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前言
 瀏覽14,505|回應225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單元

《處世格言-菜根譚講話前集》

初定每月51015202530

各貼文二篇

預計一年九個月全部發表完畢


 

《菜根譚講話前集》

 

前言

 

1本書的要旨與內容

本書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以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又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這本「菜根譚」根本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這本書大概是三百年以前的著作,著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故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這可以說是一部澈研三教真理的結晶。著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翫味體會其中具有困苦艱章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功量。所以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著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很深,字句雖是片斷的,但它却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二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章,後集有一百三十五章,共計三百六十章。其體裁是一種隨筆,也有人看做是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是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2本書的著者與由來

本書著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叫還初道人。可惜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而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淡」、「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却放着不朽的光明,歡迎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見出著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的。

 

3代表東方文藝特色

如果把東洋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洋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意却特別隽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意如油畫,東洋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洋的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叫人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4菜根的意義之推究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普通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莓菜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時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的刺戟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這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卽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煉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之人間味道

 

 

5菜根譚之異類和參考書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的,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是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皆爭先恐後地著了很多的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就中以清朝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

 

 

 

本文作者:聖印法師

中華佛教學院院長

慈明寺萬佛寺住持

中視「大法輪」華視「菜根譚」節目主持人

 

番外篇

本回《菜根譚講話前集》及2014年發表之《菜根譚講話後集》,皆抄錄自作者于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廿一版「菜根譚」部份內容。

張貼文皆為精減版。

 

老詼訝

備註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阻擋(如:節日、過年)或偶突發事件干擾(如:電腦送修),則待修好年假完再行補登】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98823
 回應文章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一、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

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棲守」,堅固的遵守。「寂寞」,冷落,孤單,孤寒。「依阿」,諂媚,巴結,奉承。「權勢」,權威和勢力。「達人」,精明的人,好手,妙手,能手。

「物外之竹物」,物質以外的東西,卽是不迷於物質,有道德之意。「身後之身」,死後的名譽。「毋」,莫,勿,不要。

講:

我們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緞綢,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實在太可憐了。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他們的人格與學識的偉大,並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係。是要看他們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祇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衆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於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於道,最美善的莫過於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尙,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敬仰,還有人對他輕視,誣謗嗎?反過來說,一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侫,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給當世人咒罵,遺臭名於後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此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紂、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聲勢不集於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呢?就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捨了父母妻兒,悄悄離開了迦毘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鬚髮,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姓──(一)婆羅門,卽負責宗教之祭師。(二)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三)吠舍,是業農工商的平民。(四)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這四種族的不平等。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淨飯王郊遊,看到農人耕田的情況。農夫光了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裏工作,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晒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在用犂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虫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着吃了牠。太子感傷那農奴的貧賤疾病和衆生互相殘害的苦惱,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便到閻浮樹下坐着靜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淨化世間人生妙法。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後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跡遍及恒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衆生不知有多少。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擧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並為娶善覺女郎輸陀羅為妃,闢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但佛仍無動於衷,他是出於淤泥的蓮花而不被淤泥所染,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願萬古淒涼的一個最好的例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9396
二、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二、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朴魯;與其曲謹,不若疎狂。

「涉世」,閱歷塵俗社會浮囂的生活。「點染」,沾染不良的習氣。「歷事」,遭遇了世間種種的經驗。「機械」,諸般奸詐計謀。「君子」超群的優秀才德,指學德兼優的人。「練達」,精通世間萬般的能手。「朴魯」,正直,老實。「曲謹」,曲是委曲,謹是謹厚,就是有禮貌,對事物深思熟慮。「疎狂」,不隨俗浮沉的意思。

講:

站在社會崗位上,處世經驗淺,被社會感染的惡習也一定比較淺,這種人自然也比較天真。反過來說,經過了世間種種的驚濤駭浪,閱盡了種種的艱難險阻,經驗比較多,世故也比較深,就很可能種種的壞事都敢去做。故此做為一個君子人,不要一味的祇求事情的熟練通達,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但如太無禮儀或超越了禮儀,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講求練達,反而變成老奸巨滑。所以做一個君子與其太練達反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以清醒,坦白、誠摯、樸實為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9395
三、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心事」心意的活動。「才華」華美的才智。「玉韞珠藏」像珠玉似的寶物收藏起來,不輕易示人。

講:

君子的內心像青天白日一般明朗,光明正大,沒有一絲一毫的陰影與黑暗。君子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己。就是一個人在私室或暗處也不欺自己。普通人在獨居隱密之處,最容易做欺心的事。而君子能不欺心,給人家一看便能明瞭。其次,君子的才華如玉藏石中,不可以隨便給人知道。君子兩個字的意思常是男子的尊稱,卽是道德學問超越於一般人之上的叫做君子。君子有超人的智慧,能辨別是非善惡,做事不隨便,是把他的才能智慧保藏起來,要等需要時才施展出來。他深謀遠慮,志節高超無比,瀟洒逸脫。在平時,如果見到鄰里人家困苦,就拿出錢來佈施,有不懂詩書不明事理不識字者,便要在精神上予以教化。所以君子的才華是高於一切的,君子的人格是非常偉大的,君子所想所做的如天那樣青,日那樣白,沒有一絲烏雲,沒有凹面,沒有內底,可謂光明透徹,全無暇疵。小人則不然,小人平日閑居,專做壞事,等到看見君子,就遮遮蓋蓋,隱藏他的壞處,顯揚他的假善,豈知別人看他,清楚得如見廚肺,他那樣做法又有何益?這就是說,裏面的誠實,沒有不表現到外面來的。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是說雖是一人獨處,也要像十隻眼睛注視着自家,十隻手指點着自家那樣,這樣嚴密監督,自然不會作惡了。君子就是那樣,嚴密的注意自己的缺點,有則改正,此心如日之光,如月之明。山川之水,越淺越起波浪,但水底深處反而越為澄清。這表示小才小智的人比較容易輕佻浮薄,君子則處處隱藏,大智若愚。這就是君子小人的區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9077
四、出汙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四、出汙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

「勢利」勢利與利慾,就是權勢富貴。「紛華」浮華,排場,奢華,奢侈。「潔」潔白。「智械機巧」智慧與才氣的活動,卽才智的策略。

講:

人間非分利益的之事,人人都像螞蟻一樣想貪一點甜頭,這原因就在有權勢的人家,天天集滿了趨炎附勢的人,好像市場一樣的熱鬧,大家都懷着貪心而來,不是求名,就是求利。等到權勢喪失,生活貧苦的時候,大家就此一鬨而散了。這就是所謂人情冷暖。過去有一個瞿公在做官時,賓客盈門,退官時,門前祗剩了很多的麻雀跳躍,可以用網去網牠們,所謂「門可羅雀」的慘淡情況。人都好權勢,有了權勢而能不受它束縛,自然是人格高尙,對於勢利榮華的誘惑不去接近的,或是接近了它而能不為它所染,就更加清潔高尙了。

我們住在權勢豪華的環境裏,為了自己正心修身,最好是不與它接近。接近了它而能不被它所染,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有高尙人格的。比如農村的青年,一向品行方正,等一到了都市中,耳習目染都是動心亂性的,嗅到的是白粉香氣,聽到的是淫蕩歌聲,這種種聲色貨利的引誘,原本品行端正,志向高潔的青年,也會失志墮落。又比方說,石頭都有稜角,但在流水中的沖激之下,石的稜角久而久之就變成圓的,人又何嘗不是那樣,原本稜角方正的人,經浮世的折磨,也就完全失掉了他的稜角,而成為又圓轉又滑脫的輕薄之人了。所以說不要接近勢利紛華,那個人的心志是高尙清潔的。然而更進一步,如果接近了而不被它染污的,就更是高尙清潔無有比並的了。從前有一位修道者經過花街柳巷,有人指着他說:此非修道人應來之所在,修道者回答的很妙:「太陽不也照到塵芥嗎?」倘若持太陽的清心來修行,則絕不被勢利紛華所誘惑。卽是說雖處於紛華的誘惑場合,也能夠不被這種環境染着。因此說接近了以後不為所染的,才是真正的超塵脫俗。

智械機巧是從智慧或才能鍛鍊而來,但如果為了自私自利而使用智械機巧,這樣還不如那些不知道智械機巧的人反而有高尙氣節。然而過份的正直與清高,又容易變成頑固,反而不能救人濟世。今天世上的人,弄智械機巧,密算奸謀的是太多了。當然我們不反對以正直行事。然而陷入過份的傻瓜般的正直也是不好的,做人應該不是愚昧無知,而是正大光明:不是惡,而是善,不是不知道智械機巧,是知道而不去使用。我們該做的事,就一點也不用智械機巧的去做,而不必顧慮個人利害得失。古來稱為仁人志士的人,只要他認為與人有益的事便捨身去做,更不顧慮個人。他是以真誠的心,表現他高潔的行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9076
五、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五、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纔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鳩毒中矣。

「逆耳之言」卽忠言,格言、忠告、金玉良言。語出孔子家語六本篇:「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拂心之事」拂是不平或不滿的意思。「進德修行」磨其德,修其行的意思。「此生」這一輩子。「鳩毒」鳩是有毒的鳥,此鳥的羽浸入酒中飲了卽死,故鳩毒是劇烈的毒藥。

講: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格言,證實它是真實不虛。我們聽到忠言諫告,往往心懷不平,殊不知由於人家的勸告,我如能反省自己,所思所為,是否有過失,因而能注意改進,那樣,就無形中可以修養一己的道德,走到正路上去了。因此聽逆耳的話不要不平,處逆境也不必埋怨,因為逆境是鼓勵我們向上的精神。俗言,「天無絕人之路」,我們自以為已走到末路,但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切靠我們去創造,就沒有作不通的。「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前人經驗之談,我們應深信不疑。

相反,若人家拼命奉承我,一味誇獎我,耳裏聽的是爽快的話,生活也過得放恣自由,在自己以為滿足,認為一切享受我都有了,於是就揚揚得意,不可一世。在君子眼光來看,這樣的人實在已經沈墮於不拔的深淵中了。這種人等於自己投入了毒藥,要毀掉自己的生命,就算活着,也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8724
六、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六、和氣致祥,喜神多瑞。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疾風怒雨」卽狂風暴雨。「戚戚」心動,憂慮之貌。「霽日光風」晴和的天氣,穩和的風。「欣欣」喜歡不勝貌。「和氣」平和的氣氛。「真神」歡喜,滿足的心緒,神是精神。

講:

狂風暴雨的日子,天氣陰霾,鳥類都顯得可憐而悲傷,但天氣平和而澄清的日子,和風習習,草木也欣欣向榮。故天地間的確不能一日無和靄的氣氛,猶如人間社會,不能一日缺少歡喜快樂。要知道人世間喜、怒、哀、樂,全是反映自己心緒的一面鏡子,以不平的心觀事物,一切呈出憂怒懊惱;反之以喜歡的心情接待事物,不講不平之語,不發脾氣,那就不會被社會其他的人所嫌忌排斥,一切就呈現快樂歡喜。俗語說,知足常樂,和氣得福,這話實在不假,不可以整天愁眉苦臉混日子,要滿懷喜心,生才有意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8721
七、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淡中知真味,常裏識英奇。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醲肥」醲是味濃的酒,肥是很肥美的肉。「辛甘」辛是辣口之意,如辣椒,胡椒等;甘是甜口之意,如砂糖,冰糖等。「真味」真正適口的味。「淡」淡泊也。「神奇」不可思議,不可以用人事測知。「卓異」出類拔萃,與尋常人的行為兩樣。「至人」道德練道的理想人物。出自莊子逍遙遊篇:「至人是無己,神人是無功,聖人是無名。」「常」通常,卽是平凡的常人之意。

講:

濃的酒,肥的肉,辛辣的辣椒或是甜口的糖,這些使人饞涎嗜好的東西,是何種濃厚美味!這些美味反不及一味淡泊清純的食品,像蔬菜一味適宜我們的胃腸,才是真正的口味。要知道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吃了過飽的濃酒肥肉,不及吃少數的菜根來得香甜合口。

人也是一樣,有的人往往以為自己有神變幻術或高超出衆的才藝與衆不同,這些人不算是理想人物,也不值得人家的崇仰與尊敬。一個有着圓滿的人格和究竟品德的人,自然沉默地守着自己的本分,和平常人沒有兩樣的去行他自己的道理,這樣悄悄地耐心地修道,不驕不亢,他的行為有一天達到理想的境界,那才是理想中的人物,是我們做人應當引以為模範的一種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成道以來對衆生說法,決不以深遠理論或苦行奇事惑衆,惟以簡明切實的方法,教人易行的中道,務使聞法的人,都能隨分隨力,去惡進德,以日淨其心,便是學佛修善的法門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8422
八、閒時喫緊,忙裏悠閒。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閒時喫緊,忙裏悠閒。

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少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閒時要有喫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

「寂然」寂寞,肅靜,沒有聲息。「氣機」氣是天地陰陽的氣,機是活動,氣機二字,卽是天地的活動。「奔馳」奔跑之意。「貞明」貞是貞操,堅固而始終不渝,明是光明,貞明二字指日月光明亘古不變之意。「閒時」暇時也,卽閑散無事的時候。「喫緊」喫是喫驚,緊是緊急,或火急不待之意。「悠閒」有餘暇,悠然自在。「趣味」興緻也,趣向之意。

講:

東洋與西洋的思想有種種不同的地方,尤其對天地自然活動的看法。西洋人說神是造天地萬物人類的,又說利用自然的潛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東方人認為天地是養育我們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與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蘇東坡詩云:「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對溪聲山色,以為是釋迦牟尼的現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上說得好,「誠是天上道,亦為人之道。」可見天道與人道一脈相通,現在我再來講「靜中之動」。

所謂天地,是寂然肅敬,天長而高,地寬而廣,一點沒有活動,而實在的乾坤氣象是在不停運行着,隨着光陰的隙行,如同白駒似的奔馳,今天是夏的氣象,不多時已挑起秋風。這些是不變化的變化,不動中的動,可是日月的光明永遠存在着,這又是「動中的靜」了。

有這動中靜,靜中動,反應於人心之上,人感到靜中的動,如同感到動中的靜一樣。空暇的時候,應於靜時持有常動的心念,卽「閒時要有喫緊的心思」。喫緊是任何場所時間都能應付,日常不得不有這樣的準備,這是君子的行為。所以這平常喫緊的心是要時時存着的,譬喻一家人平日沒有一點小心火燭的心思,一旦火燒房子,才急忙說,「那是火災」!趕着去買滅火器,已經太遲了。應該早就買回來,一到危難時可以拿出來應用,火禍就免了。無事常存有事心,還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綢繆」,可以應付非常的事而悠然綽有餘裕。石天基這人說,獅子捕兎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須在平常注意,臨時對象那樣大敵,就不存一絲一毫害怕的心,而能安心捕到。由此可知平時的準備,非常時才有用處。

至於人的非常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講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時,所以應在平常有死的覺悟等無常來到,就不會有所恐懼。關山國師曾說,「我這裏無生死」,應這樣的看破,生與死是沒有區別的。盤珪禪師將要死時,弟子們皆請遺偈以辭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後半生每天教你們的道理,皆為遺偈,此外不必別的遺偈了。」這是禪僧的話。其他聖僧臨終對人辭世也是一樣,所謂「昨日發句,今日辭世,今日發句,明日辭世。」卽是平常發句悉是辭世。

統上來看,暇時過暇時生活,忙時沒有悠靜的習性,却全賴平時的修養與覺悟。在非常時不可光講非常時,這非常時的覺悟卽由於平常的準備。天地自然的成謝,是靜中有動,也是動中有靜:而我等應在悠閒時有喫緊的覺悟。由此可見這是教人在忙處應有悠閒的趣味,便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8419
九、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九、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觀心」反省,觀察自己的心。「妄」妄念,妄生煩惱之意。「窮」盡也。「真」本心不被煩惱染污,卽本來的良心。「大機趣」澈底覺悟的機運和情趣。「大慚忸」羞恥之心,很大的忸怩與慚愧。

講:

晝間不停活動,靜不下來。到了夜晚,四鄰無人,萬籟俱寂,沒有半點聲音的時候,獨坐孤燈下,把自己的心深深按下來看。這時,時常在騷動的心一下子靜下來,就可發掘那心靈之泉。恰如濁污的桶水,如把它攪動,那水是決不會澄清的,但如把它放靜,過些時候,濁污自然就漸漸沉底。孟子說「夜氣存養」,夜氣是深夜的氣,彼時外界接觸少,本心卽真心就慢慢顯露,這是一種修養的功夫,夜深人靜,獨坐觀心!

旣消除了外物妄心,就現出真來。真與妄是相對的。「大乘起信論」很詳細地說明真是真如,所謂真如是我心的本體,這真實如常的心的本體,叫做本覺。本覺是說,本來自性清淨,從本來就覺,無一點曇心的本體。我們如持這我心的本體,就得到了寂樂。反之,心忽然現出曇來,動起了你我的差別,那就是你不好,我好;你可愛,他可憎的迷妄、煩惱,把真如的我心抛棄了。故此,一失真便現出妄,而妄到極就現出真,是循環的人生!「大乘起信論」把順序分明記得十分詳細,其中比喻,真如本覺,光明如鏡,澄清似水,因被無明煩惱的風吹動,才起了微波,這波又被吹成大波,大波再經一再的吹襲波波相逐,而成狂瀾怒濤。這是說我們的心向迷的順序而行,無明動真如,然後生妄心,妄心無明相應而生妄境界。

又如夜行的人,因趕夜路跑得很快,也就不覺得什麼。如果心中起了一點寂寞凄涼氣氛,這氣氛就會引起恐佈。恐佈一起,鬼怪精靈隨之而至,就嚇得逃無可逃了,以後再一看,才知那根本不是什麼幽靈,而是枯尾花。這樣知道了以後就能表露出真來,這叫做始覺。這始覺中最初是凡夫覺得「這不是幽靈而是枯尾花」。想是這樣想,還擔心着會跳出其他的幽靈來,其實幽靈是不會出現的,心裏這樣想,就覺得又進了一段了,這叫做相似覺。殘留恐怖的心,變而為無,就開了另一種的覺,叫隨分覺。但是還有殘留「凄涼」恐怖的心,說不知幽靈會否出來,從此說不定又成了迷。直到無這凄涼的心如同開始夜行時什麼也不覺得一樣,這叫始覺,與本覺成為一體這叫做究覺竟,卽使本不二。這樣,妄盡歸於始,一點也無翳(曇)。如對明鏡,花映出花,鳥映出鳥,心的反映亦復如是不被曇遮,就能大開境地運用自在,這是說得到大機趣,但要行到這地步是很難的事。

本心雖已現出,但妄想難去,這就是「卽覺真現而妄難逃」。佛教說的妄想分做兩種,叫做見愁,思惑,見惑是知識上的惑,卽是理。飲酒是惡事,誰都知道,但偏有些醉鬼不知,或實在頭腦愚拙的人也不知,這是見惑。譬如知道了喝酒不好,要「停止」或「不停止」,感情上難以決斷,這叫做思惑。人生如夢,思惑難斷。佛教「見惑頓斷如破石」,思惑「如同斬斷藕絲」。藕絲極細,不易切斷。真現而覺妄難逃,有大慚忸是知恥,就是感到很大的恥辱。

為什麼要露出本心?是要現出自己本心而有恥的氣氛,這起恥才是人間向上的第一步。世上人雖為惡不知是惡,雖知罪還要犯罪,沒有想到自己「啊,做惡了!」那太可憐。能自知罪惡警醒的,才是非常。遺教經中說:「慚愧是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恥是粧飾中最好的飾物。在此不能不想到的是,此恥心何從而起?應知心是真如本體,悟的當體,心應當如同鏡的光明。但光明的東西常被翳遮上,這是要留心的事。「水若無波則自定,鏡未被翳則自明。」故心不可不清,去其混污自必現出清來。外界的誘惑是翳,內心的妄想是錆,去其翳,除其錆,就現出本心。「啊,做惡了,不該如此做的!」這樣的慚恥心,實是晶瑩綺麗的本心,大機趣的自在境涯。以種種來戟指其本心,終得大慚忸,得此大慚,如夢醒覺真,悟何者為是,何者不是,慾望不能束縛,煩惱袪除,心情自然就喜悅不勝了。

-音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8153
一〇、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恩裏」蒙到恩惠中之意,卽是受到君子或主人的恩寵,而得意揚揚。「由來」本來,從來,原來。「快意時」得意時也。「回首」卽回頭注意前後左右。「敗後」失敗了以後。「拂心」不能依所想而行事。「放手」把手放下,事卽中止。放,停止也,禪語說「放下著」。

講:

由主管上級蒙受了種種恩寵,揚揚自得地自我陶醉,大都不顧慮有什麼可能發生的災難,等到遭遇了災難,就一蹶而不振,失敗倒臺了。所以我人生於這個社會的時代,早回頭自省不為禍殃所侵。要事先豫防,不要等到事後追悔。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敗,就灰心洩氣。語云:「失敗是成功之母」。我人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向前勇猛邁進。然後才能到達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為挫折就中止努力,這樣的話任何事也不會成就。應當鼓足勇氣,對於所做的事,不論怎樣不遂心也不放鬆,也不罷手,抱定了恆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滿的效果。也就是說,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奮鬪,才能得到偉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得意時自己能誇張就會生災害;失意時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這樣,總有成功的時候,而未來的勝利與輝煌的前途才可以實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238150
頁/共2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