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核去核從談能源
 瀏覽10,285|回應33推薦2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終南山
玉米蘋果

核去核從談能源

(原標題:台灣不需要和平+安祥?!

 

 

 

老詼訝

廢核我支持。(倒不是因我家沒裝冷氣、店面不用電動捲門及家中許多電器設施早已更換成節電電器而受影響不大;關於核廢料會遺害萬年這我也瞭解。)

但也請反核人士們告訴我――不管改用火力、風力、水力發電等替代或再生能源及設置地點都找好了。

您也甭說

先廢了再說。至於替代能源及設置地點走一步算一步!

不論藍陣綠營都請準備接招吧

這不是結束戰火才要開始由北而南從東向西

 

一問反核人士

核一核二核三核四等電廠有政府及民代可監督您都信不過

那民間的發電廠又能掌握資訊多少且透明度能達到九十%以上否

二問反核人士

那請問台灣目前共有幾家民營電廠又分別能供應電量多少萬瓩MW

三問反核人士

如果電壓不穩動輒跳電或電費高漲成本提高

還有多少企業有意願在台灣永續經營與發展

這是個更大問號

四問反核人士

您們說電費調漲不會影響到一般小老百姓和低階家庭的民生問題

您能篤定打包票

要是富邦能再拿個十位數的銀行本票作擔保

如電費調漲願將十億元全數捐給全台社福做公益

表示您真為這片土地人民未來安危著想

偶就信

五問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女士

貴集團當下所經營的事業裡

目前有多少企業已採用:不用電設備或100%節電裝置或綠能

 

 

不用電自動門 震災後爆紅

20110725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廿四日電】

 

     日本「有紀」住宅材料製造販賣公司生產的不用電自動門「AUTO DOOR ZERO」,在省電風潮中備受矚目,許多餐飲連鎖業者都考慮引進。不用電的自動門採用槓桿原理,只要有人踩過裝在門口的踏板,自動門感應到重量後,門便自動打開。

     位於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町的有紀公司指出,不用電自動門是該公司的專利,日本企業節能、省電意識抬頭,工作上儘可能減少用電,震災後詢問不用電自動門的客戶數是過去的兩倍,許多外地的百貨公司和外食連鎖店都有意採用。福島縣也是這次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的重災區。

     有紀表示,不用電的自動門特色有:不需鋪設電線、沒有漏電、觸電之虞;即使在門口稍作停歇也不會被門夾到;即使慢速通過自動門仍會打開;不會產生電磁波等等。

     裝設一扇不用電自動門約需一百到一百廿萬日圓(約新台幣卅六萬五千元至四十三萬八千元),比一般自動門貴了不少,但是以不耗電、不需維修來看,兩、三年就可回本。

 

廢核不能光靠一張嘴

 

國外能

台灣的財團及大老闆們能不能

 

 

廢除了核電廠

台灣人民從此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嗎

證據會說話

中国沿海核電廠分佈圖

遼寧紅沿河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593 公里

山東石島灣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288 公里

山東海陽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256 公里

江蘇田灣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055 公里

浙江方家山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567 公里

浙江秦山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567 公里

浙江秦山核電廠二期、三期距台灣新北 566 公里

浙江三門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419 公里

福建寧德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227 公里

福建福清核電廠距台灣苗栗 158 公里

廣東嶺澳核電廠距台灣澎湖 490 公里

廣東嶺澳核電廠二期距台灣澎湖 490 公里

廣東大亞灣核能電廠距台灣澎湖 490 公里

廣東台山核電廠距台灣澎湖 667 公里

廣東陽江核電廠距台灣澎湖 741 公里

 

http://blog.roodo.com/gamy543/archives/15628863.html

 

 

老詼訝

從新北市貢寮區到雲林縣斗六市共277公里還算有段差距,但比起福建福清核電廠距台灣苗栗 158 公里算是小確幸,可是我還不能夠完全放心

人要走楣運時連喝水都會噎住

萬一哪天對岸的核廠發生核暴

一個風向把輻射塵全吹來台灣本島

轉瞬間生靈塗炭哀鴻遍野頓成鬼域

 

嚴待台灣核電廠倒不如多關切並呼籲中國當局更加重視監督核安問題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38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日本推低碳火力發電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本推低碳火力發電

20211128 工商時報 吳慧珍鍾志恆

 

日本推低碳火力發電圖╱路透

 

淘汰燃煤成全球趨勢,日本卻反其道而行,致力延長國內的火力發電廠壽命。不過日本的野心是在電廠燃料添加低碳的氨,藉此同時達到穩定供電及減碳的目的。

Japan is stepping up efforts to extend the lifespan of its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add low-carbon ammonia to its fuel mix, targeting both stable energy supply and lower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in one stroke.

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氣候峰會,多國紛紛做出棄煤承諾,偏偏少了用煤大國響應,日本就是其中之一。但為達成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也為了緩和逐步淘汰煤炭的壓力,日本這個全球第五大排碳國,力推以氨(ammonia)為火力發電廠燃料。

以氨脫碳挑戰大

氨是生產肥料及化學品的原料,日本主張火力發電廠以此為燃料促成脫碳化,然而在技術和成本上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不過日本抱持很高的期望,自信能以改變燃料組合的創新作法,降低火力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法也可供其他國家採用。

日本最大電力生產商JERA10月初拿中部愛知縣的碧南火力發電站作示範,在燃料中添加少量的氨。碧南火力發電站是全日本最大的燃煤發電廠。

照計畫,碧南火力發電站在兩個月內,每產生1GW(吉瓦)電力,要使用20%的氨,到了20253月,氨的用量達三萬至四萬噸。

該計畫成功的話,將開全球大型商業電廠的試驗先例。日本希望讓氨逐步取代燃煤,2050年前燃煤發電廠全面轉型為氨發電廠。

轉型為氨發電廠的好處是,電力公司可運用現有的電廠設備,無須大興土木更新設施,無論是生產、運送或儲存的技術都是現成的。

日本立下目標,2030年前氨燃料需求從目前的零,到每年消耗300萬噸。

JERA訂的目標更高,2035年前旗下火力發電廠的燃料組合,氨用量要占20%,到了2040年代開發出100%使用氨燃料的技術。

甫上任的首相岸田文雄同意加快推動其他環保措施,但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化燃料進口國,若不淘汰燃煤發電,對世界減碳沒有幫助而被外界批評短視。

北歐資產管理(Nordea Asset Management)丹麥投資部負責人佩德森(Eric Christian Pedersen)說,儘管岸田承諾向「氣候融資」(climate finance)直接增加資金,但日本不解決燃煤這個擺在眼前的重大問題就令人失望。

關燃煤電廠 無實質計畫

日本承諾向對抗氣候異常能力脆弱的國家提供數十億美元計資金,和支持在亞洲興建再生能源與燃燒更乾淨燃料等發電設施,減少日本的煤使用量目標和增加再生能源。

外界批評主要針對日本在解決氣候異常上的態度轉變。日本1990年代推動京都議定書來減少全球廢氣排放,但十年前福島核災後因許多核電廠被閒置,而不斷增加燃燒煤和其他石化燃料來發電。

日本經濟產業省去年表示在2030年底前,會加快關閉燃煤發電廠速度,後來設定最低發電效率標準,要求各電力公司呈交每年淘汰燃煤發電的最新進展。

路透報導,有電力公司高層透露,各電力公司正抵制和拖延這項計畫。因為燃煤電廠仍能運作和發電成本便宜。

調查顯示包括北陸電力和北海道電力等大部份電力公司,沒有做出逐步關閉燃煤電廠的實質計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7
台電核發處長說謊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能會前主委蔡春鴻:台電核發處長說謊

20211128 中國時報 李柏澔

 

原能會前主委蔡春鴻。(蔡春鴻提供/李柏澔台北傳真)

 

四大公投案將於1218日投票,第17案「重啟核四商轉發電」引發高度關注,台電核能發電處處長許永輝日前在公投說明會表示,核四因許多工程系統問題不應重啟,對此原能會前主委蔡春鴻表示,依法送原能會審查的試運轉測試報告一定有時任試運轉小組負責人的核四廠模擬中心主任許永輝簽名,且許曾在經濟部安檢監督小組的總結會議中代表台電報告,明確指出已完成試運轉測試,許在說明會的說法,不是違背專業就是說謊。

前原能會主委蔡春鴻表示,許永輝在電視說明會舉出核四試運轉測試碰到的一些問題,用以說明核四不安全不應重啟,然而2009年後,台電與美國奇異公司簽訂新合約,並進行管理階層改組後,已陸續改正,原能會要求台電送審的187份測試報告,至2015年封存前已有89份審查通過,但有部分測試台電遞件較晚、資料不全或未完成簽署經退回等因素,而未能審查完畢,外界以報告尚未全數被原能會審查通過而認定核四不安全,這是不正確的。

核四終期評估 由原能會審畢

蔡春鴻解釋,試運轉測試(系統功能測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測試結果必須符合廠商設計的功能,送到原能會的187份測試報告都符合設計要求;而且核四終期安全評估報告已經在原能會審查完畢,已確認安全系統設計的功能符合安全規範。「核電廠的安全規範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核電廠按照安全規範設計、施工、測試,並在原能會嚴格的管制監督下運轉與維護,則安全性就不會打折。」

此外,核電廠每10年要向原能會提出整體安全評估報告,延役或除役申請還必須在運轉執照屆期前提出申請,還真沒看過有哪個其他的工業設施管制有核電廠那麼嚴格。

簽名同意報告 安檢小組確認

蔡春鴻說,當時送件原能會審查的每份試運轉測試報告許永輝都有簽名,意謂著他同意測試報告沒有問題,同時這些報告又經過經濟部安檢小組與外部專家組成的安檢監督小組確認沒有問題,那麼他在這次意見發表會舉出試運轉測試報告內容有問題的發言,要不是違背專業倫理,就是他為配合政府反核四重啟的政策而說謊。

 

 

《時評》

黑白郎君許永輝

20211127 言論 主筆室

 

台電核能處長許永輝。(取自中時新聞網直播)

 

台電核能發電處長許永輝在公投意見會直指核四不安全,不應重啟。曾任試運轉測試組長、簽名確認1號機通過試運轉的他,如今改口核四百病叢生,若所言為真,形同控訴歷經3任總統、耗費近3000億的核四是世紀弊案。面對幾可視為自白的陳述,檢調卻是噤聲無為,這是司法權的怠惰,更是司法權的沉淪。

蔡政府面對4大公投,不惜以公共信任破產為代價,只求避免執政提前跛腳。為了贏,府院黨祭出的宣傳手段,已到了真偽不分、群魔亂舞境界,其中又以反核四最為瘋狂。

現任台電核發處長許永輝,2013年是核四模擬中心主任兼試運轉測試組組長。當時,核四1號機興建完成進入試運轉測試,他提出「系統功能試驗報告」,並簽名蓋章,也在記者會向全國報告成果。

結果,今年1118日公投意見會,許永輝卻化身「反重啟核四」發言人,控訴核四施工建築規格不相容、私自降低安全系統抗輻射標準、消防安檢不合格、蝶形閥焊接不符標準、圍阻體未達設計要求,林林總總提出8大理由,定調核四不安全。

如果「今天的許永輝」講的是真話,那麼,「過去的許永輝」在試運轉測試報告寫下的文字與簽名,不就是虛假偽造?若核四真是爛到根,為何他當初選擇對專業沉默、對廠商放水?這恐怕不只是個人有瀆職、圖利之嫌,當政府耗費近3000億蓋出的國家基礎建設,結果卻是一座「不能用的電廠」,這當然是動搖國本的世紀弊案。

然而,當許永輝在公投會對核四做出近乎「自白」的指控後,檢調卻是裝聾作啞迄今,這到底是司法的怠惰,還是司法與政治沆瀣一氣的沉淪?政府可以不要核四,但不該欺騙民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6
台灣核四有「聰明設備」是日本沒有的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若大地震

前核四廠長爆

台灣核四有「聰明設備」是日本沒有的

20211125 中時新聞網 黃麗蓉

 

圖為電廠全貌。(本報資料照片)

《盧秀芳辣晚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YKsLzlIess&feature=emb_imp_woyt

 

重啟核四等4大公投將於下月投票,外界質疑核四位於斷層帶上,一旦核電廠出事,周圍80公里都是災區,而且也可能釀成類似福島核災事故。前核四廠長王伯輝在中天新聞表示,台灣人很聰明,電廠在177米高的地方,設有一個「生水池」,只要打開開關,水就會因重力關係自動流下來,把原子爐充滿,就不會有事了。而現這「生水池」,只有台灣有,日本沒有。

王伯輝25日在中天新聞《盧秀芳辣晚報》表示,核四爐心距離海邊有800公尺,這部分跟福島不一樣,我們設計的比女川核電廠好。女川核電廠可以在那麼大的地震跟海嘯生存下來,我們比它好,為什麼不能生存呢?核四鐵塔也都是最新的設計,而福島鐵塔都是40年前的設計,一旦地震的時候,福島鐵塔沒有辦法送電。而女川核電廠是比較新的設計,鐵塔裡面還有一條可以送電,我們的核四鐵塔則比女川核電廠耐震度更高。

主持人盧秀芳問到,若是來個比921更大的地震,兩部發電機組都沒電了,爐心高溫熔毀,台灣就完蛋了,是嗎?王伯輝表示,台灣人很聰明,在電廠177米高的地方,有一個「生水池」,只要打開開關,水就會因重力關係自己下流來,可以沖到兩個原子爐裡面45次,把它水充滿後,就不會有事了。這「生水池」,只有台灣有,日本沒有。

台大癌醫副院長王明鉅補充表示,這個概念是從台灣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有水塔,衍生而來。「生水池」根本不用電,是靠機械式,利用強固抗震的水泥興建的隧道,只要把門打開,就可直接往下沖了。

主持人問說,如果水溝被震壞了,怎麼辦?王伯輝表示,當時還設計有一條耐震的明管,但因封存,所以還沒蓋。若是明管也被震壞了,每隔50米,就放一個消防水管,然後把它連接起來。

核四的生水池裝大約4.8萬噸的水,因位於相對高的位置,萬一發生緊急事故,能夠確保水利用重力直接灌入爐心, 就算停電,也沒有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5
政府應告訴人民 減碳是要付錢的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政府應告訴人民 減碳是要付錢的

20211110 言論 朱雲鵬(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電費(圖/shutterstock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目前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舉行,理論上應為全球減碳訂出未來具體行動方針,但包含《經濟學人》雜誌在內,對於本次峰會是否會有具體結論,都不看好。瑞典環保少女桑伯格等人已經在該地發起遊行活動,宣稱這次的大會又和過去一樣,將只是一場口水秀。

真正已經端出具體措施的是歐盟,要在2026年課徵邊境碳稅,而且在實施的前兩年開始準備措施,包含被指定行業在出口到歐盟時,要就排碳量進行申報。歐盟如此做的主因是來自該地廠商的要求:這些廠商認為,他們依歐盟規定要繳納碳費,但別的國家如果不需支付碳費就出口到歐洲,對於他們不公平。歐盟的決定可能會有連鎖效果。其他國家出口到歐盟,如果自己不課碳費,歐盟就要幫你課,這會誘使其他國家也課碳稅。

全球溫室氣體減量是全球共識,在公司治理方面,則是俗稱ESG的一環,目前有很多團體在協助推動中;例如不少銀行推出永續連動貸款,也就是向銀行申請貸款者如果能滿足一套減碳改善標準,利率可以優惠。在會計報表方面,愈來愈多的企業被要求要揭露碳排放量,包含生產、能源使用,甚至員工通勤的排放量。

不可諱言的是,不管ESG多麼熱鬧,最後真正會產生經濟效果的應該還是碳費。目前歐盟碳費每噸70美元,韓國的定價大約是16美元。台灣的排碳量在全球位居21,也不算小,如果全面課徵碳費,當然會對廠商形成衝擊。問題來了,最後是誰付錢呢?

以美國為例,在二次石油危機之前,美國的經濟曾經歷過所謂「黃金時代」:人口增加以及薪資依照生產力上升,使得消費穩定上升;企業願意投資,因為他們知道生產的東西一定賣得出去;這就構成了良性循環,投資、生產力、薪資和消費同步增加,勞動和資本的分配比率大致不變,達到「共存共榮」。

石油危機一來,打破了這個局面。進口油價上漲,一定要有人付錢。企業家不願意付錢,他們提高產品售價來反映原物料漲價,使得物價上漲;工人不願意實質薪水降低,就要求廠商提高薪水。廠商可能迫於罷工或是其他壓力不得不提高薪水,但不願意吸收這個成本,又調高物價,這樣一來工人就再度要求提高薪資,最後演變成工資與物價比賽上漲,進入「停滯性通貨膨脹」,也就是經濟發展停滯、通貨膨脹不斷。

減碳的衝擊不會小於能源危機,只不過它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慢慢成型。當然我們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有了這個衝擊,有了碳稅,企業和消費者就有巨大的動機來節能減碳。而這個努力一旦開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比如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世界著名廠商3M,當年為了適應該州嚴格的污染排放要求,重新檢視生產過程,設計新生產線;歷經這段過程以後,這間公司發現它的生產成本居然比原本更低,所以後來有學者把這整個過程寫成一本書,叫做《污染防治划算》(Pollution Prevention Pays)。

在減碳的過程中,這樣的事情當然可能發生,我們也希望它會發生。但反過來說,誰敢篤定這會在每個產業都發生?如果沒有普遍發生,那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最後一定要有人付減碳帳單,問題是誰付?依照過去的經驗,最後負擔的應該還是一般百姓,也就是消費者。有可能政府會負擔一些,但政府的錢還是來自納稅人,所以終究還是一般人民負擔。

這就是美國前商務部長薩默斯所說的「氣候型通貨膨脹」。基本上政府有責任告訴人民,減碳是要付錢的。如果一味逃避,在民粹壓力下甚至連電價都不敢漲,那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年拖過一年,一直拖到最後一天;難怪台灣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居全球倒數第五。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果將很可怕。拖到最後一天的漲價會是突然而且大幅,消費者吃不消,而且在那天來到之前,企業沒有足夠的動機來從事新產品的開發或新製程的設計,最後會讓台灣在全球減碳運動中變成眾矢之的,那才是人民和企業的悲劇。

 

 

歐盟課碳關稅 衝擊我245億元出口

中時新聞網20211005 李柏澔/台北報導

 

歐盟於今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草案,預計2023年起對進口的高耗能產業課徵碳關稅。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右)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指出,台灣是外貿導向國家,在歐盟的碳關稅下,我國約有245億元新

因應歐盟今年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6年將對進口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經濟部指出,管制項目248項中,我國輸歐有212項,以鋼鐵製品為主,估計受衝擊金額約新台幣245億元,因應CBAM,經濟部提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將納碳費機制,對外界提出每公噸至少徵收300元,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坦言,對產業壓力會很大。

氣候法 10月預告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擬修改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對國家長期減量目標、提升氣候治理、推動碳定價、強化氣候變遷調適等,都將納入修正,環保署表示,預計10月會預告及意見徵詢。

經濟部昨在立法院報告指出,目前國際海關六碼貨品共有12287項,歐盟CBAM初期適用水泥、鋼鐵、鋁業、肥料及發電業等5大行業別部分產品,管制項248項中,我國輸歐有212項,預期受波及金額高達245億,占出口歐盟比率3.6%,其中以鋼鐵製品受衝擊最大。

先前傳出環保署徵收每噸碳費100元,遭環團痛批不痛不癢,認為至少要300元。國民黨立委林奕華問到,環團主張每公噸碳費至少徵收300元、700元甚至1000元碳費是否過高?

曾文生坦言,300元對現階段產業會造成不小的負擔,衝擊產業競爭力,但碳費徵收標準會參考相近的競爭國家,如韓國。

碳費徵收 參考競爭國

環保署長張子敬表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資料,以2005年為基期,近14年來我國碳排年平均成長率約為0.1%,優於中國大陸的4.4%、韓國及新加坡的1.8%等鄰近亞洲國家。

經濟部表示,台灣會與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俄羅斯等WTO會員合作,持續關切與發聲,在WTO關切歐盟CBAM內容是否符合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基本規範,及可能衍生的非關稅貿易障礙;並籲請歐盟制定政策應衡量貿易衝擊效果、諮商與決策程序透明化,以符合WTO規範。

 

 

美日若徵碳關稅 可能重創台灣

20210506 旺報 葉文義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表示,歐盟碳關稅下,台灣可能增加的出口成本,以出口歐盟數量為基礎(7%),在還沒考量產品碳含量下,粗估約40億台幣。目前美國與日本皆發表聲明,考慮碳邊境調整措施,如未來美國與日本皆納入相關措施,則以我國出口量(美國15%、日本7%),對我國經濟將產生明顯且嚴重衝擊。

當然還要關注的是,目前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碳排放交易價格不斷增加,恐將陸續增加可能出口成本,也將是另一個須嚴密觀察的市場發展。

據了解,目前歐盟的碳價格已經是疫情前的兩倍,每噸約4748歐元,德國貝倫貝格銀行(Berenberg Bank)在一份報告中預計,到今年底,歐盟碳價格將可能達到三位數。

溫麗琪表示,企業未來應追蹤項目包含:出口量、產品碳含量以及碳定價(各國碳稅或ETS碳市場價格)等即時資訊,其為未來重要因應決策基礎。

碳排放交易制度已經是國際重要趨勢,中國、日本、韓國皆在此制度上有明顯的建置工作基礎。溫麗琪表示,台灣在設計碳排放交易機制可以去參考中日韓經驗,有助於掌握國內產業界實際的碳需求、碳價格,甚至碳的管理等工作,對於我國因應國際碳制度的管理來說,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3
護藻礁和重啟核四的最大利益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時論廣場》

護藻礁和重啟核四的最大利益

20211101 言論 林祖嘉(政大經濟系兼任教授)

 

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潘忠正於臉書表示,近日到大潭藻礁保護區看到中低潮位的礁體表面完全被汙泥覆蓋,小動物因此失去家園,他痛斥保育單位嚴重失職。(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在「刪Q」罷免案通過之後,國民黨和民間團體開始推動將在1218日進行的4大公投,包括「護藻礁」、「重啟核四」、「公投綁大選」和「反萊豬」。其中前兩者是由公民團體提出,而後兩者是由國民黨提案的。由現在的民調來看,「護藻礁」、「公投綁大選」和「反萊豬」的民調支持度都很高,過關的機會非常大;而「重啟核四」的支持度也略高於反對比例,也有可能過關。

4項公投的內容都是目前執政黨的重要政策,因此民進黨政府啟動全面的說明會,希望這4大公投不要過關;甚至還拿出「抗中保台」的說法,來鼓動國人不要支持4項公投。其實這4項公投都是國內事務,與兩岸沒有任何關係,執政當局要做的事情應該是努力提出證據或是修改政策,來取得民眾對於公投的支持;否則,以現在國內民主的成熟度,和國人對於政策的自主性和自身生活的關心程度來看,執政當局想要阻止這4項公投過關,並不容易。

公投案中的「護藻礁」和「重啟核四」是由兩個獨立的民間團體自行推動成案的,雖然這兩個議題看起來似乎是獨立的議題,但背後都與政府的能源政策有關,也就是所謂的「2025非核家園」的上位政策,才是造成這兩項公投成案的最基本原因。

2018年國人投票通過「以核養綠」公投,結果民進黨政府只把《電業法》第95條中的關於2025非核家園時程的條文刪除,但他們同時又說,「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不變。當時推動「以核養綠」公投主要是希望政府能夠推動「以核養綠、穩健減核」的政策。也就是說,綠能是大家未來所希望的,但是綠能的推動與興建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能源結構調整過程中,國人希望政府仍然能夠提供穩定而合理價格的能源供應,不要讓人民或企業負擔過多的調整成本。

依民進黨政府「2025 非核家園」的規畫,在2025年時要把能源配比調整到「天然氣發電50%,煤碳30%,綠能20%」。也就是說,到2025年時,所有的核能就要完全中止。相信大家都會同意,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能源配比,尤其是在未來5年之內就要達成,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至於「護藻礁」,最主要的問題是在大潭的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場址上有大片珍貴的藻礁,早年決定「三接」在大潭設址時並沒有發現藻礁的存在,現在既然發現,就應該考慮三接是否換址的問題。但經濟部的說法是,三接很急迫,如果現在不立即興建,到時候天然氣發電就會不夠用。也就是為了達到「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所以三接才有立刻興建的急迫性,因為如果到時核電停了,而火力發電接不上來,台灣就會出現缺電危機。說穿了,政府堅持三接要蓋在大潭,也是為了要符合「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

反過來說,如果核四可以啟動,短期內就不會出現供電不足的問題,那麼是不是三接就可以考慮換址呢?所以,「護藻礁」和「重啟核四」其實是可以一併考慮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如果可以重啟核四,就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做能源結構的調整,而其中調整所需的成本也就會比較低,這也就是所謂「以核養綠、穩健減核」的基本精神。

另外,根據前核四廠廠長王伯輝的說法,如果重啟核四的話,大約在23年內就可以商轉,所以重啟核四當然是可能的。而且,核能發電不會產生PM2.5,也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有不少人把核能當成綠能的一部分。相反地,如果用煤碳發電,會有嚴重的空氣汙染與碳排放的問題,而天然氣略為乾淨,但仍然會有碳排放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在關心「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如果到時候,台灣火力發電還是占8成的話,要如何去滿足淨零碳排的目標?

總而言之,不論是「護藻礁」或是「重啟核四」,都是重要的政策問題,我們應該在「穩定供電」與「合理電價」的基本要求下,去找到一個成本最低的政策,這其中包括經濟成本與環境成本,這樣才能符合國人的最大利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2
減碳八成靠石化燃料?請鬼拿藥單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時論廣場》

減碳八成靠石化燃料?請鬼拿藥單

20210725 言論 陳長文(律師、法學教授)

 

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台電提供/盧金足台中傳真)

 

15年前(2006年),一張《時代》雜誌的封面照,筆者永生難忘。一隻無助、消瘦的北極熊站在融冰上,斗大的標題be worried be very worried告誡世人「氣候變遷正以令人震驚的步伐破壞地球」(Climate change is already damaging the planet at an alarming pace)。近日西歐、鄭州世紀大雨肆虐成重災,即為明證。只有一個地球,為了下一代,吾人萬萬不可扮演逆轉氣候暖化的慢郎中。

年初,疫情極為嚴峻之時,比爾蓋茲説:「氣候變遷比新冠病毒致命五倍!」拜登在4月召開氣候峰會,邀集大國領袖共商解方;美國承諾2030減碳50%2050淨零(net-zero)排放。大陸習總書記宣示2030前碳排達峰、2060碳中和。日本承諾2030減排46%2050淨零。顯見,世界主要國家正窮盡洪荒之力,搶救「唯一的地球」。

中華民國在台灣,經濟發展逾70年有成,但對全球的「碳危害」(carbon hazard)也相對可觀。作為人口占比不到千分之3的台灣,碳排竟達全球1%!尚不包括90年代迄今台商赴陸及海外投資,「以鄰為壑」的「碳危害」部分。亦即,我們這一代人欠了地球巨額債務,卻讓下一代成為氣候反撲的代罪羔羊,於心何忍?

遺憾的是,蔡總統罔顧下一代幸福,選擇加重暖化的「2025能源轉型政策(天然氣5:煤3:再生2,石化燃料占8成)」,對淨零「渾然不知不覺」的態度,令人毛骨悚然!筆者呼籲任期不到3年的蔡總統,心存子孫福祉,我國能源政策應改弦更張;具體建議如下:

一、 能源8成靠石化燃料,請鬼拿藥單?

歐盟碳稅即將上路,我國能源政策卻停在5年前,蔡總統上任時「奢侈」的非核家園目標,用高達80%的石化燃料(天然氣50%、煤30%、再生(即綠能)20%)當作能源轉型?政府竟謊稱「天然氣為潔淨能源,碳排僅燃煤的一半」,公然無視「碳排減半不等於淨零」的事實;早在3年前美國太空總署已告誡「天然氣不僅不是『乾淨能源』,『盡情使用』將加速全球暖化!」,蔡政府卻隱瞞「天然氣」是主要溫室氣體(甲烷)的警告。

發展綠能的確重要,囿於台灣條件限制,發展綠能有其局限。倘將乾淨能源孤注一擲在摸索中的綠能,盲目捨棄「無碳」的核能,未免是「請鬼拿藥單」的失能。此外,蔡政府「減煤加氣」、換湯不換藥(高達80%石化燃料)的做法不僅扼殺我產業在全球淨零碳排法制下之競爭力,台灣要實踐淨零承諾更是天方夜譚!

二、 盲撐「非核家園」,蔡政府不見棺材不掉淚!

當今核能高安全性,早已不是民進黨在野當年及311福島事故時可以比擬。《經濟學人》指出,「核能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武器!」然而,蔡政府卻拒絕認錯並放棄那張阻礙台灣淨零排放的「非核家園」神主牌。即便人民已用公投(直接民意)在2018年表達「拒絕核四除役」(亦即,支持以核養綠),蔡政府仍故意裝睡,意圖藉執政優勢,在任期內違法廢核!

其實,「以核養綠」是有核能國的優勢。311災難永難忘記,日本卻毅然布局核綠共存,預定2030年以「核能」和「再生能源」之「脫碳化電源」占比60%為目標,即核電20%、再生40%、石化燃料40%。法國因核能占比高達75%,提供綠能從容發展的條件。我國有核電優良基礎,自應選擇核綠共存做法,淨零(或碳中和)才不致空談,又可維持產業的競爭力。

三、 刻期淨零無方,蔡政府將是千古罪人!

地球暖化火燒屁股,行政院應責成經濟部、交通部等部會,刻期提出落實總統承諾2050淨零排放的具體方案,以凝聚產業及全民共識;發展綠能(包括積極發展地熱)、增加核能都是重點選項,以加速淘汰「石化燃料」。總之,當綠能仍在蹣跚學步,核能配比沒有退席的奢侈空間!

「淨零石化燃料」攸關人類能否救亡圖存,是各國政府和人民不能迴避的挑戰。台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倘為政者心無下一代,今後每次選舉必招選民唾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1
面目全非的家園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時論廣場》

面目全非的家園

20210531 言論 彭蕙仙

 

中選會27日公告「珍愛藻礁」等4公投案,將於1218日舉行公民投票。(本報資料照片)

 

5月的2次大停電,嚇壞了大家。在還沒有妥善規畫好核電替代方案之下,蔡政府堅持執行2025非核家園政策的結果,就是台灣供電時時走在綱索上,進入夏天後情況將更是緊繃。高層一句命令,台電供電夙夜匪懈,簡直是拿命來拚,苦啊!

缺電、停電影響民生與產業,綠委和側翼倒是厲害,趁此機會趕快進行反公投攻勢,告訴民眾,看到了沒有?電力這麼緊張,反三接的環團還在那裡亂什麼!言下之意,828一定不可以讓珍愛藻礁公投過關。不過,蔡英文之前不是一再保證台灣並不缺電,為什麼三接就是急著非蓋不可呢?多點時間尋求更理想的替代方案不行嗎?

三接喚醒了民眾對千年藻礁的關心,然而,蔡政府的電力政策對台灣環境的傷害,遠遠超過藻礁所遭遇的不幸。眾所皆知,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是綠電占20%、煤電30%、氣電50%。但是蔡英文執政5年來綠電只成長了0.6個百分點,2020年的綠電發電比只有5.4%,距離目標值20%還差得遠,沒有多少人相信4年後的2025年能夠達標。

然而,就這不過5%多一點的綠電,已經把台灣整得七葷八素,反風電、反光電、反漁電共生的民間團體不知抗爭多少回了,假種田真種電、假養殖真賣電的綠電設施掠奪農地資源的亂象叢生,農委會和經濟部因管理不力,2017年遭到監察院的糾正,但近4年下來,問題仍不見解決,鄉間水田到處種電,農事反而成了配角,甚至是虛應故事。

為了加速漁電開發,漁業署釋出1萬公頃土地做「漁電共生專區」,面積占了全國養殖用地的14;此外,漁電專區的門檻,也由25公頃下修至10公頃,如此一來,土地開發將變得零碎化,失去區位集中的優勢;而太陽能板及相關設施造成生態惡化,作物和漁產品質因而變差;因為種電引發的「圈地效應」,使得不同利益方彼此間心結日深,也破壞了地方的和諧。

同樣值得憂慮的是,在蔡政府全民瘋種電的政策引導下,農業用地遭到移轉甚至掠奪,勢必對糧食自給率本來就不足的台灣,造成進一步的衝擊。

另一個同樣在地方引發強烈抗爭的是風電。2017年起,雲林陸續架起了97座陸域風機,且已全部環評闖關成功,因為其中有6成獲環保署「免環評」同意。這樣的環評當然令在地民眾不安。

居民認為,陸域風力發電的低頻噪音對其健康與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事實上,醫學文獻已證實噪音會讓人體產生壓力荷爾蒙,是高血壓、動脈硬化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因子。離岸風機則可能改變水文、水質、底質、地形及地貌,影響海洋生物的生理、生態或行為,漁民擔心最終會殃及漁業資源。

台灣確實有發展風電的條件,但是別忘了,歐洲是花了20年才打造出妥善的離岸風電產業,蔡政府要在短時間內以綠電取代核電,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517大停電後,核三1號機迅速併聯,證明蔡政府要解缺電之危,還是少不了核電。看來,2025年能否真正做到非核還有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各種急就章的綠電大折騰,台南沿海的魚塭、嘉義的農田、雲林的養雞場、桃園的埤塘,到處架設起太陽能板,台西處處是風機,候鳥不來了、白海豚轉彎了。國在山河破,家園恐將面目全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90
從德州冰風暴啟示看國際電業發展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從德州冰風暴啟示看國際電業發展

20210314 工商時報 劉志文、李偉仁、黃雅琪

(作者為工研院電網策略室主任劉志文、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電機系教授李偉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黃雅琪)

 

美國德州2月遇到百年難見的冰風暴,造成全州大規模斷電,超過700萬人無電可用,凸顯出極端氣候下風險管理與強化電力基礎建設韌性的重要性圖/美聯社、路透

 

美國德州2月中遇到百年難見的冰風暴,造成全州大規模斷電,超過700萬人無電可用,至少48人因此喪命。德州災情的發生,凸顯出極端氣候下風險管理與強化電力基礎建設韌性的重要性,台灣應從中吸取經驗,防範未然。同時,為了減緩溫室效應所造成極端氣候災情,台灣亦須積極邁向綠能減碳、落實能源轉型,並適時借鏡國外的經驗,藉由推動公民電廠、有效管理分散式能源、運用虛擬電廠等電力管理的做法,進而維持電力系統供需平衡、穩定度與安全。

獨立電網 非德州斷電主因

10年前,德州就曾經因冰風暴發生而小規模斷電,但今年2月的破紀錄低溫、達到零下18度的酷寒,讓外界將德州冰風暴所造成電力癱瘓,歸咎為德州再生能源占比高,以及獨立電網系統的設計;甚至拿德州的例子比擬台灣,認為積極發展再生能源與獨立電網設計的台灣,也會遭遇此一威脅。

實際上,再生能源與獨立電網系統,皆非德州斷電主因,德州風力發電占比僅24%左右,而獨立電網也非問題的癥結,最早在1998年布希擔任德州州長時,就曾做過德州電網其他電網連接的相關研究發現,要連上大電網至少需新建6條電力線路,工程浩大,且一旦成功連上,德州反而會成為能源輸出大州,而非其他州來支援德州。冰風暴發生初期,的確曾有來自其他州電力支援,但後來就完全歸零,因為鄰近的其他州也都處於低溫,難以提供支援。

這次德州大斷電,實際是遭逢極端氣候百年來的低溫,才造成基礎建設韌性不足以及風險管理無法及時因應所致,因為德州電業相關單位與工程人員並沒有預估到如此大規模冰風暴發生的可能性,因此缺乏管道冰堵的監控措施、除冰設備等事前準備,導致有些用戶斷電時間長達60小時。根據Fox Business預估,經濟損失恐達180億美元。

強化基礎建設 抗極端氣候

儘管對於身處亞熱帶的台灣,出現類似德州冰風暴的機率不高,但台灣同樣面臨極端環境的挑戰,如地震、颱風等都會對電力系統造成衝擊,像是2015年的蘇迪勒颱風,就造成全台超過400萬戶大停電。

台灣可吸取德州的經驗,事先做好風險管理並強化電力基礎建設韌性。在風險管理上,可透過大數據分析,歸納天災發生機率與嚴重程度,進行相對應的電力設備投資,像是快速反應的發電機組與儲能設備,以因應突發狀況,並明確訂出風險控制的標準作業流程(SOP),當天災造成斷電時,可以立即反應縮短斷電時間,同時可利用例行發電機組歲修時,根據機組健康程度,滾動式檢討機組大更新的必要性。

台灣除了透過風險管理與強化電力基礎建設韌性,以因應未來天災外,身為地球村的一分子,亦須在減緩溫室效應上下更多工夫,落實能源轉型政策,並進行務實的電力管理,才能有效維持電力系統供需平衡、穩定度與安全,其中公民電廠、分散式能源資源、虛擬電廠等都是值得台灣借鏡的作法。

借鏡歐洲 鼓勵公民電廠

根據經濟部訂定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所述,所謂公民電廠就是以公民為主體,自主性設立相關組織,透過集體出資、付出勞力、物資或資源等方式,取得一定所有權或股權,並參與電廠營運。公民電廠營運型態可以是由民眾、地方政府或廠商發起,但不管哪種型態,都必須有民眾參與出資,且售電收益需與參與者共享,或回饋公共、公益服務用途,政府也會利用保證收購用電等獎勵措施,鼓勵公民電廠規模化、普及化。公民電廠主要依賴太陽能、風力等綠能,不但幫助社區獲取額外收益,也能提升國家再生能源占比,達到能源轉型。

簡單來說,「公民電廠」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讓再生能源發電不只是政府、企業專屬,而是一種全民運動,一般社區、團體不但能透過售電改善生活,還可讓民眾為綠色地球盡份心力。

目前公民電廠在歐洲、美國等先進國家都已經蔚為風潮,尤其在歐洲更是盛行,以德國案例來說,政府透過再生能源法(EEG)明定,保證以優惠價格收購民眾所生產的綠電,帶動多樣態的公民電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位在德國南方的小鎮維爾德波爾茨里德(Wildpoldsried),以畜牧業維生的鎮民生活並不富裕,因此鎮民們決定集資成立公民電廠,安裝太陽能板、風機及生質能源,綠能發電量超過全鎮所需的6.8倍,穩定的售電收入挹注於小鎮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分散式能源 降低供電風險

另外,在電力管理上也需導入風險分散的概念,目前國際能源趨勢已漸漸從集中式的電廠走向分散式能源資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DER),例如公民電廠、太陽能(PhotovoltaicPV)、儲能系統、需量反應、電動車充放電等資源。其中,DER具有分散風險特性,除可降低急遽氣候變遷對電網的影響,還具備易尋覓電源設置地點、延緩增設輸配電設備與變電所、避免電力傳輸損失等社會經濟效益。

發展虛擬電廠 台灣有潛力

除了上述兩項電力管理作法外,虛擬電廠技術(Virtual Power PlantVPP),最大的特色是有具備如傳統電廠的穩定發電效能,在國際間也蔚為風潮。以德國為例,德國企業Next Kraftwerke已成功運用VPP技術整合約10000DER資源,擁有8.4GW發電容量(相當於3座核四電廠容量),參與德國電力市場。

借鏡國際的經驗,相對在台灣亦有發展虛擬電廠的潛力,一方面由於台灣有豐沛再生能源資源,再加上台灣有厚實網路資通訊技術,另方面台灣電力市場也正逐步開啟,可讓更多民間資源可參與電力市場,例如台電備轉容量輔助服務市場與備用容量市場,都於今年起陸續啟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89
德州大停電的真相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德州大停電的真相

20210307 工商時報 林國賓

 

德州大停電的真相 圖╱美聯社

 

2月中嚴寒氣候突襲美國西南部,德州爆發大規模停電,大約400萬戶人家在天寒地凍下無電可用,民眾多人死傷。專家認為,原因出在該州獨立的電網系統與危機處理慢半拍。

Why a predictable cold snap crippled the Texas power grid.

215日一早,由於氣溫驟降,德州人一窩蜂打開電暖器,電力需求因此爆表,進而為該州電網引發災難性的連鎖反應。該州北部潘漢德(Panhandle)的風機全面停擺;由於管線與零件結凍,切斷燃料的供應,天然氣廠被迫關廠;一段未絕緣管線堵住不通,南德州的一座核子反應爐急停。停電問題迅速在全德州擴散,造成數百萬民眾在家中受凍好幾天,且造成致命災情。

原本情況有可能更糟。該州的電網營運商執行長指出,15日當天破曉前,差一點就要全面大停電,其2,600萬客戶將陷入無電可用的危機。當營運商喪失啟動分區輪流停電的管理危機能力,就會引爆全面大停電,在這種情況下,若要完全恢復供電可能需要數周甚至或數月的時間。

電力危機是可預防的

能源分析師、交易員與經濟學家指出,德州當天雖然創下一個多世紀以來最低溫紀錄,不過由於2011年也曾爆發類似的狀況,此次前所未見的電力危機也不是完全無法預料。

儘管如此,德州的發電業者卻未能對其系統進行充分的冬季禦寒措施,而該州的電網營運商在危機爆發前低估了備用電力容量的需求,之後危機處理又太慢,未能告知電力業者進行分區輪流停電,來防止電網崩潰。

其實之前就已出現大停電狀況的初期警訊。舉例來說,據該州主要電網營運商德州電力可靠委員會(ERCOT)披露的資料,大停電危機爆發的前兩天,電網突然驟減539兆瓦(MW)的電力,這相當於足夠提供近108,000戶家庭的用電。

這場危機又剛好暴露該州電力系統獨有的缺失。德州是美國唯一具有獨立電網的州。這使該州可以避開聯邦的監管,但也嚴重限制了該州從其他電網緊急調用電力的能力。ERCOT營運的還是美國唯一沒有容量市場的主要電網。

德州獨立電網 全美唯一

20112月因寒凍造成300多萬客戶沒電可用後,聯邦主管機關建議ERCOT和夏季用電高峰時期一樣,為冬季的氣候狀況預做準備。主管機關還指出,儘管ERCOT提報的備載容量帳面上看起來不錯,但並未考量到許多發電機組可能因天氣寒冷停擺的問題。

聯邦能源監管委員會暨北美電力可靠公司在調查該州2011年的停電事故後總結表示,「美國西南部於198319892003200620082010年都有出現嚴寒氣候的前例,大量發電機故障導致ERCOT不堪負荷,最終備載容量降至低於安全水位。」

ERCOT公司女發言人索普科(Leslie Sopko)並未就造成電力危機的原因多加說明,僅表示電網經營高層計畫重新評估未來預測的可能變因。

卡內基美隆大學電力工業研究中心共同主任艾普特(Jay Apt)也認為,此次的凍寒情況應該很容易提前掌握。他說,「當我看到有人說這是一場黑天鵝事件時,我不禁懷疑會這樣說的人要不已經在這一行待了太久,以至於得了失憶症,不然就是剛踏入這一行。大家要明白的一點是,這種天氣狀況其實相當常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9287
必須被認識的太陽能板「陰暗面」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必須被認識的太陽能板「陰暗面」

20211004 中時新聞網 江飛宇

 

太陽能板「看天吃飯」,天災的風險當然很高,受損的太陽能板並不是好回收的物品,無法有效回收就成了麻煩的垃圾。(/路透社)

 

為了阻止全球暖化,各國逐步進行能源轉型,希望以清潔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在製定新能源策略時,太陽能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因為「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環境友善,沒有碳排」這些是最常聽到的優點。然而這些吹捧往往掩蓋了太陽能的問題,在製作太陽能電池板的過程中,有「陰暗」的一面,包括過於耗能、污染,以及不易回收。這篇分析是個善意的提醒,並不是建議要放棄太陽能電池板,而是應該更誠實的面對這些缺點。

有趣的工程(Interesting Engineering)報導,根據2018年加拿大自由報(Canada Free Press)一篇關於太陽能電池板的環境衝擊分析,指出太陽能電池板在其整個運作生命週期內,每單位發電產生的有毒廢物,比核電廠多 300 倍。

如果我們以2016年的科技為基準,把全世界所有的太陽電池板,和所有核電廠在接下來的25年中,發電後產生的廢料堆在一座足球場上,那麼全球核廢料會塔積成比薩斜塔的高度,聽起來很多是嗎?太陽能電池板的廢料會堆成兩座聖母峰的高度。

當然,兩者產生的廢料性質有很大不同,但是光從數量來看,太陽能的廢料絕對不容忽視。目前,多數國家並沒有妥適的太陽能電池回收產業,這使得壞舊的太陽能電池板最可能是被塞進垃圾填埋場裡,「眼不見為淨」做為結局。

為何會如此?這要先提到太陽能電池板的製程,就來瞭解太陽能電池從搖籃到墳墓的整個生命週期吧!

太陽能發電的原理來自光電效應,這又牽涉到半導體,矽就是最豐富的半導體材料之一。在大多數情況下,矽的原始來源是是一種稱為石英的礦物,它是二氧化矽結晶。二氧化矽在地殼裡佔了3成,可說取用不盡,它1也是玻璃的主材料。

第一步就是採矽礦,這會使從業人員帶來健康和安全問題。在礦場,一種稱為矽肺病的職工傷害一直困擾行業,這一點只能用防護口罩來扼止。

當然,在工業時代,所有原材料都源於採礦,這個問題並非太陽能電池板生產所獨有,只是我們要記住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在二氧化矽被提取出來後,需要精煉成更純淨的形式,才能應用在半導體工業上,這種稱為冶金級矽晶,是要用到巨大的熔爐,既然是熔爐,也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來運作,不管是燃燒化石燃料的傳統熔爐,或是利用高能電力的電弧爐,都是極大的耗能。也就是說,假如太陽能板在將來服役之後,生產出的電力沒有比製造時期的耗能更多,那麼這片太陽能板仍然不夠環保。

這聽起來嚴苛,但這是個很公平的標準,稱為「碳強度值」,或者是「生產碳足跡」。

另外,冶金級矽的生產過程,本身也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如二氧化硫、一氧化二氮,當然還有二氧化碳。雖然排放量相對較低,但大規模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會產生大量這些氣體,而這些氣體會造成酸雨這類的污染。

但是,這還只是鑄造新面板過程的開始。這種冶金級矽還需要進一步加工。冶金級矽還與鹽酸結合形成三氯矽烷,這是半導體工業中「超純矽」的前半段。 我們要製造出多晶矽,但同時會有四氯化矽的副產品,而四氯化矽是一種劇毒。

對於更謹慎的製造商來說,可以對四氫化矽再次加工還原成矽,但加工意味著更多的成本,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它是被當成廢料而排放。如果四氯化矽與水接觸,會還原成二氧化矽與鹽酸,這顯然對環境不利。

儘管美國、英國和歐盟等國家/地區的環境標準非常嚴格,但現在大多數多晶矽生產都發生在法規不那麼嚴格的遠東地區。2008 年《華盛頓郵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陸一家多晶矽工廠,將廢棄的四氯化物傾倒到鄰近的油田中,這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之後中國大陸制定了標準,要求至少 98.5% 的廢物被回收利用。

言歸正傳,完成多晶矽後,生產還沒有結束。多晶矽是磚狀的錠,它要再被切成薄片,然後在矽晶片上摻入鎵、鎘、砷、銻、鉍、鋰等物質,才能達到獨特的光生電性質。這些加工過程大多會對環境造成潛在的危害,比如會使用到磷酰氯,而磷酰氯也具有劇毒和強腐蝕性。

不僅是磷酰氯,加工步驟中還需要使用更危險的化學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氫氟酸。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酸之一,有「化骨水」之稱,如果處理不當,將非常危險。

由於氫氟酸造成的悲劇與工傷頗多,目前業界試著用傷害較低的氫氧化鈉代替氫氟酸,但是俗稱「苛性鈉」的氫氧化鈉也是以高腐蝕性聞名,因此它不能說安全,只是如果發生事故,危機處理會容易得多。

然而,這還不是太陽能光電池潛在危險的的全部故事。

製造過程中也消耗大量的水。包括冷卻、化學處理和空氣污染抑制都會用到,為了讓您大致了解用水量,在晶圓廠,大約 230~550百萬瓦的公用事業規模,在施工期間會消耗多達15億公升的水來控制灰塵。太陽能版在服役期間,可能還需要使用2600萬公升的水來清潔板子表面,以免被灰塵污垢給減弱功率。

雖然在火力電廠與核電廠運作期間,也會用到大量的水來冷卻,但是那些水是可以循環的。

再來說舊太陽能電池板會怎樣,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的使用壽命在25年之內,即使沒有故障,仍會遇到功率更高的新一代太陽能板的競爭,也就要面對退役、移除並更換。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 (IRENA) 預測,到2050年,全球大約會有 7800 萬噸的太陽能電池板已經報廢,這是個巨大的數量。

我們期待太陽能板可以回收,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太陽能板是封裝在塑膠中並夾在玻璃和背板之間,雖然拆卸在技術上沒有挑戰性,但它需要時間,而在產業上「時間就是金錢」,過於耗時對回收公司來說,意味著過多的成本。

例如,在一個典型的電子垃圾處理設施中,太陽能電池板的鋁框架和接線盒,可以很單的被剝離,然後回收當中的金屬。然而,面板的其餘部分被封裝在乙烯-醋酸乙烯酯 (EVA) 的塑膠層,再黏合到玻璃上,要把3個部分給完整剝除相當麻煩。

出於這個原因,在歐洲、澳的回收商,只是簡單的用粉粹機輾成碎末,然後將它視為碎玻璃形式。

但是種廢玻璃通常不能直接使用,因為它含有塑膠、鉛、鎘和銻,必須重新淘洗,其工續比從原始矽砂中製作玻璃還要麻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47050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