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研究人員首度發現,人的第一聲哭聲不是在產房「呱呱」墜地時發出,胎兒早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會哭了。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一個 33 周大的胎兒照超音波,隔著媽媽肚皮加上震動,胎兒嚇了一跳,轉過頭來,接著呼吸加快,下顎張開,下巴顫抖,狀似哭泣。隨後 10 個受檢的 28 周以上胎兒也是如此,哭了 15 到 20 秒不等。
奧大研究人員表示,從懷孕第 28 周開始,胎兒受到隔著媽媽肚皮傳進去的低分貝噪音干擾,就會出現種種「驚嚇」反應,包括深深吸氣吐氣,嘴巴大張,下巴顫抖,這些都是哭的確徵。
奧大人員用超音波和噪音刺激法探索婦女懷孕時抽菸、吸古柯鹼對胎兒的影響,從超音波影像裡看見胎兒一些動作,乍看好像是痙攣,再看錄影帶,才發現那些動作是哭泣。
米契爾表示,胎兒在子宮裡哭是重要發育指標,胎兒能哭,不但表示已有動作能力,其感覺器官和大腦也有相當的發展,才能處理打擾他們的聲音,並認出那是他們不喜歡的東西。
【 2005/09/11 民生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