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3,709|回應219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補登:20240815 二七、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二七、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軒冕」軒是中國古代做大夫以上身份的人所乘之車,冕是大夫以上者所被之禮冠,二者合在一起指的是高位高官。「山林的氣味」住在山林閑居的處士或隱者的雅緻,氣味與趣味同。「林泉」原來是林或泉,雖不是庭園之意,但意與田舍同。「廊廟」廊下,廟是宮中廊下,廟是宗廟。這裡的廟堂是指朝廷之意,史記貨殖列傳:「賢人深謀廊廟」。「經綸」經是經絲(經線),綸是掌理,掌管。經綸乃是整理絲線之意,以喻治國。易經屯卦,「君子以經綸」。廊廟的經綸是做大臣宰相治理國家,關政治上的識見。

講:

如今,高位的政治大員擔當國家重要責任的人,每當面臨國家利害的關頭,應當以國事為己任,非行滿腹的大經綸不可。然就人情上來說,人類的原性好貪,私心很重。有了私心的執着,便沉淪歧途而不自知,這是十分慨歎的。因此身為達官貴人。必須要擺脫自以為「了不起」或「超人」的心理,要知道人類或禽獸都「強中自有強中手」金錢本是「生不帶來」之物,名譽在我們死後也就「烟消雲散」。在惡濁的世界上。什麼是可留戀的呢?因此,必須要捨去名利,學習山林隱士們的高潔風流與雅量。「富貴於我如浮雲」,那就能領悟無上哲理,知道人生的真價值了。

相反地說,從宦途退居於山莊野嶺過着閑雲野鶴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記了國家,要時時刻刻關心國事,政治上有卓越的識見,對愛國救國的抱負十分真切,如此才能顯出自己是個高風亮節,明禮知義的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27
補登:20240815 二八、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二八、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邀功」邀是求,就是不可求的東西要強求之意。功是功績。邀功為無功求功或冒功。「與人」施恩澤於他人。「德」恩德,集韻。「德是行而德」。德是吾人的行為所生的結果。正韻,「凡言為德者乃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這裡是指恩德。

講:

我人生在世間,尤其是大丈夫本應立功建業,但是不要過份被功名心所驅使,或以齷齪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榮與威嚴,這樣是會引起種種禍端的。不如脚踏實地,老老實實的去為一生事業努力,才是偉大的功業。

對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們施捨的時候應以仁心施捨,並且了解「捨」的真義。真正的捨,絕不是捨一點小惠於人,而心中抱一種希望報酬的心理,如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心理,就是貪不是捨了,真正的捨。要像臘燭的犧牲自己給人以光,又如太陽的光熱照着大地,都是沒有任何條件。不望代價,不忘酬勞,如此才符合施拾的真義。否則施恩求報反而招怨,要無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說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在行菩薩道時,左手施人,右手沒有想受報。總之,佛經上說:「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此是不朽的名言,我們要好好遵守去做,發揚我們的德澤。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25
補登:20240810 二九、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二九、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憂勤」憂愁的心,勤苦的事。「美德」偉大的德行。「性」自己自然的性。適性便是適於己,與本性不相反的事。「情」心情的意思。「澹泊」私慾少而心地坦白。「高風」卽超然,高尙的氣度。夏侯湛的東方朔畫贊序「想先生之高風」。「枯」是枯枝,可作冷淡解。「物」物事,利物的事是有利於世間的物事。

講:

注意更注意,用心更用心,這樣勤於自己的事業,原是很好的事。然而也有其一定的限度,超過之限度,如過於憂愁,就不能保養自己的身和性,不能愉快,不能健康了。

又對於事物不可過份執着,所謂執一己的偏見或過於熱情都是不當,要以淡泊的態度減免私慾。所謂「明月清風不要錢」,人心像這般淡泊,富貴公侯非我所願,心境自清涼,會無憂無慮,何等高逸。但什麼事都不可走向極端,假如太淡泊了,沒有一點熱衷,冷面冷心,這樣就不能廣救世人,有利社會,豈不枉生一世。一個人必須要為國家為人民謀福利,不然就喪失生活的意義了。

總之,採取中庸的態度處世作人是最可稱頌的,最值得效法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22
補登:20240810 三〇、原諒失敗者的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諒失敗者的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事窮勢蹙」事窮,事物至究極。勢蹙,勢是形勢,趣向,自然;蹙是迫蹙之意。卽進退維谷。書薛宣傳「心為原定其罪」。「功成」卽事業成功之意。老子「功成名遂,身退乃天道」。又史記范蔡傳:「四時之序,功成者去」。「行滿」行如事業,行滿是事業達到了十分。「末路」人生的末境卽指晚年,老後。宋史趙蕃傳「卽老至,猶患難末路」。「觀」思考,觀察之。

蹙音促。

講:

社會從事生活謀大事業,誰也沒有開始就豫期失敗的,可是在實際上看起來,成功的人很少,失敗的人反而太多。失敗的人,途窮勢蹙,雖有手足,雖有才華,亦徒增悲觀,徒嘆奈何了。這時候,最妥當的辦法要一心清靜,想想原來謀事的居心是否善良正直,是否合乎天理人意,有無缺點落後之處?如最初出發點錯了,其事失敗是一定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有當初出發的正心,則必定成就光輝燦爛的事業。而一失敗就陷悲觀,自暴自棄的人是沒有前途,沒有希望的。這種人無論如何總歸失敗的。

人在成功之時,絕不想到日後會否有遭失敗之處,那顧首不顧尾,思一而忘十的人,其後果不堪想像。「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最要緊的是在功成時急流勇退。在得意的時候,當思末路的來臨,最好是退讓給更賢明的人繼其事業,自己則善治其身,靜心修養。如能知退靜修,他日明心見性,直證菩提,實是最上極佳的良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20
補登:20240805 三一、富者應多施捨,智者宜不炫耀。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一、富者應多施捨,智者宜不炫耀。

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其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歛藏,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寬厚」寬仁厚情,卽是寬大而厚平。「忌刻」猜忌與刻薄,乃苛刻無慈悲。「享」受也,卽受祿之意。「聰明」卽才智銳敏,所謂耳目聰敏是也。易經之繫辭上傳:「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者不殺」。「飲藏」把一己的才智深歛,而不顯出外部。周禮:「以時而歛藏」。「炫耀」對人顯示自己的光耀之處。「病」弊病,卽缺點,惡弊。「愚懵」懵是暗,卽愚暗不通事理。「敗」猶言失敗。

講:

有很多財產、身份很高的人,應該對人寬大平厚,而實際世間不少富貴之人重疑多忌,對人苛刻冷酷,而毫無慈悲者居多。這就是說:其身雖然富貴,可是其心地行為則貧賤。像這種人那裡能常久保持富貴,又那能享受一生的福祿?倒是自己捨棄自己當享受的福祿,而與貧賤者為伍,反而好些。

再說,賢明聰穎有才華的人士對事物的道理本很通達,就應當把自己的才華藏而不露,以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事實一般所謂聰明的人,大都把自己的才能顯示給他人觀看,很少有自己隱蔽才華而善自保身的,這雖說是聰明,却與愚笨的人行為沒有兩樣。要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是下去,豈有不失敗的?故聰明的毛病在於自以為「太了不起」。我人處世,應以虛懷若谷的態度,才可以明哲保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18
補登:20240805 三二、居亂思危,處亂思治。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二、居亂思危,處亂思治。

居卑而後知登高之為危,處晦而後知向明之太靄,守靜而後知好動之過勞,養默而後知多言之為躁。

「居卑」是指地位居於卑下之所。「登高」登到地位很高的地方。「危」猶之危險,危難。「晦」暗也。「守靜」山林寺院閑居靜寂的心理。「好動」參加世事而好活動。「養默」絕思世事,默守少言。「躁」擾也。禮記月令:「君子文而戒,處必掩身,毋躁也。」

講:

這一章是指高卑,晦明,靜動,默躁的對比,站在相反的側面的任何一方觀察,感覺人生不過如是,那就體會到這段誡訓的主題何在了。

居高位的人,在高位上得意,被物慾眩惑而不自覺,自然不知他處境的危險。一旦去其地位,改立在低下的地面時看見原來的高位,就明白高處的危難,無異是一陷穽,就不由自主的而驚心動魄了。

居暗處成了習慣,光明世界的事只能由想像得知,想像却非事實。但由暗所看光明實際比由光明處的更加清楚。

因此人在社會上活動,熱衷時什麼都忘得一乾而淨,一旦脫離社會,閒居隱世,謝絕交際,不願應酬,就知道當時的活動原屬辛苦徒勞,擾攘一世,能得些什麼,有何益處?

又在人與人的談話不感其牢騷可厭,等到獨自沉默反省,知道牢騷多言之無益了。這就是「雲中不見雲」,「臭處不知臭」。我們有善惡,有真愚,有清暗,但不自知,如能撇開主見,置身客觀立場,立卽可以看到自己所做的是什麼。因而我們要想成功偉大事業,應時時離開主觀的立場,客觀而審慎地反省,並深思熟慮才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17
補登:20240730 三三、人能放得心下,卽可入聖超凡。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三、人能放得心下,卽可入聖超凡。

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超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纔可入聖。

「功名富貴之心」望功名富貴的心,為功名富貴所困之心。「放得下」放棄不顧之意。「凡」凡夫,凡俗,凡俗的境界。「道德仁義之心」以道德仁義為懷的本心,常為外境所囚。「聖」聖人賢者之域。

講:

功成名遂,富貴榮達,是人人希求的。具此向上心,便要奮鬪,不斷增進自己的學識,不但有益自己,也有益別人,更有益於國家。故求功名富貴本是善事。無奈因為有人不擇手段,企圖以種種不道德的行為以求達到目的,這樣便成了功名富貴的奴隸,豈不可悲可歎!故為人不要在功名富貴上用死心,要一心存善念,一身行善事,一切不可因小而失大,眼光要遠,不要坐井觀天,成為野心的奴隸。

仁義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如置仁義道德於不顧,就如同禽獸了。但滿口仁義道德,心却被仁義道德心所囚繫,想成一個人人讚美的道德君子,事實上自己却無此修養,於是不惜戴上假面具,偽為君子人物,脫了面具就是男盜女娼。這樣的「偽君子」,是最壞不過的。故真正有道德的人決不空口說慌話,凡事都以實際行為去表現。永不掛羊頭賣狗肉的自欺欺人。,我人必須努力放下虛假之心,做真正「仁心」之事,然後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16
補登:20240730 三四、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四、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

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藩屏。

「利欲」利欲之念,乃得利益的心。「意見」自己精神傾向的邪見見解,非正見的見識,卽佛家所說「我見」。「蟊賊」蟊字同蝥,卽穀物或草木的害蟲。引伸為蟊賊是害良民的惡人。出自詩經大雅的「蟊賊之內訌,昏蟊共靡」。「聲色」好的聲音好的色,卽指音樂女色而言。「障道」道德的障礙物。「藩屏」乃指四方的藩籬,不許他人隨便進入。此有障礙物之意。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建母弟,以周藩屏」。

講:

人類誰都愛利好慾的,這利慾在惡的方面活動,卽成為圖利私慾的貪婪者。在善的方面活動,就能奮發致力於社會利益的事。所以利慾不能盡說是壞的,也有它好的一面。

那麼最可怕的是人的我見邪解了。所謂我見,便是不正的意識,這是最害人的心。以我見待人接物,不僅害自己的心,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更足以惑亂社會人心。

女性的聲音美,容貌好,世上為女色溺身的男子太多了,從這一點說女色是很可怕的。然而仔細的思考一下,男性需要女性,有時為女性所溺,這應該說是男性追求女性的不對,不能盡怪女色害人。而「食色性也」,誰也不能說是完全不對。何況在誘惑方面說,祇要有志操而堅固的話,那就不至於沉迷聲色了。這樣看來,最可怕的是自以為聰明實則糊塗的人,被聰明的我見塞了頭腦,什麼事都不往上求進步,不努力,所持的見解也都不正確,故不能入道。因此入道的障碍物無他,可說完全害在聰明二字,有如吃的蠧蟲一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15
補登:20240725 三五、知退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五、知退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人情反復」人情輕薄易變。反復與反覆相同。王維詩:「人情翻覆似波瀾」。又杜甫之句:「翻手為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世路崎嶇」世路是不平的,如同浮世。崎嶇是山道有高低險阻,乃形容渡世困難重重叠叠。「行不去處」不能通過的地方。「行得去處」容易通過的地方。「讓三分」在十分之中讓他三分。

講:

人的心不是簡單的而是複雜無比的。故人心之變化也奧妙無窮;今日所看見美的物品,明天就覺其醜,今日認為可愛的明日也許認為可恨,故實在不可依賴。王維詩云,「人情翻覆似波瀾」。故人情事故不可不知。有云:「人情薄,紙更薄?」依賴別人,看人家的臉色過活,那就太難了。而世上的道路險阻不平,走的時候必須小心,一步之差便將墮落,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安然渡世呢?說起來很簡單。便是謙讓之德。見通不過,便退一步讓人。就是行得通的地方,也該十分讓其三分。如是謙讓,不但是美德,也是唯一不招人怨的渡世上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14
補登:20240725 三六、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六、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對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待」待遇,對待。「小人」普通的人,平凡的人。「嚴」嚴格,嚴謹。「恭」恭敬,謙遜而鄭重。

講:

精神的修養欠缺,不能達到有聖德的境域。一般人總是過失很多的,故對人責備他的過失,嚴詞訓誡,誰也知道,誰也會做,並不是困難的事。但對人應該持有憎其罪而不憎其人的態度,以正道去教化,才是合理。

其次,對於有道德的君子來講,誰都會恭之敬之,但太謙遜或太恭敬的出乎範圍之外,就容易成為諂媚。對人敬重的過度,自賤自卑,那不是應有的禮儀,所謂「過猶不及」。但超越禮儀之外,對人疏忽冷淡,也不應該的。最好採取中庸之道,禮貌風度要用得適當。所以說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難的事。

總而言之,對小人憎惡,對君子尊重,是人之常情。但做事務要適中,對人要不越禮,以孔子「中庸之道」去問世,不論對小人也好,對君子也好,一定不會招致什麼怨尤或失禮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4913
頁/共2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