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唯物人文觀
 瀏覽2,834|回應1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我是唯物主義者。因此,我將我的人性觀和文化觀稱為「唯物人文觀」。它主要建立在基因學(Ridley 1999)、演化論(Ehrlich 2002)、和「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上(Edleman / 2000Freeman 1999),以下簡稱後者為「連接論」。我的觀點也包含一部分「社會建構論」的說法 (Berger/Luckmann 1967)。我認為連接論和社會建構論是相通的,或者說前者是後者的物質基礎。

先簡單介紹「連接論」。「連接論」認為:

在人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作用,刺激人的感官神經細胞,這些刺激在神經細胞中產生神經訊號。神經訊號經過許多各別神經細胞,傳遞到大腦的大腦皮層。神經訊號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有電波或化學成分的形式。它們在大腦內的傳遞過程,當通過各腦神經細胞間的神經鏈間隔時,由於此訊號和周邊物質所生的物理和/或化學作用,形成神經鏈連接。此類連接路徑形成的模式,稱為(大腦)神經網路。

此連接路徑即人的記憶。記憶是人「意識」的基礎。人的「意識」是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基礎。

人的大腦神經網路從胚胎開始連接(1),到10歲左右(2),大致成形。但在人一生中,它都不斷的改變。例如舊的模式消失或改變,新的連接模式產生。這個神經細胞連接和改變成為固定模式(網路)的過程,通常通過人和環境(包括人與人,如親子、師生、朋友等等)的互動。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學習過程或經驗。在知識社會學中,這個過程叫做「社會建構」。在大腦神經學中,這個現象稱為大腦的可塑性。文化的傳遞或擴散,就是經過這樣種建立在物質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三字經所說的「習相遠」現象。至於「性相近」,我上次已約略提到,現在做一個補充說明。

所謂「性相近」,在當代哲學或文化研究中稱為「人際相通性」(「人際共通性」)。有學者譯此詞為「互為主觀性」,我認為是不懂原意所致。

「人際相通性」的物質基礎是基因、地球生態、演化論、和連接論。大家都知道人的生物性由基因決定。人類和雞的基因有大於60%相同,人類彼此之間的基因,有大於98%相同。這是人「性相近」的第一個原因。

其次,從600700萬年前,人類都一直生活在同一個生態區域(非洲)。自然演化出同樣的「人性」。大約在65,000萬年前左右,人類從非洲向外遷移。但整個地球的生態,大致還是相近的。

我們上面提到,在物理或化學作用下,因為神經訊號的傳遞,人體神經細胞在大腦內產生連接網路,從而形成人的意識。在相同的大腦結構、相同的大腦神經細胞、和相近的地球生態下,人由自然環境所產生的意識,自然相近。人類的生活和人際關係,從整個人類觀點來看,其實也是大同小異。由此而產生的意識,仍然相近。

不可否認,人類在外形、文化、和個人意識上,有顯著的差異。演化論和文化研究,可以從自然環境以及在它制約下的生活方式,對大部分的這些差異,做出合理的解釋。

以上的觀點,也能合理的解釋部分「結構主義」和「唯物史觀」的觀點。

我不會說唯物主義是「真理」。我認為現代科學,能根據我們現有的知識,就許多現象提供說得通的解釋。我們現有的知識,和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比起來,可說只是冰山的一角。我們還有很多無法合理解釋的現象。但我不認為依賴一些沒有具體證據的「假設」,是解釋這些現象的有效方法。

這也是我為什麼接受相對主義的原因。在我們得到所有的知情前,現有的理論和說法,以及根據它們而來的判斷,都只是供參考用的理論和說法,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任何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理論、說法、或觀點,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
 
附註:

1.  Llinà教授提出大腦內有由演化而來的一些「預有」連接模式(Llinàs 2002),我個人仍在存疑階段。他的「預有」和康德的「先驗」當然沒有任何概念上的關係。 
2.  本文所有數字,僅供參考。隨著新的發現或理論,這些數字一直在更改。我跟不上修正的速度。

參考書籍和

Berger, P. L./Luckmann, T. 196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nchor Books, NYC
Edleman, G. M./Tononi, G. 2000, A Universe of Consciousness: How Matter Becomes Imagination, Basic Books, NYC
Ehrlich, P.R. 2002, Human Natures, Penguin Books, NYC
Freeman, W. J., 1999, How Brains Make Up Their Minds,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London 
Llinàs, R. R. 2002, I of the Vortex: From Neurons to Self,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Ridley, M., 1999,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 Fourth Estate, London

術語:

人際相通性:intersubjectivity
大腦皮質區:neocortex
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connectionism
大腦神經學:neuroscience/brain science
子集:subset
可塑性:plasticity
先驗:a priori
制約:conditioning
神經網路:neuronal network
神經鏈連接:synaptic connection
神經鏈間隔:synaptic cliff
記憶:memory
連接路徑:connection pathways
意識:consciousness
預有:pre-wired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44502
 回應文章
「記憶」和「(大腦)神經網路」的新近研究
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卜凱

今年四月份Discover雜誌上各有一篇關於「記憶」和「(大腦)神經網路」新近研究的報導。以下略述一二,以備日後參考。

 

Where Memory Lives (Hurley 2012) 一文介紹Alcino SilvaSheena Josselyn、以及較早期Richard ThompsonEric Kandel等多位教授對Richard Semon博士在1904年提出的endgram這個概念的探索和研究endgram指的是特定「記憶」在大腦中的特定「所在」。在過去近100年中,endgram並非大腦神經學中的「主流」論述。但在近年來研究技術的突破下, SilvaJosselyn兩位在鎖定「記憶」的地點上有相當大的進展。該文引述Silva教授的一段話

 

. “We are the entire set of memories that we acquire. Every one of our memories changes who we are.”

 

The Brain (Zimmer 2012) 一文介紹Sebastian Seung博士及其團隊就(大腦)神經網路」在「神經細胞」相互連接的結構層面所做研究。這個研究的成果自然有助於SilvaJosselyn兩位對endgram的搜尋

 

這兩篇報導支持我唯物人文觀」的看法

 

在人體內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學作用,刺激人的感官神經細胞,這些刺激在神經細胞中產生神經訊號。神經訊號經過許多各別神經細胞,傳遞到大腦的大腦皮層。神經訊號因其所在部位的不同,有電波或化學成分的形式。它們在大腦內的傳遞過程,當通過各腦神經細胞間的神經鏈間隔時,由於此訊號和周邊物質所生的物理和/或化學作用,形成神經鏈連接。此類連接路徑形成的模式,稱為(大腦)神經網路。

 

此連接路徑即人的記憶。記憶是人意識的基礎。人的「意識」是語言、知識、和文化的基礎。(胡卜凱 2006)

 

* Hurley, D. 2012, Where Memory Lives, Discover, April, 2012,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2/apr/13-long-successful-search-where-memory-lives

* Zimmer, C. 2012, The Brain, Discover, April, 2012,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2/apr/07-brain-connections-may-be-key

* 胡卜凱 2006,《唯物人文觀》,https://city.udn.com/2976/1544502?tpno=21&cate_no=52524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483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