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與酒有關的宋代詩詞中,
品讀詩詞,
品味豐富而有趣的宋代酒文化
搜狐 小話同學話詩詞
宋代詞人喜愛飲酒,他們所飲的酒有淡雅,細膩,濃鬱諸多的口味,一杯美酒包含著馥鬱的窖香帶來的幽雅、芬芳的陳香帶來的的舒適。美酒中醇厚、協調的綿甜香味,一杯下肚,齒留餘香,回味悠長,美酒的餘韻更能激發出文人墨客的情懷來。
一杯杯美酒中包含著多樣的人生,一杯杯美酒中也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酸辣苦辣、悲歡離合,他們或以酒言志,或以酒抒懷,或以酒傳情。
且不說詞這一形式是從茶房酒樓、勾欄瓦肆發展起來的,就說宋詞的主要作者群:文人學士、士大夫階層無不借酒抒懷,寫下大量有關酒的詞作,晏殊的"一曲新詞酒一杯",蘇軾的"一樽還酹江月",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女詞人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既然說到了宋詞中的酒文化,那與酒文化有關的的酒俗、酒名、及各階層飲酒時的酒態就不得不提一下了。
宋詞中的酒文化習俗
(一)宋詞中有關祭祀的酒俗
酒最初與社會文化生活發生聯繫,首先是用於"禮天地,事鬼神"的祭祀場合的。在宋詞中,酒不可避免地成為在祭祀場合緬懷先祖的一種寄託。
蘇軾有一首《滿庭芳》,詞中寫道:"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對老東坡。"蘇軾所說的"社酒",就是指每年春、秋兩次祭祀土地神所用的酒,一般在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據北宋的人的筆記中的記載,在「社日這一天,場面是這樣的:
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醴,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兩句,其中的"酹",就是將酒澆在地上祭奠的一種方式。
(二)宋詞中有關餞行和接風的酒俗
宋人在送別親友、招待遠客時都有設酒宴表達情意的傳統,宋詞中也有大量關於餞行送別、接風洗塵的詞作。
晏殊《踏莎行》中的「祖席離歌,長亭別宴」寫出了古人餞行的淵源。 餞行也稱祖席,是送別時特意舉辦的酒宴。
晏殊還有另一首名為《浣溪沙》的詞,其中寫道:"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宴歌席莫辭頻。"這幾句正是在送別宴會上的即席所做。長亭送別已是現代人們都已熟知的場面了,因為長亭送別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在晏殊身後幾百年,"弘一法師"李叔同的《送別》再一次勾起了人們記憶中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的旋律在人們耳畔回蕩時,美好的文字會帶著人們徜徉在送別文化和送別意境中。
柳永的《雨霖鈴》中,有"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的名句,都門帳飲就是在京師城外搭帳篷設宴送行。 從柳永的這首詞中,依然能看見在宋代,無論是士大夫階層,還是市民階層,對餞行都很重視,餞行習俗在社會各階層深入人心。
宋代的文人雅士在接風酒宴上作詞的習俗蔚然成風,也就是所謂的文人士大夫的"雅集"活動。
因為寫過"紅杏枝頭春意鬧",而被人們送上雅號"紅杏尚書"的宋代詞人宋祁,在這首《玉樓春》裡就寫到:"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這也是一首勸朋友飲酒的詞作」。
晏殊還寫過一首非常有名的《浪淘沙近》,其中也寫到了歡宴的場景,原詞如下: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覺韶光換。至如今,始惜月滿、花滿、酒滿。扁舟欲解垂楊岸。尚同歡宴。日斜歌闋將分散。倚蘭橈,望水遠、天遠、人遠。
這首詞就是宋祁在接風宴席上填成的,主人正是劉敞(宋仁宗時期的名臣、文學家)。 劉敞設宴為出使而歸的宋祁接風,劉敞先作了一首《踏莎行》,以增添宴席的歡慶氣氛,宋祁即席作成《浪淘沙近》,和主人酬唱,一下子就將宴會的氣氛推向高潮。
(三)宋詞中有關節日飲酒的習俗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酒是節日裡不可或缺的,酒可以增加節日的氣氛,讓節日更加有儀式感。不管是普通老百姓的一杯濁酒,亦或是富貴人家的美酒,在節日裡開懷暢飲一杯,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所以酒成為了節日的基本配置,節日裡飲酒儼然發展為一種約定俗成的事情。
當然,這一習俗在宋代也被完整的傳承,還有所發展。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北宋的節日就達17種之多,主要集中在元日、元宵、立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幾大節日。
在這些節日裡,人們都有飲酒相慶的習俗,並且在不同的節日飲用不同種類的酒,如人們在元旦多飲屠蘇酒,端午飲菖蒲酒,重陽飲菊花酒,已成定俗。
一代詞人李清照多次描寫了節日飲酒的習俗,在《永遇樂》一詞中,李清照就描寫了南渡前後元宵節的境況: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從李清照這首詞的記載中可見北宋元宵節的繁華熱鬧與人們飲酒慶祝的歡快場景。
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元宵節從臘月初一就開始有了節日的氛圍,尤其是這本書中描寫的汴梁城,到處是火樹銀花,各種節日的彩燈競相點燃,這樣的活動一直會持續到到正月十六日,真是一派"家家燈火,處處管弦"的景象。
書中還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師民有似雲浪,盡頭上帶著玉梅、雪柳、鬧蛾兒,直到鰲山看燈。"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正月十六日"一條也有類似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