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淺談《易》和 卜卦 1
 瀏覽952|回應4推薦1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狂老

下文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李先生,別再鬧了》,留言3788。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64192&History=0&Page=1


本文回應潛龍兄對潘罡《預言和囈語》一文的批評。一時找不到他原文登在那一欄。貼在此處應該也合適。

**************************

我曾嚴厲的批評過潘罡,但對他這篇文章的觀點,我倒是贊同的。我不懂《易經》,也不熟悉卜卦的步驟或過程,以下討論只是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如果有錯誤或誤解,還請多多指教。

我認為卜筮的議題,要分兩個層次來談。

A.  文化觀點

卜筮學或卜筮術的興起,和任何其他「學術」一樣,是為了要解決人類所遇到的問題。簡單的說:由於「人事無常」這個現象,帶給人類許多煩惱、苦惱、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等。卜筮是人類試圖解決(或掌控)這些因素所造成問題的努力方向(或過程)之一。在幾千年以前,也許這是唯一的方向。中國商、周的八卦、古希臘的神諭、中世紀的巫師、吉普賽人的水晶球、和加勒比海一帶的巫術等,其實都是同一類型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B.  實用觀點

我相信目前多數人都會同意,就解決上述問題而言,卜筮這個努力方向的成功率並不高。但是人類的煩惱、苦惱、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等,並沒有隨著科技知識或理論的累積而減少。在絕望時,抓根稻草也聊勝於無,所以仍然有人繼續朝這個方向努力。死馬當活馬醫之謂也。

另一方面,在古時候,由於人類對週遭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可說毫無了解,卜筮也曾帶給許多人其實是沒有根據的、虛幻的安全感,以及隨之而來的決斷、毅力、和勇氣(1)。造成所謂「預言自身(促成)實現」現象。我認為這是何以今天沒有人從事鍊金術,但仍然有許多人相信算命、看相之類的原因。前者追求的是實體,屬於「一翻兩瞪眼」的局面;後者追求的是憧憬和安慰,一來不用馬上兌現,二來當它沒有兌現時,總可歸咎於其他未知的、不可抗拒的因素。

其次,由於人類的煩惱、苦惱、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等沒有隨著科技知識或理論的累積而減少。面對不確定感,許多人抱著僥倖的意識、「寧可信其有」的態度、乃至於欺騙自己的方式等等,不惜花錢來麻醉矇混現實帶來的痛苦。在這種情形下,卜筮從文化活動轉化為經濟活動。

總之,卜筮和宗教一樣,是人類面對不確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試圖加以掌控而產生的活動。

現在談談八卦。

首先從理論上來看。

就我的了解,卜卦是從一個決定(例如要不要出兵打仗或出門經商)或現象(例如乾旱或大水),推斷或預測其結果或演變情形。用來推斷或預測的方法是:

a.  使用某種步驟得到「卦象」;
b.  根據《易經》來「詮釋」(解讀)所得到的「卦象」;
c.  根據這個「詮釋」做出相關的推斷或預測。

這牽涉到兩個理論和一個實務議題。

1.  自然或人事變動是否遵守某些法則

1.1 如果是,第一個問題是:卦象和這些法則間有什麼關係?
1.2 如果不是,卜卦只是一種遊戲(2)。

2.  如果1.1的答案是肯定的,第二個問題是:《易經》是否包含了這些法則?

2.1 如果是,我必須說:「拿證據來」。至少需要拿出一套說得通的論述。
2.2 如果不是,我只能把卜卦視為一種遊戲。換句話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3.  如果2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還要討論一個實務(統計學)的問題。

依照老嫗網友的說法(3),我們把三個銅板丟擲一次,從它們落在地上後所呈現正、反面的組合,得到「爻」。丟擲三次,三個爻合為一個「卦」;再丟擲三次,得到另一個「卦」。根據兩者(上、下「卦」)而做出推斷。

我們不需要了解混沌理論,也知道銅板落在地上所呈現正、反面的組合,是個「隨機」事件。換句話說:

如果我們為同一個事情,卜三次卦,很可能得到三種不同的卦象。也就是說,任何人把三個銅板丟擲18次,每三次一組所得到的正、反面組合(「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不同。

即使問題1.1和2.1都有說得通的答案(論述),我們仍然需要解釋(回答):

3.1  所卜的特定事件結果(依據某些法則)和所得到卦象間(「隨機」事件),為什麼會有關係?
3.2  這個關係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除非有人能提出一個說得通的論述,來回答問題1.1、2.1、3.1、和3.2,我只能將卜卦看成一種遊戲。


附註:

  1. 如莎士比亞戲劇Macbeth的主角。
  2. 「遊戲」一詞,是沿襲維根斯坦的用法。它指任何有一套規則的活動。並不是「遊戲人間」的用法。維根斯坦的意思是(如果我沒有誤解):
    文字語言要有一套使用規則,才有溝通功能。
    就像任何「遊戲」要有一套「規則」才玩得下去。但這套使用規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真理」或「法則」,它們是約定俗成的,也是需要詮釋的。
  3. 【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李先生,別再鬧了》,留言#3612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415022&History=0&Page=1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04059
 回應文章
我評論《周易》的根據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以下抄四段書,說明我對《周易》的評論並非沒有根據。中國有四千年歷史,中國文化當然累積了許多知識和智慧。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連續四千年歷史的社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成果。只要中國一天不亡國,我可以說 (到這一天為止)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但這不是說我們老祖宗放的屁都是香的,也不保證中國在未來不會亡國。

1. 《中國哲學史簡編》

「現在的《周易》一書,其中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稱為《易經》;另一部分是解釋卦辭與爻辭的注釋和論述,這些過去稱為「十翼」 ( 篆辭、象辭、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繫辭傳 ) ,也統稱為 《易傳》。

據《史記》記載,《周易》這部書起源於殷周之際。伏羲作八卦之說,未必可信;《易傳》屬後人著作。但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是西漢學術界公認的說法。從《周易》所涉及的內容來看,其中有關於古代原始戰爭、祭祀、婚姻、生產的某些情況和甲骨文的卜辭有很多相似之處。 ... 」 ( 任繼愈 1974:43 - 44 頁 )

任先生這本書中接下來從三個方面討論《易經》的哲學思想 ( 同上 : 44 - 48 頁 ) 。這一部分的論述,我不完全同意

2. 《周易尚氏學序言》

「易卦起源於原始宗教中巫術占驗方法之一的八索之占。八索即八條繩子。金川彝族所保持的原始式八索之占,係用牛毛繩八條,擲諸地上以占吉凶。 ... 八索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左傳》、《國語》。八索之占是八卦的前身,八卦是八索之占的繼續和發展。 ... 」 ( 于省吾 1980:1 頁 )

3. 《周易尚氏學 說例》

「易辭本為占辭。故其辭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 ... 」 ( 尚秉和 1980:2 頁 )

4. 《周易尚氏學總論》

「 ... 易者占卜之名。祭義。 ... 又武帝輪臺詔云:『易之,卦得大過。』易之卜之也。 ...

... 是春秋人以文王演易。 ...

... 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 ... 」

( 尚秉和 1980:1 - 6 頁 )

陳鼓應教授在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 從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 》說起 》一文中指出:

「《易傳》受到黃老道家重大影響。而《繫辭傳》之抄錄《黃帝四經 》中的文句,尤足為證。 ... 」 ( 陳鼓應 1995:11 頁 )

我在 20 年前讀《繫辭傳》時,就看出《繫辭傳》雖然很多「子曰」,但其內容更近於老莊思想。所以,上述尚秉和先生「孔子之易即十翼」這句話是有爭議的。

參考文獻:

  • 于省吾 1980,《周易尚氏學序言 》,收入《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北京
  • 任繼愈主編 1974,《中國哲學史簡編》,人民出版社,北京
  • 尚秉和 1980,《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北京
  • 陳鼓應 註譯 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 -- 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 》,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14962
卜筮之法
推薦1


狂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狂老

筮 竹籤也

今僅存古傳大洐之數法 可用以卜筮 其中亦存古人對自然之抽象觀念

其他左道也

卜筮 今亦可謂之遊戲

易經 則係以陰陽八卦所構成之六十四卦為基礎的一套思想觀

易經非關卜筮 卜筮之為用尚應早於易經之成於孔子

此為淺見 聊供參考


老子曰:道遠而險. 高子註:登高臨遠低浮雲 尋幽探險明道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09870
淺談《易》和 卜卦 3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文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李先生,別再鬧了》,留言3815。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64192&History=0&Page=1


老嫗(#3795)

… R.L. Wing 書中指出,在個人占卜的記錄上,變爻出現的次數事實上通常是相當不均的。書中還進一步指出,這種不均恰如其分地顯現占卜者的個人特質。由量子力學意識影響觀測的理論,似可說是占卜者的意識,擾動了變爻出現的機率,…

************************
我在留言3788中,把卜卦歸納為:

…卜卦是從一個決定…或現象…,推斷或預測其結果或演變情形。

卜卦用來推斷或預測的方法是:

a. 使用某種步驟得到「卦象」;
b. 根據《易經》來「詮釋」(解讀)所得到的「卦象」;
c. 根據這個「詮釋」做出相關的推斷或預測。

如果以上的了解有誤,還請方家不吝指教。以下根據這個了解,再談談我對卜卦的看法。

如果我們接受「自然或人事變動」不遵守任何法則,則預測是沒有依據的活動。即使事件演變結果符合「預測」結果,這或者是巧合,或者預測者有特殊能力。

如果預測者有特殊能力,她/他應該不需要卜卦之類的任何步驟或道具;
如果預測者需要卜卦來實現其特殊能力,則她/他需要說明卜卦和特殊能力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接受「自然或人事變動」遵守某些法則,則預測是和這些法則相關的活動。

如果卦象顯示或預測自然或人事變動的方向或大概的結果;
則「占卜者的個人特質」或「占卜者的意識」會「影響」卦象的說法,

相當於:

「占卜者的個人特質或意識」會「影響」自然或人事變動的法則。

這種說法我想是難以說服一般人的。

當事人是人事變動的因素之一,她/他的言行、所掌握的資源、以及所擁有的能力和魅力等等當然會「影響」她/他所主導或參與事件的變動。

但宣稱一個旁觀的占卜者,能因其「個人特質或意識」而「影響」事件的變動,我想是難以說服一般人的。

(我在留言3804的註1中,把R.L. Wing和《布羅卡哪裡去了》一書作者混為一談,在這裏澄清一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04063
淺談《易》和 卜卦 2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文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李先生,別再鬧了》,留言3804。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64192&History=0&Page=1


回應老嫗網友(#3794、#3795):

1.  卜以決疑(L型聖者的《書院》欄 留言#508)
 
「卜以決疑」所表達的一般概念,也是我留言#3788中,第一部分試圖說明的。但「決」字在此處不明確(決定?決斷?解決?),所以我不會用這四個字。

一般人的「決策過程」,往往不會是一個充分「理性」的過程,主要原因在於一般人沒有充分的資訊和所需要的資源(包括個人能力)。所以,通常即使一個人做了決定,她/他仍然沒有把握,或有「疑」(不踏實?)。

我會用「卜以壯膽」或「卜以求心安」來解釋「卜」的功能。在古時候,尤其是在上者,多數情形也許是「卜以釋群疑」或「卜以壯軍心」。此所以「卦辭」或(古希臘的)「神諭」都很簡單(模稜兩可),需要祭師之類,在不同場合來做不同的「詮釋」(或愚民)。埃及也有類似的制度(institution)或儀式(practices),洪秀全也用過這類「神諭」。

2.  電腦和易學(James《友情、親情、今世、來生》一欄 留言#4559)

我不是主修電腦的,所以只有電腦的常識。我也不懂易學,只知皮毛。雖然我是物理系畢業的,那已是30多年前的事。套句俗話:「物理學早還給老師了。」以下只是聊聊。

電腦和易卦相同的地方,在於兩者都使用二元碼(binary codes)。電腦使用0和1(或正/負電壓等等);易卦使用---和-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它們有任何類似之處。希望有那位電易兼修的大大可以申論一下。

3.  量子力學和觀測(James《友情、親情、今世、來生》一欄 留言#4559)

我不清楚《布羅卡哪裡去了》書中:

「量子實驗裡意識『影響』觀測」

說法的具體意思(1)。(上句中的雙引號是我用來加強語氣的。)

以我的了解,量子力學中兩個最有名的,關於「觀測」(或量測)的理論是:

3.1 希瑞丁格「盒子裏死貓」的假想實驗(2)。
3.2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3)。

希瑞丁格「盒子裏死貓」所陳述的觀點是:

我們只有觀測(或量測)才能知道一個系統(或事件)的「狀態」,但觀測會「擾亂」(或影響)到這個系統的「狀態」。因此,我們關於一個系統「狀態」的知識,在觀測前和觀測後,是不一樣的。

但這和「意識影響觀測」不是同一件事。它說的不是「意識」影響「觀測」,而是「觀測」這個動作,影響我們對一個系統的知識。

「測不準原理」指:

我們無法「同時」精確的量測兩個和原子(或次原子)「相關的」物理性質。量測精確度的上限是:h/2π。(h:普郎克常數)

因此:

3.2.1 如果我們不是「同時」測量兩個「相關的」物理性質,則測量個別物理性質的精確度「只」受儀器的限制,並不受h/2π的限制。
3.2.2 如果我們「同時」測量兩個「不相關的」物理性質,則測量個別物理性質的精確度也「只」受儀器的限制,並不受h/2π的限制。

就我的了解,3.2.1和3.2.2兩個情況都不涉及(人的)「意識」,或「意識」對「觀測」的「影響」。當然,「是否同時測量兩個相關的物理性質」,是一個人在「有意識」下所做的決定。

4.1 擲爻和或然率(James《友情、親情、今世、來生》一欄 留言#4559) 
R. L. Wing 用"Never"一字,明顯的不合或然率理論和生活經驗。我想任何人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反證他"Never"的說法。如果妳/你丟擲一個銅板,要連續30次得到正面(或反面),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它的或然率是0.5的30次方。

至於" to receive a particular line within a hexagram twenty or more times"雖然機率也很低,我倒是在Las Vegas見過輪盤連續出長「紅」或長「黑」20次以上。(此一事件發生的或然率是18/38的20次方)。

我不知道他的 hexagram指什麼而言,大概是他用來得到「爻」的道具。

4.2 擲爻和或然率(James《友情、親情、今世、來生》一欄 留言#4585)

從或然率理論來說,「每個變爻出現的機率應是相同的」,指的是擲「爻」很多次以後的結果。至於多少次才算「很多次」,或然率理論中應有估計的方法。但對一般人來說,擲「爻」的次數大概離這個「很多次」相當遠。因此,「每個變爻出現的次數」通常不會是均勻的。

你丟20次銅板,正面、反面出現的次數比,不會接近1:1。隨著你丟的次數增加,正面、反面出現的次數比,會越來越接近1:1。這才是或然率理論所描述的現象。

至於「占卜者的意識,擾動了變爻出現的機率」這句話,我會另外討論。


附註:

  1. 「意識」本身是一個尚未確定或有爭議的概念。所以我不知道原作者這句話具體的「所指」。如果他暗示「占卜者的個人特質」會影響「占卜者所得的卦象」,我想是說不通的。我會另外討論。
  2.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q=schroedinger%27s+cat&btnG=%E6%90%9C%E5%B0%8B&meta= 請參考:http://www.telp.com/philosophy/qw2.htm
    “Quantum Weirdness II: Schroedinger's Cat”
    此文中有一段明白的說:
    In no case, however, should one think of consciousness as physically producing a change in the state of a system, either forcing a superposition into a mixture or forcing a mixture into a single state.
  3.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q=Uncertainty+principle&btnG=%E6%90%9C%E5%B0%8B&meta=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50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