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華民族古代怎麼過中秋節(一)
 瀏覽5,507|回應23推薦1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終南山

中華民族古代怎麼過中秋節

來源:北京晚報 責編:linxingzi(倪方六)

 

中秋節,是現代最隆重的法定節日之一。中國人到底是從何時開始過中秋節的?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此節俗與上古時期八月祈祀活動有直接關係,遠古時的八月已有以酬農神、祭地母和祛災驅疫為主題的慶典。

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

《周禮春官》"中秋夜迎寒"一說來看,"中秋"在中國古人心中已佔有一定位置,但此時的"中秋"與現代的"中秋節"並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公休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節日。倒是當時的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已將八月十五列為法定節日,放假三天。

雖然八月十五不是節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動還是很豐富的。這一天,最為活躍的是女性,特別是女孩子,後來廣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愛做的事情。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詩,所描寫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

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詩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剛升起的月亮。在唐代,「女子拜月」風俗頗為流行,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詞》,進一步證明瞭拜月風俗對唐代女性的影響,連小女孩都知道――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唐代女性為何喜歡中秋拜月?這裡有極深的文化內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

"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這一觀念在唐代已被廣泛認同,唐代女性愛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後來,唐代女性的「拜月」風俗逐漸成為中國女性共有的中秋節風俗,希望「貌似嫦娥,圓如潔月」,由此還衍生出「月亮佔候」、"摸秋送瓜"等風俗。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場》裡有這樣的記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

至於「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節日規則,應該是古代女性出於維護自己節日空間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事實上,這一規則並非「全國通行」,有的地區拜月便不避男性,甚至男女同拜,明嘉靖時期的《固始縣誌》曾記載,當地"男女望月羅拜,已而歡飲。"

 

北宋時期中秋節有了「團圓」內涵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代,「中秋節」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間。

"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梁錄》中,這本書所記述的是南宋時的節日風俗,卷四中的"中秋"條稱,"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而該書的《序》,即是吳自牧於"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後宮傳出的音樂聲,此即所謂「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連小孩都不肯睡,"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闔,至於通曉。"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這段文字不需要翻譯,相信讀者也能體會到當時中秋節的熱鬧氣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謂「歡樂之夜」,當時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相當於員警的官員)也不多事,乾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這種"玩月"的時尚,亦即大家所說的"賞月"。其實唐代已出現「玩月」一詞,唐盧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當時名叫羅公遠的道士,曾應召入京,於中秋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蘇大才子毫無睡意,借酒消解對遠方弟弟蘇轍的思念——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從此,「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每一個中國人中秋佳節裡最美好的願景!

 

"月餅"一詞始於南宋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聚餐,是中國節日永遠的主題之一,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吃月餅"是中秋節的食俗。中秋吃月餅風俗始於何時,有不同的說法。

民間說法是始於唐初。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位經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唐高祖李淵(一說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對著月亮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

胡餅是圓形,代表圓滿;蟾蜍則指月亮。李淵將胡餅分食群臣,此後就有了中秋吃胡餅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當皇帝時,楊貴妃將胡餅易名為「月餅」。。

顯然,這種說法並不靠譜,唐代連真正意義上的「中秋節」都沒有,何來月餅?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餅」習慣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曾記述,八月十五這天,"寺家設餺飩、餅食等"

另有學者引《洛中見聞》稱,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賜""給在曲江宴飲的新科進士。但所賜之餅是不是月餅?尚不好說。

目前較為可靠的說法是,北宋時中秋節已有吃月餅的風俗,但是否普遍並不肯定。 蘇東坡《留別廉守》一詩中,便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說法。

北宋雖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餅之俗,但所食月餅當時並不叫「月餅」,而稱為「金餅」。當時的文人蘇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詩中即稱,"銀塘通夜白,金餅隔林明"

"月餅"一詞,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現。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葷素從食店"條、同時代的周密《武林舊事》"蒸作從食"條,均出現"月餅"一詞。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月餅似乎並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專用節日食品,乃"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不過在中秋節這天食用,意義非同尋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39462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與中秋、明月有關的部份詩詞(八)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閏中秋玩月》

清.慧霖

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

一月可曾閒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

菊花信待重陽久,桂子香聞上界留。

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游。

譯文

農曆一年與地球公轉一周相比,約差十日有奇,每數年積所餘之時日為閏,而置閏月。這是閏八月,即有連續兩個農曆八月,自然也就出現兩個中秋節。霖公於閏八月中秋之夜賞月,寫下這首有名的賞月。詩寫了客邊之愁,滿月之光,菊花之艷,桂子之香。一個百年難遇的閏中秋,被霖公寫得有聲有色,多姿多彩

 

 

《中秋月.中秋月》

明.徐有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譯文

此詞之聲律,上片全同《憶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與上片末句頂針,復以下片末句與上片首句銜接,往復迴環,有如回文。雖少傷纖巧,但亦頗見匠心。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清.查慎行

長風霾雲莽千里,雲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雲散波乍平,倒轉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餘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迴盪。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譯文

這首寫洞庭湖的月夜景色。詩的開篇展現湖上風雲變化的雄奇場面,為下麵寫湖光月色作好鋪墊。在具體描寫時,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鏡面橫開十餘丈」「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句;並融會神話傳說與典故,如「馮夷宮」、「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句,把月亮從初升到當空的過程,描摹得形神兼備。從風收雲散,寫到日落月升,最後在漁歌渺渺中收尾,給人清幽淡遠之感,彷彿將人帶入一個美妙的神話境界。全詩筆調輕健活潑,如行雲流水,呈獻出一派空明澄澈的景象,使人神往。中秋明月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內容,此詩則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為同類題材之詩的佼佼者。

詩人無論是在表現新題材、開掘新境界,還是在語言表達藝術方面,都是頗見功力,整首詩沒有出奇制勝的故作,如行雲流水,不露雕鑿的痕跡,足見詩人藝術功夫的深厚。結尾「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帶動讀者的心境完全沉浸在空明澄澈的審美觀照之中,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雄渾恢宏,豪放空靈,更具神奇浪漫之美。新鮮的感受、生新的境界、貼合對像本身的語言,詩人從語言形式內容方面都對詩歌作了生動的革新,見證了詩人《涿州過渡》「自笑年來詩境熟,每從熟處欲求生」的對創新和個性的追求。

 

 

《琵琶仙.中秋》

清.納蘭性德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裡、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譯文

碧海青天,年年如此,而雲間的月亮,卻為何時圓時缺。今夜裡,金風送爽,土花映碧,畫欄桂樹懸掛著一縷秋香;月亮光就像白雪一般晶瑩透澈。誰知道,這好天良夜,卻讓人憂愁,讓人悲咽。孤身隻影,怎麼可面對舊時明月。

那時節,也是這麼個中秋夜,你和我,花徑裡捉迷藏,曾經將金井梧桐的霜葉驚落。手上輕巧的小紈扇,至今又經歷幾番涼熱。一時間,不由得百感叢生;但這又與一般的相思離別無關。面對這舊時明月,只好讓無情的紫玉蕭,於寒風中吹烈。

 

 

倪莊中秋

金末元初.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譯文

不想吃飯身體日漸消瘦,穿著平破爛的衣服,秋天的寒意不知不覺中到來,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回憶童年。那時候怎麼知道人生的艱難,早上的露氣飄進茅屋,在沙灘邊能聽到溪水的聲音。每每到了晚上月亮(山中)就出來了,到了黎明也從沒有看過一眼。

 

 

唐詩宋詞網

https://shici.suntw.net/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39470
大氣唐詩9首過中秋(上)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氣唐詩9首過中秋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詩詞愛講古 初衣勝雪

 

關山見秋月什麼意思

 

中秋節是一個古老而熱鬧的節日。中秋節源於上古對月亮的崇拜。每年的秋天,萬物收穫,都會舉行秋祭,在秋分節氣祭祀月神。而農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大最圓的日子,所以風俗延變,秋祭和祭祀月神,到了唐朝之前,就已經固定在八月十五。此時秋之半,月之圓,故名中秋。

但是在唐朝才固定成一個官方的全國性節日。在外的遊子,儘量與此日,趕回家園,祭祀月亮,祭祀先祖,闔家團圓。

此時金秋氣爽,溫度適合,是人身心最舒爽的時候,如果不逢風雨,月出之美,如升海上,清輝之下,沐浴人間。唐朝尚道教,諸神崇拜,諸神如在,中秋節莊重祥和。晚間高樓望月,最美的月亮從眼睛落到心底,最美的月光,從天上沐浴個體,身心都得到了自然的庇護。唐詩中的中秋,大氣明朗,靈魂與月光共振,醇厚昂揚。

 

 

《中秋月(一作瘳凝詩)》

唐.李洞

九十日秋色,今秋已十分。

孤光吞列宿,四面絕微雲。

眾木排疏影,寒流疊細紋。

遙遙望丹桂,心緒更紛紛。

正是這些的中秋節的秋色與月色。秋天有九十天,但是中秋之秋色已經是十分的飽滿。那月亮的孤光將所有星辰的光都吞沒了,月色之皎潔,天空如洗,連一點雲彩都看不到。那月光下的樹木,在流水一樣的月光下,微風搖曳,彷彿能看見月光如波濤的細紋。我站在高臺,看見月亮裡的桂樹和人間沐浴在月光下的桂花,思緒紛紛。

那麼他在想什麼呢?中秋節在唐朝也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他一個人在他鄉,看見絕美月色,自然是良辰美景,覺得想家的那種惆悵。

這首詩寫了中秋月色之美,一輪獨照。

 

 

《中秋月》

唐.張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

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唐朝的人詩詞就是大氣。一年中最好的夜色,就是可以看到最美最明亮的月亮,哪怕萬里之外的邊關。這月亮彷彿也有感情,它久久徘徊在邊關,照耀著北方高城,時間也彷彿停留了,詩人不得不感嘆,這樣大而美的月亮和月光,聯絡著人間共同的感情,

哪怕是萬里關山,也寄託著我對故園的相思。又這相思豈能只是我一個人的,是所有月光下今夜的人們,無論海角天涯!

這是傳統祭祀帶來的共有的月亮情懷。天有明月,人同此心。

 

 

《中秋對月》

唐.曹松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唐朝是在漢朝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在太平盛世,人民安樂,四海同心。中秋節萬民祭祀月亮與先祖,感恩自然的饋贈,對月亮的崇拜神話中有人格化。

你看這三五團圓的中秋日子,人們崇拜祭祀月亮,是因為它大公無私,清光普照,月光流瀉之處,何嘗錯過一家?自然之對人間的平等,也寄託了人們對社會的良好願望,願望公平,所有的家庭和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分配和關照。

當然在封建時代,這個月亮,代表了對帝王的期望。

 

 

《中秋月二首》

唐.李嶠

盈缺青冥外,東風萬古吹。

何人種丹桂,不長出輪枝。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唐朝人很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家天下的情懷。而且站的角度也非常的高。至少我個人認為在唐朝的相當長的一個時段,安定富庶,穩固了許多人大氣的家國情懷。所以詩詞中,千萬,四海常常用到,而且並不覺得刻意,反而渾然。

這首詩很靈動,有著離騷那種浪漫和憂患。

你看那天上的月亮,在高高青天之上,被風萬古吹著。當然現代科學證明,就是有風吹也不是地球上的東風。但我仍舊喜歡他浪漫的聯想,誰種植的桂花樹,居然就不長到月亮外頭。我佩服他的想象力,俊俏生動。

下面的更奇,都說月亮升到天空,四海都看得見,可是你怎麼知道,那千里之外,是怎樣的氣候,沒準還有雨和風呢!

他是如何知道的?其實也很簡單,唐朝人喜歡遊歷,當然也可以說許多人為生活奔波,自然會在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氣候變化。又唐朝驛站發達,風霜雨雪的變化,可以透過書信傳遞。自然有同時不同天的感受。

難得的是人人都寫中秋月美,他卻質疑了這樣的美是區域性的。沒準這邊天晴那邊雨。這種憂患是現實主義的,也給一些熱鬧潑了水,具有冷峻的警示作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39466
大氣唐詩9首過中秋(下)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秋月》

唐.成彥雄

王母妝成鏡未收,倚欄人在水精樓。

笙歌莫佔清光盡,留與溪翁一釣舟。

這首詩很有李商隱的神話風味。且如此的幻美。說月亮是王母娘娘的寶鏡,梳妝完了懶得收,就讓它掛在了天上。王母之鏡,何其華美皎潔。

是王母在瓊樓玉宇靠著,想念穆王呢?還是人間有人此夜相思,在如鏡子一樣的月光下,站在樓頭。月光之美,何其寧靜明澈。

那湖中的畫船笙歌,請你們讓個道,不要將如此月色都佔用了,只是為了宣洩你們紅塵裡的俗氣。這樣美的月色,只適合那些心地澄澈的與世無爭的高人和漁夫,讓他們和他們的船,沒有你們這些俗歌豔曲的打擾,靜靜泊在這美麗的月光下吧。

如詩如畫。

 

 

《八月十五夜》

唐.殷文圭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華嶽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

這時候是真真浩大又有人間氣,充滿了節日的喜悅與讚美,有著雄渾的盛唐之氣。月亮升上天空,像鏡子一樣照耀九洲,最團圓的秋月,也是人間最盛大的團圓夜。

遍地水光,沾衣冰彩,月色與人間交融。而月亮至高至遠,高,它落在了華山嶽山的仙人掌上,遠,它照耀錢塘浪潮,千堆狂雪。

而明月照耀心底的相思,因月色浪漫浩大,二減去了思鄉的憂愁,這是我看到最壯麗的月色,大唐中秋的月夜全景。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棲白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就是它們八月十五的月亮和其他的圓月之夜的不同。其他時段的月亮不可謂不美,然而都不及中秋的月色,特別亮,特別圓。這當然是秋天天空明淨,雲雨少,月亮光穿透大氣層時,少有障礙,呈現特別的美,更因為中秋是個滿滿人情團圓的日子,心理上就已經為月亮加了分。

明淨圓潤爽亮皎潔就是中秋的月亮!

 

 

《望月懷古》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大氣又飽含人情味的望月詩。那海是大海,也是雲海,天海,一輪月亮生出來,升上來,這是所有人都在看到明月呀,是古老的,永恆的,唯美的,是有著獨特韻味的團圓之月,相思之月。而正是人隔千里,卻共著一輪嬋娟,將中國人內心獨特的團圓之情表達出來。

雖然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但同樣的月亮照耀你我,月光是無聲的相思,它在身上,在手上,它在夢裡變成河流。

每年讀到這首詩,都會讓很多人感慨萬千!

 

 

《中秋》

唐.司空圖

閒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

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簡短,彷彿白話,然而卻又有萬般的道理。若是中秋節沒有月亮,就象畫龍沒有眼睛,吃菜沒放鹽,讓人覺得少了些什麼。沒有月亮的中秋節,雖然也團圓,也熱鬧,然而彷彿少了天地為證,明月相伴那種透徹和篤定。

所以中秋是月亮的節日,是人與自然應和的狂歡。

 

唐朝的中秋節並沒有宋朝之後的盛大,宋朝之後成為一個世俗的節日,中秋更注重人和人之間的聯絡和交往。但是唐詩中秋的魅力在於開闊,大氣,更注重自然之美對心理的折射。

又是中秋佳節,你是否像唐人一樣,愛上皎潔無比的月光,而發為詩興呢?

 

 

 

初衣勝雪為您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39464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