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核去核從談能源
2014/04/27 20:51 瀏覽10,499|回應33推薦2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終南山
玉米蘋果

核去核從談能源

(原標題:台灣不需要和平+安祥?!

 

 

 

老詼訝

廢核我支持。(倒不是因我家沒裝冷氣、店面不用電動捲門及家中許多電器設施早已更換成節電電器而受影響不大;關於核廢料會遺害萬年這我也瞭解。)

但也請反核人士們告訴我――不管改用火力、風力、水力發電等替代或再生能源及設置地點都找好了。

您也甭說

先廢了再說。至於替代能源及設置地點走一步算一步!

不論藍陣綠營都請準備接招吧

這不是結束戰火才要開始由北而南從東向西

 

一問反核人士

核一核二核三核四等電廠有政府及民代可監督您都信不過

那民間的發電廠又能掌握資訊多少且透明度能達到九十%以上否

二問反核人士

那請問台灣目前共有幾家民營電廠又分別能供應電量多少萬瓩MW

三問反核人士

如果電壓不穩動輒跳電或電費高漲成本提高

還有多少企業有意願在台灣永續經營與發展

這是個更大問號

四問反核人士

您們說電費調漲不會影響到一般小老百姓和低階家庭的民生問題

您能篤定打包票

要是富邦能再拿個十位數的銀行本票作擔保

如電費調漲願將十億元全數捐給全台社福做公益

表示您真為這片土地人民未來安危著想

偶就信

五問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女士

貴集團當下所經營的事業裡

目前有多少企業已採用:不用電設備或100%節電裝置或綠能

 

 

不用電自動門 震災後爆紅

20110725 中國時報 【黃菁菁/東京廿四日電】

 

     日本「有紀」住宅材料製造販賣公司生產的不用電自動門「AUTO DOOR ZERO」,在省電風潮中備受矚目,許多餐飲連鎖業者都考慮引進。不用電的自動門採用槓桿原理,只要有人踩過裝在門口的踏板,自動門感應到重量後,門便自動打開。

     位於福島縣會津若松市町的有紀公司指出,不用電自動門是該公司的專利,日本企業節能、省電意識抬頭,工作上儘可能減少用電,震災後詢問不用電自動門的客戶數是過去的兩倍,許多外地的百貨公司和外食連鎖店都有意採用。福島縣也是這次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的重災區。

     有紀表示,不用電的自動門特色有:不需鋪設電線、沒有漏電、觸電之虞;即使在門口稍作停歇也不會被門夾到;即使慢速通過自動門仍會打開;不會產生電磁波等等。

     裝設一扇不用電自動門約需一百到一百廿萬日圓(約新台幣卅六萬五千元至四十三萬八千元),比一般自動門貴了不少,但是以不耗電、不需維修來看,兩、三年就可回本。

 

廢核不能光靠一張嘴

 

國外能

台灣的財團及大老闆們能不能

 

 

廢除了核電廠

台灣人民從此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嗎

證據會說話

中国沿海核電廠分佈圖

遼寧紅沿河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593 公里

山東石島灣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288 公里

山東海陽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256 公里

江蘇田灣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1,055 公里

浙江方家山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567 公里

浙江秦山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567 公里

浙江秦山核電廠二期、三期距台灣新北 566 公里

浙江三門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419 公里

福建寧德核電廠距台灣新北 227 公里

福建福清核電廠距台灣苗栗 158 公里

廣東嶺澳核電廠距台灣澎湖 490 公里

廣東嶺澳核電廠二期距台灣澎湖 490 公里

廣東大亞灣核能電廠距台灣澎湖 490 公里

廣東台山核電廠距台灣澎湖 667 公里

廣東陽江核電廠距台灣澎湖 741 公里

 

http://blog.roodo.com/gamy543/archives/15628863.html

 

 

老詼訝

從新北市貢寮區到雲林縣斗六市共277公里還算有段差距,但比起福建福清核電廠距台灣苗栗 158 公里算是小確幸,可是我還不能夠完全放心

人要走楣運時連喝水都會噎住

萬一哪天對岸的核廠發生核暴

一個風向把輻射塵全吹來台灣本島

轉瞬間生靈塗炭哀鴻遍野頓成鬼域

 

嚴待台灣核電廠倒不如多關切並呼籲中國當局更加重視監督核安問題

 

 

 

 

 



本文於 2014/04/28 19:07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38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廢核導致大量燃煤 結果更糟
2021/03/15 20:33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學人:廢核導致大量燃煤 結果更糟

20140422 中時電子報 郭匡超/綜合報導

 

核四電廠空照圖。

國內核四議題再起,到底核能與其他能源的安全孰勝孰敗?以國外經驗可為台灣能源政策找出方向。經濟學人雜誌以「何其不幸,煤炭將成未來燃料」為題指出,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後,日本及德國相繼訂定「廢核」政策;但結果兩國增加燃煤電廠發電補充原先核電廠的發電量,結果,二氧化碳及其他化學物質排放量增加,不但使「溫室效應」惡化,而且燃煤電廠的輻射排放量比核電廠更高。

經濟學人並指出,燃煤就是太髒的缺點。開礦、運輸、貯存及燃燒時都會產生大量廢物。勞工工作條件令人無法忍受,而且工作環境危險。使用過程還會釋放出多種有毒化學物質。更令人震驚是燃煤電廠釋放出的輻射物,甚至超過核電廠。這些有毒化學物質及輻射物質,以單位發電量推估,燃煤電廠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核電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0937
不怕輻射的特殊合金
2021/03/15 20:21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愈射愈堅固!MIT發明不怕輻射的特殊合金

20200713 中時電子報 江飛宇

 

核反應爐需要有耐受輻射的金屬,MIT發現,鎳鉻合金的表現就相當不錯。(/SCMP)

說到輻射,許多人會感到害怕,因為強烈輻對對生物組織和材料都具有破壞性,這也是公眾反對核能的一項理由。但是麻州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發明了一種鎳鉻合金,不會因為輻射而劣化,還能幫助合金自我修復,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這對核能工程極為重要,將是新一代核電廠的重要材料。

新阿特拉斯(New Atlas)報導,核能發電是當今最強力、最有效的無碳能源,但是核能也備受爭議,其中一個理由是核反應爐的壽命問題,輻射的長期轟擊,會使大多數材料劣化,包括金屬也是,從而導致最終故障,並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

不過,人類使用核能發電的60年,還很少反應爐是因為金屬劣化而停機的,因此,麻州理工學院與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研究人員,著手量測在不同輻射強度下,對金屬的危害程度。

MIT的實驗,主要也是在研究「熔融金屬式快滋生反應爐」的合適材料,這種反應爐的核燃料使用鈽或是釷,需要快中子進行反應,為了使中子速度快,不能用減速過度的水當減速劑,而是改用鈉、鋰和鉀的熔融鹽作為冷卻劑,然而這種「又熱、又鹹」的混合物,會對周圍的合金造成腐蝕與破壞,因此這種反應爐的運作,需要一種更耐輻射轟擊,同時抗腐的合金材質。

研究小組卻發現,鎳鉻合金被質子加速器的輻射轟炸時,腐蝕劣化的時間是沒有遇到輻射情況的的兩倍。也就是說,鎳鉻合金在高強度輻射反而更耐用。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邁克.蕭特(Michael Short)說:「我們不敢相信這個結果,所以又在不同的條件下,重複了數十次的實驗,然而每次都得到相同的情況。」

這樣令人欣喜的結果必須有個答案,於是該團隊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來分析在高輻射與高熱(650攝氏度)的環境下,合金是怎麼保持強度的。

他們發現,關鍵原因在擔任減速的熔融液態金屬。原來輻射的轟擊,確實會把鎳鉻合金的原子給打出來,產生微小的缺陷,但是由於游離的金屬原子,會融進液態金屬中,所以它們不會散逸,而是再找機會填補這些小缺陷處,使得鎳鉻合金保持強度。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輻射有助於合金自我修復。

研究小組說,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為新一代的核反應爐設計提供合適的材料,並能夠更準確地估算現有核反應爐材料的壽命。

快滋生反應爐被視為核能工業必須要走的下一階段,因為這種反應爐使用的原料更好找,產生的能量也比現有的反應爐更強大,保守估計,快滋生反應爐可以為人類供應1千年的核能而無虞。

 

文章來源:Radiation appears to help some metal alloys self-hea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7110934
什麼是頁岩油和頁岩氣
2014/05/01 20:03 推薦1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吹起了自然風

 

什麼是頁岩油和頁岩氣

 

頁岩油(Oil Shale)

油頁岩經熱加工後,其有機質受熱分解生成的一種褐色的液體產物,較一般天然石油含更多的不飽和烴,並含氮、硫、氧等非烴類有機化合物。由於頁岩油類似原油,可以製成汽油柴油或作為燃料油。

頁岩油主要分布在美國科羅拉多、猶他、懷俄明等州。據估計,全球油頁岩資源約有8兆桶之多。由於要從油頁岩取得石油得先把油頁岩壓碎,且加熱到一定溫度使石油與碎油頁岩分離而取得石油,因此取得上要比鑽井採油來得麻煩,成本也高得多。

頁岩油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呈液態可流動的輕原油,可以直接經水平鑽探與高水壓裂岩採掘;較黏稠的重原油,則需要注入高熱蒸汽,加熱攝氏500度,使它可流動後才能採掘出來。目前美國開採的頁岩油屬於前者。

 

 

頁岩氣

是從頁岩層中開採出來的天然氣,主體位於暗色泥頁岩或高碳泥頁岩中,頁岩氣是主體上以吸附或游離狀態存在於泥巖、高碳泥巖、頁岩及粉砂質岩類夾層中的天然氣,它可以生成於有機成因的各種階段天然氣主體上以游離相態(大約50%)存在於裂縫、孔隙及其它儲集空間,以吸附狀態存在於乾酪根、粘土顆粒及孔隙表面,極少量以溶解狀態儲存於乾酪根、瀝青質及石油中天然氣也存在於夾層狀的粉砂岩、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岩、甚至砂岩地層中為天然氣生成之後,在源岩層內的就近聚集表現為典型的原地成藏模式,與油頁岩、油砂、地瀝青等差別較大。

與常規儲層氣藏不同,頁岩既是天然氣生成的源巖,也是聚集和保存天然氣的儲層和蓋層。因此,有機質含量高的黑色頁岩、高碳泥巖等常是最好的頁岩氣發育條件。

頁岩氣開發具有開採壽命長和生產週期長的優點,但頁岩氣儲集層滲透率低,開採難度較大。隨著世界能源消費的不斷攀升,包括頁岩氣在內的非常規能源越來越受到重視。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已實現頁岩氣商業性開發。

頁岩氣分佈地區方面,主要以美國及加拿大為主的北美地區,該地區在頁岩氣的探勘及生產方面起步較早,並已取得明顯成效,且未來頁岩氣在美加兩國天然氣生產量的比重將日益提升,並將對全球其他地區天然氣市場產生影響。美國頁岩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中南部、墨西哥灣岸區和洛基山地區。據資料表示,僅密歇根盆地Antrim頁岩、阿帕拉契亞盆地Ohio頁岩、沃思堡盆地Barnett頁岩、伊利諾依盆地NewAlbany頁岩和聖胡安盆地Lewis頁岩五大頁岩系統的頁岩氣資源量,就達12.85~25.14萬億立方米。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統計,2000年美國頁岩氣產量為122億立方米,僅占美國天然氣供應的1%2006年達283億立方米,2009年達680億立方米,占約10%2010年增至1379億立方米,占約23%,到了2011年已達30%左右。

亞太地區,以中國大陸、印度及澳洲較為豐富,惟目前亞洲地區頁岩氣的發展仍在萌芽階段,對於全球天然氣市場的影響仍有限。

歐洲地區,非傳統天然氣開發議題引發部份國家的激烈爭辯,如法國及保加利亞已禁止頁岩氣的開發,部分地區則以提升能源供應自主為目標,開始進行非傳統天然氣探勘及開採的招商。

註:非傳統天然氣大致包含:頁岩氣(Shale Gas)、致密砂氣(Tight-sands Gas)、沼氣及煤層氣(Coal Base Methane, CBM)或煤礦氣(Coal Mine Methane, CMM)。

 

http://www.moneydj.com/Topics/shaleoil/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老詼訝

老美自擁有了<頁岩油><頁岩氣>這兩項獨家能源做後盾,國力可說更加意氣風發銳不可當。<頁岩油>成本只有石油的一半價格,<頁岩氣>也比天然氣少了近五六成的價格。

 

對美國而言能不用再仰賴石油亦無需派重兵駐守油國產地了大筆費用;即能幫助美國本土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又能造福人民增加就業機會,美國廠商近兩三年開工率大增許多遷廠國外的企業陸續返回,就是著眼外銷成本大降、利潤增加

看來未來一百年,老美國力與經濟將再度崛起成為領航各國的火車頭。

 

美國政府非常有意願將<頁岩油>和<頁岩氣>這兩項能源成品銷售給中華民國。

但卡在台灣人民自我意識高漲過火了、地方政府及政治人物與民代負面意見聲浪不斷,導致儲油槽和儲氣槽至今仍無法動工。

算算老美給的價格還算合理比咱們廠商提煉原油後的公開成本稍低廉,且生產過程從頭尾皆在美國本土,更不用擔心影響空氣品質、環境污染等顧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2917
火力發電無可取代
2014/05/01 19:35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火力發電無可取代

20131222 工商時報 【李鐏龍】

 

火力發電無可取代圖╱路透

未來20年內,美國都不可能在完全停用或大量減少使用煤炭下,仍能以可負擔的價格來滿足電力需求。

Coal remains the dominant source of electr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再生能源的支持者或許以為,為了追求潔淨能源的革命,一定要讓高汙染性的煤炭,逐漸退出美國的發電用燃料行列。

這些人士舉出在德州及整個北美大平原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風力農場,還有在加州興建中的巨大太陽能陣列,作為煤炭已「來日無多」的跡象。

按加州「再生能源最低組合標準(RPS)」的規定,到2020年前,該州電力供應商必須最少有33%的電力是來自於再生能源。加州主管機關深信,該州將超前這個目標且輕而易舉。

煤炭發電 將成絕跡?

根據美國能源部表示,除加州外,另有36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已施行各自的最低組合標準。尚未跟進的其他州,則要不就是大量產煤,要不就是高度依賴煤炭來發電。

1980年代中期以來,煤炭在美國發電用燃料中的占比就不斷下降。2005年以後,降速更見加快,原因是天然氣價格下滑,加上碳排放的管制趨嚴,促使業者逐漸停用既有煤電廠,同時則很難再蓋新廠,以至於新廠的數量極少。

美國東南部大部分地區的主要供電來源田納西水利管理局(TVA),在今年11月宣布將關閉8個煤電廠,因判定已不堪進行能合乎經濟效益的翻新。

美國最新碳排放法規的草案顯示,未來興建的煤電廠,必須建置先進的碳攔截及儲存科技。但這些新科技迄未經測試能證明其成效,引發美國產煤州的參議員不滿,抱怨歐巴馬政府「對煤炭開戰」。

上述這些似乎指向煤炭即將退出美國發電用燃料的行列。但仔細探究,則會發現只是表象,實際上,就美國發電而言,煤炭依舊「不可或缺」。

未來20年內,美國都不可能在完全不使用或大量減少使用煤炭下,而仍能以可負擔的價格,來滿足持續成長的電力需求。

根據美國聯邦能源資訊局(EIA)的資料,到今年6月底止的前1年中,煤發電量占美國總發電量的比率仍高達39%。

這儘管已是美國40多年來的最低水準,較1990年到2004年間的逾50%也已大幅下降,但仍凸顯出在美國的發電用燃料中,煤炭依舊居於主導地位。

到今年6月底止的前1年中,美國煤電廠平均每月共供電132TWh(兆瓦/小時),遠高於同期間天然氣的98TWh、核能的64TWh、水利的23TWh

再生能源 難取代煤炭

美國天然氣發電量現已處在創紀錄水準,而其若要取代煤炭,則需要再增加將近132%。這即使在美國頁岩天然氣產量暴增現有榮景下,也將竭盡這個產業的產能而仍不可得。

至於再生能源,看起來至少20年內都不可能取代煤炭。

到今年6月底止的前1年中,風力及太陽能加起來,在美國總發電量中僅占4%,僅及煤炭所占比率的十分之一。這意味二者的總發電量必須呈「倍數成長」,才可望取代煤炭的發電量。

按美國聯邦能源資訊局的推估:到2040年時,美國的總發電量約為4,842TWh,較今年增加25%,而屆時仍將約有1,775TWh(約38%)是來自煤炭,較今年仍增加13%。

這顯示,展望未來,美國的煤發電量持續看增,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也仍將居高不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2909
推動綠能的代價
2014/05/01 19:16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推動綠能的代價

20131208 工商時報 【林國賓】

 

推動綠能的代價圖╱美聯社

歐巴馬推動以乙醇為核心的綠能政策,實際成效還有待觀察,卻引來「國在山河破」的輿論負評。

The secret, dirty cost of Obama's green power push.

愛荷華州南部山丘處處可看到美國推動綠色能源的代價:雨水沖刷土壤後造成許多褐色的窪地;嚴重受到肥料污染的河川;甚至墓地彷彿幽靈般消失,突然變成玉米田。

情況不應該是這樣子的。2007年角逐白宮主人的歐巴馬公布以愛荷華州玉米田為其綠能政策核心的白皮書,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也簽署一項法案,規定石油公司未來必須逐年提高乙醇汽油的比重,說是可讓美國更強大、更乾淨與更安全

然而,美聯社專題報導指出,美國邁入乙醇時代對於環境的影響是弊多於利。

隨著農夫一窩蜂找尋新田地種植玉米,數以百萬英畝的保留地已經被夷為農地,破壞自然生態,並且污染水源。

保留地 全變農田

據統計,歐巴馬擔任美國總統任內已有約500萬英畝(200萬公頃)的保留地轉作農地,總面積比黃石、大沼澤地與優勝美地等3個國家公園加起來都還大。

地主搶進濕地,也前進原始大草原,釋放原本被封在土壤中的二氧化碳。

為了穀物生長,所投入的肥料量估達好幾十億磅,當中有一部份滲入飲用水,污染河川,並造成墨西哥灣海洋生物無法生存的死海區範圍擴大。

對生態衝擊如此之大,環保人士與許多科學家如今都砲轟種植玉米開發乙醇為錯誤的環保政策。

所有能源絕對有其成本。開採石油與天然氣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不需贅述,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與抑制全球暖化問題上,歐巴馬所謂的綠能政策其實也都是在做對環境有害的措施。

以乙醇為例,歐巴馬認為政府必須鼓勵研發比現今能源更乾淨的下一世代生質燃油,美國環保署署長麥卡錫(Gina McCarthy)表示:「再生能源早就有其市場,但還沒有玉米提煉乙醇的再生能源。」

歐巴馬乙醇政策 令人憂

問題是下一世代生質燃油的成效始終未如預期,而且歐巴馬政府對乙醇的相關預測失真情況更是有夠離譜,導致獨立科學家對於政府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環保政策核心目標也紛紛打上一個大問號。

拿肥料來說,就可能污染飲用水。兒童尤其最容易遭受硝酸鹽毒害,這是造成「藍嬰症」的毒素,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

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從20052010年間,玉米農的氮肥使用量就增加逾10億磅,而根據民間保守估計,自2010年以來氮肥用量又增加10億磅。

美聯社根據衛星資料預估,自2006年以來光是內布拉斯加與南北達科達州就有至少120萬英畝原始林地被砍伐,轉為種植玉米與大豆的農田。

在玉米主要產地的美國中西部,有些地方已經亮警訊。得梅因(Des Moines)自來水公司多年來在得梅因與拉孔河水域都面臨硝酸鹽過高的問題,以往某一條河的污染情況較高,自來水公司就從另一條河取水。得梅因自來水公司總經理史托(Bill Stowe)指出:「不幸的是,今年兩條河的硝酸鹽指數均超標,這讓我們要正常供水成為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該公司供應50萬個民眾的用水需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2905
火冰─台灣新能源曙光
2014/04/27 22:57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火冰台灣新能源曙光

20130317 中國時報 【魏國彥(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

 

     三月十二日,日本大海嘯兩周年祭的第二天,日本海洋鑽探船「地球號」在四國島外海成功鑽得海床下三百公尺地層中蘊藏的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又稱火冰),船尾的燃燒器噴放出火焰,綻放了人類開發海床天然氣的新曙光。

     當初「地球號」的建造,主要目的之一是要研究日本外海地震的「孕震機制」,可惜尚未克盡全功之時已經發生史上最大的海嘯,重創福島核電廠冷卻設施,而當今日本全力尋求「替代能源」之際,此番地球號建功,來得正是時候,振奮人心。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茂木敏充宣稱,日本外海的可燃冰蘊藏量相當於日本一百年的用量,而此次探勘的四國海域蘊藏量高達一.一兆立方公尺,相當於日本十至十四年的用量。

     這次的新進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一、這是人類首次由海床下成功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解離的天然氣,標誌著由海下地層中開採這種新能源的時程已經拉近,日本計畫將於二一八年投產。

     二、○○七年至二○○八年,國際團隊在加拿大北極圈進行永凍層可燃冰鑽取時,係採用熱水灌注的方法促使氣、水分離,雖技術上成功可行,但因將水加熱要耗用能源,而所取得的可燃冰所產生的熱能尚不敷加熱所需,故不具開發效益;數年來,日本基於熱力學原理設計了新的降壓技術,此次在海上由鑽探船直接取得天然氣,證實是一經濟可行的開發技術。

     三、負責鑽取測試的「地球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海洋鑽探船,日本政府於上個世紀九年代初即積極規畫、設計、建造,而於二○○七年服役,多年來投入大量人力與經費。然而,在海洋板塊俯衝斷層的鑽探研究上並不順利,引發許多質疑,經費不足,有斷航之虞,國際海洋鑽探計畫亦躊躇不前,此次成功案例,說明基礎科技投資以及國際合作之必要。

     四、此次奏功的「地球號」係由日本「文部科學省」支持的獨立行政法人「日本海洋地球科學與技術機構」(JAMESTEC)所營運,而主持可燃冰鑽探測試開發的則是獨立行政法人「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這些部會與行政法人機構都是日本上個世紀末組織改造的產物,新的組織平台使得產官學各方得以合作,預算運用具彈性,並進行國際合作,引進國際人才與技術,發揮綜效,如今開花結果,證明組織改造與行政法人的組織設計可行有效。

     我國西南外海海域亦有許多天然氣的逸氣氣柱,海底有與天然氣伴生的生物社群,有氣體外逸後留下來的麻坑構造,台灣島西南部也有點火自燃的泥火山(例如:水火同源),在在表明我們的地層下也有天然氣水合物。近十年由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國科會所主導的「台灣西南海域新興能源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與評估」等相關計畫成果斐然,估計西南海域的天然賦存量約為兩兆七千億立方公尺,是這次鑽探的日本四國海域的兩到三倍。看來,台灣西南天然氣賦存的各種徵象可說昭然若揭,但仍差臨門一腳,要把狀若「雪糕」的可燃冰鑽取出來,國人才能眼見為信。

     我國學者與上述日方相關機構與研究者互動密切,亦充分瞭解彼此的進度,我方對於西南海域海床的淺部調查與鑽探,及震測、地熱梯度等調查也非常稠密,鑽探的位置也已標定,但苦於沒有深鑽的船舶,只能在周邊隔靴搔癢,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當今之計應是速與國際磋商,找一艘適合的鑽探船來直搗黃龍,把台灣的可燃冰取出來瞧瞧。

     當台灣西南海域也亮出「火冰」的閃亮火光時,我們就有「替代能源」了,也就有能令人安心而篤定的能源政策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93
反核人士沒說的真相
2014/04/27 22:42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反核人士沒說的真相

德國能源貧窮族

20131013 工商時報 【陳穎芃】

 

德國能源貧窮族 圖╱路透

德國誓言全面廢核的綠能發電計畫才剛起步,電價卻已急速攀升,使國內出現大批繳不出電費而被迫斷電的「能源貧窮族」。

A new phrase, "energy poverty", has entered the lexicon.

紐約時報報導,55歲柏林人陶柏(Olaf Taeuber)每晚下班回家都會在廚房點上一盞5瓦燈泡,然後在微弱光線下吃晚餐,但這麼做不是講究情調,純粹為了省電。不得已時他才會開另一盞25瓦霓虹燈。

他表示:「我通常避免待在客廳以便省電,因為電費實在太傷了。」即便他的省電生活已經省到極致,但電價飆漲速度依舊讓他付不起電費,甚至面臨斷電危機。

分期付款 償還電費

今年9月某日,電力公司Vattenfall再度派員到陶柏家準備剪線,幸好他及時請求電費調解機構協助,和Vattenfall達成分期償還電費協議才化解危機。

自從2011年日本核災促使德國總理梅克爾提出全面廢核計畫後,德國國內核電廠便逐一關閉,但綠能發電進展不如預期,不僅燒掉政府大把鈔票,也讓電價快速飆漲,使得像陶柏這樣被電費壓到喘不過氣來的「能源貧窮族」人數爆增。

協助陶柏免於被斷電的調解機構人員卡特納(Sven Gartner)表示,今年1月以來透過該機構和Vattenfall協調電費的案件超過350件。光是今年上半就有1,800人向該機構求助,比去年全年多出200人。

卡特納表示,今年德國消費者平均每人得負擔270美元額外電費以支撐綠能發電計畫,因此首當其衝的就是低收入戶、退休人員及失業人口。RBC資本市場能源分析師穆斯克(John Musk)也表示,去年德國政府對綠能發電計畫提撥的補助高達227億美元,估計在2020年前將增至405億美元。

卡特納表示:「能源轉型的過度期在所難免,但至今執行面缺乏效率與條理。民眾在其他方面的開銷已無法再省。多數人的收入連基本能源需求都負擔不起。」

企業電費 高過英法

電費飆漲不僅打垮消費者,連企業競爭力也開始受到影響。儘管德國政府對700多家大型企業提供能源補助,但多數企業負擔的電費還是遠高過英國或法國。西門子調查顯示,德國工業用戶的電費相當於美國同業的3倍,相對削減海外企業投資德國意願。

西門子綠能轉型因應部門主管尼海芝(Udo Niehage)表示:「電費成本越來越高,恐怕已高過頭了,而這對德國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不容忽視。」

除了電費令人頭痛之外,德國新開發的綠能發電在供應過程中也因蓄電設備不足及配電網尚未升級而百般受阻。去年風力、太陽能及其他綠能供電量僅占德國整體供電量的22%,因此還是得動用化石燃料發電來滿足龐大用電需求,導致去年德國排碳量不減反增。

德國在北海Borkum島建造的30座風力渦輪號稱德國最大離岸風力發電廠,原定今年8月開始供電,如今卻延到明年,因為海底留存的二戰大砲尚未清除,以致海底電纜無法連回德國本土。

姑且不論離岸風力發電廠的配電問題,德國本土的配電網也無法應付內陸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廠新增的供電量。未來10年德國政府不僅得興建長達1,700英里的高電容量配電線路,還得升級現有的配電網,估計將投資270億美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87
再看網友的回應
2014/04/27 22:36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Exia  2013/04/01 08:51:23

 

馬邀反核人進核四廠參觀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昨天前進總統府,與馬英九總統率領的政府官員對談。馬總統建議,雙方應繼續對話,並邀請「媽媽聯盟」參觀核四廠,「去看不表示支持,要堅督的對象好歹去看一下狀況,不能隔那麼遠監督,應該要進去看看」,效果才會更大;「我請台電去安排,我也願意去看」。

「媽媽聯盟」發起人之一、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肯定溝通平台的構想,也同意推派專家參與對話,不過沒有回應是否要參訪核四廠。

馬總統說,政府想穩健減核逐步達成,「立刻廢核實在找不到可替代的(能源)」。行政院部門有對話誠意,「窗口不關、平台持續存在」,江宜樺也會跟其他廢、反核團體座談,「產生火花也無所謂,至少讓真理越辯越明」;人民監督政府天經地義,「我們也樂於被監督」。

三月九日廢核大遊行吸引廿萬人上街,發起人之一的「媽媽聯盟」昨天首度與政府官員交鋒,府院高規格接待,馬總統率領行政院長江宜樺、副院長毛治國、經濟部長張家祝、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台電副總經理陳布燦和台電核安處長簡福添相迎,雙方唇槍舌劍,原定八十分鐘座談,延長到三小時。

對話過程中,「媽媽聯盟」成員數度打斷江宜樺等人發言,質疑政府有誤導民眾之嫌,「連安全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會幸福嗎?」蔡春鴻則回嗆「媽媽聯盟」之友、宜蘭人文基金會顧問賀立維的指控「不確實」。

馬總統在總結共識指出,為了下一代幸福,應建立台灣成為安全、不限電、電價合理、低碳綠能與非核家園;雖然彼此策略與方法不盡相同,但都認為應該增加對話、減少對立,承諾要求台電成立「公民對話平台」。

馬總統說,台灣仍應節能減碳,全力發展多元化的再生能源,以提升能源自主性、減少對進口能源依賴。政府不該放棄任何一個開發機會,也許會有其他環境問題,但至少是自己可以掌控。

陳藹玲說,法國、德國和日本都計畫酌量減少核能發電比例,目前台灣核能發電僅占百分之十幾,「我們有力量、也有很大機會可以往這方向走」。

這件事馬英九終於做對了, 直接溝通同時邀請他們進核電廠看看,反核團體只會喊反對而拒絕到核電廠去看清楚,這是情緒話也不負責任的反核。

希望政府能開放給大眾參觀,那我就一定去,起碼能了解核四以及他們所提出的數據是否能夠讓我放心。

不是只有反核人士有孩子,我也有,同時我們的經濟也要生存下去。

應該逐步廢核,核四運轉,核一、核二、核三陸續停用,這樣台灣至少會只有一座核電廠,把核四停用,核一、核二、核三續續運轉,這樣台灣就得保持三座核電廠。一下子全停用了,造成經濟的衝擊,她們全不管了。她們有小孩,我們也有小孩。富邦家的小孩能接受那麼大的衝擊。我們普通上班族的小孩哪有辦法。

只是個空殼子

就不敢進去參觀

可見反核四是心理障礙

既然叫做「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怎麼可以連核四都沒進去看過。最好連核一二三順便參觀,看看還有沒有寶特瓶卡牆的。

台灣是因為之前李扁的二十年鎖國,峰迴路轉,把蔣經國的十大建設領先優勢給白白浪費,現在想要從谷底再次出發,談何容易―香港賺足了台灣的轉航和境外投資大陸的商機,南韓趁機佔據大陸市場蓬勃發展,新加坡接收蕭萬長理念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台灣在李扁的的主導下,力主向南發展,結果呢??台灣真的如民進黨推出的地圖(躺平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83
聽聽學者+業者及台電主管和幾位董座的看法
2014/04/27 22:21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廢核缺口 再生能源吃得下?

20130313 中國時報 【蒼弘慈、陳宥臻、王莫昀/台北報導】

 

開源節流廢核議題引發關注,再生能源成為取代核能的選項。上圖為台電於高美溼地興建的風力發電機組,左圖為高雄的「高聚光太陽能發電路竹示範場」。(本報資料照)

廢核後,電價「漲定了」,但是否有再生能源可以取代核能?學者和再生能源業者看法截然不同,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表示,再生能源在未來十到二十年之間,「不可能取代核能」;但風力發電大廠英華威副總王雲怡則表示,「當然可以」。

     德國都能從擁核到廢核,成為非核家園的典範,台灣做不到嗎?廖惠珠斷然指出,「短期是不可能的」。廖惠珠解釋,再生能源具有不可調度的問題,無論是風力或太陽能,它們的特色是有風才有電、有太陽才有電,若沒有風及太陽的前提,就無法穩定發電。家庭用電不穩定,民眾罵一罵就算了,但工廠不能沒有穩定的供電,因為在製造中斷電,製造中的產品就變成瑕疵品,因此不只是不能斷電,還要有穩定的電壓。

     廖惠珠強調,德國可以發展再生能源,是因為德國打造出很完善的智慧電網,在德國再生能源不夠時,可以向鄰近國家購電,但台灣是一個獨立島,該跟誰買電呢?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所長李堅明也表示,台灣要仰賴再生能源,將受到地域和建築限制,且電費成本將提高。李堅明舉例,台灣要像德國發展太陽能光電,會受限建築型態,因為太陽能板的設置需要特別的傾斜角度才能接收到陽光,依照國內建築型態,要家家戶戶都裝太陽能板仍有困難。

     不過,就未來技術發展,國內使用太陽能的電價因普及化與完善配電建置,要達到像目前每度電價二元多的水準,大概還要十到二十年的發展時間

     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表示,以目前的技術,再生能源也不能完全替代核能,關鍵因素就是「穩定性」不足,實無法做為備用能源。他表示,德國再生能源為世界翹楚,代價就是電價高,法國和英國的住宅用電每度約五、六元,比德國十二元便宜一半,台灣每度也才二元多。目前台灣無法承受這樣的電價,廢核就是要回到燒煤的原點。

     反核團體則說,德國能,台灣也能。目前台灣再生能源占發電量比重僅三%多,根據經濟部與台電資料顯示,全台現今風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約五十五萬瓩,相當於台中火力電廠一部燃煤機組的裝置容量,不過台中火力電廠燃煤機組去年發電約五十億度,全台風力機組總發電量僅有十四.九億度,只及該燃煤機組發電的二成七,未來成長空間非常大。

     王雲怡強調,台灣再生能源包括生質能、地熱、風力等,一年可以發六百八十億度電,由此可知,台灣的再生能源不只可以取代核四,甚至可以取代整個核能發電。

     王雲怡指出,目前再生能源最大的困境就是,政府扮演的角色太過保守,德國一個與台灣面積差不多的地區,就有兩千八百二十座風力發電,但台灣在政府認為許多高山不適合蓋風力發電廠下,目前只有三百多座,未來規畫也僅五百座,不到德國一個地區的五分之一,事實上大陸也有很多風力發電蓋在高山上,這說明台灣政府「資訊落後、不肯吸收」的事實。

 

 

改燃煤發電 排碳量將破表

20130313 中國時報 【陳宥臻/台北報導】

 

     核電爭議,廢核後的另一個選項是蓋火力發電廠,直接「燒煤(燃煤)」成本最便宜,但對全球暖化的衝擊則恐怕難被接受。台電發言人李鴻洲說,燒煤產生一度的電力,就會增加一公斤的二氧化碳,且還找不到地方蓋廠;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表示,增加燒煤,台灣將無法符合國際溫室效應排碳量的標準。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日前表示,不要核四,哪裡找的到地方再蓋八到十座火力發電廠,顯示火力電廠雖然有成本最便宜的優點,但用地取得與環境汙染兩大難題,有待克服。

     李鴻洲說,目前台灣包括島內和離島,共有約二十座火力發電廠,包括燃煤、燃油以及燃氣三種,共占我國發電量配比高達七成多。其中,燃煤占約五成,成本最便宜,但排碳量最高;燃石油成本最貴,排碳量最少。若以核四一年可產電約二百億度電來看,換算燃煤,等於要增加二百億公斤的二氧化碳。

     梁啟源說,德國是廢核的先進國家指標,不僅再生能源比例比我國高,其自有能源比例高達三%,自己有煤礦可以開採。台灣則是九十九%能源都要靠進口,火力發電的煤礦進口成本,也是水漲船高,更不用說燒輕油的發電成本一度達十元,「台灣目前是承受不起」。

     李鴻洲表示,核四爭議多年,台電有計畫想增建基隆深澳和桃園大潭的火力發電廠,但都被當地居民反對,如今「實在找不到地點再蓋火力發電廠」,且也無法承受其排碳量

 

 

老詼訝

按業者的說法風力發電可多蓋在高山上請問環保人士不會抗議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72
聽聽風力發電裝設地點居民和契約種電戶的說法
2014/04/27 22:04 推薦0


老詼訝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替代能源 也有問題 風力發電太吵 居民:離遠點

20130313 中國時報 【江詩筑/苗栗報導】

 

苗栗苑裡反瘋車自救會不滿廠商在住家附近架設風力發電設備,11日率民眾前往經濟部能源局抗議,要求立刻停建。(趙雙傑攝)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十一日包車北上經濟部能源局陳情,抗議英華威風力發電集團未獲民意即強行施工,不料英華威一早即進駐苑裡鎮房裡里,自救會緊急調返一輛車協助抗爭,雙方對峙僵持九小時,經苗栗縣府出面將擇日召開協調會,自救會也於十二日晚間至苗栗地檢署按鈴申告。

     前天上午七時許自救會包五輛遊覽車欲北上陳情,自救會成員擔心英華威趁隙進場施作,臨行前到廠區一看,果然發現機具貨車開進房裡里,趕忙讓行至竹北的一輛遊覽車回頭,出動將近七十人包圍貨車阻止動工。

     劉寶鈴氣憤的說,自救會訴求就是要召開協調會,與地方妥善說明與溝通,同時要求能源局、苗栗縣府與英華威公司等同時列席,而非「趁家裡沒大人」偷偷進場動工。

     自救會居民表示,他們並非反對綠能,而是部分風機離民宅僅四十五公尺、六十五公尺、一百四十五公尺及兩百一十八公尺,「距離實在太近了」,噪音疑慮未除,也希望業者尊重在地人的心聲。

     劉寶鈴說,自救會出動五車共兩百五十人,自十一日起在能源局前進行十八天的抗議陳情,要求具體回應,她也痛批能源局瀆職,只管發照,也不尊重地方民意,同時質疑當初環評過程,要求釋疑。

     英華威公司副總特助李建和表示,他們依法申請獲准,是合法進場施作,過去也曾多次召開說明會,原定三日下午的說明會,他們將資料備齊,但自救會以能源局未到場,片面宣告流會,業者很無奈。

     業者同意當日不施工,但要求讓機具先進駐,居民不願讓步,在警方介入維持秩序下,對峙僵持九小時,經苗栗縣府出面承諾作為溝通平台,將擇日召開協調會,雙方和平落幕。

 

 

租地架太陽能 地主:錢難賺

20130313 中國時報 【林和生、郭韋綺/屏東報導】

 

     莫拉克颱風重創屏東沿海一帶,林邊、佳冬首當其衝,當地養殖業者數十年心血全付諸流水,卻也意外催生出今日的「養水種電」,去年一整年全縣四十三公頃面積,實際發電共二八五萬度、換算成金額高達二億元,但部分居民仍表示,與預期有所落差。

     考量災後養殖漁業復養、蓮霧田復耕不易,且沿海地層下陷嚴重,每年汛期又面臨風災與水災的考驗,屏東縣政府才提出「養水種電計畫」,鼓勵農民提供土地,與業者簽約合作,架設太陽能設施,把原本耗水耗電的產業,轉化成為節能、節水又發電的綠色能源示範區。

     發展期間,一度歷經台電躉購電價從每度十二點九七元降價到七點三元,部分業者考量成本臨時抽手,最後在縣府協調補助及重新招商的雙頭並進下,才維持五家太陽能廠商進駐。不過也因為廠商各吹各的調,開出不同條件向地主租地架設太陽能光電板集電,導致租金條件不一樣,大夥出現比較心態,演變成吵吵鬧鬧。

     以某廠商為例,宣稱年租金每分地「最高」二萬五千元,沒想到簽約後,才發現根本領不到那麼多。原先種植蓮霧的陳姓農民大吐苦水說,土地讓人用,自己還得當雇工幫忙除草,再以工時計資才有可能領到最高,但往往工作派得少,「一年拿不到二萬塊。」

     陳姓農民去年寄出存證信函要求縣府兌現當初承諾的條件,也希望廠商可以落實雇工簽約條件,卻反被廠商控告恐嚇,迄今官司纏身。

     抱怨較少的地主,則是因廠商言明單純承租、不須當雇工,並約定年租金,條件較優渥廠商每分地年租金可以給到三萬元以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5081858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