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時事論壇
市長:胡卜凱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時事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政治和社會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作者:熊三
 瀏覽547|回應0推薦0

胡卜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熊三

一。 緣起

朋友轉來二戰亞洲浩劫歷史協會為紀念813 日軍襲擊上海67 周年的傳單。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首先讓我表達對您們的熱情與努力的敬意。尤其是在日本至今尚未其在二戰中犯下的罪行擔負起歷史責任﹐向亞洲各受害國道歉悔過的情況下﹐這些工作與行動更是無時不容鬆懈的。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算舊帳”﹐而是要防範未然。鑒于近年日本整軍經武﹐政府高官屢拜靖國神社﹐最近更出兵伊拉克為衝破和平憲法的限制﹐作民意準備。這些都意謂著他們還想幹下一次。第三次中日戰爭再暴發的可能性仍然是不容輕易忽略的。

二。 歷史引喻的重要性

我們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深信察往可以鑒來。其實﹐“現在”才是一個假象﹐實相只有在總結過去現在與未來﹐在千變萬的現象界背後﹐掌握其不變之規律才可得知﹐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在物質科學﹐這是以找到千變萬化的現象界背後的規律以微分方程式表達之﹐而現象界的軌跡可以積分與界面條件而得之。但在人文學﹐社會學方面﹐相當與牛頓第二定律的微分方程式還不存在﹐所以引喻歷史前例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這等於微分與積分一次完成)﹐ 也就是說分析與綜合同時完成。這其實是相當困難之事﹐稍一不慎﹐也常會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事。小布希將伊拉克重建與二戰結束之德國及日本相提並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此﹐雖然有些小題大作﹐甚至有些吹毛求疵﹐筆者仍願本著以文會友的精神寫成此文與朋友們討論。因為文中將提到的Guernica 及十九世紀在印度發生的Sepoy Mutiny 事件﹐讀者不一定熟悉﹐故將此文分上下兩篇寫出。上篇著重說明1937年日軍轟炸上海﹐與同年納粹德國轟炸西班牙的 Guernica﹐以及2003 年美軍轟炸伊拉克巴格達之相似性。而下篇則著重說明2001年九一一 基地組織(al-Qaeda) 對紐約世貿雙塔的襲擊與上述歷史事件的歧異性﹐及與1857 年大英帝國與印度之間的Sepoy Mutiny 事件有雷同之處。

三。 史無前例的九一一雙塔事件

說 2001 年九一一基地組織對美國紐約世貿雙塔攻擊事件﹐是史無前例的。並不是因為其死傷慘重﹐或都是無辜的平民﹐歷史上比這更慘重的事例所在多有。而是它的攻擊者與被攻擊者都是史無前例的。它不但是自獨立戰爭以來美國“本土”第一次受到攻擊﹐更是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年以來第一次西方“本土”受到攻擊。阿爾及尼亞人沒有能攻擊法國﹐印度人沒有能攻擊英倫三島﹐印尼人沒能攻擊荷蘭﹐巴西人沒能攻擊葡萄牙﹐中南美洲也沒有人能攻擊西班牙。(1﹐2)更獨特的地方是攻擊紐約的基地組織﹐並不是國家機器主導的。關於基地組織 (al -Qaeda) 的來攏去脈及為何將其與Sepoy Mutiny 相提並論將於下篇敘述。

四。1941 日本偷襲珍珠港

有人又常將九一一雙塔事件與日本偷襲珍珠港相提並論﹐但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夏威夷是美國的殖民地﹐1950 年代才成為美國的一州。夏威夷本為獨立國家﹐1890年代﹐美西戰爭前後﹐作為將太平洋變為美國的內湖的步驟之一﹐美國以很不名譽的手法發動政變﹐推翻夏威夷女王的統治﹐而將其併吞(3)。 攻擊敵國殖民地上的軍基地與其本土之最大城市中的商業目標也還是頗為不同的。

五。 1937 年日本全面侵華

繼1915年向袁世凱提出惡名昭彰的21條件﹐1932年入侵東北之九一八事變之後﹐1937年介于七月七日之盧溝橋事變與同年12月之南京大屠殺(6)之間﹐日本於八月十三日對上海發動的全面攻擊是其欲消滅中國﹐真征服世界的一個環節。此當為我全球華人同胞必須世代相傳﹐永不忘懷之事。將其與 2001 年9 月11 日基地組織向紐約世貿雙塔的襲擊似乎並不恰當﹐後者用Chalmers Johnson 的描述是一種 BLOWBACK. ( 4﹐ 5)。BLOWBACK 是美國中情局術語﹐專指由美國政策及行動引起的Unintended Consequence。 用佛家術語說就是有作有受。與日本轟炸上海造成30 萬軍民傷亡最為相近的歷史事件﹐可能是同年在地球的另一邊﹐納粹德國在西班牙內戰中對一個小漁村 Guernica 的狂轟濫炸。

六。 Guernica 與畢卡索的名畫

就在日本全面侵華的同一年﹐在地球的另外一邊﹐西班牙內戰正在進行著。納粹德國只為了向全世界宣示其重建空軍後的空襲力量及新發明的燃燒彈﹐並為法郎哥助威﹐在四月二十七日希特勒選中了西班牙北部一個全無防禦力量的Basque 小漁村Guernica ﹐向其進行了三小時的狂轟濫炸 ( 這是納粹版的"Shock and awe" )。 大火延燒三天﹐村民傷亡一千六百人﹐佔村民三分之一。時畢卡索正在巴黎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的西班牙館作一壁畫。納粹在Guernica 的暴行引起舉世的譴 責﹐消息於幾天後傳到巴黎﹐震怒下的畢卡索以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此必將流傳千古的反戰名畫Guernica。此畫在巴黎世界博覽會閉幕後暫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家﹐並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根據畢卡索的意願﹐要等到西班牙重新回到自由民主的情況下才能讓Guernica 回歸西班牙人民的懷抱。1973 年﹐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畢卡索以八十二的高齡逝世。1975 年西班牙大獨裁者法朗哥也惡貫滿盈。而最後於1981 年10月25 日﹐畢卡索百歲冥誕記念時﹐恢復共和的西班牙政府終於將Guernica 迎接回到西班牙。現在它在西班牙的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Reina Sofia.展出 (7) 。

七。 鮑爾在聯合國安理會作證與狂轟濫炸巴格達

在紐約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議事廳的牆上有一張掛毯﹐就是畢卡索的反戰名畫Guernica 的復制品。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議事廳掛上這一張現代藝術對戰爭罪行的最有力的控訴﹐可說是最恰當不過了。但是它卻為美利堅帝國的國務卿 寇林。鮑爾先生帶來極大地不便。原來鮑爾先生要到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伊拉克擁有大量殺傷武器( WMD) 的證據﹐希望得到安理會對美國出兵伊拉克的背書。時在2003年一﹐二月間﹐此時侵伊戰事已是箭在弦上﹐美國海﹐陸﹐空﹐及兩棲部隊超過十萬大軍已在科威特及環繞伊拉克的海灣諸國的美軍基地集結待命。面對此畢卡索的Guernica﹐ 我們的鮑爾先生不知是作賊心虛呢還是良心尚未全昧﹖謊言就不能說的那麼順口了。也許“認真的作假”並不像局外人想像的那麼容易。這張畫太礙眼了。但更可能的是恐怕在全世界媒體的注目下﹐這張畢卡索的反戰力作Guernica將與擬議中的Shock and awe 成為太醒目的諷刺。於是有人想到了一個掩耳盜鈴的妙法﹐那就是在鮑爾先生作證時暫時把掛毯蓋起來。

聯合國到底是在紐約﹐美國又是地主國及最大的供款國(雖然她拖欠會費已經很久了)﹐但是運用其影響力把 掛毯蓋起來這樣的小事一件﹐還只是舉手之勞的事。只是這樣欲蓋彌彰的一來﹐美國反而在世人的面前更是威信掃地了。而更巧的是也為我現在提出的觀點﹐美國2003 年在伊拉克尤其是對文明古都巴格達所作的狂轟濫炸 (Shock and awe) 必將與納粹在Guernica 的暴行同樣遺臭萬年﹐提出一個有力的旁證 (5)。

八。先發制人(Pre-emptive strike)﹐借口(Pretext) 與預防性攻擊(Preventive Strike)

日本偷襲珍珠港﹐突襲上海﹐納粹轟炸Guernica 皆為赤裸裸的侵略。歷史上更有不勝枚舉以借口( Pretext) 來發動戰爭的事例﹐如越戰中的東京灣事件﹐美西戰爭中的緬因號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中﹐法以傳教士被殺﹐英以水手撕毀國旗為借口。2002 年9月﹐美國白宮由總統先生署名發表了美利堅合眾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2002) (9)。向全世界宣佈美國將以其壓倒性的軍事優勢創造一永恆的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單極的世界新秩序。未來美國將視自己的需要﹐在自己選定的時間﹐選擇願意合作的盟友﹐向甚至只是“潛在”的敵人發動預防性( Preventive ) 的攻擊。這是一罔顧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四百年來國際事務常規﹐史無前例的宣示。此預防性攻擊( Preventive ) 與聯合國憲章51 章自衛條款中之"先發制人" (Pre-emptive strike) 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合法的先發制人的自衛行為是說當一個國家處於即刻﹐明顯而必不可避免的危險中時 (Present, Clear and Imminent Danger ) 有先發制人的自衛權。例如敵國已經在邊境集結﹐或來轟炸本國的飛機已經或正在起飛。現在美國向全世界宣示國際法﹐聯合國憲章對美國言都是可遵守可不遵守的(當然除美國及其少數盟國如以色列外別的國家仍然是不許這樣做的。這是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燈的雙重標準)。此文件發表後不僅舉世譁然﹐也受到美國外交事務主流意見的反對。如 Georgetown University 地緣政治教授John Ikenbury 在2002 年外交事務九/十月份上專文批評( 10)﹐認為這樣的作法必然引起全世界的聯合反對﹐對“反恐”及美國國家安全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而美國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做法﹐以非常不認真的手法去找“借口” ( Pretext ) 更給人們此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可不只是說著玩的一種印像。 也怪不得甘迺迪時代的外交事務老手Arthur Schlesinger 說美國現在的作法與二戰中的日本帝國如出一徹。歷史中有太多的帝國因為過度擴張而崩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歷史如何重演吧。

九。 基地組織的來攏去脈----Blowback and Unholy War

基地組織是1979 - 1989 蘇聯侵入阿富汗﹐美國中情局﹐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等合作訓練的穆斯林聖戰士 (moujahadin) 在阿富汗與聯軍隊作戰的志願軍與僱佣兵演化而來。1989年 蘇聯軍隊被打敗﹐狼狽撤出阿富汗。此聖戰士轉而與他們昨日的顧主(沙烏地阿拉伯及美國等)為敵。此中詳情以 John Cooley 之Unholy War (11﹐12)一書記實最為詳盡。此基地組織的來攏去脈﹐及其與1857 年在印度發生的 Sepoys Mutiny 之雷同處﹐以及其與大英帝國興衰之關係將於下篇再敘述。此處但把Sepoy 一詞的字義解釋一下﹐此中原委也就八九不離十了。Sepoy 一詞大概是從Urdu 語演化而來﹐原義是“騎士”或“兵士”之義。這裡是指老牌帝國主義者﹐在殖民地僱用當地“土著”來管理其他土著的顧佣兵之通稱。如俄國的哥沙克軍隊﹐英國在印度用的錫金兵 Gurkha﹐法國人僱用的外籍兵團皆屬此類。

十。 結語

如說橋牌是我的第一嗜好﹐那麼歷史就是我的第二專業(我痛恨“專業”這個用詞﹐每當有人問起你到底是念什麼的時﹖對一個從化學改念生物物理而半輩子是以寫電腦程式為生的人說來﹐總是不知如何回答) 。而對後者的熱情又遠超過前者。但並不是為學歷史而學歷史﹐而是為了了解現在及預見將來。我希望這幾篇短文能夠說服你﹐1937年八月日本對上海﹐同年四月納誶德國對Guernica及2003年三月美國對巴格達的狂轟濫炸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文明(或更準確的應說野蠻)之恥﹐而2001 年九一一基地組織對“後大英帝國”商業中心的襲擊﹐又與150年前終結了英屬東印度公司之Sepoy Mutiny 相當。我的目的並不在於對上面這些事件作一價值上的宣判﹐當然我更不想有一丁點兒的虛偽要號稱想達到道德上的中立。誠如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492-Present 一書作者Howard Zinn 所說﹐在一行進中的火車﹐你是無法保持中立(13)。 假如這篇短文能對讀者對了解國際現事及展望未來有所幫助的話﹐筆者與願足矣。



參考書目

1. Noam Chomsky: 9-11。Seven Stories Press, 2001.
2. Noam Chomsky: Hegemony or Survival. America's Quest For Global Dominance. Metropolitan Books The American Empire Project. New York 2003.
3. Walter LaFeber: The New Empire. An Interpretation of American Expansion 1860-1898.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thaca and London 1963
4. Chalmers Johnson: BLOWBACK. The Costs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Empire. Henery Holt and Company, New York 2000
5. Chalmers Johnson: The Sorrow of Empire. Militarism, Secrecy and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Metropolitan Books The American Empire Project. New York 2004.
6. Iris Chang: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Basic Books, New York, 1997.
7. Guernica: Testimony of War. http://pbs.org//treasuresoftheworld/guernica//gmain.html
8. Arthur Schlesinger Los Angeles Times, 23 March 2003
9. Full Text: Bush'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0, 2002 http://www.whitehouse.gov/nsc/nssal.html。
10. John Ikenbury,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02.
11. John Cooley: The UnHoly Wars. Afghanistan, America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Pluto Press London, Sterling, Virginia 1999, 2000, 2002
12. Gilbert Achcar, The Clash of Barbarisms. Sept 11 and the Making of the New World Disorder. Translated by Peter Drucker.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13. Howard Zinn: You Can't be Neutral on a Moving Train -- A Personal History of Our Time. Beacon Press. Boston 1994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976&aid=102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