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交換價值和資源分配 -- 1
 瀏覽3,412|回應1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0.     前言

我把政治定義為:

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胡卜凱 2005a)

這個定義或詮釋有兩個前提:

1.     「因為社會資源有限,所以資源不夠分配。」
2.     「因為資源不夠分配,所以資源無法公平分配。」

資源」在此當然不單單是指包含人力、時間、原料、土地等等一般的自然資源。在政治活動的脈絡,資源指的是:任命政府官員、制定財經政策、動用國家財政、改變都市設計/劃分、及行使其它可牟利之行政措施等等行為的「權力」或「位置(1)。大家只要想想高捷案高鐵案、和其他工程弊案就可了解資源在這裏的用法(意思)

曾經有位網友質疑:

「因為人需要資源也有限,所以『資源有限』並不蘊含『(資源)不夠分配』。」

這是合理的質疑。當時我雖然有一個模糊的答案,但無法清楚的表達出來,所以我沒有立即回覆。最近有時間讀一些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著作(Marx 1976Hilton 1984),對「使用價值(2)、「豐裕價值(或「豐裕收益) (3)、和「交換價值」又有進一步的了解(4)。現在試圖用它們來分析「資源有限」和「資源分配」之間的關係(5)

1.     使用價值、豐裕價值、和交換價值

1.1   使用價值

讓我們暫時想像一下原始社會的生活。

最早的原始人,可能用整天的時間和所有的能量(精力)來棌集和狩獵,才勉強混個溫飽。後來由於(棌集和狩獵)技巧的改良,和相關工具的發明,於是混個溫飽不再是高難度的活動。當人類取得的「生產成果」,正好足以維持所需的生活資料時,我們把這種人們工作(生產成果)對人的價值,叫做「使用價值」。在這個階段,我們說「資源」透過生產後,只能轉變使用價值

1.2   理性和文化   

有一天張三運氣好,抓到一隻肥羊,一家人一天內吃不完。到了第二天,他不用出去找食物,可以留在家裏和老婆炒飯。或者,第二天剛好狂風暴雨,張三不能出去狩獵或棌集,但他因為有昨天剩下來的小半隻羊,他不出去找食物,也不會挨餓。這種情形發生一、兩次,他也許不以為意。但因為人有記憶,這類事件多發生許多次以後,不論有沒有抓到肥羊,張三都會開始留下一點生產成果。這是「屯積」和「積蓄」的開始。人類這類由記憶形成行為模式(如屯積和積蓄)能力(6),就是「理性」。

我們可以說:「理性」是「根據過去(有效益)經驗規劃未來行為能力」。

因為人有語言,張三會將自己的經驗橫向的和朋友分享(傳播);也會縱向的教給子女(傳遞)。這種累積下來的經驗就是「文化」。

1.3   豐裕價值

當狩獵和棌集的技巧和工具繼續發展和改良,一些比較聰明或力氣比較大的人,他/她們每天所獲得的「生產成果」,超過當天維持生活所需的資料。這些(在維持生活之外)多出來的「生產成果」,不再(需要)被用來維持生活,而有了其他的用途。它們在「使用價值」之外或之上,轉變成生產者所擁有的「豐裕價值(豐裕收益)。在這個階段,我們說「資源」在轉變成「生產成果」後,產生兩種「價值」:「使用價值」和「豐裕價值」。

「豐裕價值」是馬克思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就我的了解,馬克思認為「豐裕價值」是勞動者所擁有創造。這個觀點當然有爭議性,但這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1.4   豐裕價值的表現形式

a.     封建制度

(西方)封建制度時代,農民(農奴)也許只需工作半天就能生產維持自己生活所需的農作物,另外半天他/她必須替封建領主工作。因此,領主以「勞役」方式,剝削掠奪農民(農奴)直接勞力所可能產生的「豐裕價值」。

或者,農民(農奴)只能保留自己(所有)直接勞力所生產農作物的一部份來維持生活,在武力或法律的威脅下,農民(農奴)被迫把維持生活以外的收成(農作物),以「地租」方式(實物或現金)交給領主。這些地租就是農民(農奴)生產成果的「豐裕價值」。

b.     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工以勞力生產商品。勞工所得到的工資,只是他/她們所生產商品價值中很少的一小部分,只足以維持他/她們(和家人)的最低生活。資本家剝削或掠奪了工人所生產商品價值中的大部分,也就是工人勞動力所創造的「豐裕價值」。這些豐裕價值是(資本家)利潤」、「資本」、或「財富」的來源,也是商品「交換價值」的基礎。

在馬克思的理論中,「豐裕價值」是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產生內在矛盾的主要因素。這個生產關係中的內在矛盾,就是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終究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動力(7)

豐裕價值也是馬克思主義「疏離理論」中的關鍵概念。「疏離理論」雖不是馬克思第一個提出來的,但是它通過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成為當下文學批評和文化批判(尤其是「後『現代』主義」)的主流論述之一。

1.5   交換價值

如第1.3節所說,當資源轉變成生產成果後,後者可能在使用價值外產生豐裕價值。我們也可以把豐裕價值詮釋為:

生產(勞動)成果在維持生活外,具有「其他用途」。

這些「用途」包括「交換(8)。所以,擁有多餘生產(勞動)成果的人,可以把它們轉變成「交換價值」。換句話說,生產(勞動)成果在經濟體系中,有「使用價值」、「豐裕價值」、和「交換價值」三種形式。

以下我舉三個具體的例子說明豐裕價值轉變為交換價值的方式。

a.     戰國時代的孟嘗君、呂不韋等以及中世紀的領主,因為他們擁有豐裕價值,所以可以」或「武士」,豐裕價值是前者「權力」的來源。
b.     富商和台商由於擁有豐裕價值,所以能夠有三妻四妾和包二奶,也就是說,豐裕價值是前者擁有「」工具或「性」樂趣的來源。
c.     任何擁有豐裕價值的人(也就是富人或有錢人),可以「」奢侈品(如鑽石、三頭鮑),或「」工人和買材料來蓋庭園水榭或高樓大廈。豐裕價值是前者「生活享受」的來源。

1.6   本節總結

a.     採集、漁、獵、和農耕社會(時代),人的勞力直接得到「生產成果」;工廠勞工使用機器間接得到生產成果(「商品」)
b.     人自己(和家人)使用本身勞力所產生的「生產成果」時,這些「生產成果」的價值稱為「使用價值」。
c.     當一個人不能得到她/他所產生「生產成果」的全部時,馬克思將此人沒有得到的(豐裕)「生產成果」稱為「豐裕價值」。
d.     豐裕價值可用來「交換」其他人(如二奶、三奶)或其他人的「生產成果」,所以具有「交換價值」。
d-1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來自勞工所創造,但被資本家「剝削」(掠奪)(因而勞工自己無法保有的「豐裕價值」。
e.      貨幣經濟或交換經濟的時代,以上三種「價值」,都可用金錢來衡量或轉換成金錢形式。我們可以說,交換價值就是日常生活語言中說的:金錢財富、或購買力這些觀念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06367
 回應文章
交換價值和資源分配 -- 2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     喊價競爭和金錢的價值

2.1   
喊價競爭

豐裕價值或交換價值並不直接蘊含「分配」或「分配不均」的概念。在沒有力量(暴力或權力)介入的情況下,「交換」純粹是一項比較對等(對應)價值」的活動。例如,在商店中,因為商品是大量生產的,所以商品有定價標價。但在拍賣會,因為只有一個或少數同樣的商品,能夠把商品拿回家的人,是喊價最高的人。在一個村莊裏,最漂亮的大姑娘,通常也會嫁到這個村莊裏的首富家中。我把這種情況稱為「喊價競爭」,以別於一般經濟活動中「競爭」的概念。「喊價競爭」的結果是:擁有較多交換價值者,通常是取得交換對象(商品)的人。

因此,依對象的不同,交換可能有「喊價競爭」的情況。由於有這種情況,大多數人都會用各種方式甚至不擇手段,增加/他所擁有的交換價值,以取得自己所要的交換對象(權力、性工具、物質享受等等)。所以:

一旦有「喊價競爭」,對交換價值就成了像無底洞黑洞無法滿足的需求

2.2   
西默對金錢的理論

西默是德國經濟學家(9),他認為金錢(財富)的「價值」超過它所能交換商品的「價值」。他的說法是:

當一個人有「金錢」時,她/他除了可以交換等值的某一個商品外,這個人還擁有「選擇任何一個等值商品的「自由(權利)(Muller 2003251 - 252頁;321)

3.     
結論

a.     
根據以上我的分析和西默的理論,我們可以了解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或文化的人,為什麼最痛恨金錢(財富)和「交換價值」。因為兩者是「貪婪」的來源(10)。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或文化的人大概也會認為「貪婪」是人性一切醜陋或罪惡的來源。
b.     
貪婪其實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才有的現象。只要有經濟活動,就有交換行為;只要有交換行為,就有交換價值。只要有交換價值,就有貪婪現象。貪婪只有用交換價值來滿足。交換價值只能用資源(包括勞力)來取得或轉換。
c.     
我認為(目前)自然界(地球)和任何一個社會只具備「有限」的資源。因此,只要人需要交換價值,社會(一群生活在有限空間範圍的人)就會遇上「有限資源」和「資源分配」的問題。
d.     
在目前的任何經濟活動(制度)下,人都會追求交換價值(11)。所以,任何社會都有這兩個無法解決的根本問題。政治是「管理眾人事務的活動」,所以:
e.      
政治是爭奪資源分配權的活動。」 

附註: 
 
1.          
這是為什麼泛藍人士如金溥聰、吳育昇等(鄭麗文風波)現在開始卡「位」,親民黨立委等不及重回國民黨的原因。 
2.          
使用價值:use value 
3.          
豐裕價值(豐裕收益),通譯為「剩餘價值」:surplus value。「剩餘」一詞在中文相當於英文的left over,應該沒有太多的「價值」。它不相當於surplus (多出來的),這是為什麼我將這個術語改譯為「豐裕價值(豐裕收益)」的原因。 
4.          
交換價值:exchange value 
5.          
我沒有讀完《資本論》的第一冊,《政治經濟學批判綱要》我是在30年前讀的,內容已不太記得。我不知道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學者有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分析。 
6.          
能力相當於康德術語中的faculty 
7.          
這兩個看法當然有很多人批評,我對它們也有簡單的討論(胡卜凱 2005b3.2.2b-3)  
8.          
「交換」行為是「貨幣經濟」的基礎,「貨幣經濟」當然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大特色。這些理論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9.          
西默:George Simmel1858 - 1918。著有:The Philosophy of Money 
10.      
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對金錢在資本主義制度或文化中的角色當然有很多精緻的論述,我寫本文的目的只是在將交換價值應用到我對政治行為的分析。 
11.      
也許教育(社會建構或洗腦)和基因工程可以改變人對「交換價值」的需求。這不是我有興趣或能力討論的議題。 
 
參考書籍和文章: 
 
* Hilton, R. 1984, The Transition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Verso, London 
* Marx, K. 1976, Ed., Stern, D. J.,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 of 1844,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NYC 
* Muller, J. Z., 2003, 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 Anchor Books, NYC 
*
胡卜凱 2005a,《淺談民主政治 -- 楊儒門事件  抗爭》 
*
胡卜凱 2005b,《社會變遷 1 – 淺談認知科學和社會學》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0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