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討論麥芽糖網友的《王道思想》及該文引起的相關議題。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537305&tpno=0&raid=1543442&no=2976&cate_no=2976#rep1543442)
1. 「文化」的詮釋
「文化」和「社會主義」一樣,有十來個不同的詮釋。我的了解則是:
「文化是一群人在應付現實的經驗中,所累積或提升後的成就(產品?)。」
在這個了解下,我們可以說,「文化」主要表現在:
a. 生活方式(語言、行為、風俗習慣 ... 等等);
b. 典章制度(政體、宗教、法律、生產方式 ... 等等)。
c. 藝術(狹義的「文化」,或西方人說的 high culture則是以上兩者的附帶表現。
根據以上的觀點,(我要強調這只是「我」的意見。)如果我們要評鑑文化 我對「文化」優、劣的判準是:
A. 承載這個或那個「文化」的社會是否還存在;
B. 承載這個或那個「文化」的社會中,人民目前的生活水準或福祉狀態。
根據這兩個判準,我認為:
批判中國或印度文化「不夠優秀」或「低劣」的人,以及批判西方「文化」如何如何的人,都需要拿出一套「論述」。因為,中、印正在崛起,歐、美仍然當紅。我們普通人,即使是個文化專家,有什麼資格就這些「文化」說三道四?要說,就要「拿『論述』來」!例如像我一樣,先替「文化」做個註解,再提出一個評價的判準。讀者才能檢驗這個「說三道四」是否說得通。否則,它只是道聽途說或想當然耳。
我的意思很簡單:在「適者生存」的基本假設下,I never argue with a winner.
2. 討論「文化」
根據以上的觀點,(我認為)討論「文化」或相關議題時,需要注意以下的原則:
a. 「文化」是一個整體性概念,或相當於黑格爾的「絕對」概念。我們應該避免根據個案來討論一個「文化」的特性。對「文化」定性或定位,應該從(統計上的)「趨勢」或「(行為)模式」來切入。所謂「行為模式」指普遍的、多多少少定形的思考、言語、和動作。
b. 文化具有演變性和延續性,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時、空不同,現實改變的時候,文化就會隨著改變。例如,現在批判「裹小腳」或「滅九族」都沒有什麼意義。
c. 「文化」的功能性是時、空的函數。我們應該避免根據現在的觀點或自己的觀點,來評價過去或其他地區的「文化」。例如,「授受不親」在現在很可笑,在以往大家庭一起居住的時代,其功能可能是避免家庭內部的男女關係變得多角化而引起爭風吃醋,或兄弟叔姪相殘。
我所舉的「秦坑趙降卒20萬」和「滅九族」並不是個案,我記得《史記》中還有類似的記載(趙或/和齊的大將都幹過類似的事)。所以「坑降卒」是當時的軍事策略或戰爭行為模式。後者則是一個一直實行到明、清的「制度」,也許「改革」到以「滿門抄斬」的形式出現。我也只用它們來「反證」或批駁所謂認為中國文化中有「王道」思想的觀點。
「七擒孟穫」、「對日本以德報怨」等則是在特定時、空下,應付當時「現實」的個別「政策」,不足以論證中華「文化」的任何特色。換句話說,如果蜀漢不是外有兩個強敵,蔣中正不是面對中共的進攻,我們沒有理由從他們其他的行為模式,推論他們會採取同樣的政策。例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燒死了多少曹軍?蔣中正自民國16年清共以來,一直到落難台灣,做了十幾年偏安小朝廷的「總統」,他從來沒有用「王道思想」來對付他的政敵和反對他的老百姓。
其次,就我所知,中國歷史上類似「七擒孟穫、對日本以德報怨」的案例並不多。其數目沒有多到可以將這類行為歸類為「行為趨勢」或「行為模式」。從邏輯上來說:
如果:「秦的霸道以及君主政體,都是歷史的錯誤。」
那麼:「七擒孟穫、對日本以德報怨」又何嘗可能不過是「歷史的偶然」呢?
為什麼稱前者為「錯誤」?稱後者為「王道思想」?這是不是一種「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的「成見」?
3. 歷史的錯誤
如上所述,現在看來可笑的、過去的習俗,或其他地區的「文化」,在當時或當地可能有我們後人或外人不了解的功能。我們沒有必要以「歷史的錯誤」來開脫過去的制度和行為。在邏輯上,這也是不能成立的推論方式。
「歷史」(或者社會、國家、文化、... )沒有「意識」,所以不會「犯錯」,也不會有任何其他「行為」。「歷史」是人類的活動或人類活動的記錄。「人類活動」在此指的是:
個人的決策和執行這個決策時的所有行動,或者一群人的決策和行動。
換句話說,「歷史的錯誤」其實是「『個人或者一群人』的錯誤」。只有人會「犯錯」,政府、國家、歷史、文化、傳統沒有「犯錯」的器官或能力。如果有「錯」,必須要有承擔「錯」這個責任的人。我們不一定能精準的決定是張三或李四的「責任」,我也不排斥「擬人化」的修辭用法,但我們不能用,或應該避免用政府、國家、歷史、文化、傳統這類字眼來替應該負責的人開脫。
我們都知道(至少我認為):
人的決策和行動受現實和以往經驗的制約。
經驗包括個人經驗和集體經驗,集體經驗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我們也知道「文化」是累積而來的。所以即使我們現在依我們當下的「標準」或「價值觀」看來是「錯誤」的習俗,在那時也是受(當時)文化、現實、和知識的制約以及透過經驗累積才建立的。如果古人(當時)也「認為」某習俗「錯誤」,它成為「習俗」的或然率是很低的。
所謂「錯誤」,通常是事後的判斷。也就是說,「錯誤」指:
在現實和「文化」制約下,人所做的決策和行動中,一些效率很低、沒有達到「目的」,或造成負面效應的行為。(本文並不討論「倫理學」的議題。)
5. 參考文章
我接受「社會建構論」。所以,我認為個人有不同的意見是正常的現象。在公共和知識議題上,我們可以通過討論和溝通來取得共識,或了解彼此看法不同的原因。
我也是相對主義者,我認為「對」、「真」、或「正確」這些指號的「意義」,建立在一個既定的判準或一套規則上。所以我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具有普遍性的「對」、「真」、或「正確」。我甚至避免用這些語詞來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文章(「觀點」)。
我只努力做到使自己的觀點在我的「論述架構」中,符合相容、一致、和合現實的原則,而且可以依這些原則被檢驗。
我有一系列討論「文化」的議題的短文,請參考本城邦【知識議題】中的《文化隨筆》之1、2、和3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36400&tpno=1&no=2976&cate_no=52524、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40646&tpno=1&no=2976&cate_no=52524、及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no=2976&aid=1544485)。
另外《社會變遷 1 – 淺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210 )
和《「詮釋」和「後『現代』」之 1 -- 淺釋「詮釋」和「後『現代』」》 (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681)也和文化有關但比較長,不在此轉貼。有興趣或有失眠症的網友,請參考。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