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經濟或經濟學是外行,只能從「方法論」的觀點提個建議,根據過去的一些見聞報告些觀察。
1. 量化命題
「美元發行過量」是一個「量化命題」。所以要判斷「美元『是否』發行過量」,理論上是個很簡單的動作。
a. 提出「美元發行量」的數據。
b. 提出「貨幣發行量」的基準,和根據此「基準」而定的「理想值」或「合理值」。
c. 比較「美元發行量」(a)和「貨幣發行量」的「理想值」(b),得到「美元『是否』發行過量」的結論。
當然,以上a或b不一定有一個公認或公定的數值或數據。在這個情形下,c的論述就要以誰的數值或數據「說得通」、誰就a或b提出的數值被多數人接受、或誰提出數值或數據的理論根據被多數人接受等因素而定(1)。
我不懂貨幣理論或實務,但從網路或世界銀行網站應該可以得到「美元發行量」的相關資料,至少有些可以做為討論依據的估計。
「美元發行量」的基準大概和論述者所接受的貨幣理論有關。這是所謂「基於理論」的數據(2)。從我這個外行人的觀點,「GDP」、「外匯存底」、和「平均國民所得」都可以當做「貨幣發行量」的基準。例如:
A. 「貨幣發行量」 = x% * GDP
B. 「貨幣發行量」 = y * 10,000 * 外匯存底
C. 「貨幣發行量」 = z * 100,000 * 平均國民所得
如果不能從這種方式,或類似這種方式討論一個「量化命題」,我想這種論述只能說是「冥想式」、「玄學式」、或「意識型態式」的論述。嚴格的說,即使不是胡說八道,也是「無意義」的嘴部或鍵盤動作。
2. 我對「美元發行量」的觀察
我想likolalo網友說的很對:
任何一個「發行過量貨幣」的政府,必須面對「通貨膨脹」的問題。
由於這是經驗法則,要否認這個命題或判斷,必須拿出理論或案例來做基礎。不能用一句「不懂現況」或「不懂現在貨幣理論」等有的沒的之類的胡說八道來搪塞。
我居留美國期間,幾乎每天在報紙的《商業版》上,可以看到M1、M2、和M3的數據。我只知道它們是「(美國)貨幣流通量」的指標,「美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通常根據這些數據為主要決策基礎,加上其他因素,來調整其(貼現?)利率(3)。「美國貨幣流通量」不等於「美元發行量」,但兩者間有相關關係。我舉這個例子,在說明聯儲會對美國貨幣流通量的控管相當嚴格。「我的(神交)朋友」葛林斯潘就經常在利率問題上和歷任美國總統意見相左。
我雖在1993年回國,但據我記憶所及,柯林頓在1998年左右,達到他平衡美國預算的政見。到了布希時代,因為中東戰爭,美國預算才再度出現赤字。
3. 結論
如果我們希望對「量化命題」得到一個有意義的答案(4),必須從數據切入。
附註:
1. 例如:「張三個子高不高?」這個問題是個「量化問題」,它可以用下列方式回答:
a. 張三身高多少? 答案:175公分。
b. 個子高的標準是什麼?
b-1 (假設)答案:中國男人(全世界男人)平均身高 + 5公分。
b-2 (假設)平均身高:中國男人(全世界男人)168公分(174公分)。
c. 結論:
c-1 張三在中國男人裏算「高」;
c-2 張三在全世界男人裏算「不高」。
2. 「基於理論」:theory-ladden
3. (貼現?)利率:prime rate。也許Alex兄可說明一下M1、M2、和M3。
4. 有意義:make sense、sensible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