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是我和部誏尼 (sunet0382) 網友在 yahoo 上的兩次討論 (部誏尼,2005a; 2005b) 。我把它們合併成一篇文章,並略做增刪。以下 2.1 節大部分摘自我在 2002年的舊作。我認為仍有參考價值,所以未加修改。請指教。
部誏尼(sunet0382)網友的大作,簡單介紹了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一書中,維根斯坦在早期關於語言的看法。請到 【 部誏尼的哲學基地 】網站參閱。
****************************************************
1. 維根斯坦和「後現代」
維根斯坦 (1889 – 1951) 是維也納學派和英國分析哲學的大師,他的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德文版出版於 1921 年。
「後現代」一詞在 1930 年代出現 (胡卜凱,2002:2.2 節) 。當時只流通於文學領域。同時,湯恩比也提出「後現代」做為歷史「斷代」的概念。「後現代」一詞在1950年代由文學擴散到其他藝術界(如建築、繪畫、戲劇、電影等 )。
60 年代初期有「後結構主義」思潮,阿圖塞、拉剛、傅柯、德希達等為其代表。到了1960年代後期,由於李歐塔的《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一書,「後現代」一詞開始在哲學及其他社會/人文學界風行。1990年以前,「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是同義詞,目前,「後結構主義」一詞已不再 ( 單獨 ) 通行。
因此,部誏尼 (sunet0382) 網友留言中所說的:
「而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則是以另一種方法來解決與批判以統整『當時』紛亂的局面。」 (雙引號是我加的。)
在時序上不合。從思想史的角度看,尼采和維根斯坦啟發或顯示了「後現代」思潮的方向。用庫恩的術語來說,兩人協助造成了哲學領域在20世紀中期以後的「思考模式移轉」。
2. 後現代思潮
我同意部誏尼 (sunet0382) 網友所說的:
「因為哲學發展到後現代已經找不到一個絕對真理的存在。」
的判斷。但是:
「後現代的哲學特徵就是『亂』與『紛歧』。」
並不是一個全面的描述 (請參考 2.2)。
2.1 後現代主義簡釋
以下簡述我對「後現代主義」的了解。
尼采和維根斯坦的學說,以及近代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使得「絕對真理」的觀念不再能自圓其說。「相對主義」遂成為20世紀的主流論述(1),我認為「相對主義」是後現代思潮的主要特色。
任何一個思潮或運動,有它的淵源和點火者。尼采、海德格、維根斯坦、和近代科學是後現代哲學思潮的淵源;庫恩、傅柯、德希達、和李歐塔則是其點火者。我對20世紀思潮的演變脈絡,有一個簡單的介紹,請參考 (胡卜凱,2004)。
我曾建議把「後現代主義」分成兩個唸法 (胡卜凱,2002:2.2 節) :
“a. 唸成「後『現代主義』」,指的是在文學藝術(狹義的文化) 上,和「現代主義」不同的運動或風潮(羅青,1989,王岳川,1993) 。它們表現在文學藝術的主題、風格、和表達形式上。60 - 80年代,哈山 (Hassan, 1987) 和簡克斯 (Jencks, 1991) 分別在文學批評及建築學中鼓吹「後『現代主義』」,是它的主要發言人,也是讓這個名詞變得家喻戶曉的先鋒。由於生活習慣,意識型態、技術層面,和市場區隔 (23) 的演變,文學藝術史上,不斷有另領風騷的新方向、新風格產生。後「現代主義」是個標籤,20世紀50年代或更早,各種文學藝術活動,就以它的「名」繼「現代主義」(Conner, 1997) 出現在不同的領域 (24)。
「後『現代主義』」者和下一節所討論的「『後現代』主義」者可以很容易的分別:前者創造、讚頌當前「文化」(文學、繪畫、舞蹈、戲劇、建築、 …),後者則批判和反諷它們。
b. 唸成「『後現代』主義」,它是批判社會的一種立場和策略 (Lyotard, 1993,Best/Kellner, 1994)。大多數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和「後現代」主義者,都師出馬克思主義。他們的不同在於:前者(如 Habermas)認為「現代性」仍是實用的價值系統 (Habermas 1987;見本文所列文獻 ),後者(如 Baudhillard、Lyotard) 認為它已淪為當權集團捍衛既得利益的意識型態(比較 81 - 12)。(81 - 12指蔡錚雲教授大作的頁數及行數。)
「『後現代』主義」者認為當代社會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場惡夢(25)。但他們無法撼動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到了20世紀50年代,西歐知識份子對共產制度的幻想終於完全破滅 (26) ,在鬥爭策略上需要新的出路,在意識型態上需要新的旗幟。「『後現代』主義」者採取了鬥倒鬥臭現代社會主流價值的策略,企圖從顛覆上層建築(78 - 11)下手,來瓦解資本主義制度。由於他們主張的目的,在戰鬥而不在面對現實,解決問題。所以這些主張多半頗具爭議性。例如去「人類中心主義」論 (Foucault, 1973) 、知識故事論 (Lyotard, 1984) 、和語言歧義論 (Derrida, 1976) 等,都可從這個角度來了解。在資本主義制度這個怪獸橫行無忌的情況下,「『後現代』主義」者也只能無奈的使用這種顛覆策略。 ”(2)
部誏尼 (sunet0382) 網友在其留言《 Re: 維根斯坦與後現代 (2) 》中所提到的「後現代主義」,相當於我說的「後『現代主義』」。我在《 Re: 維根斯坦與後現代 (1) 》中所談到的「後現代思潮」,比較接近上述的「『後現代』主義」。
2.2 後現代思潮的「亂」與「紛歧」
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來了解,法國社會和思想界的左翼有悠久和深厚的傳統。法國哲學家通常也是社會評論家。換句話說,他 / 她們的著作往往帶有濃厚的 ( 狹義 ) 「意識型態」氣息。這是法國哲學著作不同於英、美哲學著作的原因之一。其次,法國哲學的地位 ( 或聲望 ) 一向比較落後。有些學者諷刺許多法國哲學家常常採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策略以求嶄露頭角。這是法系後現代哲學給一般人,尤其傳統哲學家,「亂」與「紛歧」印象的另一個原因。
2.3 後現代思潮的特色
我用「相對主義」來代表「後現代思潮」的「主要特色」,只是一種「方便言說」。我的意思也許用英文的 ”under current” 來表達比較適當。也就是說:如果「後現代」不是演變成「相對主義」或「詮釋」的時代,「『後現代』主義」的許多論述早就被一棒子打死了 (或封殺了) 。由於「相對主義」的學風在各領域都成為主流思想 (「思考模式」 ) ,相互呼應和支援的結果,造成部誏尼(sunet0382)網友在留言《維根斯坦與後現代》中所說的:(「後現代主義」)「十分亂與分歧的特色」。
我用「相對主義」的另一個原因是「『亂』與『分歧』」帶有價值判斷的意味。我並不反對有「價值判斷」意味的論述,但是我有兩個關於「價值判斷」的原則(3) 。
周詳的「『後現代』 思潮 」分析,需要從「哲學」、「社會學」、「符號學」 (和「符號哲學」) 、「社會批判」、「文化論述」 (包括「多文化論」和「後殖民論述」) 等領域來探討不同的「後『現代主義』」。這些不同的領域,各有其「後現代」特色 。
再用一次「方便言說」來描述,我們可以說:
「後現代思潮」的特色之一是對「啟蒙 主義 」(或「現代性」) 的質疑和挑戰。
我對「現代性」的詮釋,請見 (胡卜凱,2002:2.1節) 。
既然現在是「相對主義」的時代,或「詮釋」的時代,不論誰的學說,尼采、海德格、維根斯坦、庫恩、傅柯、德希達、李歐塔、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超弦理論等等,都不是「絕對真理」,也就只是「瞎子摸象」所得的片面之見。這些學說的適當性,要看其應用的領域或脈絡而定。
3. 哲學和語言分析
我只簡單的批評一下早期維根斯坦(包括維也納學派和極端分析哲學家如 A. J. Ayer)對哲學的看法。
語言是溝通或思考的工具。釐清它的「用法」和訂定「使用」它的規則,當然是有效使用語言的先決條件。哲學家的研究工具只有「概念」,所以,每一位哲學家的確應該有嚴格的「邏輯學」(此處指廣義的「思考規則」) ,「語意學」、「語用學」、和「句型學」等的訓練。
如果哲學「只」做「語言分析」的工作,我們就不需要哲學。因為上述諸學門以及「記號學」和 / 或「記號哲學」等等,已經在做這類工作,也許比哲學家做得更有聲有色。
其次,我們中國人說「隔行如隔山」。哲學家未必有「分析」其他領域 (如社會學或物理學) 所使用「語言」的能力。哲學家大概只能「分析」其他哲學家的「語言」。因此,即使某些哲學家「只」想做「語言分析」的工作,還是得有其他哲學家寫出非「語言分析」的著作,以「語言分析」為志業的哲學家才有機會做「語言分析」。所以,把哲學當成「只」是在做「語言分析」的觀點,基本上是一種由於誤解了語言和哲學兩者而來的矯枉過正之見。
我認為:
「哲學是思考最基本問題的活動。」(胡卜凱, 2003)
但要「『思考』最基本的問題」,哲學家除了要能精準和有效的使用「語言」工具外,還需要有廣泛的知識。因此,黑格爾、海德格等等認為哲學是「奠基」工作的看法也是有爭議的。如果我們把哲學看成是「集大成」或承先啟後的工作,也就是說,哲學是把以往學者的意見、看法、和理論綜合起來,不斷的重新思考上述四個基本問題,我們也許能逐漸的趨近一個完備的答案。這才是古希臘哲學家對哲學活動的期許。
早期維根斯坦關於語言和哲學關係的論述(4),和後現代哲學家給人「亂」與「紛歧」的印象,除了他 / 她們都受到「唯心論」的制約外(5),也突顯出他/她們對哲學工作本身缺乏適當的了解。
附註:
- 在傳統哲學的影響下,許多學者仍不願打出「相對主義」的旗幟,以「價值多元論」或其他「多元論」(如「多文化論述」) 來代稱。我對「相對主義」的的詮釋,請見 ( 胡卜凱, 2005 : 2.1 節)
- 對我上文所引用附註和文獻有興趣的網友,請參考原文。我必須說:以上的看法,只是我「摸到」的 「後現代主義」,提出來做 參考或討論的基礎。
- 我建議做「價值判斷」時:第一,論述者要說明這是「價值判斷」,並說明自己的立場和基本假設。其次,論述者應避免在非「價值判斷」的領域,進行「價值判斷」論述。
- 維根斯坦在後期著作中(如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已放棄了他自己在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中關於語言的看法。
- 我的意思是:他 / 她們忽視了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客觀環境,他 / 她們認為人的想法可建構和改變這個客觀環境。
參考文獻: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