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中國脈動錄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對中國經濟實力的客觀評價 -- 竇志達
 瀏覽840|回應1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 竇志達

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家,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政治模式及千差萬別的廣闊疆域。不正視中國的特殊性,不懂中國的國情,就不可能辦好中國的任何事情。由於觀察者的角度不同,對中國現有經濟實力的評價多種多樣,在時甚至截然相反。對中國這樣一個變化中的大國,要在短時期內做出恰如其分地經濟評價,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關於中國的經濟規模

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主要是指該國一年內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被稱為國內生產總值,俗稱GDP。由於各國產品、服務的品種和品質差異很大,不便於直接匯總比較,所以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即國際標準,這個標準以前是黃金,現在是美元;還由於制定國際標準的方法不同,有匯率法、購買力評價法等多種方法,用不同方法計算一國的經濟規模,往往結論不一致,甚至會得出相去甚遠的結果,尤其對中國、俄羅斯這樣轉型過程中的國家。

1、按匯率法計算

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03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中,有7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萬億美元:美國仍居首位,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0.9萬億美元;日本,4.3萬億美元;德國,2.4萬億美元;英國,1.8萬億美元;法國,1.7萬億美元;義大利,1.5萬億美元;中國以1.42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2002年世界銀行的年度報告中,中國的GDP始終排在第六位,位居義大利之前。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9.1%,雄居世界前列,而根據義大利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位,2003年義大利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393.67億歐元(以1995年的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只增長 0.3%,創1993年以來經濟增長速度的新低。為什麼在中國經濟增長率遠高於義大利的情況下,2003年中國的排名反而下滑了呢?世界銀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迪派克表示,世界銀行在解讀不同年度的、換算成美元的一國國民生產總值時要受不同年度匯率變化的影響,具體而言,2002年平均1.06歐元才能兌換 1美元,而到了2003年,不到0.9歐元就可兌換1美元,正是因為歐元對美元比價的升值導致了義大利和中國的位置變換,因為中國的人民幣是直接與美元掛鈎的,而義大利是歐元區國家,所以美元與歐元的此消彼長造成了義大利排名上升、我國排名下降。由此可見,由於計算依據的變化也可導致一國經濟實力的升降,經濟實力是可以“算”出來的。

用匯率法計算各國的GDP,往往不能準確反映國家間經濟實力的消長。匯率只是依據一國部分產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價格確定的,用這種方法計算GDP不僅要受國內價格形成機制的影響,還要受參與國際交易的品種、規模、目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對於市場化程度較低、經濟發展水準較低的大國,用這種方法計算的GDP往往偏低。如2003年,用這種方法計算的中國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3.9%,俄羅斯的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1.4%,這不是中、俄兩國經濟實力的真實體現,因為中、俄兩國都是以內需為主的大國,大部分經濟部門的活動是直接為本國及本國人民服務的(如農業、基礎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飲食業等),參與國際交換的產品和部門只占國民經濟中很小一部分,而且由於經濟不發達,極需外匯,所以在國際交易中產品價格定位很低,導致了偏低的匯率及按匯率法計算的GDP偏低。

2、按購買力評價法計算

一國的總產品和服務可以按去向劃分為國內產品和出口產品,匯率是根據出口產品的狀況制定的,只適應於各國出口產品之間的比較,對於服務於國內市場的產品(對於大國而言,這部分往往是經濟的主體),各國之間很難用匯率比較。以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為例。比如1台在中國賣2000元的電視機和一套130平方米、市價20萬元的的住宅,在美國前者賣240美元,後者賣10萬美元。當前的匯率是按兩國間的貿易產品計算的,即以電視機折算的,2000元人民幣= 240美元,1美元=8.33人民幣,用此匯率對中國的GDP(包括住宅等非貿易產品和服務)進行折算,就得出中國按匯率法計算的、以美元表示的經濟規模(2003年排名世界第七);如按住宅價折算,就是20萬元人民幣=10萬美元,1美元=2元人民幣,按此匯率對中國的GDP(包括電視機等貿易產品和服務)進行折算,就得出中國按購買力評價法計算的、以美元表示的GDP(以此方法計算的中國GDP排名世界第二)。可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的中國GDP相去甚遠,用電視機的匯率計算出的中國GDP遠小於按住宅匯率計算的情況。當然,現實中的匯率法和購買力評價法的計算要比這複雜的多,但道理是一樣的。購買力評價法,就是把各國的各類產品和服務都按照其在美國的同類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進行折算,然後得出各國的GDP,用這種方法計算的各國GDP相對於單純的匯率法要更接近實際,適用於反映各國的經濟規模,而匯率法更適合於反映各國經濟的競爭力。

國際機構對一國居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做評價的時候,通常使用按購買力平價匯率計算的人均GDP,而不用名義匯率計算的人均GDP。在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最近的一個報告裏,使用購買力評價法計算中國的人均GDP為4580美元,以此為准,2003年購買力評價法計算中國的GDP為5.9萬億美元。

3、按實物量計算

匯率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把不參與國際交換的產品視同參與交換的產品,因此弱化了技術水準較低又極需外來技術的國家的經濟規模;購買力評價法雖然對匯率法的缺陷有所校正,但由於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在技術上是很難做到一一對應比較的。所以,無論是匯率法還是購買力評價法,都很難準確反映一國的經濟規模。按實物量對各國主要產品直接比較,可以直觀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大小情況。

目前,中國的穀物、肉類、棉花、水果、鋼、煤、水泥、化肥、家用電器、手機、數位程式控制交換機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發電量、棉布、化纖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等產量分別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國紡織服裝占世界貿易總額的13%,已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國石油消費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我國發電量占美國的50%,占世界的8%左右,世界基礎工業原料的價格已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因素”影響……,在絕大多數實物產品規模上,中國都居於世界前列,且位次大大高於GDP在世界的排序,如果用實物量來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的世界排名當在第二、第三位之間。

4、大國貿易法則

一個國家整體經濟參與世界貿易的狀況與其國家(含人口、面積等因素)的大小密切相關,呈反比例關係。大國由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其參與國際貿易的經濟部門只是其經濟總量的一部分,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其絕大多數經濟部門是為本國經濟服務的,是內需經濟。所以,一般而言,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的比值,對一個小國而言,可以達到很高,如對荷蘭、新加坡等國;但對一個大國,如美國、日本、巴西等國,這一比重在當前經濟技術發展水準下不可能太高,如2003年美國、日本雖然國際化水準較高,也就在20%左右,中國2003年這一比重高達60%,這不是真實情況,完全是扭曲的匯率因素所致。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程度當在20%以下,所以,與2003年850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相對應是GDP應當是4.25萬億美元左右。

5、按評價-匯率法計算

由於世界的多樣性,各國市場化程度差異很大,各國的物價水準在很多領域具有不可比性,所以,無論用什麼方法計算的GDP都存在許多不足,用匯率法計算有弱化市場化程度低國家經濟實力的傾向,用購買力評價法計算也不完美,有強化弱國(這種強化是靠“計算”得出的,不是真實的)的嫌疑。評價-匯率法就是將匯率法與購買力評價法結合,取其平均值,這種方法既有一定的可比性,又有一定的完整性,雖然也存在許多固有缺陷,但用此方法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我認為比單純的匯率法或購買力評價法更接近於實際。

2003年按匯率法計算的中國GDP為1.42萬億美元,按購買力評價法計算為5.9萬元美元,按評價-匯率法計算為(1.42+5.9)/2=3.66 萬元美元。

上述計算方法中有4種是價值計量方法,其換算的匯率分別為:8.28:1(匯率法);1.97:1(購買力評價法);2.75:1(大國貿易法則); 3.48:1(評價-匯率法)。這些方法計算的前提是中國公佈的2003年度GDP資料具有國際可比性。如果這一資料本身有誤,則依此計算的任何結論都要大打折扣,而現實中這種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

由於第三產業核算的不充分,中國的GDP存在嚴重低估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倒不是人為因素,而是經濟轉軌後造成的國民經濟核算滯後現象。從世界經濟發展演變趨勢看,一國的產業結構與其經濟發展水準密切相關,對大國而言,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先是出現農業比重下降的趨勢,進而出現農業、工業、建築業等實體經濟比重下降的趨勢,伴隨這種趨勢而來的是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穩步上升。目前美國、日本及西歐主要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均在70%以上,世界平均水準在60%左右,印度也接近50%,中國目前公佈結果為33%。如果中國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存在著嚴重的比例失調問題,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沒有可能,但現實是,中國改革開放已經25年,經濟活動已經市場化了,資源的調配已經由市場看不見的手起作用,從宏觀上講,當前中國的經濟活動是正常進行的,經濟活動本身應當是符合世界趨勢的,只是對經濟活動結果的記錄不真實。無論從什麼角度看,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水準都不會比印度低。從根本上講,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一是為生產活動服務,主要是為實體經濟部門服務(如商業、運輸業、房地產經營業等),二是為人民生活服務,無論中國的實體經濟部門總量還是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都遠高於印度,為什麼服務產出會低於印度呢?如果真如此,在中國的服務領域必然存在廣泛的“服務難”現象,如同改革開放初期的“吃飯難”“理髮難”……,現在的事實不是這樣,事實是中國的第三產業核算有嚴重的漏算,如果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與印度相同,中國2003年的GDP就不是11.7萬億,而是14.2萬億元人民幣,依此當把依各種方法計算的中國GDP再放大22%。

二、關於中國經濟的效率

儘管對中國經濟規模的評價有多種結論,但其趨勢是一致向好的,相對於此,對中國經濟效率的評價更象觀看“萬花筒”,一人一個結論。

1、中國經濟競爭力

在中國的實體經濟領域,勞動者的勞動強度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這個領域的勞動者承受著數倍於發國家的勞動強度,享受著世界最低的工資,提供了最豐富的廉價商品,保證了中國產品強大的市場競爭力,這一點可以從中國出口增長率及世界市場佔有率方面得到見證。從世界範圍看,中國經濟奇跡就是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奇跡,這一奇跡是由中國最底層人民創造的,說中國經濟奇跡就是中國民工奇跡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實體經濟具有強大的世界競爭力,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虛擬經濟,尤其是知識份子紮堆的領域,如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政府服務等,在這些領域裏,養尊處優者居多,付出的很少,得到的過多,享受了現行政策過多的偏愛,嚴重拖累了中國經濟的後腿。下一步的經濟改革必須從這裏開始,什麼時候這裏的人們也能發揮出“民工”的精神,創造出民工們創造的投入產出比,什麼時候中國整體經濟競爭力就進入世界前列了。

2、荒謬的誤導

經常可以從一些學術刊物上看到專家學者們對中國宏觀經濟效益的評價,這些評價中有一些是經不起推敲的。

如:據某董事長介紹,我國每萬元GDP消耗原油0.42噸,這相當於世界經濟和發展合作組織的2.3倍,比日本高出4倍,甚至比印度、巴西還高。

“2003年,我國GDP增長9.1%,占世界GDP總量的4%;鋼材消費2.6億噸,占世界總消耗量的1/3;水泥消耗8.2億噸,占世界總消耗量的 1/2;能源消耗(含石油)占世界總消耗量30%。我國增長1萬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倍,法國的7倍,日本的14倍(若按此翁的計算,美國只有日本的1/4強!!)。由此可看出,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之低、浪費之嚴重”。

中科院某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指出,中國每創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照此翁的計算,美國還是日本的2.7倍,表明美國已大大落後於日本,這豈不是國際笑話!)……。

去年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的比重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鋼鐵,25%的氧化鋁,40%的水泥。

…… ……

從這些文字反映的潛臺詞看,我國的經濟活動效益太低了,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1/10到1/6,若與歐美日相比,更是天壤之別。不僅如此,如果用這種方法比較,多年來我國的宏觀經濟效益是每況愈下的態勢,現在不如過去,將來還不如現在。事實並非如此糟糕,問題出在不同類別的“比較”上。中國的GDP占世界總量的4%沒有錯,但那只是指按現行匯率計算的結果。用匯率法計算國家實力有許多的不足,尤其對發展中國家來講,有大大偏低之嫌,這已是世人共識。中國水泥消耗占世界40%,鋼鐵消耗占世界27%,這些是實質性消耗,主要體現了中國經濟的整體規模和實力,用匯率法計算的GDP與此相比並不貼切。如果非要比較的話,用GDP的購買力評價值較為妥當。中國當前的GDP購買力評價值約占世界的12%,由此比較我國的經濟活動效益約為世界平均水準的1/3到1/2,當然大大低於美日歐,但並沒有大大低於美日歐之外的世界其餘部分。

事實上,過去20年,中國在能源領域取得了GDP翻兩番而能源消費僅翻一番、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2002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4.8億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至2000年期間中國GDP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7%,而相應的能源消費量年均僅增長4.6%,遠低於同期經濟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僅為0.47。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單位GDP能耗不斷下降,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中國每萬元GDP的能耗從1980年的4.28噸標準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噸標準煤;相應地,每噸標準煤所創造的GDP,也由1980年的2335元(2000年價)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20年時間單位產值能耗下降64%,年均節能率達4.6%。而同期全世界單位產值能耗平均下降19%,經合組織國家平均下降20%。 從趨勢上看,誰都不能否認中國宏觀經濟效益與中國經濟實力一樣,都在上升的軌道中前進。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每年公佈的國際競爭力狀況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是世界上比較權威的評判之一。IMD最新公佈的2002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排行榜顯示,2002年中國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居世界第31位,比2001年上升了兩位;經濟競爭力從上年排名的第七位升至第三位。IMD 採用的評判標準內容包括: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益和國家基礎結構等四個方面,共314項指標,評判的國家和地區為49個。從IMD公佈的情況看, 2002年國際競爭力平均水準為59.034分,高於平均水準的有26個國家,基本為發達國家;低於平均水準的有23個國家(地區),基本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得分為52.199分,比上年有所提高,總體排名也隨之提高兩位。IMD的評價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客觀反映了中國經濟競爭力不斷上升的事實。

3、脆弱的服務業

經過25年的發展,中國實體經濟競爭力空前提高,細分析,主要是靠這一領域勞動者的低工資創造的;中國的服務業也不是整體缺乏競爭力,其中市場化程度高的領域,如飲食業、居民服務業、商業等競爭力並不低,中國競爭力低的領域正是那些知識份子紮堆的領域,如政府部門、醫療衛生部門、大專院校、社會文化部門等等。這些領域市場化程度最低,有些還處在計劃經濟的陰影中,有些處於非驢非馬的狀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優點不吸收,缺點發揚光大了不少。這些領域的人,雖然提供的服務缺乏競爭力,但他們憑藉特殊的地位和手段,所獲得的收入遠高於實體經濟領域的勞動者。中國工人的收入只有美國同行的1/30,所以中國產品極具競爭力,但中國律師的收入、中國醫生的實際收入、中國公務員的實際收入與他們在美國的同行相比可不是1:30的關係。相對於中國的產品,中國的教育費用、醫療費用、律師費用偏高,所以這些領域沒有競爭力。儘管中國的知識份子改革的呼聲最高,但在他們紮堆的領域改革最不徹底,也最缺乏社會公平公正,為什麼?中國缺少醫生嗎?中國缺少教師嗎?中國缺少公務員嗎?真正缺少的是機制,市場機制的需求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出無數個供給者。中國最需要改革的領域必須徹底打破保護殼,儘快見陽光、除黴氣、露生機,只有將實體經濟領域通行的法則貫徹到虛擬經濟中,中國的服務業才能挺起腰杆,具有競爭實力。

三、幾點結論 

1、中國的經濟規模當在4萬億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按年率8%增長,再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估計2025-203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將與美國持平。

2、中國現行匯率提供的資訊不可用於宏觀分析,尤其不適合用於國際比較研究,由此得不出客觀反映中國實際的結論。

3、中國經濟最脆弱的領域是正是知識份子群聚的部門,也是中國最需要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方。

4、中國進入了充滿希望的歷史機遇期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是一個誰都不能藐視的國家。事實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20 世紀的中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以百年為階段,大跨度地對比20世紀頭、尾百年的世界大國排序,就會發現:在這些國家中,進步最突出的是美國,它從一個單純的經濟大國成長為當今世界上惟一一個超級大國,在所有的領域中遙遙領先於任何國家;英、法、德、日的原有地位大體上沒有變化;在19 世紀末的幾個龐大帝國中,奧匈帝國早已四分五裂、不復存在;俄羅斯帝國經歷了兩起兩落,元氣大傷,正面臨著19世紀大清帝國的命運;昔日雄居歐亞非三大洲的奧斯曼帝國瓦解得更加徹底,殘留的土耳其早已不為世人所注目;印度帝國分為印、巴、孟三個相互不和且經常交戰的國家;橫向比較,惟有中國在原有疆域基本完整的基礎上實現了現代轉型。縱觀歷史,得出結論:中國在20 世紀所取得的進步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各國成績榜的前端。用歷史的眼光看,中國正在發生著由弱到強、由貧至富的轉變,是歷史性的回歸,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認識到這一點,不僅有助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而且有助於我們客觀公正地與世界各大國交往。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實力,有利於我們端正心態,面向未來。

本文原載《光明觀察》,僅代表作者(服務於山西省統計局)觀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339942
 回應文章
中國貿易出超值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今年1 – 7月的貿易出超高達500億美元。出口貿易值比去年同期增加32%;入口貿易值則比去年同期增加13.8%

同時期的消費者指數年增率為2.2%。政府全年消費者指數年增率目標3 – 3.5%,故目前的通貨膨脹率尚在政府控制中。

******************************************

China Trade Surplus Rises to $50 Billion

By ELAINE KURTENBACH, AP Business Writer (08/11/2005)

SHANGHAI, China - China's cumulative trade surplus for the year rose to $50 billion in July, far exceeding the $32 billion surplus for all of 2004,… the government reported Thursday.

China's trade surplus in July totaled $10.4 billion. …

(China's ) Exports surged 32 percent in the first seven months of the year,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a year earlier, to $407.94 billion (329 billion euros), Xinhua said. Imports rose by a much more modest 13.8 percent to $357.96 billion (288.7 billion euros) implying an aggregate trade surplus of $50 billion.

China's exports rose 35.4 percent last year, helping the country's trade surplus to reach a six-year high of $32 billion. …

Meanwhile Thursday, the government reported that China's consumer price index, its main measure of inflation, rose a faster-than-expected 1.8 percent over a year earlier in July.

… Chinese officials warn that inflation remains a threat to China's robust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s topped 9 percent for two years running. However, in the first seven months of the year,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has risen at an annual rate of 2.2 percent, well within the inflation target of within 3 percent to 3.5 percent for this year.

Yahoo! News

http://news.yahoo.com/s/ap/china_economy;_ylt=ArPTLAlFQ3on2UtOohOYKhCyBhIF;_ylu

=X3oDMTBiMW04NW9mBHNlYwMlJVRPUCUl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33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