精神自許,對民進黨執政頗有「恨鐵不成鋼」感慨。

中生代連署人士中,張富忠、吳乃德很早就投入黨外運動,以不同方式扮演重要角色。

教育 部政次范巽綠,是反對 運動 有名的 夫妻 檔。他早期為參選桃園縣長的許信良助選,與林正杰合著記錄中壢事件的《選舉萬歲》,並曾因美麗島事件入獄四年。其後擔任過 民進黨 中執委、國代,去年並編著《綠色年代》一書記錄民主 運動 二十五年歷程。

吳乃德意見 林義雄重視

中研院研究員吳乃德是新潮流系大老吳乃仁的弟弟,長期在學術界,但高度關切民主運動發展。吳乃德是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時常諮詢意見的學界友人,不時發表對於民主發展、族群和解的專文,其意見頗獲民進黨人士重視,並與年輕一輩學者維持密切互動,因此在這波連署中扮演重要發起者角色。

范雲、黃長玲 串聯推手

至於連署名單中年輕一輩的范雲、吳介民、黃長玲等人,近年則在學界、社運界相當活躍。

中研院助理研究員范雲在台大 學生會長、三月學運總指揮時期即已受到矚目,是學運世代進入學界發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她曾在林義雄參選民進黨主席時助選,是常與林義雄互動的年輕友人,並長期投入各項社運活動

清大社會所副教授吳介民,是當年台大「自由之愛」學運中的「理論大師」,在三月學運中也扮演幕後重要角色,長期關心民主化理論,是學運世代的「老大哥」級人物。台大政治系副教授、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黃長玲,則在學界、婦運界皆有出色表現,論述能力與執行力極受肯定,她與范雲在此波連署中共同扮演最重要的推動串聯角色。

兩度延後出手 避免模糊焦點

何榮幸 /新聞幕後

親綠民間力量要求陳總統自行下台行動,本來在 立法院表決罷免總統案隔天就要發難,但因容易被泛政治化解讀而首度延後;後來又因為李登輝前總統出手批扁,連署人士不想模糊焦點而二度延後;直到民進黨即將召開全代會,學界、社運界要角才決定於此時出擊。

不僅如此,由於政治情勢快速變化,「民主政治與台灣認同的道德危機 ─對陳總統、民進黨與公民社會的呼籲」宣言內容更經過重大修正,由原先針對朝野政黨發聲,到最後只針對陳總統與民進黨提出呼籲,並將連署範圍限定於親綠人士,以求發揮刺激民進黨反省的最大效果,

據了解,由錢永祥、吳乃德兩位分別具有藍、綠色彩學界要角撰寫的宣言草稿,原本針對朝野皆提出批評與建言,在六月二十七日 立法院表決罷免案前即已積極連署,並且打算在二十八日召開記者會公布,希望表達學界、社運界超越藍綠意識型態之爭的看法。

不過,隨著藍綠對決情勢急速升高,連署人士緊急開會後認為,在罷免案表決後隨即發表此項宣言,很容易被外界解讀為「跟泛藍陣營站在同一邊」,屆時將無法理性討論此項宣言傳達的理念與價值,因此連署人士初步決定延後一週公布。

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就在連署人士準備召開記者會要求陳總統下台之際, 李登輝前總統不斷下重手批扁,捲起政壇千堆雪,各界焦點皆置於大綠、小綠內鬥紛爭,連署人士再度評估後,認為當時發難不易與李前總統的批評做出區隔,而且容易被外界模糊焦點,因此決定第二度延後公布宣言。

原載07/13/2006中時電子報

原載: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Moment/newfocus-index/0,3687,9507130012+95071301+0+161311+0,00.html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756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