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憂鬱症親友」該怎麼辦?哪些話你千萬不能說
20170429 中國時報 鄭玉如/綜合整理
身邊有「憂鬱症親友」該怎麼辦?哪些話你千萬不能說(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才女作家飽受憂鬱症之擾,最後用自殺的方式結束26歲的花樣年華,不僅震驚外界也讓大眾重視「憂鬱症」的問題,而罹患憂鬱症也不是不治之症,他們更需要親朋好友的陪伴,當然在與他們溝通的措詞也需要衡量哪些可以說,又有哪些是不能說的,才能將他們從鬼門關前拉回來。
根據《東森新聞雲》報導,精神科主治表示「你想開就好」、「沒有那麼嚴重啦!」或「你自己就會好起來」這些話都不應該對病患說,因為深陷憂鬱的他們對於自己的病情已經不抱持樂觀態度,若是用這樣的話語,反而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受到理解。
或者是「有的人過的比你還悽慘」、「你應該要好好去面對這件事啊!」、「我懂你的感受,因為我也不開心過」等字眼,有些家屬甚至會使出激將法「我們對你這麼好,你什麼都不缺,為什麼還會得憂鬱症?」這樣不僅沒幫助,更可能出現反效果。
面對憂鬱症患者的親友也必須要調適好心態(圖/翻攝自大家健康201410期)
憂鬱患者這時最需要家人朋友的愛、耐心與同理心,其實台灣患有重度憂鬱症者佔全人口6~8%,但願意接受就醫的卻不到一成,隨著現在社會的壓力大,憂鬱症的患者人數也逐年攀升,所以身旁的親友也佔相當重要的角色,要換到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鼓勵他們看見自己的優點,多接觸戶外活動放鬆身心,當然誘發他們給醫生做治療才是根本。
☆
別再道德勸說了 正向思考可能不利於憂鬱症患者
余宗翰 Knowing 20170428
(圖片取自flickr)
台灣文壇新星林╳含長年被憂鬱症所苦,再加上不幸的遭遇,最後還是不幸以自殺結束生命。
在網路上,除了絕大多數的惋惜之聲外,仍有少數人指責林奕含結束生命不應該,徒留愛他的人傷心。事實上,類似的指控往往難免。然而,憂鬱症並不是道德勸說、或家人親屬的感召就可以解決的。
曾有一位多次嘗試自殺的憂鬱症患者投書媒體抒發心聲,表示「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不要把痛苦留給愛妳的人」、「想想親朋好友」這些話語令他十分反感。
大家都知道生命可貴,但憂鬱症患症之所以選擇自殺,絕對不是「輕易」、「草率」的決定,而是「忍耐達到臨界點」。有些人認為「讓那些想自殺的人體驗一次死亡的可怕」就可以克服自殺的念頭;但,重度憂鬱症的人往往都自殺未遂多次,若不是真的無法克服心裡的憂鬱,又怎會選擇輕生?
你說要改變人生 但憂鬱症患者往往缺乏動力
大家都知道,改變自己、多出去走走、多與人聊天等方法可以舒緩憂鬱的心情,矛盾的是,憂鬱症患者犯憂鬱時會缺乏動力,什麼事都不想做,這也是為何犯憂鬱的人往往看起來沒有幹勁並缺乏改變的決心;偏偏,不明就裡的人還會為此責罵他們懶惰,結果加重他們的低潮。
有些憂鬱症患者要靠吃藥治療
很多人以為心病只能心藥醫,但實際上沒有那麼簡單,並不是任何疾病都能如電影所演的一樣,順利解開心結之後就邁向光明的人生。根據《康健雜誌》,憂鬱症分為緩解期與急性期,急性期可能會出現極度退縮、嚴重憂鬱、幻想、幻聽等現象,到了這個危險的階段會需要吃藥輔助心理治療。
民眾往往太偏重心病心藥醫的觀念,認為只要讓患者快樂就好了,但憂鬱症的致病原因很複雜,如果沒有專業的諮詢與治療,輕微的憂鬱也有可能失控成為急性期憂鬱症,進而產生令人遺憾的結果。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但憂鬱症患者會在乎「解決問題」嗎?
雖然不免俗的,大家總會呼籲「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然而,若有罹患憂鬱症的親朋好友,不要再跟他們講這些標語式的勸告了。試想,如果這些隨處可見的標語有效,那他們就不須要看心理醫生了。
假如自己的親朋好友疑似患有憂鬱症,趕快勸他們就醫接受治療;若已就醫治療,除了敦促他們遵循醫師的建議(但小心別用責備的語氣),有時間也請多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多陪伴。
耐心與關懷最重要
一般來說,面對憂鬱症患者最好少說正向思考的話語,更不要責備他們的想法,即便你想要反駁。多陪伴、多關心、多帶他們出去玩,才有助於帶領憂鬱症患者走出難關。
當然,實際情況一定更複雜,不可能什麼原則都能一體適用。與憂鬱症患者的最佳相處方式須要實際地摸索、諮詢專家、實踐,而這一切都需要你的耐心與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