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應避免陷入兩岸軍備競賽」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從他談話的內容來看(請見附錄),如果他是在閒話家常,顯示他或他的幕僚沒有大腦,或不用大腦。如果他是在宣示「政策」,那是在欺騙人民。
1. 「如果國民黨重新執政,將在兩年內推動兩岸三通直航,因為這樣能使台灣成為台商的『全球營運中心』及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對台灣相當有利。」
我不知道馬主席看不看報。「全球營運中心」和「亞太營運中心」是連戰當行政院院長時的建議,有其時代背景,例如那時中國還沒有加入WTO。以中國目前開放財務、金融的速度、國內軟、硬體建設的程度,和企業人員的知識水準,台灣早已失去了成為「營運中心」的資格或競爭優勢。馬主席重彈舊調,是還在做夢?還是不知所云?還是有意畫個大餅,欺騙人民?
2. 「軍購問題不只是價格問題,更是涉及兩岸關係的政治問題,尤其應思考如何避免陷入兩岸軍備競賽。」
這句話和下面的:「軍購案是法案、預算的問題,理應透過黨團政策會在立法院處理」是衝突的。
「法案、預算」的功能是落實國家的「政治」和政策。不定調或定位「兩岸關係」,立法院的黨團政策會如何商談軍購的「法案、預算」層次問題?我不知道在花了 6,000 億或 3,000 億美元後, 馬主席有什麼高招能說服對岸台灣不是在從事「兩岸軍備競賽」?「應該」的高調誰都會唱,阿騙肯承認他在進行「軍備競賽」嗎?「如何」的方法才是老百姓要的牛肉。
因此,馬主席必須明白說明國民黨的「兩岸關係政策」,才有資格談如何「避免陷入兩岸軍備競賽」,和「軍購案」的「法案、預算」層次問題。否則,他是在打退堂鼓,玩弄障眼法欺騙人民,放個煙幕彈讓「軍購案」在立法院過關。
3. 「『就算』中共是我們的假想敵」
如果國民黨的「兩岸關係政策」,是把「中共當做我們的假想敵」,我看不出它和民進黨或台聯黨的「兩岸關係政策」有什麼不同。他說的:
「我們也應再看是否還有別的因素而定,即對於中共對台的武力威脅,還應看雙方處理問題的態度,以及雙方如何維持兩岸『和平建設性的關係』。」
只是文字遊戲或「金光黨」論述,和民進黨說的話沒有實質上的分別。
如果台灣是中國的一半大,甚至於1/3大,把「中共當做我們的假想敵」都還是一個可能「合理」的政策。當台灣不是中國1/10,不是中國的1/100,而是只有中國的1/178大時,有「就算」把「中共當做我們的假想敵」的想法,已是一個沒有經過大腦思考的「就算」。
4. 「『連胡會』已就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 … 取得共識」
這是整篇報導中最荒謬的一段。胡先生只是以黨領袖的身份和連先生見面;連先生根本不是政府領導人。即使連先生仍然是國民黨的主席,「就算」他們達成「共識」,用美國人的話來說:連、胡所達成「共識」的價值,不值寫有「共識」這張紙的價錢。連墨水、印泥、加上紙,我算它新台幣 500 元好了,這是所謂的「打死價」。也就是連、胡所達成「共識」價值的上限。想換個連戰當年吃的便當,恐怕還要貼個一、兩百元。
我不知道 馬主席提這個「共識」的意思是什麼?找連「前」主席或連「榮譽」主席替國民黨現在或未來的兩岸「和平」政策背書或擔綱?還是到現在仍去不掉黨國不分的思考模式?真的是莫名其妙。
馬主席,幫幫忙!現在是「馬英九時代」,國民黨當家作主的是你。你要把中國當「假想敵」,還是要推動兩岸「和平」?請說清楚、講明白。不要壞了「小馬哥」這個英雄人物的名頭和形象。
************************************
馬英九:應避免陷入兩岸軍備競賽
記者陳志平/台北報導
國民黨 主席馬英九昨天指出,如果國民黨重新執政,將在兩年內推動兩岸三通直航,因為這樣能使台灣成為台商的「全球營運中心」及外商的「亞太營運中心」,對台灣相當有利。
他同時表示, 民進黨 政府一面搞正名使兩岸陷入緊張關係,一方面又以國家安全為由堅持以高價購買軍備,根本就是「一手玩火,一手救火」,軍購問題不只是價格問題,更是涉及兩岸關係的政治問題,尤其應思考如何避免陷入兩岸軍備競賽。
不過馬英九也強調,軍購案是法案、預算的問題,理應透過黨團政策會在立法院處理,他不會跳出來越俎代庖,這也是為什麼他日前婉拒陳總統會面談軍購案的原因。
立法院長王金平昨天表態支持軍購案特別預算付委審查,馬英九前天與昨天分別接受美聯社、日本媒體及東森美洲台專訪時強調,軍購案其實是一九九八年連戰擔任行政院長任內通過的,但美方遲至二 ○○ 一年才同意對台軍售案,此時民進黨已執政,卻將此案凍結了三年,才以原本只要二、三千億的軍購提高到六千多億,極不合理。
馬英九表示,不應就軍購談軍購,而應從兩岸關係的脈絡來看問題,也就是應視我防衛需要和可能的假想敵來評估。
他說,就算中共是我們的假想敵,我們也應再看是否還有別的因素而定,即對於中共對台的武力威脅,還應看雙方處理問題的態度,以及雙方如何維持兩岸「和平建設性的關係」。
馬英九表示,事實上,在前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中,「連胡會」已就兩岸應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取得共識,兩岸的敵意因此已消失大半,所以考慮軍購問題時,也應考量此一新情勢的發展。
【 2005/09/03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