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4,581|回應225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五一、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一、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念」,念頭,思想之意。「恩」,是恩惠,慈德。

講:

人免不了對人施恩惠或受人的恩惠,如果我對人施了點恩惠,不要念念在心,因為君子是不計名利祇求實是的,做了對得起良知的事,心裏應該安慰。可是我對人家有了一絲一毫的過失,就要捫心自問:為什麼我要造成此一錯誤呢?痛切反省,然後對自己才有真正進步,理智才能趨向更善的境界。

總之人施恩於我,我不能一刻忘記,古人一飯之恩尙且圖報,可為榜樣。反過來說人家留給我的怨讎,我就要忘得一乾二淨,以培養我們坦蕩遼濶的心胸。一個胸中不能容物的人,又怎能成功偉大的事業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1145
五二、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二、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斗粟」,斗是一斗,粟俗稱小米,盛產於我國大陸北方。斗粟之米形容數量不多。「萬鍾」,斗是六斛四斗,一說等於八斛或十斛,萬鍾指多量也。「當」,相當之意。「利物」,給與他人利益。「計己之施」,自己計算施之於人的恩惠。「百鎰」,一鎰二十兩,另一說是二十四兩,或三十兩,百鎰指金多的意思。

講:

對於施捨恩惠給人家,斷不能有一點點虛榮作崇的心理,要完全發自心處的同情心,真誠的,內心切不可存有已經施捨了的念頭。對外說,也不能有他人已受了我的好處的想法存在。只要以這種虔誠佈施的人,縱令是一小斗米,也勝過施萬鍾米的功德!

還有,以東西救濟他人的,自己如果計算好所施的物品有多少,代價怎樣,希望將來得到別人同樣價值或超此價值的回報,這樣有求報念頭的施捨,雖然你是以百鎰的巨金施惠於人,實際上却連一文的功德也不會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1136
補:五三、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三、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有順有不順,而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際遇」,遭遇,遇合。「齊」,整也,無參差錯雜者。「情理」,心諸,心情,也就是心情狀態。「順」,適合於道理的事情。「相觀對治」,互相對照,取其均衡而施行治理。「方便法門」,手段方法的意思,這是佛語,和真實法門是相對的。嘉祥法華義疏:「理之正者曰方,言之巧者稱便,此卽為其義深遠,其語巧便,文義合擧,故云方便。」又:「衆生所緣之域為方,如來適化之法稱便。蓋因病而欲授藥,藉方以施便。機教兩擧,故稱方便。」註維摩經八:「言之為世則,此之謂法,衆聖所由,此之謂門。」

講:

人的境遇真是千差萬別,形形色色,正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富貴、健康、地位,都是人所要求的,但這些幸福畢竟很少能齊全,而齊全的又未必是我。因此,這種欲求難達的妄想心最好放下。

其次,反省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態,有時合理,有時不合理,而不合理的時候居多。自己有很多很難做得好的事情,自然就不應該苛求人家,怎能怪人家做事那樣的不合理呢?

好好的思考上面的道理,把人與我作一個比較,就可以發覺真理原就在其中,這就是修養的方便法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0918
補:五四、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四、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心地乾淨,方可讀書學古。不然,見一善行,竊以濟私;聞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齎盜糧矣。

「心地」,佛經上說: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比喻為地,稱日「心地。」「乾淨」,清淨潔白之意。「濟私」,遂其私慾。「假」,假借。「覆短」,隱蔽短處和缺點。「藉寇兵齎盜糧」借給寇賊以武器,使賊盜得到食糧,這都是為害之甚者。史記,「李斯傳」李斯上書:「臣聞逐吏客之隊,窃以為過,云云。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却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學問,在一個心地清正德行潔白的人來研究,如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國獲益無窮。可是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得到了學問,反而會利用學問去作出種種壞事,所以說,必須心地正當心性清白的人方可以讀書求學。

那些心懷不測的人讀了書,如同得到了武器,他可以利用這武器去做不好的勾當,盜取他人的名譽,逞私人的慾行。他們又以學問作為掩飾短處,口裏說的是善行,所作的却全是壞事,真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盡」。故此給惡人知識學問,無異供強盜以糧食,那將增長他的罪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0917
五五、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五、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奢者」,富而驕縱浪費的人。「儉者」,節用惜物。「有餘」,儉省之人,存貯而有剩餘。「能者」,有才能的人。「府怨」,府是儲物的倉庫,此處是集結之意。「拙者」,拙笨的人,愚直的人。「逸」,是安逸,無憂無愁。「真」,是天真,人的本然之性。

講:

生活奢侈的人無論他有多少家產,總是無益的浪費掉,表面看來好像他很快樂,實際上內心是常常不滿足的。因為他的慾念,跟着富貴無止境的貪求妄想。節儉的人,量入為出,物質上並不感到不足,慾想上也不敢有非份之想,所以他們倒平平安安的過着快樂無憂的生活。這樣看來,富貴而又奢侈的人,生活永久不能滿足,反不如節儉貧窮而安穩逸餘的生活了。

頭腦發達,知識能力超人一等的人,固能擔當種種事業,但他往往犯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行為太過,便侵害了別人的利益。結果不但工作勞苦,而且結怨於一身。這樣看來,就不如那些悠哉悠哉不失其天真本性的笨拙的人,雖然腦筋簡單,能力差些,却不致與人結怨,可以安然無事的生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0509
五六、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六、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為眼前花。

「見聖賢」,洞察古代聖人賢者的真精神,叫做見聖賢。「鉛槧傭」,鉛是塗抹文字用的一種鉛花粉,槧是搗不壞的硬板,從前沒有紙筆的時代。是在板子上用鉛粉寫字。鉛槧兩字的意義,就是代表筆紙與文墨的意思,傭是給人作雇傭使喚的人,鉛槧傭合起來的意義就是寫字生,充其量不過是紙筆的奴隸而已。「子民」,就是人民。「衣冠盜」,衣冠是作官人穿的服裝,衣冠盜是穿着衣冠而盜居祿位的人。「尙躬行」,道德貴乎實踐與躬行。「口頭禪」常掛在嘴邊說的話,而不能親自參悟與實地躬行。「立業」,建立起大事業,所謂建功立業。「種德」,撒下道德的種子,他的功德永遠及於後世子孫和社會民衆。「眼前花」,一時在目前所開的美麗的花,但不能保持常久不謝。

槧音欠。

講:

讀書不僅僅為了認識幾個字,記住了幾篇文章,就算達到了目的了。讀書的真正目的在於體會出古代聖賢的一言一行,把他們的精神變為自己的精神,進而作到修身齊家的工夫,然後去為國家社會盡力服務。

讀書如果偏向鑽向研文字章句的末節,而不能體會古聖先賢的真精神,結果也不過是一個鉛槧板的傭者而已。

鉛槧的槧子是木板,鉛是用來在木板上寫字的鉛丹(紅色)。中國在後漢以前,還沒有紙的發明,用綢絹和木板來代替紙,以鉛丹寫字在綢或板的上面。傭是僱用的人,所以「鉛槧傭」就是寫字匠的意思,是說他一生一世都沒有什麼價值了。

做官不是為一身一家的名利,而是為謀國家富強和社會幸福。有些做官的人,天天在想怎樣陞官,怎樣發財,凡事都為他個人的利害打算,沒有替國家和人民着想,這樣做官的人,簡直就是穿着官史衣服的盜賊。

卽然具有盜賊的心腸,為了逐其私慾,自然就不惜使用傷天害理的手段,來達成他的目的了。國家又安得不亂,社會又安得不亂,人心又安得不壞呢?

古人治學,並不僅僅以懂得文字為目的,而注重躬行實踐,所謂學以致用,總以能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假如學與行不能相輔相成,那就成了口頭禪了。比諭說吧,修禪的人天天只在絞盡腦汁,去作理論上的戰鬪,而不去實行那參禪悟道的工夫,結果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一點成就也沒有。

人生在世,建立起一件事業,並不單是為了自己的名利,必須是為社會謀利益,為人群造幸福,把功業傳之後世,才能名垂千古。可惜一般大人先生,往往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思施恩德於天下,則他之一生,也只是過眼雲煙,死後什麼也遺留不下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0508
五七、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七、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人心有一部真文學,都被殘編斷簡封錮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艶舞湮沒了。學者須掃附外物,直覓本來,纔有個真受用。

「一部真文學」,一冊真正像樣的好文章。「殘編斷簡」,古人寫剩下的書籍,內容殘缺不完整的書籍,內容殘破不完。所謂古書,換言之,就是無用的糟粕。「封錮」,封是封鎖,錮是禁錮,就是堅固的封閉起來。「一部真鼓吹」,一隻曲子或者是一組好音樂,鼓吹是鳴鼓吹笛表示吹奏音樂的意思。「妖歌艶舞」,誘惑人心妖艶淫蕩的歌舞。「湮沒」,消滅,埋沒的意思。「外物」,外界的誘惑。「本來」,指的是本來的真文章和真音樂。「真受用」,有真正的用處,受用是享用的意思。

講:

任何一個人的心靈中,都具備一部天賜給的闡述真理的文章,祇要讀這部真文章,就沒有再講其他文章的必要。(也就是發現了這一個真實,心應該隨從着他的指導,再沒有另求他道的必要了。)要是只去讀古人糟粕的古書,並且收藏到心底的深處,被這些書籍的思想給牢牢的束縛封閉着,對於自己心裏的真文章而不知道注意,這是非常可惜的。(就是把可貴的真實心為古人之言所迷惑,而妨礙了心靈的作用與發展。)

人的心靈中都有一部本真的音樂,只要聽了這部音樂而體會得其中三昧的話,也就再沒有聽取其他音樂的必要了。可惜的是人們被外來的聲色所迷,埋沒了本真,便聽不見了。世人只知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不知觀世音的意思是什麼?所謂觀世音就是要人們修得了觀見世人本真之音,而去救苦救難的菩薩道。(這個比喻是說人心都懷有本真的真理,如果能夠靜靜體會了這一真理的微妙旋律,就再沒有聽聞其他各種言辭的必要。)最可惜的是受了外界種種言詞之掩蔽而生出了迷惑,這樣一來,本真之音就聽不見了。

對於修學之道,如果能不為古書的言詞所蔽,不受邪說異端所侵襲,能夠明心見性直向心靈中所藏的真理去探求,不受外界的文章與音樂所誘惑,那他將有真文章與真音樂受用的妙趣。所以能夠體會得本來的真理,才是真正的受用。

由上可知,真理無待他求,應當直接指向自己的心中,因為自己的心中有一個本來的真理。本篇的旨趣卽是為求本來的真理,必須把外來的誘惑物全然掃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0076
五八、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八、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苦心」,陷於困難環境,內心非常的苦楚。「悅心之趣」,使心中喜悅而有趣味。「失意之悲」,失望的結果,發生了悲哀。

講:

這一世界可以叫做是「憂世」,也就是佛說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在這一世界裏本是苦惱不能斷絕的人生,任何事都不能合乎理想的去做,當你以為很合適的時候,意料不到的節外生枝的事情出來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遇到任何惡劣環境與打擊時,能夠堪忍才能活得下去。我們常常聽人說:「天下不如意的事,常是十有八九」。苦惱的上面還有苦惱,當苦惱到了極致,一切身世都不存在的時候,精神上反而得到衷心自慰,不免有置身於事外的快樂的感覺。

人世是悲苦是無情,用這樣的心來看人生,則入於耳映於眼者都是苦痛和悲哀。其結果就陷於悲觀的深淵了,於是造成了厭世自殺忿世嫉俗的人生觀,而葬送了一生,這樣的人,一生是沒有什麼趣味的。結果是把一顆脆弱的心靈,不得不回返自然了。人們必須抱着勇氣,以這個有限的身力去嚐試那無限的憂愁。本來人生是多苦的,但我人必須征服這些苦惱,不可以抱着失敗的心情。天上的月亮如果我人以悲哀的心情去看它,就成了以淚眼觀月,而月亮也就帶着憂愁了。如果以歡悅的心情去看月,而月亮也就帶着微笑了。人生尋求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把時間的苦放起來,而由苦的裏面找出樂趣來,所以說苦中有樂。

人生是苦痛的業力現場,而其中又被命運的力量奇妙的支配着,有時自己走到奇妙的環境,在一般人的眼光看來,認為是非常的幸福,在這一個得意的舞臺之上,任何人都很容易忽略了過去的苦痛,而把他忘却,這時候在得意之中就散佈下了失意的種子,所謂「苦是樂的種子,樂是苦的根苗」,如果不能及時割去苦惱的根苗,則得意之時一過,而失意之悲哀便馬上跟踪而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0074
五九、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九、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從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鉢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山林之花」,在山林之中自然生長的花草。「舒徐」,枝葉得以充份發展。「繁衍」,繁盛綿延不絕。「盆檻中花」,在瓦盆木鉢之中或是花壇之中所種植的花。「遷從」,這裏那裏各處的移動。「廢興」,表示盛衰的意思。「瓶鉢中花」,插在瓶鉢裏的花,是無根之花。「萎」,枯槁之意。「可立待」,時間暫短不長。

講:

富貴名譽,有由道德而來,有由功業而得來更有由權力而得來。因之原因之不同,所以有悠久與短暫的區別。

先說有道德的人,自己不敢乞求富貴名譽,而富貴與名譽自然就集於他的身上,有德的人比之為山林中自然生長的花草,受天然的栽培,它的根深而蒂固,枝葉也茂盛,壽命也長久。

建立戰功成就大事業的人們,享受人間的富貴榮華,雖然不如有德之人的悠久,彷彿是山林的花草受到天然培養的力量深厚,但是也能媲美於田畦之花草茂盛於一時,可是因為隨着移植的環境氣侯的不同而有盛衰久暫的差別了。這完全是根基不如天然的豐厚的緣故。

最後談到由權力而得來的功名富貴,多半是由他人手中用強力而奪取的,這樣的人不但不受他人的敬仰反而要受萬人的唾罵。因而這種功名富貴是不能悠久的,好像曇花一現,沒多久就失敗了。同瓶子裏面插的花,水上的浮萍,不過茂盛於當時,決難希望其長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9667
六〇、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春至時和,花尙舖一段好色,鳥且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列頭角,復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春至時和」,春天來到天溫和。「舖一段好色」,敷上一段美麗綿繡的顏色。形容花草開放時候的美麗景色。「且」,是並且,而且和再又,如何之意。「幾句好音」,幾句和幾曲的意義相同。唱出幾句的美妙旋律。「士君子」,就是有學問而又道德高尙的人。「頭角」,首腦的意思。頭角崢嶸是出頭露臉。「溫飽」,卽是海衣飽食之略,所謂穿得暖吃得飽,豐衣足食自由的生活。宋史曾傳中有「平生志不在海飽」之言。「好言」,善言之意,有作為有識見的議論。「好事」,有益於國家社會的大事業。「未生一日」,等於一天也沒有生存,也就是虛度了可貴的一生。

講:

寒冬過去了,溫暖的春天又來了,大地上現出了活潑生氣。花也現出美麗的顏色,鳥也叫出清脆的聲音。我人對此景色,更覺得春色增加了許多的情趣,無心的花草和天真的雀鳥他們都不斷的給自然增加了許多美感,何況人是萬物的靈長,生在這一個世界,我們便不該沒有作為。人如果生來卽不覺得自己是為何而生,更不想為社會去盡點力量,這所謂是醉生夢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貴的一生當作破舊的鞋履一般的扔掉,這可以說人不如草木與雀鳥了。

君子生與此世,不但是處身於社會的上等行例,而且衣食溫飽無缺。如果只過着那無為的生活,就有虧於作人之道。必須要發奮修學,進德修業,一切所言所行都必須能為人們的師法,受人們的尊敬,所作的事業,都必須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如果只圖物質上的享受,無聲無嗅的終此一生,雖然保得了百年歲月,也等於一天都沒有生存,這真是所謂和行屍走肉,土像木偶一樣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9664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