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4,587|回應225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七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一、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

「奇」,想入非非的意思,與衆不同也就做奇。「愆尤」,愆是錯誤,尤是罪咎。也就是過失的意思。張衡東京賦「祇以昭其愆尤」。「歸功」將功績歸之於他。「訾議」,訾是毀謗。議是議論。由四面八方所起的非議。「叢興」,不斷地興起。「默」,是沉默。「躁」,是浮躁。「拙」,拙劣,拙笨。「巧」,巧妙,技巧。

講:

大凡預言推斷一件事,十句話裏有九句都推測對了,可以說是巧合了吧?但是世間一般人對於十句話裏中九句的功績,並不加以稱讚,反而對於其中有一句話沒有說對,倒要向四面八方的宣傳出去,對他加以非難。

作十件事有九件都成功了,依着通常的想法,這不能不算做極大的成功了吧?可是許的人對於成功的事實反而不去注意,倒是對於他十件事裏失敗的一件事却常常提出加以惡意攻擊。人多半是愛說人家的壞話,批評人家的短處,正所謂「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君子如果了解了這一層道理,那就要多看少說,寧守拙而不取巧,使他人無隙可乘,無法向你進攻,這是處人作事的要道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7639
七二、殺氣受薄,和氣福厚。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二、殺氣受薄,和氣福厚。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清冷者,受享亦薄涼。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天地之氣」,天地間的氣侯。「性氣」,人的氣質。「清冷」,清淨冷淡。「享受」,享受天賜的幸福。「凉薄」,薄而且少。「和氣熱心」,和藹而心情溫厚,對事有熱誠。「澤」,恩澤。

講:

天地自然的道理,實在是奇妙的不可思議,以氣侯的變化來說吧,極寒和極熱是兩個極端,對於人生都不算是有益的,惟有春天的溫暖和秋日的涼爽,氣候對人有益,萬物都受到了恩惠,所謂春種而秋收一切事物都有始終有因果。所以說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亡,似乎是一定的道理,以人的性情比之於天道也是一樣的道理,性情過於清冷的人好像是寒冬的氣候,一切萬物都不能生長,如人的性情如此,他的福祉怎能夠悠久厚重呢?反過來和氣熱情的人,好像是是春天的溫暖,一切萬物發育滋長欣欣向榮,所以他所享的福澤也必然是長久而深厚的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7638
七三、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三、正義路廣,欲情道狹。

天理路上甚寬,稍游心,胸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纔寄迹,眼前俱是荊棘泥塗。

「天理路上」,適合於天地自然的道理所行的道路。「寬」,寬大廣濶。「稍」,稍微的一點。「游心」,把心放到某處上面。「宏朗」,寬廣開濶的意思。胸中廣濶廓然的狀態。「人欲路上」,關係於人間的欲望之路。「窄」,狹窄狹小。「寄迹」,足迹所踏入的地方。「荊棘」,有刺的植物,比喻為困難的環境。「泥塗」,泥濘的道路。白居易詩:「失足陷泥塗。」就是這個意思。

講:

合乎天理的大道,無論什麼時候都毫無障礙的在人的面前擺着。人能循着這一條路走去,胸襟開朗志向恢宏,無處不顯示着是光明的,而前途自然就日盛遠大。反之,人世間充滿了欲望,這欲望的道路是充滿了窮屈和陝隘,人心一到了這個地方就被利欲所矇蔽,而處處都受利欲的驅使,不用說前途不廣,就是擺在眼前不能自拔,也都是一片的荊棘滿路的泥塗。向前一行就滿身都受了惡濁污穢的薰染,久而久之愈陷愈深,使人墮入到無底的深淵,為善或是作惡,在最初的一步是不能不加以謹慎的。最初要是一步走錯了道路,踏入邪途,到了最後再想回到原來的正路那就非常的困難了。作壞事的人最初偷了一文錢,認為這是開玩笑,人見着也沒有關係,接着又偷了一塊錢認為這也不會構成多大的犯罪。到了最後犯了搶刼殺人的大罪,那時追悔就來不及了。因此作惡正是由淺入深一步步的走向了惡路。

日本古代有一個著名的強盜叫做石川五史衛門,在他的兒童時代,也是一個富豪之家養大的公子哥兒,有一天他家來了客人,石川以開玩笑的態度偷了客人的錢物。他的乳母不但不責備他,反而稱讚他的機敏。五史衛門漸漸養成了偷盜的惡習,最後受了他人的賄買,行剌豐臣秀吉大關白被捉住而正法了。

作惡是由漸而來。上面是一個例子。作惡並不限於所謂的犯罪的行為,由道德的立場而言,連拒絕施捨心性吝嗇的人都不是正常之道。作惡雖然與先天的性格有關係,但是人生最初出發點的善惡關係是極為重要。多數的人初踏入人欲的道路,第一步走錯了,便鑄成了終生的大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7205
七四、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四、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一苦一樂相磨練,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一苦一樂」,有時痛苦有時快樂。「磨練」,與鍛鍊的意義相同。「一疑一信」,有時疑惑,有時相信。「參勘」,彼此互相比較參考,斟酌。

講:

人生有時是苦有時是樂,在這苦樂相尋的環境當中,我們應鍛鍊自己的身體,修養自己的精神,而由不斷的努力和體驗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這樣的幸福,一時也不會泯滅的。如果能夠體念來之不易善為保持,則必定能夠永久。

研究一事物的道理,就必須抱誠摯的態度向上不斷的追求,發生了疑問的時候,就要質詢這個疑問,解決這個疑問,由互相參考發明的結果而得來的知識,是經過了苦心努力的結晶,其所種的根基必定是很深,這樣的知識,才算是真正的知識。

知識是由讀書得來的,有時聽到旁人的言論,有時親察周圍的事態,也可以得到知識。但是僅僅由讀書或見聞得來的知識仍然不免發生錯誤,必須要廣求博覽,彼此對照,這其中一定會發生許多的疑問,然後再進一步去質詢這疑問,研究這些疑問,解決這些疑問,才能得到正確的知識。

一般來說,學問淺,疑問的地方也少,學問越向深處研究,而疑問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所謂「學無止境博學等於無學」的道理。所以自己認為很了不起,其實正是證明他是無有學識。真正的學者是常常抱着沒有學識的感覺。

如果身為學生,對自己學業不起疑問,證明他對於學問的不熱心不研究。反之,對於學問熱心研究的人,他必定是有很多的問題發生,而進一步去求得解決,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知識。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7198
七五、虛心明義理,實心却物欲。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五、虛心明義理,實心却物欲。

心不可不虛,虛則義理來居;心不可不實,實則物欲不入。

「虛」,空虛。「義理」,正義與真理。「實」,充滿充實。「物欲」,物質上的欲望。

講:

心如果能夠志向於道,就能常常保持着空虛,物欲和邪念就侵不進心裏來,物欲和邪念卽然不能侵入,代之而入的當然是正義和真理的觀念了。而心就成了有德的器皿。

同時心又不可以不充實,所說充實是充滿了正義和真理,整個的心卽然充滿了正義和真理,當然物欲和邪念就無隙可乘了。於是所說出來的是善言,而所做出來的是德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6838
七六、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六、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地之穢」,塵埃散在的污穢土地。「物」,種種的產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水清則魚難養。東方朔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含垢納污之量」有容納污穢,不論清濁皆併包容的雅量。「含垢」,有忍恥的意思。「操」,節操,操守。

講:

在肥料多的土地上面,草木容易生長,反之在貧瘠沒有肥料的新土地上面,草木反而不容易生育。同樣的道理,在泥水池塘的裏面,有水草有岩石,污穢的水也流到裏面,魚生長在這裏面,卽有藏身的場所,也有產卵的地方。對於牠們的食物也不感覺缺乏,有的是草子蟲蝦,反之一般透明見底的美麗的河流裏面,卽無有岩石泥土,又沒有水藻蟲蝦,魚在這裏裏面當然就難以生存了。所謂「水之清者常無魚」。這句話源出於漢代東方朔答客難文裏面的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君子只是清淨潔白索然獨居便不能成就大業。世間本來就是正邪善惡交錯的社會,我人立身處世在這社會裏面,必須要有清濁並包的雅量,如果僅只是選擇潔白而排斥污濁,就形成了孤立獨守,在小的範圍之內,與世不能相容,當然也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6833
補登:七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泛駕之馬可就馳驅,躍冶之金終歸型範。只一優游不振,便終身無個進步。白沙云: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真確論也。

「泛駕之馬」,泛是顛覆的意思。駕是駕車。泛駕之馬是不守軌轍。顛覆車輛,有烈性的悍馬。漢書武帝本紀:「夫泛駕之馬,新弛之士,此亦皆可御之耳。」

「躍冶之金」,鑄錢幣熔解金屬往模型裏面傾倒的時候,金屬有時突然躍出到金屬外面。「型範」鑄型規範。「優游」悠悠於歲月,而沒有事做。「不振」,不奮發,不振作。「無個進步」,一點進步也沒有。「白沙」,明朝學者陳獻章,門人都稱他白沙先生,字公甫,號石齊,廣東新會人,明正統十二年考試官史登用及第。但是他未曾作官。棲隱在白沙地方講性命之學。學德都很受當時的稱道。弘治十三年卒享七十三,著有白沙集十二卷。「多病」,身體多病。「無病」,精神無有苦痛。「確論」,正確的議論。

講:

孟子說過:「憂勞足以興國,逸豫足以亡身」。又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說人要建大功立大業必定先要經過艱難險阻的環境,磨練他的身心,看他是否經得起困難,然後才能賦與他重責大任。這好比說頑劣不馴的野馬在你要叫牠馴服駕車之前,必須要請良師調教來操縱牠,然後牠才能馳騁千里。又比方說頑金不純粹,遇到了爐火鍛鍊的時候,噴出爐外向四下裏濺躍,經過冶金工人把它巧妙納入爐中一煉再鍛,終於使它入於鑄造的模型之中成了有用的器皿。

人想要成為偉大的人物,建立豐功偉績,也必須要經過一番磨煉才能有事業上的成就,所謂百煉千磨真鐵漢,我們不怕生來有任何毛病,只要能夠奮發修養,去掉了本身的缺點,沒有不能成功的。最怕的是一個人生來就悠游歲月無所事事,這樣荒廢一生實在是可悲可憐。

明朝的學者白沙先生說:「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憂」。這誠然是至理名言,這是比喻人有過能改不算是羞恥,怕的是無病優游的人,孟子所說的鄉愿也就是這一流的人,一個國家這樣的人多了,則這個國家一切,都沒有進步,那不亡國又將何待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6575
補登:七八、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八、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一念」,突然之間的念頭。「貪私」,貪慾私慾,也就是利己心。「銷剛」,剛毅的氣象都消失下去。「柔」,弱。「塞智」,妨礙了明智。「昏」,昏愚。「慘」,慘酷,悲慘。「染潔」,污穢了潔白的心。「污」,污穢。「一生人品」,一生的人格品性。「古人」,指司城子罕而言,蒙求上卷左傳曰。「宋人得玉獻諸司城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於玉人,玉人以為寶。故以之獻」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若以與我,則寶皆喪,不若人言有其寶」這是以不貪為寶,不貪身外之物才是貴重之寶。

講:

明朝王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他說:「良知無待他求儘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汨沒了它。」可見人不能動心,要是貪心一動,良知就泯滅,良知一泯滅,就失去了是非與邪正的觀念,剛毅之氣也化為烏有,光明的智慧也變成昏暗了。對人施行恩惠的仁愛之心,也變作了殘酷刻薄的念頭。清淨潔白的品德也染上了污點,如此一念之差,使一生的人格破產。

古來的聖賢教人不起貪心提倡天下為公的大道理,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聖賢能過超人的生活,居於常人之上,受到後世無比尊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6572
七九、心公不昧,六賊無踪。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九、心公不昧,六賊無踪。

耳目見聞為外賊,情欲意識為內賊。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耳目見聞」,用耳聽聞,用目看見,是五官的作用。「外賊」,由外部而來的賊人。「情欲意識」,情欲是男女梘愛的欲念,在佛教叫做貪欲執着之心。「內賊」,由內部所起的賊人。「主人翁」,指人的本身是人身的主人翁。「惺惺不昧」,惺惺是心的鎮定狀態,不昧是覺悟道理。惺惺不昧是形容心本體的光明。「中堂」,這裏是指堂上南北中間的屋舍。有時也可作一家之中最裏面的房屋。「家人」,家中的僕人。

講:

一切外界的誘惑,多半是由耳,目的接觸而來。所謂耳之於聲,目之於色,耳所聞的是種種悅耳的聲音,眼所見的是種種美麗的色彩,在這耳習目染不知不覺的中間,人的本身就受了誘惑,這耳與目兩者對人的修養上來說,是外在的最強的敵人。不僅有這外在的敵人還有內在的敵人,那就是為了貪得利慾的念願而起的一種意識,因為有貪的念頭,心的修養就失去了本質而走入了迷途。

這內外兩種敵人對人來說,實在是可怕的兩個賊人。一旦遇見了機會,他就來乘人的缺點向人進攻,人處在這種危險的環境當中,一點都不能鬆懈,必要時刻的加以注意和防範,這就得由人身體的主人公──心靈也卽是人的精神,要本着嚴肅的態度時時的謹慎不眠不休的警覺,使內外的賊人不敢任意侵犯,心靈反而可以降伏了他們,使他們聽命於心,為心來工作,化惡行為善行,變惡念為善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6107
八〇、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旣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圖」,是計劃的意思。「功」,是功績,也就是事業。「保」,保守,保持的意思。「旣往」,過去的事情。「失」,失敗或者過失。「非」,不正當的行為過失或是缺點。

講:

古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話的意思是把已往的得失,作為將來的借鏡,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的意思,至於說到為了將來事業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能不從眼前現在的事業上着手,如果在目前事業毫無基礎和成就,則在未來的前途也絕對不會出現什麼奇蹟。卽使有了好的機會給我們,也因為我們對於這機會在過去沒有基礎而把握不住它,難免會發生錯誤,遭受失敗。所以說想要開展新的環境,計劃新的事業之前,不如先把已成的事業好好的經營,使它有相當的基礎後,再去發展新的事業。

有些人追悔過去的過失,有些人宣揚過去的得意,但如果僅止於追悔與宣揚過去,而不覺悟到將來過失的重演或是得意的時候已不能再來的話,那就無補於將來事業的成就,我人必須以已往的成敗為人生之借鑑、防止將來錯誤的發生,不再蹈過去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26098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