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給所有對v=√2gH公式尚不知錯誤所在學者
 瀏覽12,189|回應2推薦0

KuoW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給所有對v=√2gH公式尚不知錯誤所在學者

在物理學中數百年以來,能量守恆定律是錯誤的,在自然界能量是
可以無限循環的,如果一般大一普通物理實驗也有類似實驗,我建
議這些物理實驗,不要學托里拆利只做單一容器的實驗,己誤入荷
蘭數學家司蒂文(Simon Steven 1548-1620)流體靜力學定義中
,表明容器中的液體,作用於容器底部的壓力,視底部面積與垂直
深度而異,與液體的總容量無關。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
,此公式是表明流體流速與重力加速度及垂直深度有關,與容積大小
無關。經過實驗事實證明,流體流速不但垂直深度有關,與容積大小
也有關,因為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是單一實驗個別事實結果,
而不具有普遍性。要讓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具有普遍
性,只要用相同HDPE管,內徑為10cm、100cm、500cm、
1500cm、3000cm,5種不同口徑相同形狀,相同4m長度,都在
3m處開1cm平方圓孔出水口,不論是做靜態流速實驗或是穩定流體流
速實驗,其結果5種不同口徑相同形狀的實驗所得數據,流速都不相
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口徑越大流速越遠,而且不論是做靜態流速實驗
或是穩定流體流速實驗,相同口徑的流速誤差值都不會超過最大極限
值正負5%,雖然我的實驗是穩定流體 且忽略水的黏滯性,但水的黏
滯性可以以量綱來弭補黏滯損失,我將能量損失定為最大極限值正負
5%,所提供之實驗所得之數據,其皆明顯在理論的理想值之下,托里
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是托里拆利只做單一容器的實驗,由
實驗所得之數據,去思考流速公式,其結果一定是不具有普遍性,而
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只適用單一容器3m深度的實驗,
如果將此單一容器3m深度改為10.33m(1個大氣壓力)時,按照托里拆
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V=√2x9.8m/secx10.33=14.23m/sec
,在這裡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這個答案一定是錯誤的。其他疑問,
請參考我回覆其他學者的說明。

也曾有學者提出實驗中管壁阻力損耗問題,我的說明如下供你參考;

我將能量損失定為最大極限值正負5%,所提供之實驗所得之數據,
其皆明顯在理論的理想值之下,主要是托里拆利只做單一容器的實
驗,己誤入荷蘭數學家司蒂文(Simon Steven 1548-1620)流體
靜力學定義中,表明容器中的液體,作用於容器底部的壓力,視底
部面積與垂直深度而異,與液體的總容量無關。托里拆利定律求流
速公式v=√2gH,此公式是表明流體流速與重力加速度及垂直深度有
關,與容積大小無關。經過實驗事實證明,流體流速不但垂直深度有
關,與容積大小也有關,因為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是單一實驗
個別事實結果,而不具有普遍性。其他疑問,請參考我回覆其他學者
的說明

這個不是實驗上的問題,而是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不
具有普遍價值性與事實一致性;

一 、先說明實驗器材與基本資料;

實驗所用PVC新硬管四根全長4m,都在3m處開1cm平方圓孔出水口
,上方用三根直徑1.8公分軟管做為入水口,待滿水位後開始做流速
實驗,實驗時1cm平方圓孔出水口離地面約1~1.1m之間,上方保持滿
水位後做3分鐘穩定流速噴射實驗,用卷尺測量從出水口至地面的噴
射距離。實驗所用PVC硬管當量粗糙度,介於0.002~0.009 k/mm
之間,全長4m的管實際實驗有效長度為3m,沒有沿程水頭管路,不
計管阻損失。實驗時水溫在20~25℃之間;水的粘度約為0.897
~1.011 v/10-6 m2•s-1;孔口、管嘴的水力特性,修圓的小孔口
;阻力係數δ為0、收縮係數ε為1.00、流速係數Φ為0.98、
流量係數μ為0.98、出口單位功能為 0.96 H。

二、在理論物理上的錯誤;

(一)、引用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的錯誤,自由落體是在真空中、不論
輕物體或是重物體,在同一時間內所降落的距離皆相同。所謂真空就
是無流體,氣體阻力存在的空間,從靜止狀態下降的距離,等於1/2g
乘以降落時間的平方。但流體流速根本就不可能將己溶解於液體水中
的空氣抽取乾淨,即使以現代的科技也很困難,其次如果真的可造就
無流體阻力存在的空間,就失去求流體流速的意義。

(二)、托里拆利定律、v求流體流速公式中,除考慮重力加速度外,
紙有深度H、而沒有考慮到體積的大小對流速的影響,己誤入荷蘭數
學家司蒂文(Simon Steven 1548-1620)流體靜力學定義中,表
明容器中的液體,作用於容器底部的壓力,視底部面積與垂直深度
而異,與液體的總容量無關。經由實驗事實證明,流體流速不但與
容器大小有關,也與液體的總容量有關。實驗資料可參考(四)科學
實驗.

(三)、以數學對比方武,很明顯發現V=√2gH是非常不對稱的錯誤
公式:

當H為10.33m時
V=√2x9.8m/secx10.33=14.23m/sec
20.66m時 V=√2x9.8m/secx20.66=20.12m/sec
30.99m時 V=√2x9.8m/secx30.99=24.60m/sec
41.32m時 V=√2x9.8m/secx41.32=28.45m/sec
51.65m時 V=√2x9.8m/secx51.65=31.82m/sec

在一個大氣壓力下流速為14.23m/sec,在二個大氣壓力下流速為
20.12m/sec與第1大氣壓力相差5.89m/sec,
在三個大氣壓力下流速為24.60m/sec與第2大氣壓力相差
4.48m/sec,在四個大氣壓力下流速為28.45m/sec與第3大氣壓力相差
3.85m/sec,在五個大氣壓力下流速為31.82m/sec與第4大氣壓力相差
3.37m/sec. 如果V=√2gH由實驗得出

以下流速資料:
當H為10.33m時 流速為 14.23m/sec
當H為20.66m時 流速為 28.46m/sec
當H為30.99m時 流速為 42.69m/sec
當H為41.32m時 流速為 56.92m/sec
當H為51.65m時 流速為 71.15m/sec.

這個流速定律就是對稱公式,就不會有問題,所以以數學計算對比
方式,也很明顯發現托里拆利定律:流體流速V=√2gH是錯誤的。

三、在科學實驗事實上證明錯誤;

請參考「物理流體力學穩定流動連續性流速實驗」
自然天地網 http://www.tofar.net/plan_tw.htm
實驗日期:2002年8月台北松隆路

檢驗物理學定律與公式對錯的標準是科學實驗事實,而不是理論邏
輯推理的延伸。

由實驗實際測量流速資料是;

1號管內徑為1.8 cm 測量流速為2.2~2.6m之間,流速比較不穩定。
2號管內徑為3 cm測量流速為3.2m 相對穩定流速。
3號管內徑為8.7 cm測量流速為3.9m絕對穩定流速。
4號管內徑為15.7 cm測量流速為4.2m絕對穩定流速。

相同形狀、相同深度、相同出水口大小、不同大小容積,所得流速
都不一樣,容積越大,流速越遠。

1號管內徑為1.8 cm流速2.2m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248%,
2號管內徑為3 cm流速3.2m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139%,
3號管內徑為8.7cm流速3.9m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96%,
4號管內徑為15.7cm流速4.2m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82%。

當然會有物理學者會提出用這麼細的管子來做實驗當然誤差很大,
如果用個大池子來做實驗,那麼托里拆利的公式就不會錯。這是理
論邏輯上的錯誤,因實驗在經費不足的條件下,我的實驗當然會有
誤差,但實驗誤差值不論是靜態流速實驗、或是動態穩定流動連續
性流速實驗,所得流速事實數據不會大於正負5%的誤差,也就是任
何學術研究機構所做的實驗,都會是相同的。


1號管內徑為1.8 cm流速2.2m/s,套上正負5%的誤差
為2.31-2.09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231.9%-266.8%,
2號管內徑為3 cm流速3.2m/s,套上正負5%的誤差
為3.36-3.04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128.2%-152.2%,
3號管內徑為8.7cm流速3.9m/s,套上正負5%的誤差
為4.095-3.705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87.2%-106.9%,
4號管內徑為15.7cm流速4.2m/s,套上正負5%的誤差
為4.41-3.99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73.8%-92.1%。

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此公式是表明流體流速與重力
加速度及垂直深度有關,與容積大小無關。經過實驗事實證明,流
體流速不但垂直深度有關,與容積大小也有關,因為托里拆利定律
求流速公式,是單一實驗個別事實結果,而不具有普遍性。

所有實驗的條件相同,只要容器大小不同,每一個實驗容器的流速
都不相同。在這裡我所強調的是流體水質量受地心引力作用,在靜
態壓力時,我同意荷蘭數學家司蒂文流體靜力學定義,表明容器中
的液體,作用於容器底部的壓力,視底部面積與垂直深度而異,與
液體的總容量無關.但我不同意,流體在動態時,作用於容器底部
的壓力,視底部面積與垂直深度而異,與液體的總容量無關.而是
與總容量與容積大小都有關,因為流體在靜態時,水質量受地心引
力作用,故作用於容器底部的壓力,視底部面積與垂直深度而異,
與液體的總容量無關.但流體在動態時,相同深度的大小容器,大
容器的水質量不會減少,小容器的水質量不會增加,而大容器多於
小容器的水質量受地心引力作用,都有重力壓力,在靜態時可以保
持平衡的均壓力.但在動態時,大容器的水質量都會向出水口移動
,形成側壓強,故我在做穩定流動連續性流速實驗時,實驗事實是
大容器的出口流速流速,要大於小容器的出口流速流速,就是這個
道理。托里拆利定律在理論邏輯上的三方面錯誤,這些問題我已在
修正托里拆利定律四項錯誤中已有詳述,此處不再重複。做為物理
學流體流速的計算公式,最基本的條件是計算精確性與普遍適用性
,托里拆利求流速公式V=√2gh,問題在實驗的事實資料與公式差
距過大才是問題的重心。我相信不論是做滿水位後穩定流動連續性
流速實驗,或是在滿水位靜止以後,做靜壓流速實驗,兩者實驗測
量資料值都不會超過5%的誤差,這個實驗基本值,是以我的實驗值
為基準,而不是托里拆利求流速公式V=√2gh的7.668m/s值。

我不是給你結論,而是告知實驗事實。一條正確的計算公式,如數
學求長方形面積是:長X寬,求三角形面積是:1/2X底X高,求圓柱
面積是:底面積X高,這些計算公式,計算出的結果,會與實際測量
一致,才有普遍價值性,才是合格的計算公式,我就以最簡單的長
方形為例,有一長方形操場,長度有98m,寬度有32m,求面積是多
少?代入計算公式:98m x 32m =3,136m平方.不論任何人用任
何丈量公俱去測量,其結果都是3,136m平方。要與實際測量一致,
才有知識普遍價值性,才是合格的計算公式。

經過了數百年的驗證公式,就一定是對的嗎?在這裡我要向所有物
理專家學者,水利電力專業人士,提出一項建議,如果你們沒有做
過相同的實驗,你所提的問題只不過是信口開河、與紙上談兵,如
果你們有做過相同的實驗,並不是如托里拆利做單一容器的實驗,
來證明我所做的實驗是錯誤的,我可以公開正式的向你們道歉。

人類在自然界中,可以經由正確的苦修,達到天人合一,萬物合德
之境,可參考人生境界表附件(自然天地網 http://www.tofar.net)
,免入生生世世輪回六道中(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道
、天道)前四道,從不知如何逃離,也不知如何避禍。

目前人類在正常教育體制下,所學習的知識,在自然界只是小學生
程度,包含人類知名物理學者愛因斯坦、牛頓,經濟學者馬爾薩斯
、凱因斯,共產主義者馬克斯等,自然之道是人類最終與最高的研
修之道,故老子曾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任何修道人,除了道心隨緣外,最重要的是行道與悟道兩者相
輔相成。

人類在自然界中,有三道知識層;

一為基礎道,自然界小學生,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
止於至善。第一階段從去物欲、存德心入門,以中國固有文化諸子
百家孔禮孟仁學說中,修身養性,要以體觀識。

二為人生道,自然界中學生,第二階段從去私欲、存善心入門,這
是人類修身悟道最難通過的一關,要從佛、禪之理中頓悟、或恍然
大悟中,去日積月累而成智慧,也是人類在自然界中,由小學生知
識向上提升至中學生智慧的一個人生必經過程,研究自然界人生道
,悟佛、禪之理,是以心靈與佛禪之理,相互感應靈動,而不是熟
讀或懂得背誦佛經,會說一大堆佛理,就可以提升到自然界的中學
生。要以心觀識。

三為自然道,自然界高中生,第三階段從去人欲、存天心入門,以
老莊自然之道融悟我自然之心,體自然之美,與天地萬物合德。自
然之道乃智慧之道,故道有包容與互通性,而無門派之別。以心為
體,以體為用,心體合一,大道自成.心又為天,體又為人,此天
非天,此人非人,知無之界,智慧之門。但願你們能明白。自然之
道,非窮一生之學就可得之,一切隨緣,但人生一生非一生,句句
玄機字字悟。我可以教導你們入正道之門,研修仙道之法,但能不
能悟其智慧之道,還在於你們修行之功,畢竟我是從一個普通的人
,而成就人類第一個悟得自然之道者,聞道有先後,後世者能不能
知其道,習道者當共勉之。要以靈觀識。

行道並沒有一定的層級與一定的內涵,行於平常生活中,以修功德
、積陰德、不分事務大小,凡導之以正道皆可行。行道是向下行,
而非向上行,由行而知之。行道又為動道,悟道又為靜道,行為陽
,悟為陰,陰陽調,四季生。

悟道是有一定的層級與一定的內涵,但悟道絕不是信仰,或是誦一
輩子的佛經,就可以得到智慧,而是心受靈的洗禮,從學而知之或
困而知之悟道,行道是向下行,悟道是向上悟。

人類在自然界中,有三道知識層,一為基礎道,自然界小學生,二
為人生道,自然界中學生,三為自然道,自然界高中生,三道知識
層中,中國固有文化知識,就佔有二道,所以每一位中國人,都要
珍惜與愛護固有文化。

寄望所有知識份子,要按步就班虚心求知,不要執著任何理論與學
說,或錯誤的知識,但要對孝義、公理、真智慧執著。

愛因斯坦特殊相對論質能互換能量公式E = mc2 也是錯的,
E=MC2 請參考能源轉換工學第54頁,及核能發電第10頁,其中
E:能量 m:質量 c:光速=3 x 10 cm/s
在自然界中能量不是守恆,而是無限,就以水力發電自然能量無限
方程式而論En=WPn 此公式在水力發電自然能量無限方程式中己說
明。正確的E = MC2 認知是:E為基數 m為變數 c 為常數,
我們以1 kw能量(E)而論

  E ( 1 kwh 的能量) = m(重原油) x c2 (0.207 kg/kwh)
  E ( 1 kwh 的能量) = m(煤 炭) x c2 (0.350 kg/kwh)
  E ( 1 kwh 的能量) = m(天然氣) x c2 (0.166 kg/kwh)
  E ( 1 kwh 的能量) = m( 水 ) x c2 (102 kg.m/s)
  E (298,280kw的能量) = m( 鈾 ) x c2 (28 mg )

因為鈾235, 28公克相當於388.4桶石油能量
一桶石油=42USA(gallons)=158.97 Liters
158.97 x 388.4 ÷ 0.207 kg=298.280 kW

所以E代表能量的基數,m代表品質的變數,品質可以是重原油、
或是煤炭、或是天然氣,或是水能、或是鈾235、或是風能、或是
地熱能等。

c 代表常數,這個常數會因每個人不同的智慧,而有不同的常數
,可以是c2 也可以是c5、c8、c100、直到自然數cn無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075214
 回應文章
回覆棧長:jamesbkh
推薦0


KuoW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回覆棧長:jamesbkh

能量守恆 總能量---動能加位能加內能加其他形式的能量----
不改變.能量可能由一種變為另一種,但不能創造或毀滅;總能量
不變。以上之陳述是從經驗推廣而得的,迄今尚未與對自然的觀察
抵觸,這稱為能量守恆原理。

雖然目前並沒有一種更為有效的物理描述體系對物質世界進行描述
,即便在現行的科學定義體系中,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仍暴露出它
和現有的物理定義體系的矛盾,這種矛盾是一種連鎖矛盾。這種連
鎖矛盾可以波及到所有曾對物理問題求解對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有
依賴性的領域。

當然,這種波及並不僅僅限於物理量數值關係的本身,甚至還波及
到物理量的內容和物理觀念的本身上,或是更進一步的說,這涉及
到物理客觀物件在存在狀態內容的認同上。

放棄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這必然要重開新檔立物理物件的內容和
描述體系的關係。這樣的一個時期和相對論量子論誕生的時期是沒
有區別的。或是說,這將是一種和相對論量子論誕生時期相似但不
同的科學觀念的革命。

經典的描述依據是錯誤的

從定量的意義上來說,描述物體的運動變化得自於力學。使物體進
行運動變化,我們通常都歸到物體作用的本身,或是精確的說,叫
做作用力。這是描述物體運動變化最基本的原因。此外,還存在一
種量,這種量是建立在大量的經驗事實的結論上,就是運動總量的
問題。

我們知道,力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這門學科是建立在大量經驗事
實基礎上的一種理論。運動總量在幾百年前我們最經常接觸的是兩
種現象,一種是勢能,另一種則叫做動能。

勢能通常是使物體運動的能量,動能則是物體運動的本身。或是我
們在評定運動的總量可以不考慮在內,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運動的
總量,表現這個運動的物體具有確定的運動速度。只是我們採用什
麼樣的數值樣式來進行描述。

在此,我先不談「能量守恆定律和熱學的關係」,以及「能量守恆
定律和物理哲學的關係」,先就「能量守恆定律和力學的關係,能
量與運動總量」中經典的描述依據是錯誤的.勢能通常是使物體運
動的能量,動能則是物體運動的本身。人類建立在大量經驗事實與
科學實驗事實兩大基礎上,在物理流體力學中,以托里拆利
(Evangelista Torricelli 1608-1647)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
V為流速 2g為重力加速度 H為深度,是一個典型的勢能案例,在

[例1]:若一盛水的水槽,在水面下3 m 處有一小圓孔,其面積為
1平方公分,求水流的出口速度(假設此水槽之容量很大,槽內液
面可視為靜止).

解:我們已知h= 300 cm,故水流的出口速度為
v= √2gh=√2x980(cm/s)x300(cm)
= 7.7x10(cm/s)
= 7.7 m/s

事實上在2002年8月我親自做過科學實驗後,證明我1988年
7月5日悟道後,為人類寫下水力發電自然能量無限方程式是正確
的,「物理流體力學穩定流動連續性流速實驗」可以參考
我自然天地網站http://www.tofar.net/plan_tw.htm ,
我有做過初步實驗,你可以自由下戴做參考,
,雖然我從未學習過物理學,但按照托里拆利定律V=√2gH則
V=√2x9.8m/secx3=7.7m/sec.實驗結果資料與公式差距過大,內徑
1.8公分的1號管流體流速是2.2–2.6m/sec,內徑3公分的2號管流
體流速是3.2m/sec,內徑8.4公分的3號管流體流速是3.9m/Sec,
內徑15.7公分的4號管流體流速是4.2m/Sec.

當然會有物理學者會提出用這麼細的管子來做實驗當然誤差很大,
如果用個大池子來做實驗,那麼托里拆利的公式就不會錯。這是理
論邏輯上的錯誤,因實驗在經費不足的條件下,我的實驗當然會有
誤差,但實驗誤差值不論是靜態流速實驗、或是動態穩定流動連續
性流速實驗,所得流速事實數據不會大於正 負5%的誤差,也就是
任何學術研究機構所做的實驗,都會是相同的。

1號管內徑為1.8 cm流速2.2m/s,套上正負5%的誤差為
2.31-2.09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 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231.9%-266.8%,
2號管內徑為3 cm流速3.2m/s,套上正負5%的誤差為
3.36-3.04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 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128.2%-152.2%,
3號管內徑為8.7cm流速3.9m/s,套上正負5%的誤差為
4.095-3.705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 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87.2%-106.9%,
4號管內徑為15.7cm流速4.2m/s,套上正負5%的誤差為
4.41-3.99m/s,但與托里拆利定律 V=√2gH則
V=√2x9.8m/secx3=7.668m/sec. 誤差值達73.8%-92.1%。

托里拆利定律求流速公式v=√2gH,此公式是表明流體流速與重力
加速度及垂直深度有關,與容積大小無關。經過實驗事實證明,流
體流速不但垂直深度有關,與容積大小也有關,因為托里拆利定律
求流速公式,是單一實驗個別事實結果,而不具有普遍性。

在這裏我只就科學實驗事實數據,做以下三點補充說明:

一是相同形狀,相同深度,相同1平方公分出水口,不同內徑大小
,實驗結果內徑越大流體流速流距越遠,反之內徑越小流體流速流
距越近,事實證明流體流速流距,不但與液體深度有關,也與容器
大小有關.

二是我並不是說3M深的水位不能達到7.7m/Sec,而是要達到
7.7m/Sec的流速距離,需要更大的實驗水櫃。

三是若依照托里拆利的實驗大水櫃相同尺寸做實驗,不論你實驗多
少次,其結果流體流速流距必定是7.7m/Sec,如果你以相同形狀,
相同深度,相同1平方公分出水口,不同內徑大小去做實驗,其結
果流體流速必定是各有不同的流距.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 1608-1647)在當時實驗時,如果能多做幾個不同大
小的實驗水櫃,就不會以偏蓋全.但托裏拆利己誤入荷蘭數學家司
蒂文(Simon Steven 1548-1620)流體靜力學定義中,表明容器中
的液體,作用於容器底部的壓力,視底部面積與垂直深度而異,與
液體的總容量無關。經由實驗事實證明,流體流速不但與容器大小
有關,也與液體的總容量有關。及引用友人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的
錯誤,自由落體是在真空中、不論輕物體或是重物體,在同一時間
內所降落的距離皆相同。所謂真空就是無流體,氣體阻力存在的空
間,從靜止狀態下降的距離,等於1/2g乘以降落時間的平方。但流
體流速根本就不可能將己溶解于液體水中的空氣抽取乾淨,即使以
現代的科技也很困難,其次如果真的可造就無流體阻力存在的空間
,就失去求流體流速的意義。

我不是對托里拆利情有獨鍾,只是他的公式已經影響人類可持續發
展潔浄能源的水力發電在設計與公式上的錯誤,水力發電理論水力
KW=9.8 QH(KW)這個公式Q代表每秒鐘流量、H代表落差、9.8基數
值是每一立方公尺有1000公斤的水質量除以102公斤,所得
9.8KW,換句話說就是每一立方公尺的水 質量,有9.8KW的位能
,這個簡單的基數值基本面沒有錯,至於Q代表每秒鐘每立方公尺
的流量,基 本上錯誤不大,問題是出在H代表落差,有三項嚴重的
錯誤.

一是相同的落差,經過不同的設計,會有不同的流速流距,未通過
水輪機完成做功的水質量,都不能稱之為理論水力,落差所形成自
然的重力壓力位能,必需計算通過水輪機的流速流距距離,才能列
入理論水力.所以計算理論水力,是要計算落差所形成的流速流距
距離,而不是要去計算落差,因為落差在靜態時,可以計算出重力
壓力值、或稱大氣壓力值,但在動態時,不同的設計,就會有不同
的流速流距。

二是102公斤的水質量,在每秒鐘移動1m的距離,對水輪機所做移
動位能的功,轉換成機械能,再 由水輪機帶動發電機,轉換成
1KW的電能。問題是102公斤的水質量,經過有智慧的設計,通過
水 輪機所移動的流速流距不是1公尺距離,而是在相對的時間裡,
可以移動10公尺的距離,或100公尺的距離,或300公尺的距離
。這樣的設計,相對的102公斤的水質量,可以轉換成10 KW,
或100 KW,或300 KW,而不是1 KW。

三是理論水力 KW=9.8QH(KW)公式中Q與H在時間計算上無法
一致,Q代表每秒鐘流量,H代表落差,KW=9.8QH(KW)也就是
KW=9.8基數乘以每秒鐘每立方公尺的流量,乘H總落差 ,式子
中Q代表 每秒鐘每立方公尺的流量,而H總落差確成為沒有時間
制約的重力壓力能。所以正確的水力發電理 論水力公式應為
KW=9.8QV(KW)也就是KW=9.8基數乘以Q每秒鐘每立方公尺的
流量,乘以V通 過水輪機的流速流距距離。傳統水力發電還有
在觀念與設計上的錯誤,在這裡不多做說明.

應用我的水力發電自然能量無限方程式,在這裡我要再次提醒二
項重點;

第一項:先消耗一次能源,就可以永遠享受重力壓力能,我以未
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新設計大井或 主水櫃尺寸(長300m、
寬250m、高300m)為例;

C¹=300m(L)x250m(W)x300m(H)=22,500,000 m³
代入廣卅抽水蓄能電站已知資料,550m落差時單機的出水能量為
每秒鐘60.03立方公尺 ,所需的動力輸入為326.08mw/h。

60.03m³/secx3600sec=216,108 m³/h(每小時抽水量)
22,500,000m³÷216,108m³/h=104.1h(單機抽水需104.1小時)
104.1hx326.08mw/h=33,945mw/h(大井或主水櫃需要消耗電能)

也就是先消耗33,945 mw/h的電能,去形成重力壓力能的基本必備
條件,再配合第二項垂直穩定流動 連續性方程式。

第二項:要巧妙應用垂直穩定流動連續性方程式,也就等於巧妙應
用了自然力(地心引力),大井或主水櫃的水質量,不是讓你們用來
發電的,而是應用其重力壓力勢能,水力發電要用的水質量,是應
用垂直穩定流動連續性方程式,“液體穩定流動時,流入的體積流
量率,等於流出的體積流量率”。做無限的循環,再抽蓄的水質量
,因為得到大井或主水櫃的水質量重力壓力勢能的幫助,能推動更
多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扣除抽蓄消耗的電能,還能得到更多的
電能,周而復始,無限循環,就不要去計算每年的降雨量、或是江
河的流量,這不是必要的條件,但要去計算被蒸發或滲漏所造成的
水質量 損失。

古典物理中,質量守衡,能量守衡。在近代物理中,加入了質能守
衡。我可以很明確告訴你,質量守衡、能量守衡、質能守衡都是錯
誤的,在自然界中能量是無限的,我舉個事實例子,我們用心觀察
水力發電整個過程,水力發電是由水質量的落差形成自然位能,由
位能帶動水輪機轉換為機械能,再由水輪機帶動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完成發電。經過這些能的相互轉換,水質量失去位能,由尾水排
出,再流入河川下游,所以在整個水力發電過程中,所消耗的是重
力壓力能,而不是水質量,因為水質量由落差形成的自然位能,做
完功後,水還是水,並沒有消耗水質量,既然水力發電所消耗的是
重力壓力能,我們就要設計成無限循環生生不息的重力壓力能,故
我稱水力發電為自然能量無限方程式。

你在正式論文或書籍中不可能讀到能量守恆定律是錯誤的說法,這
是十六年前我的原創,最近才正式網上發表,故抱歉無法說出文獻
來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079117
能量守恆定律
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物理學中數百年以來,能量守恆定律是錯誤的,在自然界能量是
可以無限循環的,

*****************

能量是 可以無限循環 並不能說明
能量守恆定律是錯誤

我已幾年沒有讀物理書
但我沒有在正式論文或書籍中
讀到 能量守恆定律 是錯誤的說法
是否可請 KuoWang網友 賜告文獻來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07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