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知識和議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討論 4 -- 李宗德
 瀏覽912|回應1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李宗德

我以一位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持經者,以佛說(而非佛學)來回答胡兄你有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問題。

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實義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唯為了方便大眾明白,可引申為:

1.1      「諸菩薩摩訶薩應無所住 不住於『相』,而生其心 生清淨心。」

1.2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無所住 不住於『相』,而生其心 生菩提心。」

這樣引申,主詞和受詞都有了,意思也清楚多了。這一部分你也詮釋了(2.3.1)

2.          「住」、「相」的詮釋

2.1      「住」的真實義便是「住」,引申為「住在」、「卡住在」、「執著於」、「染著」、「陷在…(框框)(有被縛、被綁的意思),甚至引申為「取『著』」。

2.2      「相」的真實義便是「相」。在《金剛經》裏,「相」包括了:

a.           色、聲、香、味、觸、法 -- 六塵;

b.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四相;

c.           法相、非法相 諸相(所有相)

3.     現在針對你的根本問題,《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現象學大師胡賽爾的名句:「意識一定是有其對象的。」,這兩句在立場上是否有衝突?是否有矛盾?那一句對?那一句錯?謹回答如下:

是的,以一般人的思維、解讀,這兩句是有衝突,是有矛盾。但以我們深入經典,明白如來真實義的信者來看這兩句,並不覺得有什麼衝突,有什麼矛盾。

換句話說,這兩句都對,都沒有錯。

為什麼一般人和信佛的人,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關鍵問題在於一般人認為「心」是一種「意識」活動,把「心」和「意識」劃上等號,才會有這種困惑!

然而在佛法裏,佛陀開示我們:

「心」有兩個層次:「意識」的層次,和「非意識」的層次。前者「有對象」;後者「離對象」。間簡單的以下表列表示。

                妄心(凡夫心) -- 意識心(有對象) – 分別心、計較心、攀緣心、迷惑心、染著心、

                真心(佛 心) – 非意識心(離對象) – 平等心、無分別計較心、覺性心、清淨心。

所以,我們修行人要轉凡入聖(成菩薩、成佛),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時,便是要去除分別、計較的妄心,證入清淨、無染的佛心。

               

因此,佛陀在《金剛經》才會如是教化我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4.          結論

4.1      意識心是有「對象」的 -- 我們凡夫都生活在「相」的世界,都離不開「對象」。天天在「相」(對象)上,忙著分別、計較而喜、怒、哀、樂,而有成、敗、得、失,而有痛苦煩惱。

4.2      修行的人要從凡夫的境界提昇到如來的境界 如如不動、清淨自在、涅槃安樂。它的秘訣便是修持「般若波羅蜜」,便是以般若智慧為引導,從凡夫此岸到如來彼岸。也正是從意識心提昇到非意識心。所以它的秘訣正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四分再度開示我們: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更是一語道破 -- 真心、清淨心、如來境界正是離一切相(對象)的。( -- 超越我們一般人的思維。)(也非我們一般人所知所見的。)

4.3   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胡賽爾的名句,並沒有衝突,也沒有矛盾。

附記:

胡兄,你在2.4.1中對「 須菩提和佛的問答」的詮釋,相當中肯(至少我是這麼認為)。好不容易你能有此理解,為何最後你卻僅僅是把「應」句詮釋為:

「一個人立成佛的志向(菩提心)時,不要執著於成佛後的『相』。」呢? 

太可惜!太可惜了!佛陀的真實義,是不要執著於「所有的相」。(包括色、聲等六塵、我等四相、與諸法相、非法相等,通通不住。)絕不是只有不住於「成佛後的『相』」而已,那太狹窄了!可惜啊!

參考文獻:

l   胡卜凱,200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討論 3》,知識和社會廣場,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99

************************************

宗德兄是我的高中同學,研習佛法凡四十餘年。多謝他的指教。我會再繼續思考。本文是我鍵入,文字略有增刪。如有錯誤,責任在我。原來的討論因文字過多,不轉貼於此。 有興趣的網友,請移駕"知識和社會廣場"。   

卜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374599
 回應文章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討論 5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宗德兄的指教。我簡單的做以下的討論。

1.          「意識」和「非意識」的「心」

「『心』有『意識』和『非意識』兩個層次。」;或

「有『意識』和『非意識』兩種『心』。」

這兩個命題是否成立,牽涉到我們(各自)對於:

a.           「『心』是什麼?」;或

b.          「『心』如何『進行』認知(迷惑)、判斷(了別、計較)、意向(攀緣、染著)、決策(取捨)等行動的『過程』?」(1)

我在這裏暫時沒有能力詳細的討論這兩個問題(胡卜凱 2002a)

在西方哲學中,也有類似「心」有「意識」和「非意識」兩個層次的說法,如弗洛伊德的「超自我」、康德的「統攝經驗的自我(意識)」、和胡賽爾的「超越意識的自我」等等(3)。雖然他們處理的問題和佛經裏所處理的不同(胡卜凱 2002b),但四者使用類似的思考模式。這類理論的困難在「無限倒推」(2)。以弗洛伊德的「超自我」為例:

*       在「超自我」之上或之外,是否還有一個「超『超自我』」?

*       在「超『超自我』」之上或之外,是否還有一個「超『超「超自我」』」?

*       ……

同樣的,如果佛法能提出和註1不同的說法,來解釋「意識」活動的機制,如「離」的動作是怎麼進行的?則非意識心(離對象)的概念就可能單獨成立;否則,不論非意識心(離對象)是:

A.         「『無視於』對象。」;或

B.         「有「意識」的『離』對象。」

它都需要假設另一個」來指揮或指示這個「非意識心」。

我們可以用「程度」代替「層次」,來避免「無限倒推」的難局。也就是說,「非意識『心』」其實是「理性」程度較高的「意識『心』」(4)。但這會引出另一個難題:

一個人要(理性)到什麼「程度」,他/她的「意識心」才能成為非意識心(「清淨心」)呢?(5)

「理性」的「意識『心』」可看成相當於神秀大師「時時勤拂拭」的境界。慧能六祖「本來無一物」或孔子「隨心所欲不逾矩」這種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恐怕不是人人能借修行或修養到達的吧?

2.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詮釋

我把「應」句詮釋為:

「一個人立成佛的志向(菩提心)時,不要執著於成佛後的『相』。」

只是就該句上下文的脈絡,以個別例子來說明,和: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或現在人說的:『最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

的詮釋相對照。

就整部《金剛經》或整個佛教經典來說,你的觀點:

「佛陀的真實義,是不要執著於『所有的相』。(包括色、聲等六塵、我等四相、與諸法相、非法相等,通通不住。)絕不是只有不住於「成佛後的『相』」而已。」

當然是正確的。再次謝謝宗德兄的指教。

附註:

1.        根據我所了解的大腦神經學理論,人的整個「意識」鍊活動,平常只是保持在一個「隨機運作」或「無所事事」的狀態(如睡眠、恍神、白日夢等等)。要有內在或外部的「刺激」,才會引發「神經訊號」的傳遞,人才會有「意識」。胡賽爾「意識一定有其對象」的說法,可以詮釋為:「意識一定有其體內或外的『刺激』源。

2.        「無限倒推」:infinite regression

3.        「統攝經驗的自我(意識)(康德)transcendental ego;「超自我」:super ego「超越意識的自我」(胡賽爾)transcendental ego

4.        「理性」在此指控制或反制自己在情緒、情感、或欲望上衝動的能力。

5.        例如:我在計程車上看到新台幣5,00010,000元,我可能交給警察廣播電台;看到新台幣10,000以上到50,000元,我可能掙扎一番;看到新台幣100,000以上,我鐵定放到自己口袋。

參考文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374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