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志東 / Shirly_813提供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看過台北市立動物園所養的「黑色北極熊」 ?這裡有一張照片,是將近10年前的照片了!提供給我這張照片的是,當年在關懷生命協會,現在在動物社會研究會的陳玉敏。動物社會研究會就是前陣子揭發大陸殘殺養殖狐狸和浣熊取皮草這個新聞事件的單位。 或許照片已經有點模糊不清,但當年北極熊受到病痛折磨的過程,我從來不曾忘記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台北市立動物園也養過北極熊。早在民國70、80年代動物園剛從圓山搬到木柵時我們就有了兩隻加拿大送的北極熊,當時的北極熊被關在動物園極為偏遠的地方,靠近側門動物醫院那邊的一個小水池裡。 在野外,每隻北極熊的棲地大約有2萬平方英哩,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裡,牠們兩隻北極熊共同擁有的水池大概只有半個籃球場大,而且是水泥建築。 或許是空間狹窄,或許是氣候不對,或許是照顧不善,也或許是醫療技術不良,總之,這兩隻北極熊中的公熊從81年4月4日開始出現病癥,全身的白色皮毛開始掉落,露出底層的黑色皮膚,並開始長出膿瘡與發炎。或許會癢,或許會痛,於是北極熊不斷伸出舌頭舔舐,讓兩隻前腳經常一片血淋淋。 歷經2年8個月後,83年12月12日,公熊在動物園中帶著一身的赤裸黑皮痛苦死去。 母熊從82年10月開始出現同樣病癥,掉毛、變黑、長膿、發炎、血淋淋.......,被病痛折磨3年2個月後,母熊於85年12月19日死亡。 公熊死的時候,有母熊陪伴著牠。母熊死的時候只有自己一個人,伴著牠的不是遼闊優美的北極冰原,而是位於亞熱帶的一座小水池。她就在這小水池邊帶著一身黑皮孤獨死去,甚至沒辦法擁有北極熊該有的雪白 外衣 。 從公熊發病到隨後的母熊死亡,這期間算起來共有4年多的時間,4年多來,動物園束手無策,沒有能力幫北極熊減緩一些痛苦或幫助他們維持雪白的尊嚴。1年多後的民國87年,動物園卻開始對外保證不會再有類似問題發生,並要求再次進口兩隻北極熊。 但當問及當初北極熊染病的原因,動物園還是搞不清楚原因,只說:「不是感染或生病。別的國家也曾有類似案例,推測是北極熊住在非自然的環境下就會有這些問題。」既然如此,既然在非自然的環境下北極熊就會出問題,既然動物園找不到原因,也就代表沒有能力解決類似的問題再發生,那為什麼要再進口北極熊?只因為二期工程中的北極熊館蓋好了,空著可惜嗎?是填滿設施空間比較重要還是北極熊的生命重要? 當時我在台北市議會工作。陳玉敏給了我這張照片,接著我為她工作的這位秦儷舫議員很好,把北極熊進口的事情擋了下來。但我們擋不住隨後進來的無尾熊 。無尾熊決定要進來時,動物園甚至連無尾熊欄舍都還沒蓋好,也根本毫無養育經驗。匆匆的進口,媒體的大力造勢,讓台灣親子笑開了懷,讓動物園的遊客人數與門票收入大幅成長,但很快的,台灣的無尾熊到現在已經死兩隻 。 連戰訪問中國,中國要送貓熊大禮,消息一傳出,台北、台中、高雄大家搶著要,甚至連私人經營的六福村也表達爭取意願。為的是什麼?是為了促進生態保育?是為了促進社會教育?是為了研究?還是為了商業利潤與學術地位? 大概2年前,中國送了一對熊貓給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立動物園,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熊貓出發賺錢去!」 (見文末附件)文章裡提及熊貓背後的商業利潤,與台灣商業動物的一些問題。 對台灣的動物園經營者來說,管它是貓熊,北極熊,無尾熊還是吳伯雄,只要是熊,只要是企鵝,只要是有票房的,管它有經驗沒經驗,只要有機會就是要養,在他們眼裡,動物不是生命,而是代表 了地位與金錢。 在這郵件的最底下,也有一篇目前正在網路上流傳的「讓貓熊及金絲猴留在牠原有的棲息地連署」,也歡迎大家去連署,真的,我們動物園的動物已經夠多了,一天也看不完,熊貓就讓它留在原棲地好嗎?至少讓牠們可以過得快樂一點,別讓牠們孤單痛苦的死在台灣。 原載: http://www.ettoday.com/2003/04/09/742-143717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