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4,521|回應225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一一、澹泊明志,肥甘喪後。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一、澹泊明志,肥甘喪後。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藜口莧腸」藜的葉,可作羮食,莧菜可作湯飲。以藜、莧充滿腸胃,卽粗食也。「冰清玉潔」如氷的清,玉的潔,是說人心清淨潔白,一塵不染。「袞衣」是天子的禮服。「玉食」是美食,卽指美衣美食。「婢膝奴顏」婢是下女,丫環;奴是奴僕,下男。意指下女屈膝在主人前的畏懼,奴僕和氣順從主人的面孔,卽是說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順從與尊敬。「澹」很清淡的心意,沒半點功名利慾之念。「節」氣概。「肥甘」很肥美可口的食物,就是美食。「喪」失掉之意。

藜音離。莧音現。

講:

對於這種藜莧粗食生活而能滿足的,就決不抱一點野心,其心如氷之清,如玉之潔。和這相反的,以美食來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願以奴顏婢膝,來搏取其所求的榮華名利。這樣可看出做人若沒有名利的心,就沒有向人低頭的必要,其志操是淡白潔清不着一塵,堅志而不渝。相反,求美衣美食慾念旺盛的人,就會使弄手段來獲得他的要求,不自覺地態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氣節,節因「肥美甘食」而喪失!所以說,粗食者志堅,華美者心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7859
一二、眼前放得寛大,死後恩澤悠久。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二、眼前放得寛大,死後恩澤悠久。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寛,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面前」眼前也,又可謂生前。「田地」心田也。心地作出種種煩惱不一而足,如同大地五穀,雜草生起。釋氏要覽:「衆生猶若大地」,就是這個意思。「寬」寬濶,寬大。「身後」死後也。「惠澤」恩惠德澤。「流久」流傳之意,流得,卽得傳後世。「不匱」匱,缺乏也,卽沒有缺乏意。詩經大雅:「孝子不匱」指孝子對父母的供養是沒有缺乏的。

講:

佛教把人生分為過去,現在,未來。因此,面前就是講「現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書裡所說的「心地」,意思是說人的心實在是能作出種種煩惱的土地。人生於世,如幻如夢,如白駒過隙,如過眼煙雲。然則,為人應該怎樣?應該放開心田,持心寬大!無論善人,惡人,賢者,愚者,或長幼,或內外,都得無差別心悉是包容,這種胸襟寬大、一視同仁之心,就不會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鳴了。

又對於死後遺留的恩澤,總希望永久流傳,這在生前就儘量汲汲施惠於人,牢記服務人生的宗旨──「乃役於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覺有缺乏,使人家不會不平反而滿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萬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7858
一三、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三、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徑路」裏路(狹),卽是小路之意。「窄處」幅狹。「滋味」口味好的意思,就是甘味,美味。「滋味濃的」味道好的食物。「減三分」十分之中,七分是自己的,分三分給他人之意。「極安樂」極安樂是身心平安快樂。此處的極,是說渡世得安樂最上的方法。

講:

走山邊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強搶先,就有墜落深谷的危險。處於這樣的場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讓他人過去,這才合乎禮儀,而又是最安樂的辦法。還有對於滋養成份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個人獨食,要分三分給人家去吃。這樣的做法,就是謙讓之德,對於作人處世,不但一點沒有危險,反而是得到安樂的無上法門。

易經云:「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故此,假設把他人壓倒而自己先登,橫取他人之物以滿足自己,這種一時的利益,實是變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說是違背天道。天是抑惡揚善的。邪到底不能與正匹敵。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說:「誰也見到圓滿的月,但是十六夜就虧了。人生在世,亦復如是。」這含有哲學的意味,可給我們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惡」(邪僻,偏狹,妄侫)的行為,絕不能得到安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7531
一四、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四、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功夫,減除得物累,便超聖境。

「作人」成為一代的人物。「高遠事業」高尙而遠大的事業。「俗情」世俗利欲的情,功名利欲的事。「擺脫」是除去,宣和畫譜「擺脫李邕舊,習而筆力新」。「名流」有名譽地位的人,如世說:「有孫綽,許詢,此皆一時之名流」。「為學」學問與修行的事。「增益功夫」功夫同於工夫,以種種的心來計劃考慮,猶之增才,增智的工夫,乃積極的修養與鍛鍊之意。「物累」,心為外物所牽累。「聖境」聖人的境界。

講: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聰敏的見識的,固然能成就一代偉大的事業。但也有平凡至極的人,縱然沒有完成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因能專心致力於一己的事業,不被功名利慾所左右,而終于成為知名於社會的聞人。又人在治學或修養上,應該抱着偉大的理想,站穩了脚跟,積極的去改造社會,這社會事業固然有賴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養性,其心不為外物所奪,全副精神於修學積德上努力,他雖然沒有能如偉大人物那樣的轟轟烈烈的事業,但終久也是能夠達到聖人賢者的地位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7529
一五、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五、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交友須帶三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俠氣」助弱抑強的男子氣,就是義俠心。「做人」成為一等人物。「素心」純潔而不為外物所染的心。

講: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還要親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誼。真誠為朋友的人,要互相勸善規過,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禍患則共同去擔負,喜樂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難兄難弟一般。這樣才能算得上有俠義心。交際的原則,這樣才合宜。如果只為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其次做人是要有積極修養的功夫,磨煉自己的人格,不為外物玷染了純潔的心。

在惡俗的社會裏去行善渡世,對於惡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個程度,如果只為一己的超然,不問世道的興衰,這樣的人最多也不過獨善其身,決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個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得變俗,與社會的步調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態,就沒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點心,不因外物而污穢了本心,這樣纔是一個純真的覺者。

總而言之,與友人交際,遇到其他人的患難,要去拯救,卽是與人交往必須要帶三份的義俠心。一個非常人物的活動,任憑遇到如何的變故,也要抱定堅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7034
一六、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六、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無踰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寵利」寵是寵幸,又叫寵愛;利是名利,或稱利益。「德業」有利社會的德行事業。「落人後」在人的前面而被落後了。李白詩句有「風流豈肯落人後?」。「受享」受與享就是承受恩惠,這裏是一個人的生活享受。「分外」限外的程度。「修為」學問與道德的修養。「分中」自己能力的分限。

講:

從他人受得榮譽或得到利益,切不可爭搶到人的前頭,應該先讓他人而後自己再領受。不這樣做就會引起人家的怨尤。反過來說,對於社會國家有利益的事,或有關個人的道德修養,則不要落在他人的後面,要自己爭着前進去做。

又從君上受了爵祿的恩寵,或是從他人處受到物品的享受,卽便是應當得到的,自己也要捫心自問,反省自己的身份和勞力,應不應當得這一份享受,一定不要超過分限的程度。不論什麼事都要保留餘地,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自心的修養或實踐道德的事,必須要盡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也是同樣的教訓。主要就是要「樂讓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養道德的本旨,修養心性的根本。苦樂原是綯的繩。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的法則,與日月星辰之轉動原理相同。所以現在的苦是為將來的樂放散種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業都不會成功,苦盡甘來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為求將來的樂而現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為社會、國家、民衆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樂讓他人。這樣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講淡而不講濃。旣淡然了,才能看破實相真如,也自然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所以說,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夠處處留心做善事,謀衆人的福利,連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輕易的放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7032
一七、退卽是進,與卽是得。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七、退卽是進,與卽是得。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卽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處世」生活在世間。「高」高尙的人格。「張本」基本,猶言基礎或根基。「待人」對人的關係。「寬一分」對待別人不要過份嚴格,要十分中寬一分為妙。「根基」卽根本、基礎之意。

講: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佔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後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度完全不同。我國學者辜源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上面,談不到什麼文明。他們是憑着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展進步起來。可是我們再看看東洋方面,以我們中國而論,是在物產特別豐富的黃河、揚子江流域一帶。我們的文化發展卽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今天的世界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麼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麼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為,人類的和平,又安有保障?當然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當有不落人後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若於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爭奪,而不能互相協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渡世能讓一步,就表現氣節崇高,道德高上,卽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為別人着想的心,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卽是節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現在的人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裏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了失望。如能在人間十分有八分的生活,纔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現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了十分,那就發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他的儉豈不是渡世三寶麼?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卽進步的張本」,也就為進步的根基。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着深奧的意味,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衆生的真理。佛家所說「上求菩提,下化衆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濟度衆生的菩薩道,更進而成為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可見已開悟到佛的境界,而更要退步下來為一切衆生服務,去濟渡衆生,行菩薩道,這就成為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的基礎。

人類皆以脚跑路,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於後,一脚停步。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路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為了安全跑路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份守己是進步的基礎。

待人不要過份苛酷,責備人太過份了是不大好,因為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語云,「窮鼠咬貓」。故對人實應寬大,待人寬一分卽是福田。古人說得好:「自肅如秋霜,接人如春風」。意思是說自己如同秋天的寒凉,對待人如同春風的溫和,這就是交際上要寬一分,結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從表面看,世間那裡有那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而使自己喪失利益的呢?可是人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結果却反而不能為利自己,而為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擧一個例子來說,做商人的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但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了。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可是漸次地買的人加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這是道德的標準,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6603
一八、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八、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蓋世功勞」功蓋一世的大功勞,卽天下萬民共同仰慕的大功。「當不得」就是經不起,不恰當。「矜」誇張之心,猶言驕慢的心。「彌天罪過」是天人共同厭惡,天地都不容許的大罪惡。是充滿了的意思,如彌漫。

講:

對國家樹立大功,並且是天下萬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們,若是自誇自己的功勳,念頭一起,他的功勞就要完全從人們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說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將的功勳。能時時有這個念頭,就是道德高尙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內心持有一個「矜」字,使聲名受到惡劣的影響。

再說到天與人都憎恨,宇宙間不容的大惡人,如果能心底發出最真誠的懺悔,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那麼一正其心,惡念便消,所有罪過也就免除淨盡了。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意思是要我們自內心改造,淨化,建設才有辦法。

故從善惡完全繫於一心,由一念的動機而成。一念會變為善,一念也能為惡,所謂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下地獄,真個可懼可戒。雖然善惡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搖動,犯罪與作惡的人,設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過自新,同時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遺留下來的便是本來的善心。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復見了他的本性。

所以,過去有一句「憎恨罪,不憎恨人」的話,因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若能發動善心,改過向善,就變成無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過於存罪而不知悔過自新,不能重新做一個正大光明行為磊落的人,這才是莫大的恥辱啊!

總之,不驕慢,不邀功是很要緊的,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時常檢討一己的行為功過,不論何時,要虔誠懺悔罪過,日新又新,做一個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貧樂道的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6601
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九、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汚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

「完名」完全而沒有暇疵的大名譽。「美節」成美事的節義,偉大的節操。「獨任」獨自一人引受。「分些」分做幾部分之意。「遠害」遠離及身之害,不起不平怨嘆的聲音。「辱行」行恥辱沈湎酒色之類。「污名」污穢的名,如貪污。「韜光」隱藏自己的才智和名譽,不顥露於外。孔融詩云:「韜美玉之光」。「養德」涵養道德。諸葛亮誡子書云:「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講:

偉大的聲名或勳功偉業,總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嫉妒,猜疑,怨瞋的。故此做為一個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獨占,使人生怨恨誹謗。在十分裏能分一兩分給別人,自己雖留下七八分也就不至於使別人怨恨,並且可以保住自己的安全,離開重大的危害。

完名美節的反面便是敗德亂行,任何人都喜歡有榮譽而怕被污名。受污辱損害名譽固然可恨,但也不能完全都推給別人承當,自己的清淨潔白之身,固然不願有一點的污名,但為了偉大的犧牲成仁的道德,最好給人以美譽,自己負起來罪辱。那麼表面上雖然不太光彩,內心却光明。能夠這樣涵養德性成為更完善的清高脫俗的人,這才可以俯仰無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6271
二〇、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

「有餘不盡的意思」就是所做事不要完全出盡自己所有之力,多少存一點餘裕的心。「造物」造物者,卽造化神之謂。「滿」是盈滿,十分之意,卽達事物的極點。「功」功績,功勳。「內變」從內部發生的變亂。「外憂」從外部來的憂患。

講:

人人對於事情都想求得美滿的結果,於是人人都用盡十分的力量以求成功。但若能夠不用盡全力,留下幾分的餘地,則造物的神也不會加害。做事要求其十全十美,圓滿無虧,那就為天地鬼神所忌憎,內憂或外患必要紛至沓來。

古人說:「滿卽虧」,又說「滿招損」,意思是指無論何事達到絕頂的時候,很快就會向下坡走,所以做事不能十全十美,不如預備幾分餘裕則比較安全。這種聖賢教誡我們的名言,是不可不注意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6267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