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4,545|回應225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一三一、親近善人須知機杜纔,剷除惡人應保密防禍。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一、親近善人須知機杜纔,剷除惡人應保密防禍。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纔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招媒孽之福。

「親」,結合友誼。「預揚」,預先稱讚表揚。「纔譖」,進纔言說壞話以陷害他人。「奸」,奸人奸惡之徒。「去」,除去。「媒孽」,媒是媒介。孽與蘖相同,卽是事物之釀成構成成立之原因。漢書司馬遷傳「媒孽其短」其註中有「媒是酒酵之原,孽是酒麯」謂其釀成罪刑之原。。

講:

當我們知道某人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但是尙不能和他交往,那在結交之前不要過份讚揚。以免招致了奸人嫉妒,挑撥離間,使你接近不得。

當我們發現對方是一個惡人,不能急切的把他退掉,那就不要輕易表示意見,以免被他聽去,招致了怨尤,使我身蒙受意外之禍。

古時自天子至臣相,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剷除奸侫,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擧的兩種原則作為圭臬,才不至於有重大的差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7227
一三二、節義來自暗室不欺,經綸繰出臨深履薄。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二、節義來自暗室不欺,經綸繰出臨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

「青天白日」,赫赫光明之貌。「節義」,自己固守不變的道義。與節操之意相同。「暗室」,不透光線的房屋。幽暗而無人得以窺見的地方。「培」,培養。「旋乾轉坤」,旋轉天地之意。使王地自由自在的運動。卽是有偉大手腕之意。「經論」,治國之政治。「臨深履薄」,戰戰兢兢細心周到,凡事注意作為。「繰出」,想出,把握出來。作出來。

講: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稱道的節義忠貞,是歷千古而不能磨滅的。旣不是一時在人前造作的偽善行為,也不是在人所不見的暗室當中的私情私見,君子慎獨雖處於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說青天白日的節義是從暗室漏屋之中培養出來的。

一個人能夠有旋乾轉坤的大手筆,不是豪放的思慮所能達成的,必須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一點也不敢疎忽,而且謹慎小心按步就班的慢慢培養出來的成績。至於有人說「擧大畧細」,又有人說「作大事不拘小節」,這都是錯誤的想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7225
一三三、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三、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極處」,最上級極點之意。「做到」,到達。「感激」,感恩感謝。「着不得」,不可持有,不可懷有。「施者」,施與恩惠的人。「任德」,以施恩惠自任的人。「受者」,受人恩惠者。「路人」,與我沒有關係,不相識的人。「市道」,有利則合無利則離,只是以權勢利益為目的而交際。

講: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當然的倫理之道,有時達到了極點也是應該的,而不可以有絲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對於子弟認為是施恩,而子弟對於父兄感恩,這樣施恩望報,骨肉之親反而不如路人了。

從前有一個孝子孝順父母,傳到了皇帝的耳裡,皇帝非常的感動,把孝子召來,給他許多的錢以表示賞賜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說: 「陞下,我從來就有感覺過我是盡了人子的孝行。實在沒有承受陞下褒揚的理由,也絕不敢接受陞下的賞賜。」皇帝聽見後,更加感動,加倍賞賜他錢,叫他無論如何都要接受。

所以說真的孝行是自己不會感覺得到的。世界自以為有孝心的人實在並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順父母,是無論如何都要使父母歡心,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當人自己感覺到自己孝行的時候,同時就起了要求報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義。兄弟之情也是一樣。友恭之情也是出於真情的流露。這其間也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成了路人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6892
一三四、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四、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

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誇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妍」,美麗。「醜」,醜惡,難看。「對」,相對照。「潔」,清潔。「污」,污穢。「仇」,仇敵,對頭怨家。

講:

天地間的事物,不限於美與醜,潔與污。一切長短、善惡:男女、上下、賢愚等等都是相對的。一方面有了美而他方面則一定有醜,沒有美也沒有醜。所以僅僅有美而沒有醜的東西是不會成立的。人通常稱某人是善人,沒有惡人存在。如果沒有惡人存在,則善人也就不會存在。

有美的時候必定有醜,如果人能夠超越美醜的觀念,而不掛在心,則無論怎樣醜陋也不會有人來笑我。

清潔的相對是污穢,嫌惡污穢喜好清潔是人之常情,但是清潔和污穢也並非是對立的,應該用達觀的眼光覺悟到污穢和與清潔本不是兩件事,人能夠將精神超越到潔與不潔之間,則我不好清潔,也就沒有人能以污穢加於我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6891
一三五、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妬忌。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五、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妬忌。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猶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炎涼」,炎是熱,凉是冷。炎凉比喻人情之暖厚薄。「態」,狀態,樣子。「甚於」,比較之意,例如,富貴者更甚於貧賤。「妬忌」,嫉妒猜忌。「骨肉」,指父子兄弟好像是骨肉不可分離,。「狠」,甚的意思。「外人」,他人。「當」臨之,處之。「冷腸」靜的心腸。「御」控制,支配。「平氣」心平氣和。「煩惱障」,煩惱是佛教之語,人為情欲願望所苦慮,所煩惱。這是入於涅槃道時有障礙,所以叫煩惱障。佛地論:「身心煩惱不成寂靜,名之為煩惱障。」涅槃經「煩惱障是貪慾,嗔恚愚痴。常為欲覺,恚覺,害覺所覆蓋,是之所謂煩惱障。」

講:

富貴的人與貧賤的人兩相比較,按人情的動態來說,富貴的人比貧賤的人反而更不好。富貴的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逐漸的轉移情感,趨向於利益的方面。而對無利的方面則人情就淡薄了。總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隨着對方而變動的。反之貧賤的人情是沒有什麼變動的,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是以一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所以貧者比富者的人情還厚重。按理說應當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貧者要來的薄。但事實上則是正相反。難怪孔子慨嘆的說:「為仁不富,為富不仁矣。」

嫉妒別人的長處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間,比一般人還要厲害。照理來說應該骨肉之間互相祝賀幸福才是,更應當以喜悅的心情來讚美彼此的長處才是。然而事實却不然。對於旁人的幸福和長處並不關心,可是對於親族之間有了長處和幸福,反而要起嫉妒,念念不忘耿懷於心。

這樣說來這是非常的不幸。當人們遭逢了這種場面,必定也會以冷靜的態度平心靜氣的處理,如果這嫉妒之念不除,則必定每天生活在煩惱中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6639
一三六、功過不可少混,恩仇不可過明。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六、功過不可少混,恩仇不可過明。

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惰墮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人起携貳之志。

「功過」,功勞與過失。「混」,混淆,混亂,混同。「容」,可,須之意,不容是不可,不須要。「惰墮之心」,怠惰之心。「恩仇」,恩惠與仇怨。「携貳之志」,携者離也,貳者疑也,携貳之志是背離之心。

講:

在上位的人對待其部屬,應當分清楚功勞與過失,這兩者不容混淆,功過混淆,則賞罰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賞,有過的不罰,那些奮勇不惜性命的人們,雖然建立了功勞,也得不到名譽與陞賞,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而不再忠於職守了。所以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功過不容混雜,賞罰尤其分明。其次說到恩義與仇怨不可分的太開。居上位的人如果恩仇分的太開,那麼有恩的人就會對他好一點,對於有怨的人,就冷酷無情。這樣一來,部屬無論如何的忠實盡職,也得不得到上級的歡心。久而久之起了貳心而背叛激變了,這都是基於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6638
一三七、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七、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爵位」,爵祿,官位。「盛」,隆盛之極。「危」,危險。「能事」,自己得意之事。「盡畢」,作到了窮盡之處。「衰」,勢力衰頹。「行誼」,正當之行,誼與仁義之義相同。「過高」,太過高尙。「謗」,誹謗之意。

講:

俗語說的好:「官大擔險樹大招風。」當着一個人的官位太高,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敵人。對於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的太過份了,太過則容易頹敗,凡事得留餘地想。日常的行為不可過於清高,過於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而招來了種種無謂的誹謗。

古代的哲學主張中庸之道,就是無過猶不及之處。人能行中庸之道,則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旣不違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順乎人情本乎天理則無往而不自得,無太盛太過,過高過亢的弊病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6314
一三八、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八、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陰」,人所不知之處。「陽」,物的表面,卽是人所目睹之處。

講:

作惡事忌隱藏,所謂陰惡是大惡。作善事忌顯露,所謂事顯露於外的人,則衆目所視十手所指,其惡行不得擴張,所以為禍尙淺。如果認為人不知而自己作了壞事隱藏起來,自己覺得十分得意,他就要加深罪名終至身敗名裂,所以說惡之顯者禍深。作善事喜歡顯露於外面,使人家知道,他的功德是小些,而在暗中作的善事,他的功果反而是很大。這個道理很奧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夠解釋清楚。按道理說,作善事顯示出來給人家看,這就不算真善,這裡面含着沽名釣譽的心理存在。所以他的善行也就不會有多大的效用,也不會澈底去做完善事。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濟世,則其立心為善,必定不計較名譽。他做的善事也必定澈底。所以說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6313
一三九、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九、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

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德」,德是心之體,卽是由行為的結果表現出來的人格。「才」,卽是才能。「主」,主人公。「奴」奴才,奴僕。「用事」,當家用事。「幾何不」,如何不,焉能不。「魍魎」,卓氏藻林:「魍魎石之怪。」玉篇:「魍魎」乃木神,如三歲之小兒。赤黑色。卽是害人之怪物。此處指心中之煩惱。「猖狂」,猖是猖獗,病勢活不住。狂是瘋狂。莊子在有篇:「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

講:

人不可不修養才智,同時更不可不培植道德。兩者都缺一而不可的。才與德互梘比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僕。有才無德的人,正好像一個家庭裏面主人被奴僕所欺,這個家庭一定是制度紊亂毫無條理,終至於敗家身亡而後已。

普通一般人的恃才傲物,就是他沒有道德以養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為,終必要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用人行政必須要用才德兼備的人,卽或才能稍差如果是有德之士,那也不妨去用他的德來補才能之不足。也不致像用那些雖有才能却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事情弄壞了。

魍魎音惘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5995
一四〇、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四、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鋤奸杜倖,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鋤奸」,奸是侫奸邪智之人。鋤是把雜草根本鋤去,卽是根絕邪智奸侫之惡人。「杜倖」,倖是謟上而為惡事者。所謂杜倖者,杜是杜止跋扈。「一條去路」,一條逃生之路。「放」,放過。「容」,收容,容納。「一切」,所有的。「好物」,重要的物品。

講:

奸侫邪智之人僥倖以圖上進,為了防止這種弊病發生,就在建立法制這方面,務必講求嚴厲。然而實現起來又必須求其寬厚。在除惡務盡的原則之下,却又不能不網開一面。常言說窮寇勿追,投鼠忌器,總要放他一逃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那他窮急反噬,一切器物都要被牠破壞光了。

這一段的道理,就是凡事勿走極端,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天地間的萬物,都是一個制服着一個,如螳螂捕蟬黃雀伺之於後,獵人打雀不覺濕露沾衣。但是天地造物之妙,雖是互相制服同時也是互相為依的。人食牛羊而牛羊依人以為生,都是這個道理,所以說世間善惡之理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是兩面的。如果說除惡而必盡,則惡盡而善亦不能存立了。覺悟了這個道理,也就覺悟了人生的大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15993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