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首先我要感謝sami網友的鍥而不捨, (迫)使我不得不去花些時間了解「菲力普曲線」(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 Schenk 2002, Schenk 1998,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2006)。我將李揚先生的闡釋轉貼於本欄,請參考。
其次我要向大家道歉。在本欄《關於《錯誤和價值判斷》的說明》一文中,我說:
「對我不熟悉的議題,我寧可藏拙。」
但在本欄《回應《怎麼這頂帽子越來越奇怪了??》》一文中,我卻多嘴的說:
「我並不認為:『(Alex網友)那段話太扯。』在海耶克或新(經濟)自由主義以及新保守主義的理論(或論述)架構下,我相信(Alex網友)那段話大概可以說得通。」
這段話第一違反了我自己的原則;第二我只說對了一半;更糟糕的是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是「菲力普曲線」。本來應該「藏拙」,所以該打自己屁股。
以下就我的了解,對sami網友所提出關於Alex網友大作的批評,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1. 海耶克和菲力普曲線
在本欄《兩個命題》一文中,我將sami網友所批評Alex網友那段話分成兩個命題:
a. 「海耶克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b. 「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
我 先從後者說起:
對大多數人來講,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都是越低越有利。「如果」兩者不能兼得,則政府的政策只有判斷孰輕孰重,在兼顧兩者下做選擇。這就是所謂「折衷性決策」,也就是Alex網友大作中的「抵換」(Alex 2005)。「菲力普曲線」顯示這個「抵換」是可能的(sami 2006, Schenk 1998)。這是以上Alex網友第二個命題的實質內容。以下第2節中我再進一步討論這個命題。
但是因為各人的「立場」和「基本假設」不同,所以學者或政府部門決策者在政策上的主張也不同,甚至於相反(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有些學者認為充分就業比較重要,因此鼓吹以適度的通貨膨脹來抵換較低的失業率。這是凱恩斯充分就業理論的延伸,反映在政府以預算赤字支出來刺激經濟活動的政策(1)。
海耶克及「貨幣經濟學派」(如弗理德曼)認為通貨膨脹是(經濟)「萬惡之源」。充分就業的政策必須靠政府以預算赤字支出來維持,預算赤字支出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海耶克堅決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2)。這是以上Alex網友第一個命題的主旨,基本上它也合於學術界對海耶克的一般印象(李揚 2006;Muller 2003)。這是我上面說:「(我)這段話只說對了一半」所指「說對了」的那一半。
2. 菲力普曲線在現代經濟學中的定位
sami網友的批評應該是針對Alex網友的第二個命題:
「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雙引號是我加的。)
如果我沒有解讀錯誤,sami網友的批評可換個方式陳述如下:
1. 「『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是菲力普首先提出來的觀點,不是海耶克(首先提出來)的觀點。
2. 所以,「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應該改成:「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菲力普的觀點一致。」比較嚴謹。
2.1 sami網友的第1點批評
簡單的說,「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現象或關係是:「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3)。Fisher, I. 在1920年代是第一個指出兩者可能有這個關係的學者 (Wikipedia 2006)。由於一般人不熟悉Fisher的論文,所以當菲力普 A. W. 在1958年根據長期數據提出類似觀點後,該曲線就以他的大名行世。嚴格的說,sami網友的第一點批評可以成立,但不具太大的意義。因為:
a. a. 菲力普在1958年發表「菲力普曲線」的論文時,最先表示的是「失業率」 和「現金工資改變率」之間的關係;經過Samuelson, P. 和Solow, R. 等的發揮,才擴大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的關係(Wikipedia 2006)。就Alex網友的文字來說,應該可以接受。
b. b. 海耶克可以同意、採取、或接受上述「菲力普曲線」所代表或支持的這個關係。如註2所說,海耶克反對充分就業政策,並不是因為他受到「菲力普曲線」的影響。
c. c. Alex網友是在闡釋海耶克《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這篇大作時,提到「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的關係,他並不是在專門討論「菲力普曲線」本身。
許多學者往往「獨立」的發展出相同或類似的觀點或理論。「菲力普曲線」當然曾經是相當重要的經驗研究結果,但我手邊有一本《宏觀經濟學分析》或《總體經濟學分析》的教科書,全書600頁,其中提到「菲力普曲線」的地方也不過2.5頁(Shapiro 1966:520 - 523頁)。因此,Alex網友不提、忘了提、乃至於不知道「菲力普曲線」,並無大礙。
我想議題的重點應該不是:
「Alex網友是否忘了提或不知道『菲力普曲線』」?
議題的重點應該是:
「海耶克是否同意或主張『菲力普曲線』所代表或支持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這個關係」?
2.2 sami網友的第2點批評
「現代」並不是一個指示「固定時段」的形容詞,所以我們要比較嚴謹的來分析sami網友的第二點批評。
「菲力普曲線」這篇論文發表於1958。在1970年前,它和當時的經濟現象相容。所以,「菲力普曲線」在1960到1970的「現代」,流行了約10年。1970年代後的經濟情況,卻推翻或反證了以上「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關係(Wikipedia 2006:Stagflation一節, Schenk 2002)。因此,在1980年以後,「菲力普曲線」就不再被多數經濟學家接受(見上引兩個文獻)。這也就是我一開始所引自己的話中,我所指「說錯了」的那一半。
不論Alex網友有沒有提到菲力普 A. W. 的大名,在1980年以後的「現代」,第二個命題並不成立。換句話說,不論「『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是菲力普還是海耶克的觀點,在1980年以後,
「現代經濟學已不再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
因此,sami網友的第二點批評也就不具意義。
***********************************
後記:我這篇短文又違反了我「藏拙」的原則,不過這次我是為了盡欄主的義務。本文關於菲力浦曲線根據所附文獻寫成。如果它們現在又被推翻,我只好再打自己一次屁股。
附註:
1. 凱恩斯充分就業理論曾流行一段時間,許多學者認為它是將美國帶出1930年代大恐慌以及其後20年景氣繁榮的經濟政策之理論基礎。但當「通貨膨脹」成為問題時,凱恩斯理論就逐漸過時,終至被取代。
2. 這段話是基本常識。我相信早在1958年以前,海耶克就採取這個立場,和「菲力普曲線」的提出沒有直接或因果關係。此外,如Alex網友所說,海耶克主要的立場是:「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因此,海耶克不但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也反對任何「干預」或「干擾」經濟體系的動作(4)。例如在《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一文中(Hayek 2005),他對工會所做的批評。
3. 如本文所附文獻的說明,「菲力普曲線」及其所被試圖用來解釋的現象,並不能這樣簡單的一筆帶過。以後有機會我會談談自己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淺見。
4. 如Muller所說,海耶克生不逢辰,壯年時期先是凱恩斯理論當道,然後是混合經濟走紅,他的學說並不被歡迎。到他晚年(1990年代),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在柯林頓領導下,美國經濟先後持續繁榮八年,於是「新(經濟)自由主義」獨領風騷。海耶克及其學說才開始揚眉吐氣(Muller 2003)。
參考文獻:
l Alex 2005,《海耶克的「How to Avoid Inflation?」》,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288269&tpno=0&no=2976&cate_no=0
l Answers.com 2006, Phillips Curve, http://www.answers.com/topic/phillips-curve?method=8
l Hayek, F. v. 2005, 《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021
l Muller, J. Z. 2003, 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 Anchor Books, NYC
l sami 2006,《Alex 為何不出面指點一二??》,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288269&tpno=0&no=2976&cate_no=0
l Schenk, R. 1998, Rise of the Phillips Curve, http://www.ingrimayne.com/econ/Labor/RisePhil.html
l Schenk, R. 2002, Fall of the Phillips Curve, http://www.ingrimayne.com/econ/Labor/RisePhil.html
l Shapiro, E. 1966, Macroeconomic AnalysisHardcourt, Brace, & World, Inc., NYC
l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2006, Alban William Phillips, http://cepa.newschool.edu/het/profiles/phillips.htm
l Wikipedia 2006, on Answers.com, Phillips Curve, http://www.answers.com/topic/phillips-curve?method=8
* 李揚 2006,《菲利普斯曲線》,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http://140.128.103.1/web/Content.asp?ID=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