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4,590|回應225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八一、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一、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氣象要高曠,而不可疎狂;心思要縝密,而不可瑣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嚴明,而不可激烈。

「氣象」,氣度,心情,氣量。「高曠」,高廣的意思。「疎狂」,世事生疎,出逸常規。白居易有詩『疎狂屬年少。』

講:

這一段是說明人心的動作,趣味和主張,也就是說人應當保持怎樣的一顆心。第一,人必定要高潔廣大,氣質卑鄙的人則決不能受人尊敬,也不足以擔當起大的事業,然而眼睛只知道向上面看,和世間的事物脫了節,這種行動也就超出了常軌;心思考慮一件事情當然需要精密審慎,但是也不能只注意到小的問題更而忽略了大的方面,對於某種事物發生經過應當從多方面去了解它,而後才能獨樂其樂。反過來說對於任何事物都不感覺興趣的人,所謂過於清冷淒涼的思想,這好像是枯木死灰無有一點生氣對於人生更不相宜。其次心要有固定見解,把持一個主義而要嚴肅固執的去做。否則就容易動搖,但是如果太固執了,也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同樣是不合中庸之道。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5696
八二、不着色象,不留聲影。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二、不着色象,不留聲影。

風來疎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疎竹」,稀疎不密而生長的竹子。「寒潭」,寒冷的深淵。「度」,和渡過的渡字相同,這裏的意思是由空中飛過去。「事來」,出現在眼前的事物。「現」,表現出來的活動。「空」,任何事物不留痕跡的意思。

講:

佛家說:「象由心生象隨心滅」。看了上面一段話,也就證明了這兩句話的正確性。當風來的時候,這是竹子與風有因緣而遇合到一處,風過之後緣盡了而一切皆空,所以說風過而竹不留聲。如此一來聲音永久停息,那就萬事的因緣,永久不散。一切諸法之象不空,就是天地宇宙將來也容納不下這一切。所以一切諸法是空象,都是過而不留的。雁過寒潭而潭不留影,也與竹不留聲的意義相同。這兩件事使人看過之後,有一個大覺和穎悟,就是說萬事萬物無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到頭來都有個散場的時候,所以君子應隨緣而住,事情來了就現出心象去服務,事情去了立刻的寂靜下來,以保攝自己的本性,不使本性失掉。

疎音蔬。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5695
八三、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三、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纔是懿德。

「清」,清廉潔白。「容」,有容納他人意見的雅量。「仁」,卽是寬仁大度。「善斷」,善於決斷。「明」,是聰明。「察」,對於細小之事而嚴加探索。「不傷」,不過度,對於人無有損害。「正直」,正直的人。

講:

清廉潔白是禮讓尊敬的行為,有清廉潔白行為的人,固然可以把自己的人格很有規律的提高,可是往往他們嫉惡如仇,器量狹小而沒有容人的雅量。反之有度量而又寬仁的人當然是很受人愛載,可是他又多半是缺乏決斷力,聰明的人如果沒有智慧來指導他,那麼聰明的人有時反聰明所誤。正直的人多有和一般人不相同的作法,這作法有時也可以是正直人的短處。

從上看來,清廉潔白的人必須要兼有容人之量,寬仁大度的人必須要富有決斷力,聰明的人必須不要有害於他的聰明,正直的人不要有奇怪矯情的行為,能夠如此,就好像是食物裏加蜜而不過甜,海產鮮味裏加鹽而不過鹹,人能如此就沒有過猶不及的弊病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5408
八四、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四、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貧家淨掃地,貧女淨梳頭,景色雖不艶麗,氣度自是風雅。士君子一當窮愁寥落,奈何輙自廢弛哉。

「掃地」,把地上和庭院掃除乾淨。「梳頭」,用木頭把頭髮梳好然後結成髻鬈。「景色」,外觀的顏色模樣。「艶麗」,濃粧的美麗。「氣度」,人品,品格。「風雅」,風流雅緻。「窮愁」,窮困憂愁。「寥落」,寂寥落寞,失意的境遇。「奈何」,與如何相同,何必為何的意思。「輙」,輕易的。「廢弛」,弛緩荒廢,就是自暴自棄的意思。

講:

貧窮的人家雖然是住在茅屋草舍裏,衣食困苦,但如果能夠講求清潔,整頓好屋裏屋外,那麼在貧苦環境中不失清雅的風格。貧家的婦女雖然衣服穿得襤褸,但頭髮梳得乾淨,衣服穿得整潔,雖然看不出華麗美觀的形象,也自然別有一番雅緻的風度氣質。

君子生在天地間,其心的潔白清明,氣質品格的高尙,卽使流落到困窮失意的境遇,也千萬不可頹靡懈怠自暴自棄,如果妄自菲薄墮落了品格,那就等於明珠埋於糞土,美玉出了暇疵,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5406
八五、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五、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閒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閒中」,閒暇的時候。「放過」,茫然把光陰白白的過去。「忙處」,多事繁忙的時候。

講:

所說「受用」兩個字,就是在閒暇無事的時候,不要白白的空過光陰,如果能夠事事預先準備,到了繁忙的時候,也就有餘裕的工夫,這就是「受用」兩個字的意義。至於談到「落空」兩個字,本來是說人當居處在寧靜的環境裏,不要如死灰一般的心中無所事是,這樣就是不落空,然後每當一有了活動的轉機,或者遭逢了動亂,在動的中間而能自在的活動,這就是靜中不落空,動處才有受用。古來的名將馳騁於千軍萬馬之中,而泰然自若,運用他的神籌妙算來作戰,雖然出入於九死一生中,尙且能悠悠自得毫不急迫,這就是閒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的結果。如果平時全不注意和毫無準備,誠如諺語所說的「臨陣磨槍,臨渴掘井」那就來不及了。古人所謂「太平原是將軍致,不許將軍看太平」。也就是同一道理。至於說「暗中」兩個字的意思,乃是說人所不見之處。一個人當深夜寂寞,此時認為人不能見人不能知而做不正當的事情,像那些偷盜邪淫,作奸犯科等等的行為,在他自己認為可以瞞過他人的耳目,其實是欺人自欺,一旦事情敗露的在人前丟人現眼。所以作一個君子應當心如青天白日之光明,俯仰無愧於天地。雖置身於千萬人前,也堂堂正正自在自如的言行動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5076
八六、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六、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念頭起處,纔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念頭」,和心頭的意義相同,也就是一念之間。「欲路」,私欲方面的道路。「挽」,挽轉引曳回來。「理路」,適合於道理方面的道路。

講:

「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這兩句話的意義,是教人要却私慾存天理,我人當臨事動心的時候,如果感覺到心傾向私利私慾方面,那就要趕快扭轉方向,改往真理的方面前進。

當這個心意初起而能夠覺悟到不對,立刻向善的方向轉換之一念,這就是轉禍為福之道,也就是起死回生的關頭。所以說生死禍福在乎自己,一念之差萬刼不復,所以這一個為善去惡的念頭,千萬不要輕易的放過。

人有物欲是人的本能,無論是誰,看見了眼前的利益,都想要伸手取得,在這一剎那之間,不起善念的判斷,冒然去取得後,覺得是不正當的行為,這時候如果能夠靜靜的考慮一下,就發現這事是私利私慾不合乎真理,趕快的放手不去作它仍不算太晚。如果執迷不悟繼續的做去,那就愈陷而愈深,終至不能自拔了。

所於無論對於什麼事,總要注意到心意初動的時候,切莫因私慾而種下禍根,更不可不加思考而冒然去作,就不至於作錯事壞了人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5075
八七、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七、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為如此三者。

「念慮」,心,精神,思想,都可以解釋成念慮。「澄澈」,澄清見底。「心之真體」,心的真正的本體,卽是心本來的面目。「從容」,不慌不忙,不急不迫。「心之真機」,心的真正機用,也就是自由自在的妙用。「淡中」,淡泊質素的裏面。「意趣」,心意的趨向。「冲夷」,夷是平和,冲夷是清靜平和。「心之真味」,心的真正趣味。「觀心」,自己觀省心的本體。「證道」,覺悟天地之大道。

講:

心靜的時候,就不起一點污穢的灰塵,這時候的心好像是一面光明平滑的鏡子,無所不照,而自身的本體,也就呈現出來。心在安閒的時候,心是非常的從容沉着,這時候去考慮一件事情,就能夠沉思默考發現其中的奧妙道理,這時候也就見出來心的真機。心處於淡泊的狀態,趣味是平淡廣濶,心趣總是平穩自得,這時候就見出來心的真趣,而沒有什麼掩飾的地方。觀心悟道的方法,也就在於靜中念慮,閒中從容,淡中心平氣定。三國時諸葛亮寫:「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兩句話作為他的座右銘,也就是觀心的道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4761
八八、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八、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纔是心體之真機。

「真靜」,真正的寂靜。「性天」,人心譬喻為一個小天地。所以叫做「性天」。「真境」,本來的境地,真正的境界。「真樂」真正的樂趣。「苦中樂」,處於苦境之中而悠然自得其樂。「真機」,真正的妙用。

講:

一個人不聽見車的音動,以及人的喧嘩,居處在深山幽谷中,保持着安靜的心情,這樣還不能算作是真的靜。必須要在槍林彈雨,殺聲震天的戰爭動亂中,仍能夠保持住靜肅鎮定,心不為它所動,這樣才算是達到了心性成真的靜的境界。

一個人在飽食暖衣成大功立大業的時候,心中十分的快樂,這還不算是真正的樂,必須在飢寒交迫危在旦夕的苦境當中却還能夠悠然自樂的人,才算是得了「心體成真」樂的妙用。

在晉朝的時候竹林七賢人之中有一位嵇康子得罪了權門下獄論死,臨刑的時候却高歌一曲,這也可以說是苦中作樂,足證他的心體是全真,所以能悠然自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4759
八九、捨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九、捨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捨己無處起疑,處其疑,卽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併所施之心俱非矣。

「舍己」,捨棄自己的利益,為他人計算,卽就是自我犧牲而利他的行為。「處」,處置,結束。「疑」對於自己有利無利的疑惑與打算。「報」,酬報,報答。「責」,求的意思。「非」,非理,非道,卽是不合於道理。

講:

一個人為社會為國家,抱定了犧牲自己的決心,去從事工作,決不思想對自己有利無利,如果對於利害觀念一有躊躇,就處於疑慮的環境中,被這一疑惑觀念所束縛,那對任何事的努力,都與自己最初的志願相違背,並且不能貫徹到底,這實在對不起自己的良心!

其次是對人施捨恩惠,不可存希望報酬心,希望報酬而施捨的恩惠,那就無異商業買賣的行為,卽或最初的施捨是由於同情心所發生的,那結果也就成了悖情滅理的行為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4424
九〇、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阨。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阨。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厨心以補之;天阨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薄」薄,與,薄待。「厚」,厚積,厚遇。「迓」,迎接的意思。「勞」,勞苦。「形」,形態,身形。「阨」,墮落到困厄的境遇。「遇」,境遇。「亨」,通達,亨通。「通」,通過。

講:

天對我太偏私給我的福分太少,那麼我就應當積厚我的德行,不可以抱怨天,如果我能夠持久的自強不息,幸福自然而然會到來的。我們再來比較幸福分量的深淺,如果我的身體勞動的太多,那麼我就更有養心的功夫來補救這體力的不足而不可輕易放棄,徒然傷損精神,影響身體的健康。如果天給我的際遇太壞,使我痛苦,我就應當以守正道的精神開拓自己的命運,以最大的決心,渡過眼前難關,使我脫離這命運魔掌的支配,反而可以自由的來左右我自己的運命,那時就是天對我也沒有法子,自然而然也就福賜於我了。

西哲說:「天助自助」天運是給與自強不息的人的。天雖然能夠生出很多的福運,但決不給與怠惰的人,幸福的命運是要我們自己用鐵鍬去把它挖掘出來的。但是我們的努力必須要站在道德的立場之上。由自己純正的真心而發出來的。天對於利慾之念太深的人也是非常憎惡嫌恨的,天福善人而打擊壞人這差不多成了千古不滅的定律。有時候也有所行非道的人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福運,但這種違反天意的假造的福運,不但不能繼續於永久,最後必定遭遇到悲慘的結果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4422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