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唯物主義者。因此,我將我的人性觀和文化觀稱為「唯物人文觀」。它主要建立在基因學(Ridley 1999)、演化論(Ehrlich 2002)、和「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上(Edleman / 2000;Freeman 1999),以下簡稱後者為「連接論」。我的觀點也包含一部分「社會建構論」的說法 (Berger/Luckmann 1967)。我認為連接論和社會建構論是相通的,或者說前者是後者的物質基礎。
先簡單介紹「連接論」。「連接論」認為:
在人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作用,刺激人的感官神經細胞,這些刺激在神經細胞中產生神經訊號。神經訊號經過許多各別神經細胞,傳遞到大腦的大腦皮層。神經訊號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有電波或化學成分的形式。它們在大腦內的傳遞過程,當通過各腦神經細胞間的神經鏈間隔時,由於此訊號和周邊物質所生的物理和/或化學作用,形成神經鏈連接。此類連接路徑形成的模式,稱為(大腦)神經網路。
此連接路徑即人的記憶。記憶是人「意識」的基礎。人的「意識」是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基礎。
人的大腦神經網路從胚胎開始連接(1),到10歲左右(2),大致成形。但在人一生中,它都不斷的改變。例如舊的模式消失或改變,新的連接模式產生。這個神經細胞連接和改變成為固定模式(網路)的過程,通常通過人和環境(包括人與人,如親子、師生、朋友等等)的互動。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學習過程或經驗。在知識社會學中,這個過程叫做「社會建構」。在大腦神經學中,這個現象稱為大腦的可塑性。文化的傳遞或擴散,就是經過這樣種建立在物質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三字經所說的「習相遠」現象。至於「性相近」,我上次已約略提到,現在做一個補充說明。
所謂「性相近」,在當代哲學或文化研究中稱為「人際相通性」(「人際共通性」)。有學者譯此詞為「互為主觀性」,我認為是不懂原意所致。
「人際相通性」的物質基礎是基因、地球生態、演化論、和連接論。大家都知道人的生物性由基因決定。人類和雞的基因有大於60%相同,人類彼此之間的基因,有大於98%相同。這是人「性相近」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從600到700萬年前,人類都一直生活在同一個生態區域(非洲)。自然演化出同樣的「人性」。大約在65,000萬年前左右,人類從非洲向外遷移。但整個地球的生態,大致還是相近的。
我們上面提到,在物理或化學作用下,因為神經訊號的傳遞,人體神經細胞在大腦內產生連接網路,從而形成人的意識。在相同的大腦結構、相同的大腦神經細胞、和相近的地球生態下,人由自然環境所產生的意識,自然相近。人類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從整個人類觀點來看,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由此而產生的意識,仍然相近。
不可否認,人類在外形、文化、和個人意識上,有顯著的差異。演化論和文化研究,可以從自然環境以及在它制約下的生活方式,對大部分的這些差異,做出合理的解釋。
以上的觀點,也能合理的解釋部分「結構主義」和「唯物史觀」的觀點。
我不會說唯物主義是「真理」。我認為現代科學,能根據我們現有的知識,就許多現象提供說得通的解釋。我們現有的知識,和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比起來,可說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還有很多無法合理解釋的現象。但我不認為依賴一些沒有具體證據的「假設」,是解釋這些現象的有效方法。
這也是我為什麼接受相對主義的原因。在我們得到所有的知情前,現有的理論和說法,以及根據它們而來的判斷,都只是供參考用的理論和說法,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任何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理論、說法、或觀點,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附註:
1. Llinàs 教授提出大腦內有由演化而來的一些「預有」連接模式(Llinàs 2002),我個人仍在存疑階段。他的「預有」和康德的「先驗」當然沒有任何概念上的關係。
2. 本文所有數字,僅供參考。隨著新的發現或理論,這些數字一直在更改。我跟不上修正的速度。
參考書籍和文章:
* Berger, P. L./Luckmann, T. 196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chor Books, NYC
* Edleman, G. M./Tononi, G. 2000, 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 Basic Books, NYC
* Ehrlich, P.R. 2002, Human Natures, Penguin Books, NYC
* Freeman, W. J., 1999, How Brains Make Up Their Minds,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 Llinàs, R. R. 2002, I of the Vortex: From Neurons to Self,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Ridley, M., 1999,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Fourth Estate, London
術語:
人際相通性:intersubjectivity
大腦皮質區:neocortex
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connectionism
大腦神經學:neuroscience/brain science
子集:subset
可塑性:plasticity
先驗:a priori
制約:conditioning
神經網路:neuronal network
神經鏈連接:synaptic connection
神經鏈間隔:synaptic cliff
記憶:memory
連接路徑:connection pathways
意識:consciousness
預有:pre-wired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