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上網利用google來搜尋「釣魚台」、「保釣運動」、「保釣聯盟」、或「保衛釣魚台」,你可以找到幾萬筆的資料。今天我只能從我自己的立場,和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角度,來探討或詮釋這個議題。以下將「保釣運動」簡稱「釣運」。我的報告內容分成三個單元。
1. 「釣運」的歷史過程;
2. 「釣運」的社會學分析;
3. 「釣運」的時代意義。
1. 「釣運」的歷史過程
1.1 1970年代
在1968、69前後,釣魚台列島附近海域發現石油,同時美國宣佈將把釣魚台列島交給日本。1970年在《醒獅》、《明報》、《中華雜誌》、《七十年代》、《中央日報》等雜誌報紙的報導下,引起全球華人的注意和熱烈討論。醞釀出第一代、第一波的「釣運」。當時參與的人,現在已是60歲上下的人,所以我們自稱「老保釣」。
在1970年代,全球華人為了抗議日本對釣魚台列嶼之要求,有以下的保釣抗議或示威活動(劉源俊 2004,胡卜凱 2002a,鄭鴻生 2001,任孝琦 1997,馬英九 1996,人間網編委會,《釣魚臺大事記要點》,《釣魚台島近百年大事記》,《歷年保釣事件記記載》)。
a. 1971年1月 20日《七十年代》雙週刊在香港發動市民遊行示威。
b. 同年1月29日中國留美學生、學人於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等地舉行示威。
c. 同年1月30日中國留美學生、學人於紐約、芝加哥、華盛頓等地舉行示威。其中以聯合國總部外之規模最大,約一千五百名學生、學人參與。
d. 同年4月10日在華盛頓DC舉行示威遊行,約兩千五百名學生、學人參與。
e. 同年6月17日,台大、政大等校學生在台北舉行保釣示威遊行。詳細經過請參閱《青春之歌》(鄭鴻生 2001)。
f. 1978年美國留學生、學人舉行第一代、第二波的保釣示威運動。我手邊沒有詳細資料。
1.2 1980年代
1989年9月台灣漁船在釣魚台作業,遭日本海上保安廳驅逐。同年10月,台灣「中國統一聯盟」發起「新保釣運動」,向日本交流協會抗議(《釣魚台島近百年大事記》)。
1.3 1990 年代
1990年起,中、日間即為釣魚台島迭起爭執,中華民國政府在此議題已說不上話。
1990年10月:
「吳康民、鄭耀棠及汪明荃等十四名港區人大代表致函人大常委會,要求討論釣魚台事件,但遭否認。」;
「載有台灣區運會聖火的漁船駛往釣魚台,遭日艦驅趕折回。香港十六個民主派團體合共三十多人到銅鑼灣遊行示威。」;
「政協委員徐四民及李子誦去信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要求除循外交途徑外,亦要考慮軍事方法解決釣魚台問題。」;「(香港) 一萬二千名市民參加保釣集會後,由維園遊行至中環日本領事館。」;
1992年2月,「中國全國人大通過《領海法》,將釣魚台島列入中國領海範圍。」(以上四則記事摘自:《歷年保釣事件記記載》)。
1996年因日本右翼團體「日本青年社」再度在釣魚台島建太陽能燈塔,同時發生蘇澳漁民在鄰近海域被日方逮捕、毆打等事件,激起台、港、美國、中國大陸四地華人的串連合作。共同在各地再度發起「保釣」運動,並登上釣魚台列島。達到第二代「釣運」的高潮(紀念抗日受難同胞聯合會 1997,黃錫麟先生提供)。經過情形簡述於下:
a. 台灣由新黨領袖郁慕明主導,金介壽、黃錫麟、趙德申等人實際執行。
b. 香港有何俊仁、羅就、曾健成、阮文宣、陳裕南、陳毓祥等人參與。
c. 中國大陸張立昆先生在廈門組織釣運行動會。同年,中國各界展開民間保衛釣魚島運動。
d. 1996年9月22日台灣發起「九﹒一八抗日釣運」行動,分別有數百名群眾在日本交流協會台北和高雄兩地辦事處焚燒日本國旗、軍旗,並和警察發生衝突。
e. 同日,全美華人在紐約時報廣場發起「全球同步釣運大遊行」。香港一二三民主聯盟三名成員專程赴紐約參加。
f. 同日,北加州釣運聯盟在三藩市發起「灣區華人示威遊行大會」,共有七十八個團體,七千多人參加。
g. 同年9月2 6日,兩岸三地釣運人士登陸釣魚台島。陳毓祥先生不幸在登島過程中失足落海喪生。
1996年的「釣運」除了台灣、北美、和香港三地「釣運」人士一向是保釣先鋒外,我們看到1990年代開始,有人在中國推動「釣運」。這是「釣運」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待會兒請錫麟兄報告過去10年間,兩岸三地釣運人士在釣魚台列島附近的活動經過。然後我們看一段1970年代「釣運」的記錄影片。錫麟兄也帶來一些珍貴的1990年代「釣運」資料。
1.4 21世紀
a. 2002年
2002年李登輝在在接受《沖繩時報》的專訪時表示:
「中共和台灣雖然都宣稱擁有釣魚台列島主權,但釣魚台『是日本的領土』」。
30多年來,沒有一個台灣人或中國人敢公開宣稱:「釣魚台是日本領土」。李登輝這個國賊膽敢公開冒大不諱,「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老保釣們在各奔東西、分散四方30多年後,再度集結、登高一呼。經過林孝信先生的居間聯絡,國內、外2000多位學人和學者,共同發表:《對於李登輝「釣魚台是日本領土」談話的聲明》。老保釣們在記者招待會中發出怒吼,嚴厲譴責李登輝的賣台賣國動作(全球釣運行動聯盟籌備會 2002a, 2002b,胡卜凱 2002b)。
在這個事件之後,老保釣們深感「釣運尚未成功,同胞仍需努力」,於是成立全球性的「保釣行動聯盟」;設立了一個網站:
「新保釣論壇」(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new-baodiao/)。
在這個過程中,老保釣們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也開始和年青人溝通;希望能將「保衛釣魚台」的思想和意識傳承下去。
b. 2003/2004
年兩岸三地保釣人士由中國大陸出發,再次到釣魚島海域。同年,東吳大學在台北舉辦第二屆「釣魚台列嶼問題學術研討會」,出版《釣魚台列嶼之歷史發展與法律地位》(黃兆強主編 2004)。
2004年中國民間釣運聯合會(籌)在北京成立, 1996年就開始推動「釣運」的童增先生被推為會長。
c. 2005/2006
去年的事大概大家都還記憶猶新。先是日本挑侵犯我國漁場,然後台灣漁民奮起反抗。可惜兩岸政府都不能拿出具體方法來解決爭議。接著春曉油田的爭執同時浮上檯面。雖然不了了之。「釣魚台議題」再度上了媒體版面,成為許多人關切的焦點。
三月間漁權會的唐曙、王娟萍發動了在慶城街日本交流協會前的保釣護漁抗爭活動(胡卜凱 2005a)。
四月間,「逾萬人和平參予香港保釣行動委員會主辦的四一七「反日入常」大遊行。中國內地至少十個城市有反日示威,深圳規模最大多達十萬人,… 瀋陽有萬人示威試圖包圍日駐領館,廈門六千人反日遊行,廣州、東莞、珠海、南寧、成都、長沙及寧波都有集會遊行」 (《歷年保釣事件記記載》)。
五月間,在林深靖先生的奔走聯絡下,台北市議員楊實秋先生代表「保釣行動聯盟」在市議會提出三大訴求(保釣行動聯盟 2005,胡卜凱 2005b):
a. 將台北市13/14號公園定名為「釣魚台公園」;
b. 成立「釣魚台資料館」;
c. 發行「我們的釣魚台」教育手冊。
這個提案得到多數市議員的支持,但是目前還沒有得到台北市馬市長的正面回應。
六月間,「抗議日本影響漁民生計,百艘台灣漁船集結在石垣島西方30海浬處,聲勢浩大,漁民向日方發出怒吼。憤怒的漁民掛上國旗、拉起白布條宣示主權,」(《歷年保釣事件記記載》)。
七到九月間,「保釣行動聯盟」曾積極規劃登陸釣魚台島,因天候及美、日、韓軍演,未能成行。
2006年三月,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四地釣運組織的成員在珠海開會,討論和規畫今後的保釣行動。
以上就我所知,對過去36年來的「釣運」做了這個鳥瞰式的報告。
現在請錫麟兄來談談他經歷的新生代「釣運」。
2. 「釣運」的社會學分析
以下就我自己的了解,簡單的分析「釣運」。
2.1 方法論
我們通常從行動者的目的(或動機)來了解或解釋一個人的行為,從自然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來了解或解釋這些目的(1)。也就是說,試圖回答:
為什麼一個人會採取這個或那個行動。
「釣運」是一個社會現象或群眾運動。「社會現象」或「群眾運動」指的是:
一群人為了共同或近似的目的,參與同一個或類似活動中,個別行為的總和。
因此,我們要了解或解釋「釣運」這個社會現象,我們仍然要靠分析或了解每個行動成員個別的目的(2)。這當然是不可能或困難度非常高的事。我們只能用統計或概括的方式,找出幾個代表性的人物和他/她們的目的,來估計或推論大多數人可能有的動機或目的(3)。
也就是說,雖然每個人有各自的「目的」(或動機、訴求、重點、焦點、…),但是在任何參加同一個活動的一群人裏,多數人的「目的」通常是近似的。我們只需要根據歷史、個人經驗、和過去的研究來分類,就能大概的了解:
這群人有那些「目的」。
在這群人中,個別「目的」之間可能不同甚至相反,這就是一個運動中有拉扯、衝突、或內鬥的原因。
以下2. 2節中,我先依據不同「目的」,做個分類和界定。在2.3節中,我將用實例來說明。
2.2 運動的種類
a. 愛國運動或民族主義運動
b. 政治運動
c. 社會運動
d. 文化(啟發、教育)運動
以下我做一個簡單的區隔:
* 參與「愛國運動」的「行動者」,多數以「國家利益」為主要目的;
* 參與「政治運動」的「行動者」,多數以「黨派利益」或個人利益為主要目的。
* 參與「社會運動」的「行動者」,多數以某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利益」為主要目的。
* 參與「文化運動」的「行動者」,多數不以「利益」為目的,而是以理念、思想、或「意識型態」為訴求重點(4)。
一個人做任何事很少只有一個目的,以上的分類和界定只能以「主要目的」為判準,它們只是一種幫助分析的「理論模型」(見註3)。
2.3 運動的內涵
a. 愛國運動或民族主義運動
我估計在參加保釣或「釣運」的群眾中,80%到90%是以捍衛「國家利益」或「民族尊嚴」為主要目的。這是「中國的領土可以征服,但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撒殺戮,但不可以投降」這種意志和氣勢的表現。對他/她們來說,「釣運」是個「愛國運動」。為登上釣魚台島而罹難的陳毓祥先生,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校長的劉源俊先生等(劉源俊 2004),是這群人的代表人物。劉校長在東吳大學校長任內,召開兩屆「釣魚台列嶼問題學術研討會」(黃兆強主編 2004,鄭海麟 1998,東吳大學1996)。
b. 政治運動
30多年前「釣運」一開始,就被國民黨定位成一種「政治運動」。這當然是一種不合事實,國民黨慣用的「抹紅」或「抹黑」技倆。但事情的發展,卻也證實了國民黨的恐懼或預言。
1970年代初,美國有反越戰運動,中國大陸「文革」也正搞得如火如荼。各地年輕人充滿了理想和鬥志。1971年加大柏克萊校園所出版的「戰報」,可說是以「文革式」的語言企圖鬥臭國民黨。中、美建交的過程,在1971年暑假以後急速升溫。經過布朗大學、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先後舉行的「國是會議」後,部分留美學生和學人,將「釣運」轉變成「統運」。同年9/21華人在紐約市舉行驅逐國民黨出聯合國的大遊行 (董慶圓 2006)。
「反共愛國聯盟」也在這種局勢下產生。「愛盟」的目的或性質則是「右翼」的「政治運動」-- 擁護國民黨政權和反對中國共產黨政權(任孝琦 1997)。
我是理學院畢業的,我到美國後不到一年,就認清了兩個現實:
a. 90%的留學生會變成華僑或華裔美人。
b. 少數族群的經濟利益,需要政治勢力保護。
中國人要在美國發展、生根,必須要有代表華人社區的政治勢力(如投票板塊、政治獻金、民選或被任命官員等等)。在美華人的數目,不到美國總人口的1%。所以,在美華人不團結是不可能形成保護自己的力量。
有鑒於此,當年我參加「釣運」的主要目的,在喚起在美華人的政治意識,走出左、右或國、共鬥爭的陰影,使在美華人能團結起來,爭取自己的利益。
30多年後,國、共易位,中國國力如日中天。諷刺的是,今天部分人士參加「釣運」的目的之一是「反共」(或反對中國當局)。也就是說,他/她們「反共」的原因可能是爭取民主、自由、和人權,可能是反對鎮壓法輪功,也可能是反對「走資(自由派)路線」,但他/她們都認為中國當局的對日政策,尤其是關於釣魚台列島的作為,是個可以用來攻擊中國當局的議題或痛腳(王嘉源 2005)。
最後,要談到台獨。上面提到的李國賊言論,和林濁水委員在2005年所發表攻擊「保釣活動」評論,可以看成是部分台獨人士立場的樣本。台獨人士並不是對漁民的權益或台灣領土有什麼反面意見,為了換取日本右派政治勢力對他/她們「政治目的」的支持,不得不舔日本右派的屁股。於是公然出賣台灣的領土和台灣人的利益。這種意識和行為,就像有人為了升官,把自己老婆往上司床上送,甘願帶綠帽子、做王八一樣。
c. 社會運動和文化(啟發、教育)運動
經過「釣運」的洗禮以後,台灣學生展開校園民主運動、校園民歌運動、以及各種社會服務運動(鄭鴻生 2001);以及美國留學生展開「統運」等,都可看成「釣運」在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影響。1980年代美國各地「輔導船民」的活動,幾年前替李文和洗刷冤屈事件,政治層面的80-20運動等,都有當年保釣成員的身影。
2005年台灣的「護漁保釣」(王清峰等 2005),和同年中國大陸的反日保釣,都可以看成「釣運」和社會運動結合的形式或案例。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