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全球經濟網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海耶克的「How to Avoid Inflation?」
2005/06/22 21:56 瀏覽4,681|回應31推薦3

Alex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B
☆Princess蕾蕾☆
blackjack

Blackjack兄所附那篇「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的譯文有不少錯誤的地方,以致於其後胡卜凱兄的評論也跟著發生錯誤,因此我根據原文「Can we still avoid inflation?」閱讀,談不上評論,因為當初海耶克在這篇1970年的演講內容,大體上都已經被接受,而且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以下我先提一下海耶克及那篇演講的背景,然後簡單說明海耶克所認為的通貨膨脹的來源。

1.海耶克其實是個老牌的自由主義者,在經濟思想方面,他屬於奧地利學派,本身還曾經是該學派的掌門人。這個學派強調的是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干預,因此與經濟學的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一脈相承。

2.那篇「Can we still avoid inflation?」是1970年的演講辭,當時世界經濟頗受通貨膨脹之苦,與1980年中期至2004年這段長期間的環境不太一樣,因此很自然地他會注意到通貨膨脹的問題。

演講辭的一開頭,海耶克就明講他的重點不是如何對抗通貨膨脹,因為他認為一國的貨幣當局只要有決心,都可以控制通貨膨脹,技術上不成問題,因此他的重點在於應該避免某些問題,這些問題使得通貨膨脹的現象存在。是那些問題呢?

1.貨幣支出流量不斷地增長,會造成通貨膨脹。至於支出流量增加的來源包括政府不斷提高政府員工的薪資、投資者動員現金流量或以借錢的方式增加支出等。

2.一開始視通貨膨脹無害,但價格水準上升使得生產者獲得更高的利潤,於是大家為了牟利紛紛投入生產,每個人都認為所生產的商品可以賣得出去,也因為生產增加而促進就業,迫使生產因素價格不斷上漲,加速了通貨膨脹。政府的充分就業政策也會導致這一種情況發生。

3.工業化國家的工會政策,促使工會過於強大,以追求高成長與高度就業,但這一個政策會導致工資的向下僵硬性,並使得工會不必為失業現象負責,而政府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卻須肩負起充分就業的責任,於是政府不斷採取政策以刺激就業,因而導致通貨膨脹。

這是大致海耶克演講的重點,其他他所講到的,這裏我就不提了。海耶克一向主張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

當然我們在1990年代看到高就業與低通膨的現象,當時不少學者是以內生經濟成長理論(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解釋,認為生產因素的技術進步為主要原因,而且認為這一個現象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不過這個解釋是有爭議的,有些著名的學者(例如西北大學的Gordon)認為傳統的理論就可以解釋,而且在實際上,那個高成長的現象到了1999~2000年因資訊科技泡沫(IT bubble)破滅而崩盤。但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要在一篇貼文扯也扯不完,就此打住。

p.s. 原文題目應為「Can we still avoid inflation?」,而不是「How to avoid inflation?」,這裏在內文做個修改,貼文題目就改不動了。


本文於 2005/06/22 22:42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288269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懂得什麼是「反比」嗎?
    回應給: sami(samue99) 2006/04/02 22:07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你到Google上看看我參考過的幾篇文章。這不是你自己的建議嗎?

1.     「菲力普曲線」的適用性

『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或        「『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只能描述1960 - 1970間的經濟活動,但1970後美國呈現失業率通貨膨脹的「遲滯-通」現象。因此推翻了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反比」關係(見第2節)。在(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 Schenk 2002)三篇文章中,這個道理說得很清楚。

所以,我說:

1980年以後,菲力普曲線』就不再被多數經濟學家接受(見上引兩個文獻)。

以及:

現代經濟學已不再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

自然也就不發生:

現代經濟學菲力浦的觀點相合還是和Hayek的觀點相合?」這個問題。

我認為這是你喋不休在爭論的問題,所以,我說這是個「『無知或『無聊的舉動。

2.     反比」的定義

所謂「反比」指兩個「變數」間的關係是:

「當一個變數高時,另一個變數為低;同時,當前者低時,後者為高。」

這是「反比」的定義,也是「菲力普曲線」的形狀。1970年以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都同時偏「高」,兩者間就不再是成「反比」的關係。

這是為什麼:

「多數現代經濟學家已不再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

(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 Schenk 2002)三篇文章中,這個道理也說得很清楚。

3.     Hayek的觀點       

Hayek(1899 - 1992)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活動,因此也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Hayek主要著作及發表年代在Google上一查就知。

因為他經歷1920 - 1921奧地利的通貨膨脹,也經歷1920 - 1930年代的「大恐慌」。他認為通貨膨脹的害處大過失業的害處。由於充分就業(需要預算赤字支出)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他也因為這個理由,反對充分就業政策。但是:

「高通貨膨脹蘊含失業率並不相當於:「通貨膨脹蘊含失業率。」

(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 Schenk 2002)三篇文章中,這個道理也說得很清楚。

所以Hayek的主張並不相當於,也不是基於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現象。Sami網友的誤會,在於沒有掌握什麼是「反比」。

請你到Google上看看我參考過的幾篇文章。這不是你自己的建議嗎?

只認識事實理論是否成立,和論述步驟是否合邏輯。我對個人沒有意見,任何人不需要我的辯護,我也不會為任何人辯護。你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前幾篇文章都保持基本禮儀,但我對不能或不願就事論事,就理說理的人,沒有什麼耐心。



本文於 2006/04/03 00:01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6442
護短=> 轉移焦點=> 惱羞成怒!
2006/04/02 14:34 推薦0


samue99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胡市長好怒啊,哈哈哈!

『Hayek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
並不等同海耶克『認為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
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
因為後者是費雪在1926年提出,接著菲力普在1958年提出!

小的上一篇文章有要求你『用對、錯兩字』嗎??小的只是問你〝海耶克究竟在什麼時候提出『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
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這種見解?〞,
而且小的也明言不反對你發揮『有意義、不具意義』的習慣啊。

你上篇文章前面說『海耶克及「貨幣經濟學派」(如弗理德曼)認為通貨膨脹是...充分就業的政策必須靠所政府以預算赤字支出來維持,預算赤字支出會引起通貨膨脹』<--請問這不是菲力普曲線理論是什麼?? 因為
你後面說『「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現象或關係是:「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
你看清楚你自己說的,這不是說別人無知就能規避的問題!

不甘不願說了Alex的陳述是錯誤了後,卻反過來指責批評Alex的我是『無知』『無聊』。這就像某甲作賊被某乙抓到,然後有個第三者先是大玩文字遊戲替某甲百般維護、辯駁,再轉移焦點,等到賴不過了,只好承認某甲『錯誤』,但卻又斥責某乙『無知』『無聊』....~~您老如此有知,還真讓人瞠目結舌!

Alex躲到哪裡去了?是咬到舌頭了,現在還在療傷?



本文於 2006/04/02 20:1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5720
禮貌的說法 vs 白一點的說法
    回應給: sami(samue99) 2006/04/02 01:36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想你沒有理性的看我的評論。那我就講白一點。

菲力浦曲線在1960 - 1970流行過一陣子,但我相信Hayek在1958年前就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和政府干預經濟體系。所以Alex網友的第一個命題不論對、錯,可說和菲力浦曲線無關

如果你要反駁這個陳述,只需證明Hayek在1958年前不曾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

根據我所引述的資料,現在、當下已沒有太多人接受菲力浦曲線。所以Alex網友第二個命題的陳述是錯誤的。我用不成立是禮貌的說法。因此,你如果還要爭論:

現代經濟學(在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上)是和菲力浦的觀點相合還是和Hayek的觀點相合?

我認為這是沒有意義的舉動。我在原留言中用"沒有意義"是禮貌的說法。如果你要我直說,我可以說:它是"無知"或"無聊"的舉動。

如果你要反駁這個陳述,只需舉出一或兩篇1990年後鼓吹引用菲力浦曲線的論文。

我這樣說你懂了嗎?

我不喜歡用對、錯兩字,是我的風格。因為(我認為)講對、錯需要一個共同認可標準基準線。一般來說比較困難。有意義沒有意義,只需要對事實文字共識即可。一般來說比較容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5217
胡市長慎思!
2006/04/01 20:25 推薦0


samue99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小的實在不明白,為什麼不直接回答我,卻拐彎抹角講什麼『有意義』『不具意義』的主觀『論述』。

小的先再貼一次Alex的發言: 【海耶克一向主張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 】

然後小的上一篇之批評:【然而印象所及,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具有抵換關係之說,就是「菲力普曲線」理論,1958年由A.W.Phillips所提出(事實上有人否認菲力普是最早提出這個觀念的人,此事容後再述),雖然後來有人質疑此觀念,認為有時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不一定具有反向關係,但中文教科書在論及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之反向關聯時(此即Alex所言『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絕對不會忘了「菲力普曲線」這五個字!
既然菲力普早在1958年就已提出此觀點,「菲力普曲線」在經濟學中又是如此地位,請問Alex,現代經濟學究竟是與誰的觀點一致?海耶克或是菲力普???】

胡市長你索性告訴小的,海耶克究竟在什麼時候提出『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這種見解?

請注意小的問題是「什麼時候」,不是「有沒有意義」!當然,你如果一定要發揮你『有意義、不具意義』的習慣也隨你便!例如,如果用你要求我相同的標準去要求Alex,那麼Alex的荒謬論述不但沒意義,甚且還是負面意義!
又,你幫他所作之炎炎託詞就顯得意義重大了!例如下面這段:
【不論Alex網友有沒有提到A. W. 菲力普的大名,在1980年以後的「現代」,第二個命題並不成立。換句話說,不論「『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是菲力普或海耶克的觀點,在1980年以後,「現代經濟學已不再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因此,sami網友的第二點批評也就不具意義。】

請問:如果小的講的不具意義,那麼Alex那段原文有沒有意義?用你反駁小的的同樣標準, 無論Alex是蓄意或非蓄意『不提忘了提、乃至於不知道 』!

胡市長,有必要捲入這場紛爭嗎?有必要幫Alex找藉口找到這麼累嗎?
小的知道胡市長擅以哲學析理,但用哲學方式來分析這種爭議,不是個好主意。因為,有沒有意義是一回事,但那會引起負面效果,胡市長慎思!



本文於 2006/04/01 20:26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4829
關於 菲力普曲線 的討論
2006/04/01 15:05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0.     前言

首先我要感謝sami網友的鍥而不捨, (迫)使我不得不去花些時間了解菲力普曲線(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 Schenk 2002, Schenk 1998,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2006)。我將李揚先生的闡釋轉貼於本欄,請參考。

其次我要向大家道歉。在本欄《關於《錯誤和價值判斷》的說明》一文中,我說:

對我不熟悉的議題,我寧可藏拙

但在本欄《回應《怎麼這頂帽子越來越奇怪了??》》一文中,我卻多嘴的說:

「我並不認為:『(Alex網友)那段話太扯。』在海耶克或新(經濟)自由主義以及新保守主義的理論(或論述)架構下,我相信(Alex網友)那段話大概可以說得通。」

這段話第一違反了我自己的原則;第二我只說對了一半;更糟糕的是當時我並不知道什麼是「菲力普曲線」。本來應該「藏拙」,所以該打自己屁股

以下就我的了解,sami網友所提出關於Alex網友大作的批評,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1.     海耶克和菲力普曲線

本欄兩個命題》一文中,我將sami網友所批評Alex網友那段話分成兩個命題

a.     「海耶克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b.     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觀點一致,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

 我   先從後者說起:

對大多數人來講,通貨膨脹失業率都是越低越有利。「如果」兩者不能兼得,則政府的政策只有判斷孰輕孰重,在兼顧兩者下做選擇。這就是所謂「折衷性決策」,也就是Alex網友大作中的抵換(Alex 2005)。「菲力普曲線」顯示這個「抵換」是可能(sami 2006, Schenk 1998)。這是以上Alex網友第二個命題的實質內容。以下第2節中我再進一步討論這個命題

但是因為各人的「立場」和「基本假設」不同,所以學者或政府部門決策者在政策上的主張也不同,甚至於相反(李揚 2006, Wikipedia 2006)。有些學者認為充分就業比較重要,因此鼓吹以適度的通貨膨脹來抵換較低的失業率。這是凱恩斯充分就業理論的延伸,反映在政府以預算赤字支出來刺激經濟活動的政策(1)。

海耶克及「貨幣經濟學派」(如弗理德曼)認為通貨膨脹是(經濟)「萬惡之源」。充分就業的政策必須靠政府以預算赤字支出來維持,預算赤字支出會引起通貨膨脹。所以,海耶克堅決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2)。這是以上Alex網友第一個命題的主旨,基本上它也合於學術界對海耶克的一般印象(李揚 2006;Muller 2003)。這是我上面說:「(我)這段話只說對了一半」所指「說對了的那一半

2.     菲力普曲線在現代經濟學中的定位

sami網友的批評應該是針對Alex網友的第二個命題

現代經濟學也大致海耶克觀點一致,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雙引號是我加的。)

如果我沒有解讀錯誤,sami網友的批評可換個方式陳述如下:

1.     『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菲力普首先提出來的觀點,不是海耶克(首先提出來)的觀點。

2.     所以,「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應該改成:「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菲力普的觀點一致。」比較嚴謹

2.1   sami網友的1點批評

簡單的說,「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現象關係是:「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3)。Fisher, I. 在1920年代是第一個指出兩者可能這個關係的學者 (Wikipedia 2006)。由於一般人不熟悉Fisher的論文,所以菲力普 A. W. 1958年根據長期數據提出類似觀點後,該曲線就以他的大名行世。嚴格的說,sami網友的第一點批評可以成立,但不具太大的意義。因為:

a.     a.     菲力普在1958年發表菲力普曲線」的論文時,最先表示的是「失業率」 和「現金工資改變率」之間的關係;經過Samuelson, P. 和Solow, R. 等的發揮,才擴大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的關係(Wikipedia 2006)。就Alex網友的文字來說,應該可以接受。

b.     b.     海耶克可以同意採取、或接受上述「菲力普曲線」所代表或支持的這個關係。如註2所說,海耶克反對充分就業政策,並不是因為他受到菲力普曲線」的影響。

c.     c.      Alex網友是在闡釋海耶克《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這篇大作時,提到「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的關係,他並不是在專門討論菲力普曲線」本身。

許多學者往往「獨立」的發展出相同或類似的觀點或理論。「菲力普曲線」當然曾經是相當重要的經驗研究結果,但我手邊有一本《宏觀經濟學分析》或《總體經濟學分析》的教科書,全書600頁,其中提到「菲力普曲線」的地方也不過2.5頁(Shapiro 1966:520 - 523頁)。因此,Alex網友不提忘了提、乃至於不知道菲力普曲線」,並無大礙。

我想議題的重點應該不是:

Alex網友是否忘了提不知道菲力普曲線』」?

議題的重點應該是:

「海耶克是否同意主張菲力普曲線』所代表或支持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這個關係」?

2.2   sami網友的2點批評

現代」並不是一個指示「固定時段」的形容詞,所以我們要比較嚴謹的來分析sami網友的第二點批評

菲力普曲線」這篇論文發表於1958。在1970年前,它和當時的經濟現象相容。所以,「菲力普曲線」在1960到1970「現代」流行了約10年。1970年代後的經濟情況,卻推翻反證了以上「菲力普曲線所顯示的關係(Wikipedia 2006:Stagflation一, Schenk 2002)。因此,1980年以後,菲力普曲線」就不再被多數經濟學家接受(見上引兩個文獻)。這也就是我一開始所引自己的話中,我所指「說錯了」的那一半

不論Alex網友有沒有提到菲力普 A. W. 的大名,在1980年以後的「現代」第二個命題並不成立。換句話說,不論「『失業率』和『通貨膨脹成反比」是菲力普還是海耶克的觀點,在1980年以後,

現代經濟學已不再認為充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off)關係。」。

因此,sami網友的第二點批評也就不具意義

***********************************

後記:我這篇短文又違反了我「藏拙」的原則,不過這次我是為了盡欄主的義務。本文關於菲力浦曲線根據所附文獻寫成。如果它們現在又被推翻,我只好再打自己一次屁股。

附註:

1.     凱恩斯充分就業理論曾流行一段時間,許多學者認為它是將美國帶出1930年代大恐慌以及其後20年景氣繁榮的經濟政策之理論基礎。但當「通貨膨脹」成為問題時,凱恩斯理論就逐漸過時,終至被取代。

2.     這段話是基本常識。我相信早在1958年以前,海耶克就採取這個立場,和菲力普曲線」的提出沒有直接或因果關係。此外,Alex網友所說,海耶克主要的立場是:「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因此,海耶克不但反對充分就業的政策,也反對任何「干預」或「干擾經濟體系的動作(4)。例如在《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一文中(Hayek 2005),他對工會所做的批評。

3.     如本文所附文獻的說明,菲力普曲線」及其所被試圖用來解釋的現象,並不能這樣簡單的一筆帶過。以後有機會我會談談自己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淺見。

4.     Muller所說,海耶克生不逢辰,壯年時期先是凱恩斯理論當道,然後是混合經濟走紅,他的學說並不被歡迎。到他晚年(1990年代),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在柯林頓領導下,美國經濟先後持續繁榮八年,於是「新(經濟)自由主義」獨領風騷。海耶克及其學說才開始揚眉吐氣(Muller 2003)

參考文獻

l Alex 2005,《海耶克的「How to Avoid Inflation?」》,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288269&tpno=0&no=2976&cate_no=0

l Answers.com 2006, Phillips Curve, http://www.answers.com/topic/phillips-curve?method=8 

l Hayek, F. v. 2005, 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http://www.fokas.com.tw/news/newslist.php?id=1021

l Muller, J. Z. 2003, The Mind and The Market: Capitalism In Western Thought, Anchor Books, NYC

l sami 2006,《Alex 為何不出面指點一二??》,https://city.udn.com/v1/city/forum/article.jsp?aid=1288269&tpno=0&no=2976&cate_no=0

l Schenk, R. 1998, Rise of the Phillips Curve, http://www.ingrimayne.com/econ/Labor/RisePhil.html

l Schenk, R. 2002, Fall of the Phillips Curve, http://www.ingrimayne.com/econ/Labor/RisePhil.html

l Shapiro, E. 1966, Macroeconomic AnalysisHardcourt, Brace, & World, Inc., NYC

l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Website 2006, Alban William Phillips, http://cepa.newschool.edu/het/profiles/phillips.htm

l Wikipedia 2006, on Answers.com, Phillips Curve, http://www.answers.com/topic/phillips-curve?method=8

*     李揚 2006菲利普斯曲線》,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http://140.128.103.1/web/Content.asp?ID=7708



本文於 2006/04/20 02:33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4493
菲利普斯曲線 -- 李揚
2006/04/01 14:44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漢語拼音】 Feilipusi quxian
【中文詞條】菲利普斯曲線
【外文詞條】 Phillips curve
【作  者】
李揚

 
以英籍新西蘭經濟學家 A.W. 菲利普斯命名﹐說明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此漲彼落﹑互相替代關係的曲線。在一個以物價上漲率為縱軸﹑失業率為橫軸的平面坐標圖上﹐菲利普斯曲線表現為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如圖 1 所示。該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高時﹐物價上漲率較低﹐反之﹐物價上漲率則較高。因此﹐經濟管理者只可能在高失業率 ─ 低物價上漲率﹐和低失業率 ─ 高物價上漲率這兩種組合中擇一而從﹐要想使失業率和物價上漲率同時達到令人滿意的低水平是不可能的。

產生與發展 1958 年﹐菲利普斯發表了題為《 1867 ~ 1957 年英國的失業與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的論文。該文以貨幣工資決定於勞動供求關係的理論為基礎﹐將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函數關係表示為 ( 其中﹐ 為工資變動率﹔ 為失業率﹔ ﹑ ﹑ 均為待估參數 ) 。然後﹐根據英國 1867 ~ 1957 年間的有關統計資料﹐運用最小二乘法和試錯法﹐估算配合而得出一條表示英國的失業率與工資變動率之間依存關係的函數式﹕ 。根據此式﹐便可作出類似圖 1 所示曲線﹐菲利普斯曲線由此得名。

基於這一曲線﹐菲利普斯推論出﹕在正常情況下﹐假設生產率每年增長 2 %﹐假如總需求保持在一個能維持物價穩定的水平上﹐則與此相關的失業水平不足 2.5 %﹔如果總需求保持一個能維持工資穩定的水平上﹐那麼﹐與此相關的失業水平將達到大約 5.5 %左右。在這裡﹐初步描述了一個以失業率和工資變動率相互替換為特點的宏觀經濟政策配合模型。

後來﹐菲利普斯曲線的贊同者為了分析的便利﹐把勞動生產率變動的因素納入模型﹐通過形如圖 1 的變換 ( 圖中假定勞動生產率的年增長率為 2 % ) 便得到一條描述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相互替換關係的曲線。這一變換﹐更突出了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涵義。

實踐效果 菲利普斯曲線一經產生﹐立刻引起西方國家政府的關注。至少該曲線的邏輯方法對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了影響。然而﹐失業率﹑通貨膨脹率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現實發展﹐並不像該曲線所描繪的那麼如意。例如美國在 1954 ~ 1979 年間﹐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除了短期內呈現出某種反向變化的特徵之外﹐它們的水平都是在不斷提高的 ( 圖 2 ) 。 70 年代後期﹐美國經濟甚至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

大多數人同意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在短期內是可能交替換位的﹐但這種關係在長期內幾乎是不存在的。

參考書目

A. W. Phillips ﹐ “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 1867-1957” ﹐ Economica New Series 25 ﹐ pp360-370.
P.A. 薩繆爾森著﹐高鴻業譯﹕《經濟學》﹐下冊﹐商務印書館﹐北京﹐ 1981 ﹐ (P. A. Samuelson ﹐ Economics 10ed. ﹐ McGrawHill ﹐ New York ﹐ 1976.)
長谷川啟之﹕《新經濟學的派系》﹐《經濟學譯叢》﹐ 1979 ﹐ 9 期。

本文轉載自: http://140.128.103.1/web/Content.asp?ID=7708

滯脹 現象。
有關爭論 菲利普斯曲線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爭論從未平息。支持者力求對之作出新的解釋。如 P.A. 薩繆爾森等人在維持菲利普斯所著力論證的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係的同時﹐明確否定了這種關係在量上的長期穩定性。

一些人則完全否定菲利普斯曲線的現實性﹐如 F. von 哈耶克認為﹕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並無選擇﹐失業必然跟隨著通貨膨脹。貨幣主義者則以 “ 自然失業率 ” 學說否定菲利普斯曲線在政策上的有效性。如 M. 弗里德曼認為﹐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或近於垂直的。甚至凱恩斯學派的主將 J. 托賓也同意這一看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4471
Alex 為何不出面指點一二??
2006/03/30 22:57 推薦0


samue99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從發言內容來看,胡市長可說是一位飽覽群書之哲學家,無論學識、修養,小的均遠有不及,小的之前言語諸多無狀,得罪之處,尚望海涵!

小的認為這事之前後有所誤會,亦即胡市長誤認為小的是將焦點集中於海耶克之思想理論,故而從理論學派之爭論切入---非也非也! 胡市長切莫誤會!

由於小的已離開學校太久,許多理論已忘得差不多了,然而印象所及,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具有抵換關係之說,就是「菲力普曲線」理論,1958年由A.W.Phillips所提出(事實上有人否認菲力普是最早提出這個觀念的人,此事容後再述),雖然後來有人質疑此觀念,認為有時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不一定具有反向關係,但中文教科書在論及物價上漲率與失業率之反向關聯時(此即Alex所言『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絕對不會忘了「菲力普曲線」這五個字!

既然菲力普早在1958年就已提出此觀點,「菲力普曲線」在經濟學中又是如此地位,請問Alex,現代經濟學究竟是與誰的觀點一致?海耶克或是菲力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2436
兩個命題
2006/03/30 21:29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ami網友所引述Alex網友這段話中:

「海耶克一向主張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

兩個命題:

1.  「海耶克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

2.  「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 (trade off)關係。」

也許sami網友可以說明:

a.  他批判的是那一個命題。

b.  他批判的理論根據標準



本文於 2006/03/30 21:47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2129
回應《怎麼這頂帽子越來越奇怪了??》
2006/03/30 14:16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ami網友所引述的這段話:

「海耶克一向主張自由市場機制,反對政府對經濟體系干預,尤其是充分就業政策會對通貨膨脹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現代經濟學也大致與海耶克的觀點一致,認為充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有著抵換(trade off)關係,也就是如果要追求高就業,會以高通貨膨脹率為代價。」

Alex網友的評論。

雖然我在sami網友的評論發表後,發表了一篇短文(《錯誤和價值判斷》),但我相信從那篇短文內容來看,應該看得出來我是在「借機會」回應Alex網友對我的批評,而不是在評論sami網友的評論。即使有任何混淆的可能,在我第二篇短文發表後(《關於《錯誤和價值判斷》的說明),情況應該很清楚

其次,該文是Alex網友署名,當然不會是我的意見。所以,我不了解何以sami網友會認為那段話可能是我的意見。

我沒有資格評論海耶克、Alex網友、或sami網友在經濟學領域的論述。但我對論述」小有研究(胡卜凱 2005a)。所以在此就「論述規範」做個簡單的說明:

1.     (我接受)所有論述或判斷都建立在論述者的「基本假設」和「立場」上(胡卜凱  2005b)。

2.     因此,(我接受)在雙方取得「共同的基準」前,談一個論述或判斷的「對」/「錯」或「有理」/「無理」,都只是「『意識型態』各表」(胡卜凱 2005c)。

以上的觀點當然也有其「立場」和「基本假設(1)。這個觀點的「立場」是「相對主義」;它的「基本假設」是「社會建構論」。兩者目前在社會/人文科學界都是通行的觀點(胡卜凱 2005d)。前者可以上溯到黑格爾哲學和某些前蘇格拉底希臘哲學家。

 我接受這個「立場」和「基本假設」。所以,就「論述」而言,我建議:

a.     sami網友不妨介紹Fisher或Phillips的觀點或論述,讓網友了解他們的論述。

b.     怎麼看都覺得上面那段話太扯,隨便一個讀過經濟學的大學生都知道那是極大的謬誤!」這段話本身不合「論述規範」的要求(2)。sami網友需要指出:

b-1   相對於」那一位大師或那一個學派的理論來說:(Alex網友)那段話太扯。(3)

b-2   「相對於」誰或那一個理論來說:(Alex網友)那段話是極大的謬誤!」。

b-3   太扯」和「謬誤」的論斷根據什麼「判準」。

有了這三點資訊,一般網友都可以參加討論。

附註:

1.     我在此強調,如《介紹Habermas的溝通/論述行動理論》和《介紹 論辯理論》所介紹,1和2兩個觀點並不是我首創的說法。

2.     例如:我雖然沒有引述經濟學理論,但在我批判海耶克大作是「宰制論述」前,我列舉了他陳述或預測中我認為部分與事實不合的地方,做為我批判的基礎。請見本欄留言評《我們還能夠避免通貨膨脹嗎?》。我也從不諱言我思想中有馬克思主義或(政治)社會主義的成分(即我的立場)

3.     我雖然不是學經濟學的人,但修過經濟學的課,也看過至少10本經濟學領域的書,包括部分《國富論》和《資本論》。我並不認為:「(Alex網友)那段話太扯。」在海耶克或新(經濟)自由主義以及新保守主義的理論(或論述)架構下,我相信(Alex網友)那段話大概可以說得通。

參考文章:



本文於 2006/03/30 14:1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1598
Economics 201
2006/03/29 23:48 推薦0


Lohengr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ere is something called th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rate (which may vary depending on time and place).  If one drives the rate below this, then inflation rate will increase.  This is an elementary concept of macroeconomic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621118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