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學和藝術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文學隨筆 -- 文字與詩
 瀏覽1,699|回應5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沒有創作或創意的性向,沒有文學或藝術創作的能力,也不懂文學理論。這篇短文只是根據自己從事文字工作的經驗,表示一點門外漢意見。請大家指正。

就文學來說,中文和英文除了結構上的單體和拼音這個差異外,字數的多少,也有很大的影響。中文常用字數在9,000字左右;英文常用字數在60,000100,000字左右。因為可用的「指號」較多,英文描寫事物、人性、或現象的精緻度、細膩度、和多采多姿性,自然比中文豐富。英詩「形式」或「格式」對詩造成的侷限,也相對比中文詩形式或格式對詩造成的侷限來得小。

中文(尤其是白話文)主要的指號,或「表意」單位,並不是「」而是「」--由一個或一組所構成的「記號」。

中文律詩或絕句的形式: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偶等規則,實際上已把詩的形式變成一種嚴謹的格式。在這種格式的重重限制下,律詩或絕句所能使用的表意單位,數目就相對的非常缺乏。其結果可從兩方面來考察。

1.  以律詩或絕句形式寫出來的詩,尤其唐代,它們在「題材」及文字上,大致可說相當程度的「結構化」、「制式化」、或排列組合化。我想中國文學系的學生,可運用電腦,找出唐詩中最常用的1020個字,和最常見的5題材,做一篇碩士論文。我想前者個別出現的頻率,在統計學上會被認為相當接近;後者可能佔了唐詩題材的80%(1)。
2.  從唐詩到樂府,以及從唐詩到宋詞、元曲、明、清兩朝的戲曲、小說這個中國文學史的宏觀演變趨勢,我認為基本上是藝術「大眾化」的結果(2)。這個演變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
a.  造成群眾有閒錢和閒暇享受文學藝術(娛樂)的經濟發展因素。
b.  在經濟情況所引起的大眾化驅動下,讀者/聽眾的範圍擴大,文學工作者必須突破舊有「表現(表達)方式」的創作因素。例如:題材需要多樣化,以及表現媒介(文字)需要普及化等。後者可能呈現在作者要避免使用艱澀文字或過多的典故。

以上的分析,只是我的印象。如果它們的確合於文學史的事實,那麼我可以建議:

白話文是比較有效的詩創作方式。對律詩或絕句的嘗試,可以做為一種鍛鍊文字的方法或過程。

這當然不是什麼高見或新論。我要指出的是:

由於律詩或絕句的形式,有上述結構性的限制(縮小可選擇記號的範圍),如果過於追求這種形式帶來的「文字美感」,使它變成自己習慣性的思考或寫作模式,會(在不知不覺中)限制一個人在創作(題材和表現)上的發展。


附註:

  1. 這是兩千年來,中國真正「偉大」的詩人,屈指可數的結構性原因。換句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 宋詩和唐詩比起來,口語化的趨勢相當明顯。此外,這個趨勢可和西方文學史上的「方言化」和當下(藝術界)「後『現代主義』」的盛行做比較。


中、英字彙對照:

文字美感: aesthetics of form
字: words
形式: form
制式化: formatted
表現(表達): expression;conveyance
表意: signifying
指號: signifier
格式: format;schema
記號: sign
結構化: structured
詞: phrases;idioms
題材: theme;subject;subject-matter

後記:

這篇短文是我在聯合網站上看到許多網有寫律詩/絕句後的一些感想或建議。我不反對中國的舊文學,事實上我非常喜歡唐詩、宋詞、元曲。我對它們的熟悉度遠超過我對新詩的接觸。

但做為一種表現方式,我想新詩的深度、廣度、和潛力遠超過律詩/絕句。這當然是我的偏見,歡迎指教。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44064
 回應文章
《文字與詩》的討論 -- 字數 -- 愛的呼喚之陌路人 / 胡卜凱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下幾篇文章轉載自: msn 社群 >> 【~ 天上人間~】>> 【文  >> 新詩、散文創作區>> 談詩》接續本區《關於  2
 
網址: 

http://groups.msn.com/1heavenZ/page7.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2400&LastModified=4675517465471243915

愛的呼喚之陌路人

我是說:

1. 英詩的格律遠比唐詩(律詩)復雜。

2. 英文用字遠比漢語多並不是可以值得驕傲的事。

如不能讀法文詩,(英詩亦只是法文詩的延續),請不要吹噓西洋詩。

(但我不是說胡卜凱在吹噓)

********************************

(英詩的格律所說的並非音節,而是音步,英語稱之為Feet,如Lord Tennyson 的民謠體詩:

He Clasps     | the crag | with croo-  | ked hands;

Close to       | the sun   | in lone-     | ly lands

Kinged with | the az-    | ure world, | he stands)

而音步中的格律之覆雜,唐詩實難望其背。

二是韻律(Meter),即節奏,共有六種。

三是韻式(Rhyming patterns)

四是詩體,中國古詩只有古體,唐體的幾種,但英體卻如宋詞,體體不同,故寫英詩有如填宋詞,但宗詞尚有放水的地方,而英詩卻沒有。

胡卜凱

我沒有說:

「英文用字遠比漢語多」值得驕傲。

我說的是:

英文用字遠比漢語多,使得:

英文描寫事物、人性、或現象的精緻度、細膩度、和多采多姿性,自然比中文豐富。英詩「形式」或「格式」對詩造成的侷限,也相對比中文詩形式或格式對詩造成的侷限來得小。

我以上的分析可用以下的例子來類比:

玩樂高(lego)或積木的人,如果有較多顏色和較多形狀的樂高塊或積木塊,會拼出較多采多姿的結構。

愛的呼喚之陌路人

這正笑話,正如我所說:中文常用字不足三千,而五千字已包括古文以內之95%文章。而英文常用是6000字,只可用來看報紙(中文報紙用字不足二千!)。為什麼: 一是中文為字素文字,因此只須把不同的字組合起來成為詞句,因此自漢以後已很小新字,近代唯一的造字運動只有化學元素的文字,而簡化字基本上只是文體的正規化而已。

但英文的造字困難,因此社會變化便要再造新字,如Laser便是新造之文字,以致文字越來越多,中文的大字典有最大的亦只有五萬字,但美文牛津字典多達近二十萬字,即為此種原因。

如果你能用其中的十萬八萬字,當然值得恭喜,只是沒多少人知你講什麼,即使是英國的知識份子(不是美國,因美國人以無文化著稱),也只用其中一萬五千字左右,即使加上專業用語,也只有二萬字左右。但漢字由於是字素文字(希望你知道什麼是字素吧),因此文字是要組成詞語,再組成句子。因此即使常用字只有二、三千,但常用詞卻有數以十萬計! 而不須學新字,卻要學新詞。

再說,西洋詩以希臘及拉丁文詩為老祖宗,而以法文及西斑牙文詩為其高峄,英詩直到十九世紀以前,只是生番詩,只有沙士比亞是例外,但他亦不是單以詩而成名。而法國十七、八世紀的詩,是西洋詩的高峰,這是外國「三歲細路」都識得的知識。希望如果閣下的英語了得的話,敬希閣下的外國文化知識比「三歲細路」高明吧!

最後,還要補充,中文的字典,以大陸的漢語大字典為最大,共收入5萬多字,而英文的未字典以牛津大字典收入最多,共計近150萬字,而美國的Weber字其也收入約40萬字,全都是人類所能用之外的。

胡卜凱

我當初的論點是勸幾位網友採取新詩為表達方式。因為中國字數少,加上律絕結構的限制,現在的題材又多,新詩比較能達意。

為了說明字數少的限制,我用英文做對比。

就算以愛的呼喚之陌路人網友的數字: 15,000 5,000,也能顯出我的基本論點沒有錯。更重要的是:

不是每個人都用同樣的15,000字,所以英文流通的字數,至少在30,000甚至50,000字以上。而詩人知道的當然在一般知識份子以上

我主要的論點還是:

新詩可用的工具或材料較多(兩個字以上的詞彙不適用於律絕結構)所以更能發揮。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46057
《文字與詩》的討論 -- 英詩 -- 愛的呼喚之陌路人 / 胡卜凱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下兩文轉載自: msn 社群 >> 【~ 天上人間~】>> 【文  >> 新詩、散文創作區>> 談詩


 
網址: 

http://groupsmsncom/1heavenZ/page7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2400&all_topics=0

愛的呼喚之陌路人顯然在批評我在詩與文字》一文中的觀點,我也提出一些澄清。

愛的呼喚之陌路人

很多人以為英詩; 外國詩自由其實只是吹水中文常用字不足三千,而五千字已包括古文以內之95%文章。而英文常用是6000字,只可用來看報紙(中文報紙用字不足二千!)。為什麼: 一是中文為字素文字,因此只須把不同的字組合起來成為詞句,因此自漢以後已很小新字,近代唯一的造字運動只有化學元素的文字,而簡化字基本上只是文體的正規化而已。

但英文的造字困難,因此社會變化便要再造新字,如Laser便是新造之文字,以致文字越來越多,中文的大字典有最大的亦只有五萬字,但美文牛津字典多達近二十萬字,即為此種原因。

而可笑的是很多人以為英詩自然,更是大笑話。古代的西方詩的格律遠以中詩嚴格,必須事事求音步和諧和押韻。(由於西洋語文無音調,故無平仄),由於西洋語文的音節長遠不一,並不如漢語般一字一音,再加上英文的音節及文法覆雜,故此要守格律是十分困難的事。亦因此只好用十分薜的字,因此詩只是一些小數人的愛好,大多數人一生也不會念一兩首詩。這點在法文更嚴重,故此自由詩在19世紀中的法國產生,但自由詩其實更難寫好,因為他依然要求格律的美,只是沒有故家格律吧。但民國詩人多不會外語,只是看了一些十分低水平的翻譯,但只為自由詩真的"自由"! 英國的自由詩流行於三十年代,徐志摩學了拿回中國卻變了"格律詩"!

在此奉勸一些一要批評中文,請先深入研究西方的文史哲及宗教,否則只會流於胡說八道,正如"中大"那些連中文也不會的"漢學家"來抨十三經一樣 --- 天天鬧笑話。不信,看看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把毛澤東自認"和尚打傘"看作"一個孤獨老人的自嘆 -- 像雨中的老僧,死未!!!!!!!!!!!!

胡卜凱

我不知道愛的呼喚之陌路人這篇留言是否在和我討論。這裏只做一些澄清。

我想詩是最早的文學形式,主要原因是那時沒有文字和印刷術。靠口耳相傳,必須容易記憶所有的格式,最初的功能,應相當於電腦的parity check

後來才演變成形式美的要求。

我的論點在:表達形式。

而我立論的基礎在:

表意單位(字數) 的多少、結構、以及它的數量和結構對(詩的)「形式」及「題材」所產生的「限制」。

我並沒有能力或意圖比較中、英詩的長短,更沒有能力或意圖批評中文。

我不懂英詩,但也知道一些它的限制,如輕重音節的先後秩序。我認為「對仗」對表達方式的限制遠大於「音節」和「音節數」的限制。(尤其英文可選擇的字數很多)功力高的人(如杜甫 李商隱)當然可以把(律詩的)美感發展到極致,普通人就難有成就。

這是我把我討論的範圍限於律詩和絕句沒有提古詩(作為一種體裁)的原因。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46046
文學隨筆 -- 比喻和美感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文原載:喬若飛新詩集 >> 討論區詩的路上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393649&tpno=0&raid=1446014&no=50362&cate_no=51714#rep1446014

我個人的感覺是詩人多用比喻(隱喻、明喻、...)和象徵手法的原因,一是試圖增加或帶出想像的空間或可能性,二是具體化所帶來的美感和震撼感。

現代小說也向這個趨勢發展,從社會學的觀點看,這是對"多元化"的承認或肯定。也就是說,現代人了解和接受每個人的感覺或感受可能不同,如果說得太白,就侷限了自己的讀者群(市場)。

直述是基本表達方式,當然不可或缺。除了史詩外,詩要講究言簡意賅,自然不能多用平鋪直述的方式。這是詩和散文或小說不同的地方。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46018
文學隨筆 -- 詩的特質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文原載:喬若飛新詩集 >> 討論區詩的路上

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417037&tpno=0&raid=1444057&no=50362&cate_no=0#rep1444057

原標題為:野人獻曝 

詩是文學的一類,所以我們不妨先談什麼是文學,再談什麼是詩。

文學的首要功能是抒發自己的感覺,或"做自己的夢"。自然不必在意別人的意見。

如果妳/你要發表、或賣錢、或傳世,那文學就成了公共論述。妳/你不但要注意技巧(推敲)和市場需求,還要了解人性(不但是現在的人,還有將來的人)。因為只有引起多數人的共鳴,才有傳世的可能。那時,妳/你就不只是"做自己的夢",當然也不是"做別人的夢",而是"做人類共同的夢"。

創作其實也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我們一出生,只會哭、吸、拉),所以,不必在意別人的批評,但是要在意自己的成長

既然稱為"詩",不稱為"散文"、不稱為"小小說"、不稱為"對話"、不稱為"獨白",那就表示"詩"有所以為"詩"的特質,怎麼發現或找到"詩"的特質?

創作其實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45096
文學隨筆 -- 形式和內涵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下是我在 聯合網棧 > 藝術 >

【寄情畫意】 ( http://netinn.udn.com/leaders/ida.html ) 和

【聯合文學】 ( http://netinn.udn.com/leaders/paper11.html )

兩個網棧上,看到許多精彩作品後的一些隨想。我只是個門外漢,切磋琢磨而已。

*********************************

詩由於字少,所以文字技巧很重要。

短短幾字幾句,要寫景、舒懷、寄情、或討論人生等等。比起散文、小說、或論說文之類,當然要精煉

另一方面,文學(尤其是詩)總有形式(含技巧)和內涵孰先孰後之爭。我當然不敢亂講。

或許說:形式和內涵都是傳世的必要條件,比較安全,也比較世故 ?

另一方面,文學(尤其是詩)總有靈感生活經驗孰輕孰重之爭。

或許說:靈感和生活也都是傳世的必要條件,比較安全,也比較世故 ?

生活( 經驗 )不一定要親身經歷;而且人生苦短,又受時空之限。所以要借重別人的生活經驗,也就是要多讀別人的作品

技巧當然是「練」出來的,所以要多嘗試。不但要多寫,也要用不同的寫法寫。 ( 此之謂創作。 )

*********************************

詩是創作:

試著不要用老詞

*********************************

技巧很好:

技巧很好;詩在意境意味( 我認為 ) 。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44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