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 《談基督神學與中西文化》。
開欄者:醉洛陽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624507&History=0&Page=1
《談基督神學與中西文化》曾談到「白人中心主義」,紐澳爾良市風災後,由於布希政府救災行動顢頇無能,再度引起「白人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討論。 下文是我從社會學的觀點,回應 Setarcos 網友的評論。 ( 我沒有替 「白人中心主義」和種族主義辯護的意思,我只是指出它們是一個普遍現象,不是白人才有這種「感覺或情緒」。 )
**********************************************
胡卜凱 (#940)
多數美國白人,或任何一個「族群」的人,大概都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親疏之別」、「貴賤之分」、或「就是看不順眼」的感覺或情緒。例如中國留學生以「老黑」、「老墨」稱呼黑人和墨西哥人,但我從來沒聽過「老白」的用法。不可否認,早期的部分 ( 如果不是多數 ) 外省人,有一種無法「理性」解釋的優越感。我不知道這種感覺或情緒是否包括在所謂的「種族主義」或「 XX 中心主義」內。
上述的感覺或情緒,可以從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和社會建構論來了解。它們是一種常態 ( 不是「天性」 ) 。加州人,尤其北灣區一帶的居民,對少數「族群」比較包容,因素不只一個,但是歷史上她 / 他們本身也是移民,又常期和外來人 ( 西班牙人、墨西哥人、中國人等等 ) 雜居,是一個重要因素。換句話說,她 / 他們「習慣」了陌生人(外族)的「存在」。
從這種常態性的感覺或情緒,到我們無法接受或認同的那種「種族主義」或「 XX 中心主義」,當然就不需經過太複雜的「建構」或「洗腦」步驟。這種「種族主義」或「 XX 中心主義」是標準的第二類「意識型態」,也就是在進行「政治」或「經濟」鬥爭中的「文宣」、「廣告」、或「思想」上的「文字武器」。一些人有意的製造這種「論述」,來達到「政治」或「經濟」目的 ( 如民進黨的「族群」論述 ) 。這種「論述」在社會上擴散後,通過社會建構的過程,轉形而成為第一類「意識型態」 ( 又稱「虛偽意識」 ) 。如美國 skinhead 「白人優越論」的想法。或小朋友喜歡上麥當勞、喝可樂、 ( 美國女孩 ) 玩芭比娃娃的「文化」。
至於布希,他的大腦則是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程度。而且他目前的首要「頭痛」是伊拉克情勢。自然不會花太多精力去注意救災。
當白人經過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富裕,帝國主義所帶來的威風,再看看「落後地區」人民的生活,要她 / 他們上層社會的人沒有「優越感」,我想不合大腦神經網路連接論的理論。如果我們和紐約市街頭的遊民和醉鬼交談,我保證這些人中, 90% 沒有「白人優越論」或「白人中心主義」的想法。我們不是常說台灣人民「財大氣粗」嗎?這只能說是「台灣人優越感」,而不能推廣成「黃人優越感」。這就是馬克思說的「存在決定意識」。也是我們曾討論過的「歸納法爭議」,即大家應避免根據某些少數個案,來做一般性的論述。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