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人性和文化
 瀏覽860|回應0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麥芽糖

本文原載:【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愛談不談與不談愛談》,作者: 老伙仔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74423&History=0&Page1=1

胡卜凱#287

從唯物主義的觀點,我不太了解人性和文化如何分開。

我將「人性」分成兩個層次:

1.  DNA制約(塑造),經(自然)淘汰、選擇的演化過程後,人所保留和形成的性質。
2.
  由文化制約(塑造),經淘汰、選擇的歷史(人類的共同活動)過程後,人所保留和形成的性質。

這兩個過程中,被淘汰、選擇、和保留的判準都是「(是否有助於人的)存活」。我不是專注在生存競爭,而是專注在「適應」。「適應」的概念當然包含了和其他生物爭奪生活資源的活動。

什麼是「文化」?每個人的記憶形成他/她的經驗。在一個社會中,這些個別經驗的總和,或者說,在一個社會中,所有成員共有和分享的記憶和經驗就是「文化」。文化的傳遞和擴散是「社會化」的結果。

在能否有助於人存活的判準下,基於DNA的自然演化過程,決定那些「人性」被淘汰、選擇、和保留的因素,是自然界的種種現象或它們對人所產生的需求。到目前為止,這些因素不是人能控制。因此,這一個過程所制約(塑造)的「人性」,是客觀的或中性的。即所有的人在地球這個生態下都有的。但因為局部生態的不同,可能有地區性的差異。

在能否有助於人存活的判準下,基於文化的歷史演化過程,決定那些「人性」被淘汰、選擇、和保留的因素是自然界和人類互動所產生的種種現象或它們對人所產生的需求。後者(人類互動)即人在一定範圍內,所做的判斷、選擇、和決定。此過程所制約(塑造)的「人性」是文化的。也就是說,這些判斷、選擇、和決定是(不同)文化制約下的結果。

我相信我們在此討論的「人性」,不是天生的、不是上帝(或神)賜的、也不是前世遺留下來的。它是每個人大腦內神經網路的連接模式。而這個連接模式,是由我們的DNA和個人及群體(社會)經驗塑造而成。

我試著用演化論的觀點來說明:

人和猿猴的不同,在於我們有記憶力和發出多種聲音的能力。

記憶力讓我們能累積經驗,累積的經驗就是所謂的知識、技術(方法)、和行為及思考模式。記憶力加上發出多種聲音的能力,讓我們發展出語言。語言讓我們能分享個人的經驗,把個人經驗累積和加總成共有的經驗。這個共有的「經驗」,就是共有的知識、技術(方法)、和行為及思考模式。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文化」。

一旦有了文化,我們的行為及思考模式就受到它的制約。我們可以改變、創新、或擴充我們的行為及思考模式,但這些改變、創新、或擴充都能追溯到以往的經驗(個人)或歷史(社會)

在經過600700萬年的演化過程後,我會說:「離開文化,何來人性?」

這是我粗淺的人性觀和文化觀。請指教。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4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