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兩制」在台灣(增訂本)》讀後
|
瀏覽2,554|回應11|推薦0 |
|
|
書名:《「一國兩制」在台灣(增訂本)》
作者:紀欣
出版社:海峽學術
出版時間:2004
最近大致讀了紀欣小姐的《「一國兩制」在台灣》(增訂本)。紀小姐是律師,從目錄上就可看出她邏輯思考的方式。從內容上也可看出她實事求是的論述風格。對於關切兩岸關係或台灣前途的朋友來說,這是一本資料豐富、內容踏實、論證合「理性」(胡卜凱 2002a)的著作。值得參考和引用。
我仍然維持「拖統論」的觀點(胡卜凱 2002b,2003),但我在《新聞對談》這個網站,已經兩次呼籲大家把「一國兩制」當做公共政策來討論(胡卜凱 2004a),或至少嚴肅的把它當做政策選項來思考。因此,我很高興讀到紀小姐這本書,更高興有機會認識對這個議題有這樣深刻研究的朋友。
紀小姐明白指出,自己「希望中國能早日統一」的立場(230頁)。在該書的234到252頁,紀小姐舉出12條「(和中國)統一對台灣人的好處」。這當然是紀小姐根據個人立場和認知所做的判斷,我相信一定有人會批評她「樂觀」或一廂情願。不過,是否「樂觀」或一廂情願,需要以論述來說明,不是用標籤或帽子可以決定。
凡是「判斷」一定牽涉到「立場」和「標準」;政策「判斷」,也必然牽涉到(整個社會)的「目的」。我建議大家在針對紀小姐的論述提出批判或補充意見前,先說明自己的立場、標準、和目的。這樣一般讀者才能對各方的論述做知性的解讀、比較、和評估。
歡迎大家就「一國兩制」和紀小姐論述的內容發言,請喜歡跳蟑螂舞或唱蛔蟲進行曲的網友迴避(胡卜凱 2004b)。
附註:
1. Dude君呼籲建立公共政策討論平台,兩岸關係是他提出的議題之一。本文也是對他的努力方向表示響應和支持。請參考:
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 《公共政策之制定、參與、及檢驗》 dude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489513&History=0&Page1=1
附錄:
1. 《一國兩制在台灣 --增訂本》篇目:
第1篇 「一國兩制」政策之介紹
第2篇 台灣對統一及「一國兩制」的態度
第3篇 美國對於中國統一問題之立場
第4篇 「一國兩制」在台灣
2. 「(和中國)統一對台灣人的好處」:
1. 共保國防,節省軍費
2. 兩岸經貿一體化,有序互補
3. 兩岸勞動力搭配互補,共同創造「中國奇蹟」
4. 農業以全中國為腹地,兩岸農民技術交流
5. 有強大國軍保護,漁民不再擔心受怕
6. 統獨休兵,政治清明有望
7. 科技合作,優勢互補
8. 重建中華文化,提升教育素質
9. 國際地位提升,台灣不再是國際孤兒
10. 健全法制,保障兩岸人民權益
11. 解決台灣老人問題,使老有所終
12. 永享太平,共同締造新中國
參考文獻:
胡卜凱 2002a,《論智財權》,【知識和社會廣場 -- 社會區】第 43頁
胡卜凱 2002b,《拖統論》,【知識和社會廣場 -- 社會區】第 41頁
胡卜凱 2003,《統、獨議題和公共政策》,【知識和社會廣場 -- 社會區】第 41頁
胡卜凱 2004a
中時電子報> 新聞對談 > 《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483512&History=0&Page=1
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 《正視「一國兩制」的選項》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451906&History=0&Page=1
胡卜凱 2004b,《蟑螂和蛔蟲》,【知識和社會廣場 -- 社會區】第 1頁
|
|
|
本欄文章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1
「另外30%是死硬的泛藍,他們是前朝中華民國的遺孽,與中共有國仇家恨,因此堅持反共拒統,」
************************************
我不知道evon網友的年齡或數學程度,所以我不能了解「與中共有國仇家恨」的結論是如何推出來的。難道「30%死硬的泛藍」都在70歲以上?台灣是老人國?
我們討論公共政策要用理性、理想:不是任性、想像。
「統一」的主張在台灣不受歡迎,有許多因素。其中一個是國民黨的教育和民進黨的宣傳。也可以說是過去50年長期「社會化」(洗腦)或文化制約的的結果。因此,也需要相對的努力和時間,來解除或改變上述過程對民眾大腦神經網路連接的影響。這是我反對用貼標籤的方式(如「遺孽」)來鼓吹「統一」的原因。
其次,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有人以中華文化、民族主義、或大國沙文主義為價值基礎;有人以個人尊嚴、個人自由、或民主政治為價值基礎。我是接受相對主義的人,我不判斷那一個基礎更高或更好。我也不認為它們之間絕對不相容。但相較之下,中國(共)在涉及第二類價值基礎的施政表現上,要比台灣差很多。我不是說中華民國是個人尊嚴、個人自由、或民主政治的典範,我只是說「相較之下」,中國(共)在相關的施政表現上,要比台灣差很多。我相信不論其政治立場是藍、綠、或中間,有一部分反對在目前「統一」的人,其出發點是所謂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國仇家恨」。這是我們在討論公共政策時,必須面對和考慮的。
最後,我一再提到,「統一」的無法實現,主因不在台灣(甚至中國(共))的「民意」,而在國際間的合縱連橫和角力。再說清楚一點,過去一到兩年間,中國(共)執政當局只要肯犧牲北韓或中國(共)跟阿拉伯人的關係,兩岸「統一」或實現一國兩制不是問題。問題在以台灣這個彈丸之地,不值得中國(共)執政當局做這樣的交換。ㄚ扁今天還在跳樑,是中國(共)執政當局拒絕全面支持美伊戰爭及拒絕美國解決北韓所付出的代價。
要促統,方法或策略很多,可以從文化交流、旅遊活動、經貿往來、介紹中國(共)政治現狀切入。不過,第一個要收起來的是:
統派對一般人民那副holier than thou的嘴臉。
|
「一國兩制」和「維持現狀」 -- majun1/胡卜凱
|
|
推薦0 |
|
|
本欄文章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
majun1(#1112)
前有惡虎,後無靠山,
台灣的未來,獨立這條路已經是完全地沒有希望了!
維持現狀,大陸是已經沒有耐心再等下去.
老共說過了﹐關鍵是“一國”﹐什麼都可以談!
兩党沒有人才,我們在這儿网友的人才比兩党結合更多!
讓我們在這儿專心于討論這個問題,給他們一個參考!
[一國]已經是必須的原則.對方很清楚的警告,絕對不能夠改!
如果前兩個字必須存在, 那第三個字[兩],也必須跟著存在,
我們惟一能夠[玩]的字是[最後一個字]
這儿是一些[最後一個字]的可能性的建議:
一國兩政[兩個政治体系]
一國兩府[兩個政府]
一國兩制[兩個制度]
一國兩屬[兩個屬地]
一國兩法[兩個法律]
筆者不善寫長篇大論.也沒有才能給每一個下定義.
如果你不喜歡一國兩制,你還有多于 4 种的選擇,
本著愛台灣的心,來支持任何你想是可能的和對台灣人民有利的[一國兩?]
,請想盡方法[說服人],不要想盡方法[罵人]!
回應majun1(#1112)網友:
我大致同意你/妳的看法。
我對:
「維持現狀,大陸是已經沒有耐心再等下去。」
這句話略有意見。
我曾指出台灣只有中國大陸的1/178。 這個現實適用於兩邊的論述。
1. 台灣絕對沒有對抗中國(共)的能力。
2. 對中國(共)來說,是否要「統一」台灣,其實沒有實質(經、軍、政)的急迫性。
在中國(共)高層的議題單上,「台灣問題」不會在前五個。
只要台灣當局不開口談兩岸問題,不做出異常的兩岸相關政策(如軍購),中國(共)應可容忍「維持現狀」這一選項。
所謂「一國兩制」是針對(李登輝等的)「台獨叫囂」和(所謂鷹派或軍方的)「統一反制」的替代選項。如果台灣當局不開口台談兩岸問題,不做出異常的兩岸相關政策(如軍購),則「一國兩制」和「維持現狀」並無實質上的差別。
以中國(共)當局的務實主義路線,他/她們不會在「民族主義」或非實質性的主權議題上鑽牛角尖。
就像台灣有些不入流的政客和文人,靠炒作「台獨」或「中國」議題,混口飯吃或求意淫的爽快一樣,中國大陸也有些不入流的官吏和文人,靠炒作「中國」或「台獨」議題,混口飯吃或取得意淫的滿足。
|
|
|
游院長要恐怖平衡於前
要和以色列比較國防支出於後。
他不知道「對等」才能「平衡」?
中國(共)有台灣178個大。「平衡」以後,台灣沒有了,中國(共)還有(原來)台灣177個大,這能算「平衡」嗎?
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能跟台灣和中國(共)的關係相提並論嗎?
只要接受「一國兩制」,就能和平共存。
和「恐怖平衡」相較,這兩個選項有那麼難以取捨嗎?
還是許多人都像游院長一樣,腦袋長到屁股(或XX)上?
|
|
|
作者: evon / 胡卜凱
本欄文章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
evon(#1058)
其實大多數台灣人民不在乎統獨
祇在乎生活好不好
如果他們明白
統一不會對他們的生活有不利影響
甚至會更好
大多數人會願意統一
********************************
胡卜凱
我完全同意妳的結論。
只是我認為多數人是傾向講理的。(當然這可能只是我的誤判。但對不講理的人,我不認為叫囂會更有用。)
因此,我們應以闡述:「統一不會對他們的生活有不利影響甚至會更好」。
為論述主軸,不需要去節外生枝。
即使要引起注意,這只是手段或策略。
改變(人們)意見的臨門一語,(對多數人來說)仍是一個說得通的「理由」。
其次,我們不能忽視思考習慣或意識型態的影響。
對某些人來說,餓死事小,根深柢固的信仰事大。
雖然她/他們只是少數,但也在爭取之列。
我想我們之間只是對「策略」或過程有歧見,在基本目標上並無不同。
|
|
|
本欄文章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
胡卜凱 (#1054)
公道 伯(#1050)和evon(#1051)
統一就是一國兩制
統一的經濟利益說不完
****************************
贊成或鼓吹「一國兩制」的基本前提是:
接受「(兩岸)統一」;或認為:
(如果對岸堅持,)「(兩岸)統一」是無法避免的結局。
由於實施「一國兩制」的地區,和中國(共)大陸在制度上(或生活方式上)仍有差異,「一國兩制」只是過渡到「(兩岸)統一」的一個步驟或階段。「統一」就是「一國兩制」的說法,不是中國(共)當局使用這個「指號」的「所指」。
我提出「拖統」這個概念(或「指號」)的目的,在彰顯上述第二個前提(胡卜凱 2002)。在目前中國(共)的政治制度下,我並不贊成立即「統一」。但我接受(在對岸堅持下)它的不可避免性。這是「拖」字所要表示的意涵。
即使有人不能接受「(兩岸)統一」,但當對岸堅持時,則相對於可能的戰爭後果而言,我建議他/她嚴肅的考慮「一國兩制」這個選項。
(我並沒有說兩岸「一定」會有戰爭,我只是說:在選擇或決定「兩岸政策」時,我們必須考慮戰爭發生的機率及後果。)
****************************
我不懂經濟學,不過可以根據常識來談談公道 伯(#1050)和evon兩位網友討論的另一個議題。
節省成本可以間接促進經濟繁榮,但不是決定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evon網友提到的資金、定單、和股市,則通常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移除「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可以穩定資金、定單的來源和股市變動。這是「一國兩制」帶給台灣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利多。至於是否和如何幫助台灣的經濟發展,要看台灣政府的政策(配套措施)和制度來決定。不是說「一國兩制」或「統一」是帶來(台灣)經濟繁榮的萬靈丹。
從長遠看,中國(共)的人力及自然資源都遠超過台灣所可能有的。中國(共)的技術也就有一天會全面超越台灣(現有的局部優勢)。換句話說,台灣經濟在未來想要有發展空間,只有成為大陸經濟體系的一環。這是我之所以贊成或鼓吹「一國兩制」的第二個原因。
****************************
許多人說我過於「學術氣」或「正經八百」。我已說過我不是學者。現在談談「正經八百」。
我不知道各位留言的動機或目的。我的則是在在分析現實,做為眾人選擇「政策」的參考。討論或思考關係多數人身家性命和財產議題的時候,我不認為大呼小叫、喃喃自語、胡說八道、或插科打諢是有效的方式。這是我建議和堅持在進行公共論述(政策和知識)時,參與者需要使用合「理性」方式的原因。
如果留言的的動機或目的不在討論行公共政策或知識,當然不必採取合「理性」的風格或方式。這是我曾一再說明的。
參考文獻:
胡卜凱 2002,《拖統論》,知識和社會廣場 http://www.fokas.com.tw,社會區 - 44頁左右
|
|
|
本欄文章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
回應evon(#961):
"至於中華民國,依李登輝及李敖的說法,或從歷史眼光來看,在1949年早已滅亡,改朝換代,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
我們討論問題要從事實切入,而不是從某人的說法,或抽象的"歷史眼光"切入。前者在邏輯上稱為"訴諸權威"的謬誤。至於後者,則是訴諸幽靈的玄想。"歷史"不是生物,並沒有"眼光"。所謂"歷史眼光",只是張三丶李四丶或司馬遷丶黑格爾等個人的"眼光",號稱"歷史眼光"來充場面或唬人而已。
中華民國至少在聯合國的常任安理會中,一直"存在"到1970(?)年。這是有"歷史"記錄或文獻為證的事實。
如果我沒有記錯,中(華民國)丶美還曾訂過協防條約。美國國會有不少關於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的決議案或宣示案。如果美國老大哥在1949年以後都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在這個議題上)"李登輝及李敖的說法"或所謂的"歷史眼光",(在我的"眼光")顯然不值兩個銅板。把我這種觀點稱為訴諸實力吧。即使不邏輯,至少識現實和時務。
我們討論"一國兩制"或"統一",其實不需要涉及中華民國的存在問題。
第一,如果中華民國不存在,則沒有"一國兩制"或"統一"的議題。中國(共)不完成"統一"大業,完全是屈服於美國帝國主義的淫威。即使不說它(擬人化的用法)是個敗家子,至少也是個孬種。
第二,台灣很多人願意接受"一國兩制"或"統一",但在現況改變前,仍然奉中華民國正朔(如區區丶在下丶我)。在宣傳策略上,鼓吹"一國兩制"或"統一"的朋友,應該採取"統一戰線"的做法。不集中火力去對付主要敵人(台獨),而浪費能量和資源來否定中華民國,是左傾盲動主義者的行為。
|
|
|
本欄文章原載:【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
此欄快下檔,所以再表示一點意見,讓本議題繼續討論下去。
我們誰也看不到5年、10年後的事,只能依目前的情況和過去的經驗推論或判斷。
我認為中國(共)和任何其他社會一樣,有其內部矛盾或鬥爭。走向資本主義後,它的景氣也不免隨國際整體經濟情況波動。但我認為中國(共)社會將穩定發展下去。一個原因是中國(共)社會的mass過大,它能夠吸收許多其他社會無法承受的shock wave。
做為一個海洋國家(社會),或明白的說,一個只有中國(共)1/178大的島國,台灣必須依附一個經濟強權(或建立夠大的殖民地)。為台灣前途著想,我認為與其賣身給美國,不如和中國(共)取得某種了解,以求和平共存。因為,假設中國(共)社會能穩定發展下去,美國遲早也要和中國(共)取得某種妥協,(如果台灣賣身給美國,)到時候台灣會被轉賣,而完全沒有和中國(共)討價還價的餘地。
在經濟發展上,我看不出政府有知識和眼光規劃任何能保持台灣殘餘局部優勢的政策。我認為和中國(共)經濟體整合,是台灣社會維持目前生活水準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
(文字已作修改,補足論述完整性。)
|
邏輯思考 和公共政策 -- shirly813
|
|
推薦0 |
|
|
作者: shirly813
有關一國兩制的討論 我僅只特別對這一個論點提出疑問:
SU-27先生說:
首先:是否有所謂的國家「敢於」出售武器給予台灣?
台灣的武器,泰半仰賴外購,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台灣如果加入了一個一國兩制的體系下,在形勢上等於宣示兩岸的統一,以現在中國的國際壓力之下,台灣採購武器已經都困難重重了。屆時,在此種狀況下,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在得罪「現在中國」加上「未來統一中國」,只是為了與「短暫期間內將要消失的台灣」作上這麼的「最後一筆的生意」。
這個問題顯然是出自邏輯不甚清楚的人之口
首先 何為一國兩制 即是在中國統一的情形下 兩岸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形勢(表面)上既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則中共就失去了對台動武的動機而中共既無對台動武的動機 台灣又何必需要與中共對抗 既無對抗 何需購買武器
對SU-27先生而言 購買武器或許\是一個政府必須的政治決策 但可曾有人聽說紐約州政府獨立採購武器以對抗美利堅合眾國的案例 或是薩克森邦購買軍火防衛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情形或許\有兩種可能性 1儲備武器以備獨立 2對抗日本美國等國家針對1 一個已經同意一國兩制的台灣政府不就意味著支持統一 則何需再獨立
針對2 既以統一 攻擊台灣形同攻擊中國 中國政府會不出兵嗎 何需台灣獨立對抗外敵 則當然不需軍火
我很好奇的是胡先生怎麼沒有指出他的錯誤
另外有個私人的問題
我一直以為會用SU-27作為暱稱的人只有兩種 一是共產主義信徒二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雖然也不會說俄語 但玩Red Alert的時候必扮演蘇聯的腳色者) 同理會用F-14為暱稱的人應該是自以為是美國自由民主鬥士的人 那用BF-109的顯然就是納粹迷 那為何這位老兄...
|
|
|
我目前很忙,不會發表太多意見,但我一定保持該欄持續下去。
|
|
|
作者:SU-27/風車/ Balazi /拉夫/公道 伯/英哥/胡卜凱等
本欄文章轉載自: 中時電子報 >> 新聞對談 >> 一國兩制又何妨?
http://forums1.chinatimes.com/dailytalk/Forum.asp?ArticleID=515546&History=0&Page1=1
一國兩制之我見(台灣觀點) SU-27(#6)
可能的統一方案有許多,一國兩制是其一,也是中國方面所積極推動及主張的。為何中國方面那麼「鐘意」這個方案呢?因為這個方案是使得中國在未來的兩岸談判中,立於所謂的不敗之地。
當然啦,應當先闡述何謂一國兩制,所謂的一國兩制,就字面上的意義上,就是一個國家中,存在著兩個政府以及兩個不同的體制,但是都同屬於一個國家。就其實質推動,對台灣而言,就是名義上屬於中國這個國家體系之下,但是仍能夠有自己的政府,自己的體制,自己的軍隊等。
似乎是對於台灣方面,有著相當大的優待,不影響到台灣現有的狀況,甚至可以在統合的兩岸體系下,台灣還可以獲得相當大的好處。似乎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在此必須點明一點,以一個其它國家的觀點,這樣台灣與中國(人民共和國)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呢?很明顯的,台灣失掉了在「國際中實質的」獨立地位,而附屬於一個大中國體系之中,這是一國兩制對於台灣的最大的影響。
這對於國外怎樣看待「兩岸」事物,以及將採取怎樣的行動,就產生了致命性的影響了。
首先:是否有所謂的國家「敢於」出售武器給予台灣?
台灣的武器,泰半仰賴外購,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台灣如果加入了一個一國兩制的體系下,在形勢上等於宣示兩岸的統一,以現在中國的國際壓力之下,台灣採購武器已經都困難重重了。屆時,在此種狀況下,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在得罪「現在中國」加上「未來統一中國」,只是為了與「短暫期間內將要消失的台灣」作上這麼的「最後一筆的生意」。
答案,這是當然不會的,幾乎所有國家都不會在台灣已經同意與中國一國兩制宣示的情形下出售武器給台灣。
台灣宣示一國兩制之後,國際間是否會有國家在台海緊張時候,「干涉中國」內政呢?答案是,當然不會。既然台灣都自己承認,這是個「內政問題」,自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付出大批的軍力,得罪中國,來干涉台海上的任何危機,因為已經沒有比較適當的理由了。
而且想要干涉的國家會思考一個問題,干涉失敗,當然不僅得罪了中國,還要付出相當大的軍事成本。即使干涉成功,在兩岸一國兩制的時間表上,也暗示著兩岸的未來統一,屆時會成為「妨礙中國民族統一」的罪人,變成了長期的與中國敵對。
在這種兩面都不討好的情形下,可以預見的,未來的台海危機出現,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付出成本干涉。
在內政上呢?請問一下,是不是在一國兩制的情形下,內政層次,政治人物的施政依歸還是以台灣兩千一百萬人民的福祉為重呢?
這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考慮一件事情,政治人物的現實性,在一國兩制情形下,在相當程度之下,使給台灣存在丟下了一個死亡宣告的時間表,因為在中國大,台灣小的情形下,台灣勢必走向與「中國的統一」。政治人物必須為其未來的政治前途著想,未來的「主人」絕對不是台灣人民,而是北京政府,畢竟中國可以對台灣的影響力太大了。
政治人物必須要考慮到,在兩岸這階段的情形下,他要成為順水推舟的統一大功臣,還是一個無意義的螳臂當車,在統一之後鐵定失勢的政治人物呢?
這時候,即使台灣民選一個政府出來,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之下,還是會受到北京政府的影響力,所以實質上還是個「中國的地方省級政府」。因為整個施政的依歸必須要符合中國方面整體的利益。甚至屆時,台灣人民擔心中國的影響力,反而會促使著強調台灣利益的政黨沒有辦法獲得選票,到時候台灣雖有個自主的政府,但實質上一點自主性都沒有。
我們可以看出,在一國兩制的方案之下,台灣維持現有的狀況的期待,是幾近於一種空想。這種的空想流於一種對中國單方面善意的壓寶遊戲,台灣只要答應一國兩制,台灣立刻會失去所有談判桌上的籌碼,屆時就等著中國予取予求了。
屆時兩岸談判,不是所謂的「談判」,而是一種上北京的「陳情」。
我個人的分析是主觀了不少,但是以談判學上的觀點,中國在一國兩制的方案中,無異議的是更增加了許多談判上的籌碼,而相對的,台灣方面籌碼損失的可說是再無一點與中國較量的實力了。
這就是為何中國為何那麼主張「一國兩制」了。
回應SU-27(#6)網友 胡卜凱
首先,請SU-27說明自己對戰爭的立場。
如果SU-27網友認為:
台灣人民為了台灣的「主權獨立」,應該和中國(共)打一仗。
我建議他/她把這個立場講清楚,說明白。
如果SU-27網友認為:
買了武器台灣就有和中國(共)討價還價或打一仗的本錢。
我建議他/她上網去看看國際軍事專家對兩岸軍力和國力的評估。其實,看電視氣象報告時,注意一下後面的地圖就可以了。據說,中國(共)面積約略是台灣的178倍大。任何大腦長在腦殼內的人,都知道這個仗不能打。
請SU-27估計在目前的6,108億之外,台灣人民為了台灣的「主權獨立」,還要買多少武器?還要買到那一年?
其次,請SU-27說明自己對目前國際形勢的認識。
如果SU-27網友認為:
只要台灣不接受「一國兩制」,國際間會有國家在台海緊張時候,「干涉中國」內政。
我建議他/她舉出一個曾做過類似宣示的國家。
如果SU-27網友認為:
台灣目前還有談判「主權獨立」的籌碼。
我建議他/她舉出至少兩個籌碼來指導、指導我。
我的觀點是:
1. 我認為「主權獨立」不值得以戰爭來爭取。
2. 我認為台灣沒有打仗的本錢,也打不贏這場戰爭。
3. 我認為對大多數台灣人民來說,安定富裕的生活是第一優先考量。
因此,如果中國(共)堅持某種形式的同「統一」,
則台灣人民應嚴肅的將「邦聯」、「聯邦」、「亞盟」(歐盟模式)、或「一國兩制」當做政策選項來考慮。
風車(#48)
>>據說,中國(共)面積約略是台灣的178倍大。任何大腦長在腦殼內的人,都知道這個仗不能打。
當年蒙古鐵蹄踏遍亞歐,舉世無敵,但再大的國家,遇到日本就沒輒,三次渡海東征都失敗收場.
不要說日本,就連打一個小小的爪哇,隔了一個海峽,蒙古大軍硬是上不了岸,吃了個大敗仗.
中國想拿台灣,如果不是有台海天險,早拿走了.
這仗能不能打,中國人如果大腦長在腦殼內,就該三思.
回應風車(#48) 胡卜凱
任何大腦長在腦殼內的人,都知道20世紀有個發明叫「飛機」,後來發展出一種武器叫「轟炸機」。
連阿扁都知道中國(共)有約500枚「飛彈」。
拿蒙古軍戰史做例證,你在搞什麼「飛機」?
公道 伯(#69)
胡卜凱(#66)
許多人把「台灣獨立兩岸必定發生戰爭」當成討論其他議題的前提
但誰有具體證據能支持這個假設
......別告訴我是聽中國人說的
回應公道 伯 (#69) 胡卜凱
如果有人拒絕嚴肅看待中國(共)這種國家的政策宣示,我只能說請便。
我只能希望其他社會大眾的大腦長在腦殼內。
****************************************
我不認為自己是預言家,也學過量子力學,所以我不會用「必定如何如何」這類句型。我也從來沒有說過「台灣獨立兩岸必定發生戰爭」,你要把話塞進我嘴吧裏,是你的自由。但我不必接受或跟著起舞。
我認為討論政策的人,都有各自的假設(前提)、立場、和目的。如果你仔細讀我的文章,你會注意到我(比其他人)常常用「如果」和「我認為」這種「條件」性和「限制」性的詞句。我也常常用「可能性」和「機率(或然率)」這種「評估」性詞句。當我討論兩岸政策或國際議題(如美伊戰爭)時,我根據的假設(前提)是:
相關政府的政策宣示和國際形勢的現實。
如果你選擇其他因素做論述基礎,那是你的自由。
(我認為不根據相關政府政策宣示和國際形勢現實來討論兩岸政策或國際議題的人,可能「頭殼壞去」,則是我的判斷。)
我在公共政策領域的論述大約有兩類:
1. 指出「我認為」某些論述不「合『理性』」和不合邏輯的地方,給一般網友做評估
的參考。
2. 提出「我認為」比較有效能的政策,給一般網友在選擇或決定投票行為時做參考。
「如果」SU-27網友不準備打仗,請他/她解釋何以把買武器當做第一考量的因素。「如果」他/她的目的是為了閱兵展示,那是我結論下得太快。「如果」他/她是為了要「用」(嚇阻或實際使用) ,那我的評論在這個「語境」下,並沒有不合邏輯或語意的地方。我不需要也不會假設「台灣獨立兩岸必定發生戰爭」。
至於「台灣獨立兩岸必定發生戰爭」是你的誤讀也好,你的詮釋也好,或是你的「論述策略」也好(1),請自便。爽就好。
附註:
1. 我把這種策略稱為「假想敵策略」。即設立一個不存在的說法,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大腦長在腦殼內的人會提出的說法,加以嚴正批評後,沾沾自喜的自以為又贏了一場。這種策略,也有學者用在「學術論述」中。
Balazi (#151)
我把這篇文章的邏輯保留下來,把幾個名詞互相對調一下,
標題就可以變成 --
“台灣獨立又何妨”
依據台灣媒體歷年來的調查顯示,贊成兩岸統一的比例正在逐年下滑,反對統一的比例卻逐年升高,尤其在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這個比例仍然有增無減,目前更是超過50%以上,顯示在一國兩制的統治下,台灣人民正在逐漸的喪失對北京的信任!
台灣人已經接受不統一的事實,而且也認為台灣不應該接受一國兩制,可是大陸人卻不了解台灣反對統一的想法,視台獨為毒蛇猛獸…..所謂的不統一,就是指中國實行自己的制度,台灣則實行民主的制度,大陸不要強求台灣接受一國兩制,台灣也不要夢想大陸實行三民主義或資本主義,這有什麼不好呢?
……….
真正愛台灣,就要有智慧選擇台灣的出路,不要被中國大陸迷惑,而盲目反對台獨、仇恨台獨,大家應冷靜思索「台灣獨立又何妨?」!
回應Balazi( #151) 胡卜凱
我希望Balazi網友能:
舉出「獨立」給台灣人民帶來的利益;
面對台灣目前經濟、國際外交的現實;
考慮中國(共)政策宣示、軍事實力、國際地位的現實;
考慮其他國家政策宣示的現實;
比較兩岸經濟、軍事、國力等的現實;
說出「愛」台灣的意義(例如:「愛」台灣是希望看到台灣有什麼樣的遠景?);
再站在「愛」台灣的立場(1),
考慮就兩岸關係的議題來說,那一個是(達到這個遠景)「比較有效」的「政策」。
附註:
1. 前幾天看到有人把自己所「愛」的人砍了一百多刀的消息,有人真的相信殺人者是「愛」被害人嗎?
**********************************************************
<<真正愛台灣,就要有智慧選擇台灣的出路,不要被中國大陸迷惑,而盲目反對台獨、仇恨台獨,大家應冷靜思索「台灣獨立又何妨?」!>>
「愛」是情緒性的,有時會導致判斷,以及隨之而來的選擇和行為,「偏離」「愛」的目的。也許大家都聽過「愛之反而害之」的話。最能表現這句話的寓言是一個江洋大盜在刑場咬掉母親奶頭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它表現在「寵壞孩子」的個案。
我們在討論公共政策。(我認為)公共政策的討論和決定,以採取「目的-工具理性」的思考模式比較有效。所謂「有效」,指達到既定「目的」所需資源的多少。「比較有效」,指達到既定「目的」所需的資源「比較」少。
所謂「理性」,指行為者會以及能參照自己或他人過去的經驗。例如:一個被火烫傷過的人,還要繼續玩火,(繼續玩火)就是不「理性」的行為。推廣言之,不顧現實者的行為,通常也是不「理性」的行為。因為:誰曾不顧現實而沒有吃過虧?舉例而言,李慶安委員被羅董毆打,是不顧(羅董過去經常打委員這個經驗)現實的後果。
依現實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可以用「沒有理想」、「沒有原則」等等來形容。但和「愛」或「不愛」台灣,並沒有現實或邏輯的關係。
回應Balazi(#151) (之 2)
我從高中代數學到「期望值」的概念。
期望值 = 獎金金額 X 中獎機率
例如:
假設樂透的獎金是一億元,而中獎的機率是千萬分之一,則「期望值」是10元;中獎機率是百萬分之一,則「期望值」是100元;中獎機率是十萬分之一,則「期望值」是1,000元;餘類推。知道「期望值」以後,要不要買彩票,就看一張彩票的價格而定。
例如:
「期望值」是10元;傻瓜才會花50元買一張彩票。
「期望值」是1,000元;不妨花50元買一張彩票碰碰運氣。
「期望值」是100,000元;50元一張的彩票就很有買頭。
同樣的,要不要冒險、逞強鬥狠、或(柏楊先生引述的)「暴虎憑河」,也要看「負期望值」是多少。這就是俗話說的: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我也認為兩岸打仗的機率不高,但戰爭的「負期望值」非常大,(我認為)台灣人民沒有必要或理由去承擔。所以,(我認為)真正「愛」台灣的人,應該盡量避免打仗的可能。不可低估戰爭發生的後果。
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考慮或討論兩岸關係或政策,「不可不查」打仗的機率,以及一旦開戰,生命、財產、和設施的損失(「負期望值」)。否則,「愛台灣」云云,只是一顆高高掛著的羊頭、蓋起自己眼睛的黑布、或矇住自己良心的豬油。
(本文也在回應以「『台灣獨立』兩岸是否『必定』發生戰爭」為論點的說法。)
公道 伯 (#246)
胡卜凱(#169)
------我也『認為』兩岸打仗的機率不高,但戰爭的「負期望值」非常大,
(我認為)台灣人民沒有必要或理由去承擔-------
當前面煞有其事的「推理算式」加上後面這幾個『認為』,結論就顯????
如果依據相同的邏輯,下面的結論同樣鏗鏘有聲:
回應公道 伯 (#246) 胡卜凱
戰爭的「負期望值」雖然非常大,但我『認為』兩岸打仗的機率極微,(我認為)台灣人民沒有必要或理由把戰爭的因素作為考量「獨立」的前提--------
**************************************************************************
這篇罶言內容,涉及到哲學、數學、語意學、邏輯學、和統計學所用到的概念。我試著檢驗一下公道 伯的論述基礎。
「加上後面這幾個『認為』,結論就顯????」
我一再強調我接受「相對主義」的說法。我不「認為」任何說法或觀點比另一個說法或觀點更「真」、更「正確」、或更「高級」等等。我接受一個人的說法或觀點(基本假設)受他/她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當下目的(利益)的制約。要評論一個說法,我們需要從這個經驗、文化、和目的所構成的系統中去評論它。我尊重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和目的(利益),也自然就尊重各人的說法或觀點。這是為什麼我在自己文章中,多少會用一個(或以上的)「我認為」來表達這個立場。即宣佈我的「說法或觀點」只是許多說法或觀點中之一,它們並沒有特別的「真值」或「正確指數」。「我認為」三個字只是在宣示我自己(在哲學上所採取的)「相對主義」立場,這無關謙虛,更和邏輯無關。
********************************************************
「戰爭的『負期望值』雖然非常大,但我『認為』兩岸打仗的機率極微」。
1. 在公共論述中,除了基本假設外,和現實相關的說法,如或然率,必須要符合「現實」。「我認為」所指示的限制性或詮釋性,並不解除這個(公共論述)「說法」被檢驗或公論的要求。因此,目前(或台灣宣佈獨立後)兩岸打仗的機率是「不高」還是「極微」,需要接受檢驗或公論的要求。一個人不能躲在「邏輯」或「我認為」之後自說自話。
2. 在公共論述中所使用的語言,必須要符合「約定俗成」的原則,否則不是對談而是喃喃自語。我相信「不高」和「極微」在一般人的語言中,是不同的兩個數量概念。如果用量化的方式,我大概可以這樣來表示它們:
「不高」指或然率在10%到20%之間(或5%到10%之間);
「極微」指或然率在1%(或0.1%)以下。
3. 如果大家接受這個區分,則「不高」和「極微」不同。我們可以用A表示「不高」;用A'表示「極
微」。數學中:
AXB = BXA; 但是: AXB ≠ BXA'
因此,公道 伯的句型和我的句型只是神似,這是維根斯坦講的"family resemblance"。它們不是同一類。所以,如果我的說法在邏輯上鏗鏘有聲,公道 伯的「結論」在邏輯上,卻並沒有這個性質。
網友們可自行選擇戰爭可能付出的代價,再把以上的或然率(或「你/妳認為」合理的或然率)代入上次的公式,你/妳就能評估戰爭發生的「負期望值」。也許你/妳就會鼓吹避免戰爭的說法了。
我上一篇留言的目的,主要在說明政策或策略的選擇或決定,不是一翻兩瞪眼的過程。它需要使用或然率的觀念,在企業界這叫「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
我舉個打麻將的例子做個輕鬆的結束。
當你聽清一色、五暗崁的牌時,一放铳就什麼都沒有了,還得當場付錢。
把這付牌打黃,下一輪還有機會自摸。
你是要當日本兵還是打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附錄:
在公共論述(知識或政策)的領域,為了有效的達到論述(做為一個活動)目的以及知識或政策論述(做為原則、方法、技術等)的目的,我建議或要求:
1. 公共論述須接受公論或公眾檢驗;
2. 參與者遵守合「理性」的論述規則。
我這個主張,(在我的論述風格上)表現在三方面:
a. 對批判我的文字,我只做選擇性的回應。
b. 如果一個說法和我的觀點不同,只要它是以合「理性」或「討論」的方式表達,我
會以合「理性」或「討論」的方式回應。
c. 如果有人胡說八道,我有時會嚴厲的或使用(有人可能認為)「下流」的文字來攻擊
其論述。
此處說明一下c點。因為我認為:「政治是爭取「資源分配權」的活動。(在我看來)「政治論述」是一個爭權奪利(或爭取生活資源)的「行為」。對一個爭權奪利而又不遵守規則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我當然也不必顧及任何禮數。
拉夫 (#42)
一國兩制係過渡性質 不必大驚小怪 若中共幾年內 本質毫無改變 就由我方提出台版的一國兩制 到時看它如何因應
回應拉夫 (#42)網友 胡卜凱
好主意,其實現在就可提出各自的建議。
基本上,我希望在看到中國(共)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及公正開放的選舉制度後,再談後「一國兩制」的遠景。
英哥 (#44)
「一國兩制」的能否成功,端視香港的人民是否真心的接受!
欄主以「一項民調的顯示由1999年上半的35%徐徐上升到近年的50%左右」,就表示香港「明顯是開始接受北京政府對兩岸問題的觀點。」有失客觀!
由以下的一篇真實的香港現況,足以證實欄主的誤判,豈不慎乎!?
~~~~~ 李鵬飛被黨官恐嚇而辭電臺主持 ~~~~~ (作者﹕凌鋒)
附﹕李在立法會講話與問答全文
5月3日到19日﹐香港三位著名電臺烽煙(叩應)主持突然先後辭職。他們是鄭經翰﹑黃毓民和李鵬飛。李鵬飛是鄭經翰主持“風波裡的茶杯”的替身﹐剛上任幾天就辭職﹐當時他的身份還是香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他同時也辭去這個職務。
鄭﹑黃辭職時﹐暗示妻女受威脅﹐李則說壓力太大。對他們的辭職﹐香港社會議論紛紛﹐一般認為是對香港新聞自由的威脅﹐但是親共人士與被中共收買的傳媒就製造議論﹐說他們是個人行為﹐或新舊交替﹑或因為債務而逃跑等等。立法會請他們到立法會說明原因﹐鄭﹑黃以安全得不到保障而拒絕﹐李鵬飛則同意﹐並於5月27日詳述事件經過。
大致兩個原因﹐一是大陸“通天”朋友聲稱有高官要見他﹐使他備受壓力(當天出版的“壹週刊”說此高官是主管香港事務的江澤民親信曾慶紅)﹔二是一位他不認得的陳姓中國官員深夜打電話到他家裡﹐深讚他的太太如何賢淑﹐女兒如何漂亮﹐一個素昧生平的人說這些話﹐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所以他立即辭去主持職務-------
從李鵬飛的講話中﹐我們似乎也嗅出北京對香港的態度存在“兩個司令部”﹐這將使香港更陷於混亂中。而香港新聞界的困境﹐也從中可以體會出來。
下面是李鵬飛的講話與問答的全文﹐從香港報章上下載。
《李鵬飛立法會講話全文》
離開了立法會6年,要返來就要去直選,真係想不到在今天這樣的情況之下返來-------
http://www.epochtimes.com/b5/4/5/28/n552382.htm
回應英哥 (#44)網友 胡卜凱
我認為英哥網友的論述不盡合邏輯。
欄主的: 「一項民調的顯示由1999年上半的35%徐徐上升到近年的50%左右」在談「民調」,它是否表示香港「明顯是開始接受北京政府對兩岸問題的觀點。」,也應該用「民調」或和「民調」相關的理論來反證或支持。用個別案例來批評欄主有失客觀,在邏輯上屬於「不相干」的論證。
我不認為中國(共)是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但這和我是否應該嚴肅的考量「一國兩制」這個政策,或是否支持這個政策未必有絕對的關係。
我一再強調,我認為多數人民以民生問題為第一優先考量。其次,我認為兩岸如果沒有政治上的諒解或共識,不會有兩岸經貿關係上的突破。如果接受這個觀點,我認為我們應該從經濟面來看待「一國兩制」這個議題。不同意以上觀點的人,可從我的基本假設或結論來批判。但不是從民主、法制來的觀點來批判。
對以政治問題或民主、法制為第一優先考量的人來說,當然可以堅持從政治面來看待「一國兩制」。所以各人應先說明自己的立場,討論才有取得交集的可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