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喜遷鶯.端午泛湖》
宋.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鬥巧盡輸少年,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裡,一鉤新月。
黃裳的這首《喜遷鶯》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端午民俗圖”。正是梅雨初歇、榴花火紅的季節,吃粽子、編香蒲、佩百索、賽龍舟,這些源遠流長的習俗直至今日仍然為人們所延續。
作者緊扣“端午泛湖”這一題旨,著重展現了賽龍舟這一激動人心的場景。尤為難得的是,不僅有“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這樣細緻的動態描寫,更有“歸棹晚,載荷花十裡,一鉤新月”這樣絢爛之後歸於寧靜的生花妙筆。湯顯祖所謂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不外乎此。
古人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是五毒出沒之時,需要辟毒去祟。艾草有藥用效果,加上虎能食鬼魅,故佩艾虎。五毒符、長命縷,都是辟邪巫術遺俗。
26.《齊天樂.端午》
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沉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楊無咎的《齊天樂.端午》一詞,可謂端午習俗大觀。詞人客居又逢端午,此日稀疏的梅雨沒有阻礙人們過節的熱情,裹著金絲線的粽子,泛著菖蒲葉的美酒,是荊楚一帶的風物。身上佩帶艾虎,金釵上搖掛五毒符,手臂纏戴長命縷,都是端午節特有的景觀。
27.《五月五日海上遇風雨作》
宋.朱熹
疾風吹雨滿征衫,陸走川行兩不堪。
塵事牽人心事遠,濯纓何必在江潭。
端午節時,詩人正取道海路遠行。恰逢海上疾風暴雨,征人固然狼狽不堪,而船隻飄搖,生命更是牽之一線。詩人或為宦,或為學,總是在外奔波,無論取道海路還是陸路,旅途都是那樣艱辛。
汪洋肆虐,人之生命對於它,不過是一螻蟻。詩人深感人生百年,不過暫寓形體,猶如太倉稊米,大海浮萍,面對廣袤無垠、威力無限的大自然,不由得生起崇仰之心,只覺凡塵俗事遠離,平日之勞苦奔波、苦心求索如此無足輕重。
28.《揚州端午呈趙帥》
宋.戴復古
榴花角黍鬥時新,近日誰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艾上朱門。
此詩題稱“呈趙帥”,當是為投刺幹謁而作,因此不能將自己的本意表達得過於直露,否則有失文人身份。既然時逢端午,正好利用時序風物,把意圖含蓄點明。揚州端午,家家門懸蒿艾,備置雄黃酒,開門納客,詩人要拜見的這位“趙帥”府上自然也不例外。詩人笑稱自己是“江湖阻風客”,要找個容身歇止之處,正好趙府上艾人應門,酒香留客,為逆風所阻的詩人也就順水推舟,直接上門求見了。
29.《屈原塔》
宋.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30.《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裡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31.《端午三首》
宋.趙蕃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羅。
何意更觴昌歜酒,為君擊節一長歌。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32.《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宋.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雲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詩的開頭四句,直敘作者乘坐小轎任性而適,遇到勝景便遊覽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開筵,筵席上都是素淨之物,以見其是在寺中遊覽,四句詩緊扣題目中的遍游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轉筆描繪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濛濛細雨,時作時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麗,四面環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見天日。草木鬱鬱蔥蔥,自生自長,蒼然一片。蘇軾本人對此四句詩很欣賞,自謂「非至吳越,不見此景」(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這四句詩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點。
當詩人登上湖州飛英寺中的飛英塔時,放眼觀看大千世界,筆鋒陡轉,又是一番境界:詩人進一步描繪了闊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澤浮雲天」二句,寫景很有氣魄,既寫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傳神地描繪出浮天無岸,煙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詩與「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寫景的佳句。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東坡渡江,至儀真,和《游蔣山詩》,寄金陵守王勝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讀之,至「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乃撫幾曰:『老夫平生作詩,無此二句。』」這就可見王安石對「峰多」兩句是如何讚賞了。但這兩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現在《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的寫景名句中。「盆山不見日」與「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澤浮雲天」比起「江遠欲浮天」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個大手筆,寫詩要能放能收。蘇軾這首詩,在達到高峰之後,他先插入兩句議論,以作收束的過渡,對眼前所見的自然美景,發表了評論,說他既欣賞太湖的那種吐吸江湖、無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愛登高眺遠,景象開闊的曠蕩。緊接此二句,便以天晚當歸作收,卻又帶出「墟落生晚煙」的晚景來,寫景又出一層。最後四句,又寫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實則不然。與道人同對孤燈於古佛、同參夜禪的描寫,正是這一日游的一部分。
這首紀游詩,作者在寫景上沒有固定的觀察點,而是用中國傳統畫的散點透視之法,不斷轉換觀察點,因此所攝取的景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體現出「遇勝輒流連」的漫遊特點,詩人的一日游,是按時間順序而寫,顯得很自然,但又時見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寫景佳句,便是奇崛之處,故能錯落有致,平中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