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聞軼事-兩千年墓葬 牛肉絲清晰可見
2012-10-06 中國時報(劉經省)
兩千多年前的牛肉,保存至今是什麼樣子?陝西省一座秦漢時期墓葬中,就出土了裝滿牛肉的銅敦(古代食器)。歷經兩千多年,牛肉雖已碳化,但一根根牛肉絲仍清晰可見。
據北京《光明日報》報導,陝西省考古專家最近在臨潼區灣李村的一座秦漢時期墓葬中,出土了銅敦,銅敦直徑二十餘公分,造型精美但銹蝕嚴重。揭開後,除一股刺鼻硫酸味外,還有大量已碳化的肉製品,掰開後能用肉眼看到一根根的肉絲,保留白色肌腱膜也還有彈性。
經過紅外線分析和蛋白質組學方法鑒定,專家判斷為黃牛肉。而這結果和這批墓葬中陪葬有大量帶骨黃牛肉製品相一致。考古人員表示,這應是大陸目前保留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製品。
普通牛肉存放過程中會消耗水分和蛋白質,難以保存且體積重量也會減少。為何銅敦中的牛肉能存放兩千多年保留至今?考古人員分析認為,這除了和銅敦本身密封嚴實有關外,恐怕和肉製品本身經過處理(風乾或臘肉)及墓葬形制豎穴土坑墓都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說,土坑墓要比洞室墓人骨架保存要好,這和早期空氣隔離有關。
☆
戰國古墓發現2000年前牛肉乾
2012-09-30 旺報 【記者李鋅銅/綜合報導】
大陸考古學家2010年在陝西臨潼一處戰國時代古墓,發現存放於銅敦內的多塊不明黑色碳化物,經過中科院透過蛋白質分析和不斷測試,最近終於找到答案,竟然是2000多年前的牛肉。儘管「牛肉乾」已無香味,但肉絲分明,研判可能是經過處理的臘肉,才能保存至今。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09年至2010年,先後兩次在臨潼區灣李村共發掘312座墓葬,除少數是唐代和明清墓葬,戰國到漢代墓葬多達282座,其中在編號M208古墓出土的兩件銅壼和銅敦,考古人員研判銅壼裝的應是液體,已經揮發;另個直徑20多公分的銅敦,約和籃球大小差不多,結合甚密。內部裝滿一塊塊黑色碳化不明物,考古人員拿出其中一塊「掰看看」,結果發現內部有白色的彈性肌腱膜和一根根的肉絲。由於銅敦是古代的食器,因此推斷碳化物可能是一塊塊的肉製品。經中科院有關專家和考古專家,透過蛋白質分析,終於找出真相,原來一塊塊的碳化物全都是「黃牛肉」,是大陸至今發現墓中年代最久遠的肉製品陪葬品,至今有2000多年。
☆
秦墓骨頭湯 乍現老祖宗吃香肉
2011-04-02 中國時報 【連雋偉/綜合報導】
大陸不少民眾嗜吃狗肉,考古學家最近比對更發現,陜西一座戰國時期秦墓的青銅鼎裡發現的半鼎「骨頭湯」,燉的是半隻一歲不到的雄性小狗,顯示中國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吃狗肉習慣。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去年十一月廿五日在西安咸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戰國秦墓時,在其壁龕中發現該件青銅鼎。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考古部長劉呆運指出,這件高廿公分銅鼎的外形沒什麼奇特,但打開時驚奇發現竟然還有半鼎骨頭湯,表面漂浮著青銅揮發出來的綠斑銹物質,湯色混濁、骨頭清晰,因長期浸泡,骨頭已成青銅銹綠色。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長胡松梅表示,他們將骨頭和保存在庫房裡的陝西商洛東龍山遺址(夏商時期)出土的四隻完整狗骨標本比對,「幾乎一模一樣」。據此判定是狗骨。
經多方研判,因骨仍未癒合,應是一隻未成年小狗,年齡在十月到一歲之間。且根據骨骼種類和數量,鼎裡面是半隻狗。專家認為,能保存半鼎湯與墓葬良好的密閉空間有關,銅鼎密封較好,又沒被盜墓者破壞,才讓骨頭湯保存下來。
☆
最古老的一碗湯 2400年未乾
2010-12-16 旺報 【記者李蜚鴻/綜合報導】
大陸陝西西安,除了兵馬俑聞名,又出現另一個驚奇發現,那就是一碗肉湯!這碗骨頭熬成的湯,被放在一個青銅器當中,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年歷史,沒想到打開來的時候,竟然還有半碗沒蒸發!
放了兩千多年的剩菜放在直徑24.5公分的青銅鼎,12日在中國西安出土,沒想到考古學家一拿起來,覺得裡面有液體在搖晃,才把它打開。結果赫然發現半鼎的肉湯,甚至還有幾塊骨頭泡在裡面。
目前全中國最古老的肉湯,不是煮來喝的,而是陪葬品,旁邊還放了一碗美酒,要給死者享用,這個陵寢的主人,可能是戰國時代秦國的貴族或軍官,至於為什麼放了2400多年,還能留下半鼎的湯?專家說,是因為陵寢幾乎是密閉空間,而銅鼎本身也經過密封,才沒有蒸發,只不過,到底是牛肉、雞肉還是豬肉湯,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才會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