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孫子兵法,萬事可為
 瀏覽3,154|回應19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讀懂孫子兵法,萬事可為

搜狐 水煮君

 

前言

一說起《孫子兵法》,人們總會想到三十六計,很多出版社還把三十六計《孫子兵法》合併出版,這其實是對《孫子兵法》最大的誤讀。

《三十六計》其實是根據古代的軍事思想和戰鬥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之一。

《孫子兵法》是由春秋時期孫武所著,被人們遵奉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

 

孫武,字長卿,後人稱之為孫子、孫武子,著有《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位列《武經七書》之首。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孫武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著作,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著,共十三篇,主要內容涉及戰爭中的戰略、戰術、軍事地理、陣地戰、軍事情報及軍事道德等問題。

 

唐朝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它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千種關於《孫子兵法》的刊印本。

據報導,1991年波斯灣戰爭期間,交戰雙方都曾研究《孫子兵法》,借鑒其中的軍事思想以指導戰爭。

美軍總指揮弗蘭克斯評價說:孫武,這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家的幽靈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進的每架戰爭機器的旁邊。

 

《孫子兵法》不只是兵書

《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書,但它的影響力絕對不僅僅限於軍事領域。

早在戰國時期,白圭便運用孫子的思想來經商並獲得成功。

產生於北宋的《棋經十三篇》則是仿《孫子兵法》十三篇而著的圍棋理論著作。

50 年代,日本出現了兵法經營管理學派,其影響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形成了經濟領域《孫子兵法》研究的熱潮。

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

 

水煮君覺得,《孫子兵法》既是兵書,也是啟示錄,寫滿人性弱點,而且一針見血。

 

譬如: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這句是說明了怎樣去利用敵人的心理,去取勝。

這無疑也是人性的弱點,當一個人情緒低落時候,就是最敏感最好突破他的時候。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這句話似乎看著挺淺顯的道理,但實則頗有深意。

我們都知道,作戰的時候能做決策的往往只是幾個人,而就是這幾個人也決定著情況的發展方向,特別容易受情緒影響,有時候難免會做出違背本心的決策。深意就是告訴一個人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而出發,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於死地然後生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人們要是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第一想法一定是逃避,沒有人想死。

但是換種方法呢,直接把他們放在一種絕地求生的境地裡,他們深知會死的時候,卻反而會帶來一種驚人的戰鬥力。這句話簡直是赤裸裸的揭露出了人性的弱點。

 

文化積澱 千年智慧

世人大多知曉的是《孫子兵法》十三篇,也就是:

計篇第一;作戰篇第二

謀攻篇第三;形篇第四

勢篇第五;虛實篇第六

軍爭篇第七;九變篇第八

行軍篇第九;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

用間篇第十三

 

孫武輾轉到吳國時,適逢公子政變。吳光即位後,伍子胥聽說其才能,向吳王推薦。孫武帶著這13篇晉見吳王,獲得重用。

而在《漢書藝文志》記載:兵權謀家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見吳王前;見吳王後又著問答多篇。晚至唐代,流傳的孫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為上卷,還有中下二卷。

注家杜牧認為,曹操將八十二篇孫子兵法刪節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認為十三篇出自孫子本人,不是曹操刪節的結果,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孫子兵法》的總字數並不多,但卻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每一句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此,跟大家分享《孫子兵法》中比較精彩的幾個重點。

1

實力決定勝負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

勝利的軍隊與失敗的軍隊相比,就好像處於以鎰稱銖的絕對優勢地位,而失敗的軍隊與勝利的軍隊相比,就好像處於以銖稱鎰的絕對劣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勝利者在指揮軍隊打仗時,就像從萬丈懸崖決開山間的積水一樣,其能量無可阻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體現啊!

 

2

創造並且充分利用優勢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偽裝假像迷惑敵人,敵人就會聽從調動;用小利引誘敵人,敵人就會來奪取。用這樣的辦法去調動敵人,再用重兵伺機來殲滅它。

 

3

切忌急功近利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爭取先機之利最困難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彎路變為直路,把不利變為有利。所以故意迂回繞道,並用小利引誘敵人,就能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所要爭奪的要地,這就是懂得以迂為直的方法了。

沿山道蜿蜒而上的人所走之路是,看起來好像離目標更遠,但路途比較平坦,反而能搶先到達山頂。

攀岩而上的人所走之路就是,看起來好像離目標近了許多(因為走的是直線),但其更加費時費力,而且一不小心還有掉下來的可能,那樣就永遠也到達不了了。

 

《孫子兵法》包羅萬象

心理學、語言學、行為學、體育競技……無論何時拿出它,總能找到想看的東西,開啟開掛的人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716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始計第一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始計第一

 

孫子曰: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始計第一 白話譯文

譯文:始計第一

孫子說:

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須通過敵我雙方五個方面的分析,七種情況的比較,得到詳情,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天,指晝夜、陰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勢的高低,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與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將,指將領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法,指組織結構,責權劃分,人員編制,管理制度,資源保障,物資調配。對這五個方面,將領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勝利,否則就不能勝利。

 

所以,要通過對雙方各種情況的考察分析,並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佔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能嚴格執行?哪一方資源更充足,裝備更精良,兵員更廣大?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更有素,更有戰鬥力?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通過這些比較,我就知道了勝負。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

 

聽從了有利于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相應措施。用兵作戰,就是詭詐。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佈于人也。在未戰之前,經過周密的分析、比較、謀劃,如果結論是我方佔據的有利條件多,有八、九成的勝利把握;或者如果結論是我方佔據的有利條件少,只有六、七成的勝利把握,則只有前一種情況在實戰時才可能取勝。如果在戰前幹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較,或分析、比較的結論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勝利把握,那在實戰中就不可能獲勝。僅根據妙算的結果,不用實戰,勝負就顯而易見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77
作戰第二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戰第二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①桿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註] 

   頭。 

 

作戰第二 白話譯文

譯文:作戰第二

孫子說:

要興兵作戰,需做的物資準備有,輕車千輛,重車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那麽前後方的軍內外開支,招待使節、策士的用度,用于武器維修的膠漆等材料費用,保養戰車、甲胄的支出等,每天要消耗千金。按照這樣的標準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可出發上戰場。

 

因此,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巧于持久作戰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于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員,不用多次運送軍糧。武器裝備由國內供應,從敵人那裏設法奪取糧食,這樣軍隊的糧草就可以充足了。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于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駐軍附近處物價必然飛漲,物價飛漲,必然導致物資枯竭,物財枯竭,賦稅和勞役必然加重。在戰場上,軍力耗盡,在國內財源枯竭,百姓私家財產損耗十分之七。公家的財產,由于車輛破損,馬匹疲憊,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而耗去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將軍,一定要在敵國解決糧草,從敵國搞到一鍾的糧食,就相當于從本國啓運時的二十鍾,在當地取得飼料一石,相當于從本國啓運時的二十石。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殺敵,就必須怒之,激勵之。

 

要使士兵勇于奪取敵方的軍需物資,就必須以繳獲的財物作獎賞。所以,在車戰中,搶奪十輛車以上的,就獎賞最先搶得戰車的。而奪得的戰車,要立即換上我方的旗幟,把搶得的戰車編入我方車隊。要善待俘虜,使他們有歸順之心。這就是戰勝敵人而使自己越發強大的方法。

 

所以,作戰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勝,最不宜的是曠日持久。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帥,掌握著民眾的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75
謀攻第三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謀攻第三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②,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註:] 

  {車賁}。 

  旁換旁。

 

謀攻第三 白話譯文

譯文:謀攻第三

孫子說:

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一樣爬牆攻城,盡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于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于敵,就實施圍殲,五倍于敵就實施進攻,兩倍于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于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國家之輔助也。輔助之謀縝密周詳,則國家必然強大,輔助之謀疏漏失當,則國家必然衰弱。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下令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下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的戰守之事、內部事務而統領三軍之政,將士們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軍隊戰略戰術的權宜變化,卻干預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疑慮。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諸侯就會趁機興兵作難。這就是自亂其軍,坐失勝機。

 

所以,預見勝利有五個方面:能準確判斷仗能打或不能打的,勝;知道根據敵我雙方兵力的多少採取對策者,勝;全國上下,全軍上下,意願一致、同心協力的,勝;以有充分準備來對付毫無準備的,勝;主將精通軍事、精于權變,君主又不加干預的,勝。以上就是預見勝利的方法。

 

所以說: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74
軍形第四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軍形第四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規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軍形第四 白話譯文

譯文:軍形第四

孫子說:

以前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所以,善于作戰的人只能夠使自己不被戰勝,而不能使敵人一定會被我軍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卻不能強求。

 

敵人無可乘之機,不能被戰勝,且防守以待之;敵人有可乘之機,能夠被戰勝,則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為我方兵力不足,進攻是因為兵力超過對方。善于防守的,隱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測的地下;善于進攻的部隊就像從天而降,敵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而獲得全勝。

 

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讚,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于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失敗的敵人。所以善于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于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在具備了必勝的條件之後才交戰,而打敗仗的部隊總是先交戰,在戰爭中企圖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潛心研究致勝之道,修明政治,堅持致勝的法制,所以能主宰勝敗。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積,二是量,即推算物資資源的容量,三是數,即統計兵源的數量,四是稱,即比較雙方的軍事綜合實力,五是勝,即得出勝負的判斷。土地面積的大小決定物力、人力資源的容量,資源的容量決定可投入部隊的數目,部隊的數目決定雙方兵力的強弱,雙方兵力的強弱得出勝負的概率。獲勝的軍隊對于失敗的一方就如同用來稱,具有絕對優勢優勢,而失敗的軍隊對于獲勝的一方就如同用來稱。勝利者一方打仗,就像積水從千仞高的山澗沖決而出,勢不可擋,這就是軍事實力的表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71
兵勢第五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兵勢第五

 

孫子曰:

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虛實是也。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

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註] 

旁換旁。

 

兵勢第五 白話譯文

譯文:兵勢第五

孫子說:

治理大軍團就像治理小部隊一樣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組織、結構、編製;指揮大軍團作戰就像指揮小部隊作戰一樣到位,是依靠明確、高效的信號指揮系統;整個部隊與敵對抗而不會失敗,是依靠正確運用奇正的變化:攻擊敵軍,如同用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關鍵在于以實擊虛。

 

大凡作戰,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戰,而用奇兵去出奇制勝。善于運用奇兵的人,其戰法的變化就像天地運行一樣無窮無盡,像江海一樣永不枯竭。像日月運行一樣,終而復始;與四季更迭一樣,去而復來。宮、商、角、徵、羽不過五音,然而五音的組合變化,永遠也聽不完;紅、黃、藍、白、黑不過五色,但五種色調的組合變化,永遠看不完;酸、甜、苦、辣、鹹不過五味,而五種味道的組合變化,永遠也嚐不完。戰爭中軍事實力的運用不過兩種,而的組合變化,永遠無窮無盡。奇正相生、相互轉化,就好比圓環旋繞,無始無終,誰能窮盡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動大石,是因為使它產生巨大沖擊力的勢能;猛禽搏擊雀鳥,一舉可致對手于死地,是因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發衝擊力的時空位置,節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戰的指揮者,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進攻的節奏是短促有力的。勢險就如同滿弓待發的弩那樣蓄勢,節短正如搏動弩機那樣突然。旌旗紛紛,人馬紜紜,雙方混戰,戰場上事態萬端,但自己的指揮、組織、陣腳不能亂;渾渾沌沌,迷迷濛濛,兩軍攪作一團,但勝利在我把握之中。雙方交戰,一方之亂,是因為對方治軍更嚴整: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軍隊治理有序或者混亂,在于其組織編制;士兵勇敢或者膽怯,在于部隊所營造的態勢和聲勢;軍力強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隊日常訓練所造就的內在實力。

 

善于調動敵軍的人,向敵軍展示一種或真或假的軍情,敵軍必然據此判斷而跟從;給予敵軍一點實際利益作為誘餌,敵軍必然趨利而來,從而聽我調動。一方面用這些辦法調動敵軍,一方面要嚴陣以待。

 

所以,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選擇人才去適應和利用已形成的。善于創造有利的將領,指揮部隊作戰就像轉動木頭和石頭。木石的性情是處于平坦地勢上就靜止不動,處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捲動,方形容易靜止,圓形容易捲動。所以,善于指揮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就像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凶猛。這就是所謂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69
虛實第六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68
虛實第六 白話譯文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譯文:虛實第六

孫子說:

大凡先期到達戰地等待敵軍的就精力充沛、主動安逸,而後到達戰地匆忙投入戰鬥的就被動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決不為敵人所調動。能夠調動敵人使之自動前來我預想的戰地,是用利益來引誘;能使敵人不能先我來到戰場,是設定障礙、多方阻撓的結果。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能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能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能使他不得不行動起來。通過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預料不到的時間,向敵人預料不到的地點攻擊。進軍千里而不疲憊,是因為走在敵軍無人抵抗或無力抵抗的地區,如入無人之境。我進攻就一定會獲勝,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疏于防守的地方。我防守一定穩固,是因為守住了敵人一定會進攻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能做到使敵方不知道在哪防守,不知道怎樣防守。而善于防守的,使敵人不知道從哪進攻,不知怎樣進攻。深奧啊,精妙啊,竟然見不到一點形跡;神奇啊,玄妙啊,居然不露出一點訊息。所以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所以我軍要交戰,敵人就算壘高牆挖深溝,也不得不出來與我軍交戰,是因為我軍攻擊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處;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雖然只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原因是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

 

所以,使敵軍處于暴露狀態而我軍處于隱蔽狀態,這樣我軍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如果敵我總兵力相當),我集中兵力與一點,而敵人分散為十處,我就是以十對一。這樣,(在局部戰場上)就出現我眾敵寡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則我軍所與戰者用力少而成功多也。敵軍不知道我軍所預定的戰場在哪裏,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越少。

 

所以防備前面,則後面兵力不足,防備後面,則前面兵力不足,防備左方,則右方兵力不足,防備右方,則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全是因為分兵防禦敵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敵人分兵防禦我。所以,既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預知交戰的時間,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不能預知與敵人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時間,倉促遇敵,就會左軍不能救右軍,右軍不能救左軍,前軍不能救後軍,後軍不能救前軍,何況遠的相距十里,近的也有好幾里呢。依我對吳國所作的分析,越國雖然兵多,但對他的勝利又有什麽幫助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卻可以使敵人無法有效地參加戰鬥。

 

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畫的優劣得失;通過挑動敵人,可以了解敵方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可以弄清地形是否對敵有利;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布置的強弱多寡。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一點破綻也沒有。到這種境地,即使隱藏再深的間諜也不能探明我的虛實,智慧高超的敵手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根據敵情採取制勝的策略,即使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理解不了。人們都知道我克敵製勝的方法,卻不能知道我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製勝的。所以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每次都是不一樣的,應適應敵情靈活運用。

 

兵的性態就像水一樣,水流動時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用兵取勝的關鍵是避開設防嚴密實力強大的敵人而攻擊其薄弱環節;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採取製勝的方略。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相生相剋,沒有哪一個常勝;四季相繼相代,沒有哪一個固定不移,白天的時間有長有短,月亮有圓也有缺。萬物皆處于流變狀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67
軍爭第七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軍爭第七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于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金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軍爭第七 白話譯文

譯文:軍爭第七

孫子說:

用兵的原則,將領接受君命,從召集軍隊,安營扎寨,到開赴戰場與敵對峙,沒有比率先爭得制勝的條件更難的事了。軍爭中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以迂迴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所以,由于我迂迴前進,又對敵誘之以利,使敵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發雖後,卻能先于敵人到達戰地。能這麽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計的人。軍爭為了有利,但軍爭也有危險。

 

帶著全部輜重去爭利,就會影響行軍速度,不能先敵到達戰地;丟下輜重輕裝去爭利,裝備輜重就會損失。卷甲急進,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軍,奔跑百里去爭利,則三軍的將領有可能會被俘獲。健壯的士兵能夠先到戰場,疲憊的士兵必然落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馬如期到達;強行軍五十里去爭利,先頭部隊的主將必然受挫,而軍士一般僅有一半如期到達;強行軍三十里去爭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馬如期到達。這樣,部隊沒有輜重就不能生存,沒有糧食供應就不能生存,沒有戰備物資儲備就無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諸侯各國的圖謀,就不要和他們結成聯盟;不知道山林、險阻和沼澤的地形分布,不能行軍;不使用嚮導,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憑借施詭詐出奇兵而獲勝的,根據是否有利于獲勝決定行動,根據雙方情勢或分兵或集中為主要變化。按照戰場情勢的需要,部隊行動迅速時,如狂風飛旋;行進從容時,如森林徐徐展開;攻城掠地時,如烈火迅猛;駐守防禦時,如大山巋然;軍情隱蔽時,如烏雲蔽日;大軍出動時,如雷霆萬鈞。奪取敵方的財物,擄掠百姓,應分兵行動。開拓疆土,分奪利益,應該分兵扼守要害。這些都應該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相機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計的將獲勝,這就是軍爭的原則。

 

《軍政》說:在戰場上用語言來指揮,聽不清或聽不見,所以設定了金鼓;用動作來指揮,看不清或看不見,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來統一士兵的視聽,統一作戰行動的。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麽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處點火,頻頻擊鼓;白天打仗要多處設定旌旗。這些是用來擾亂敵方的視聽的。

 

對于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于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困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于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所以,用兵的原則是:對佔據高地、背倚丘陵之敵,不要作正面仰攻;對于假裝敗逃之敵,不要跟蹤追擊;敵人的精銳部隊不要強攻;敵人的誘餌之兵,不要貪食;對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隊不要去阻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預留缺口;對于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逼迫,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65
【九變第八】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九變第八】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將受命于君,合軍聚合。泛地無舍,衢地合交,絕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變第八 白話譯文

譯文:【九變第八】

孫子說:

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于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于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佔,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所以將帥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就是真懂得用兵了;將帥不精通九變的具體運用,就算熟悉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作戰如果不懂九變的方法,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部隊的戰鬥力。

 

智慧明達的將帥考慮問題,必然把利與害一起權衡。在考慮不利條件時,同時考慮有利條件,大事就能順利進行;在看到有利因素時同時考慮到不利因素,禍患就可以排除。因此,用最另人頭痛的事去使敵國屈服,用複雜的事變去使敵國窮于應付,以利益為釣餌引誘敵國疲于奔命。所以用兵的原則是:不抱敵人不會來的僥倖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抱敵人不會攻擊的僥倖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堅不可摧的防禦,不會被戰勝。

 

所以,將領有五種致命的弱點:堅持死拼硬打,可能招致殺身之禍;臨陣畏縮,貪生怕死,則可能被俘;性情暴躁易怒,可能受敵輕侮而失去理智;過分潔身自好,珍惜聲名,可能會被羞辱引發衝動;由于愛護民眾,受不了敵方的擾民行動而不能採取相應的對敵行動。所有這五種情況,都是將領最容易有的過失,是用兵的災難。軍隊覆沒,將領犧牲,必定是因為這五種危害,因此一定要認識到這五種危害的嚴重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63
行軍第九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行軍第九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于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②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③,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註:] 

1.頭。

2.:{垂瓦}。

3.:{訁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5862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