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的下一個繁榮 在創意產業
 瀏覽6,198|回應22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蠻值得一看的一個研討會議


台灣的下一個繁榮 在創意產業

記錄‧整理╱高子羽


我們曾經有過驕傲的台灣經濟奇蹟,但這樣的驕傲已經庫存很久了。我們不禁有個共同的困惑,台灣是不是遇到了成長的瓶頸?未來應該怎麼走?《數位時代雙週》與外貿協會共同邀請專家座談,為台灣的下一波競爭力提出建言。

 議題一 「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長、短期影響?

台灣身處全球化競爭,有人把它視為洪水猛獸,有人卻視為契機,想請問三位來賓,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長、短期會產生什麼影響?

李仁芳(政大科管所所長):台灣不再適合吃苦耐勞的「阿信經濟體角色」

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的經濟優勢在於「製造優勢」,從製造現場到出廠後的原物料運籌佈局,在全球生產製造和運籌上,已站穩了供應鏈的位置,也是美國、日本等知名品牌的製造大廠。我們的製造優勢從早期的陽傘,鞋子,到後來的IT產品、甚至現在的IC,雖然產品屢有更迭,但基本核心競爭力是一樣的,即使現在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也是如此,僅從事製造、代工,而沒有自己的品牌。

然而這樣的優勢是否能存續下去,我個人是相當懷疑的。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跟大陸各大學的老師、學生有密切的接觸,發現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比較好。如果工作的變化度不高,工作定義和績效考核的辦法都很清楚的時候,大陸人的表現是比較好的。我認為中國和日後的東歐,將會與台灣競爭這個全球製造供應鏈的位置。目前台灣重要的產業都在往西移動,因此我不禁要問,我們的下一個繁榮在什麼地方?

沒有錯,製造優勢及生產優勢的角色在世界上永遠有其需要,但是這個角色能永遠讓台灣人扮演嗎?以台灣的民主,自由和民生富裕的程度來看,已不再適合吃苦耐勞型的「阿信經濟體」角色,台灣產業未來發展需要創意及靈敏度。其實每個行業都可以是創意產業,如更多技術面的昇華、工業設計的投入,技術的深度和美學的造詣,台灣也許可以朝這方向發展。

劉大俊(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台灣的定位,應從製造業轉為「服務提供者」

台灣不適合「阿信經濟體」,那我們適合什麼?我們具有什麼優勢,可以拿它來做什麼,這中間的決策過程就是一個創意。

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將會面臨三個問題,第一是世界經濟區域壁壘,亞洲、歐洲,美國各區域都組成了經濟聯盟,而台灣不屬於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組織,將會被邊陲化。第二個問題是企業外移,而且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第三個問題是台灣生產技術不斷提昇,造成了生產過剩,使台灣從原來的賣方市場漸漸變成買方市場。上面這些問題都是依產業「定位」而來的問題,如果台灣還是把自已定位為「阿信經濟體」般的製造業,以上就都是台灣的問題。

從巨觀角度來看,台灣的定位應從製造業轉為「服務提供者」,例如可以成為「國際採購平台」,把亞洲其他國家的的產品從東方運到西方,這樣就能把原來的競爭對手變成伙伴。而我們也能透過這個機制,把台灣的東西賣到國外去。

而從微觀的執行層面來看,在國家產品形象計劃中也可以看出這個轉變。過去政府對外慣用的宣傳是「It is very good made in Taiwan」,強調產品品質。現在則是「Taiwan,you are popular for innovalue」。「innovalue」這個字是innovation和value兩個字合起來的,它的意思是只有創新的idea,才能夠獲利。舉例來說,製造婚紗是種產品,但辦婚禮就是種服務。只有婚禮辦得好、有創意,婚妙才能跟著賣得好。台灣產業要從這一點去改進,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生存。

詹宏志(Pchome出版集團發行人) :全球化是危機,同時也是轉機

前面二位都從產業的角度來談全球化,我在想「全球化」對個人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這讓我想到兩個小故事,最近收到一封女同事轉寄的電子郵件,內容是越南新娘的廣告,上面說從到越南旅行挑選對象、到完成婚禮、不滿意可退貨等全部的事情,只要十五萬就可辦好。郵件的最後則是這位女同事的哀號:「這樣一來,我們台灣的女生就嫁不出去了。」

另一個故事是個三十多歲還未婚的女生,她把個人資料放到美國交友網站上,沒想到吸引了大批人,一個在東方可能是三十拉警報的女人,沒想到放在國際市場上還是人氣美人。她的氣質、容貌和語言能力在國際市場上簡直是奇貨可居,甚至有八個男人遠渡重洋追到台灣來。

我想上面的故事就是台灣面對全球化時可能有的兩個態度~全球化是危機,同時也是轉機。以拍戲劇節目來說,現在台灣要同時跟韓劇、日劇、大陸劇競爭,未來競爭者還會更多,看來是危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全球化之下買主變多了,如果能夠拍個戲,把它放在一個較大的華人市場(如《人間四月天》就是個好例子),也就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全球化固然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競爭,但也把各位的價值放到全世界。例如你在台灣打藍球月薪只有12萬,但如果到美國打NBA,加上廣告收入可能就有1億的身價。

全球化產生了新的資金、人才及資源的流動,使得台灣再也不能扮演原來的角色。這些變化對企業並沒有直接影響,只是這些企業的產值都從台灣移到其他地方去了。但台灣怎麼解決這個新的國際分工震盪所帶來的空缺?台灣過去累積了很多的企業經營經驗、資本和管理人才,我們都應該善用這些東西尋找新的出路。其實我不贊成只是看著各個行業,一個一個項目這樣來談創意,如果我們能把創意當成是一個橫向的、是許多產業共同的部份,那我們就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做。議題二台灣如何因應「全球化」?既然台灣同時面臨全球化的機會與威脅,那麼未來應該往那個方向走?策略與方向又是什麼?

李仁芳(政大科管所所長) :走向深度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和服務經濟

台灣賴以為生的規模經濟,大量生產這一套現在己經行不通了。當生產規模總量超過需求量時,反而變成負債,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就是這樣。因此我提出「深度經濟」這個概念,台灣過去是全世界的工奴,從獲得很低的毛利、慢慢累積了一些資本,現在則要朝美學及技術兩方面的深度去思考,但就像詹先生所說的,創意並不限定那一種行業,這是任何一種行業都可以操作的。

我剛提到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概念,兩者相符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張忠謀能在台灣設立台積電,是因為台灣過去的生活條件,與世界產品供應鏈生產製造者的戰鬥條件是一致的,但台灣人已經不再是勤奮、紀律、吃苦耐勞的「阿信經濟體」代表,這樣的人在世界上已經大規模出現,如大陸和未來的東歐。所以我認為台灣應走向「體驗經濟」,這是我發明的詞,是指讓顧客的身心和靈魂都能夠快樂的經濟。曾經有人在上海做過市調,發現在當地台灣人開的花店,生意就是比當地人的好。花店賣的其實不只是花,而是某種氛圍。我常說只有富過三代,才會懂得吃喝玩樂,所有的精緻藝術都是需要學習的。台灣人的富裕幾代累積下來,的確有朝這方面發展的條件。

第三個方向是品牌,過去台灣做的都是無印良品。如果我們要對世界有點影響,真正要走的是品牌經濟。這和我前面所講的深度經濟是有關的,結合技術、美學加上品牌,或許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

第四是從原件和商品的經濟,走向服務的經濟,可以是跟工作、生產力、歡愉&娛樂有關的服務。台灣現在已經有這樣的條件,剛才我和詹先生聊,發現他的集團光賣書就有2億、賣版權就250萬美金,和香港簽定的買賣都以百萬計。所以文化創意產業是中華文化的寶藏。《TIME》雜誌常常報導阿妹、張學友是亞洲音樂界的流行天王,但台灣流行音樂的種子,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埋下了。講產業不只是談策略,產業是組織能量不斷的累積,不能要求速成。

從台灣的企業戰鬥和生活條件來看,我認為應該走向深度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和服務的經濟。

劉大俊(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善用本地資源,創造更大潛能發展空間

我想先分析過去經濟發展的歷程,然後再來思考未來該怎麼走。十九世紀末期起,只要能把天然資源變成產品,並有效管理者就能獲利,經濟發展基本上都是依循這個模式,像是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但是到了1990年代,知識經濟起飛,不再只是靠原料、管理來賺錢,更開始要靠人的腦袋賺錢。

台灣企業現在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讓人能發揮更大潛能的空間。而從個人角度來看,一個人應該變成一個國際人,你是不是能「善用當地資源」,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談的文化創意產業,像迪士尼這個美國公司,就懂得利用中華文化中的花木蘭拍成卡通,達到高獲利的目的。

詹宏志(Pchome出版集團發行人):盤點文化資源,集中產業注意力

這些問題我其實沒有結論,只有天問。剛剛李老師給了我們幾個答案,我們也許可以再換個角度想想,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做呢?這也是How的問題。台灣的確有很多資源,問題是如何利用資源?如何發展創意產業?

我在「如何販賣台北」一文中,曾經提到許多評論者質疑台北的觀光資源究竟能賣人家什麼?但比起香港,台北還是個文化的城市。在我認識的香港文化界朋友裡有一群「哈台族」,他們教育程度很高、文化品味比較挑剔,對台北有一種特殊的欣賞與認同,常常利用週末或假日飛到台北,享受一兩天的台北生活,他們顯然見人所未見,究竟在我們不自覺的忽略中,看到了什麼?

他們有人說,因為台北有諴品書店,那是一種香港難以擁有的文化空間,所以當你晚上來到台北誠品敦南店,聽到有人講廣東話不用太驚訝,他們是來「朝聖」的。有人則是來看台北的小劇場、或來品嚐台北紫籐蘆、貓空的茶香。有人來台北是為了吃一碗香港吃不到的牛肉麵;也有人來台北觀看我們覺得很煩的選舉。有人來造訪故宮博物院、朱銘美術館;還有一些內行人是來光華商場買電腦的。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在其他華人眼裡,卻不知不覺構成了魅力。

文化一直在那裡,我們只要盤點一下稍微加以發展利用,吸引力就能夠大得不得了。我們一直在談創意產業發展的策略,而所謂策略,就是注意力集中的偏見。假設台灣要發展創意產業,那前提就是要有很多人都關心這件事。注意力是很大的資源,注意力到那裡,人才、資金就到那裡。產業注意力的轉移會讓台灣在東亞區域裡看起來非常的獨特,我們就可以從中再找出那些產業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這就是我個人一點小小的建議。




【2003/08/20 《數位時代雙週 第64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10596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從捷安特看起
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先來看一下捷安特的大事紀,從一間小小的自行車製造商,到創立自有品牌,揚名全世界成為世界最知名的自行車公司,捷安特站上國際舞台的故事值得我們去看看。

當然他們現在還是賣自行車,不過已經不是鎖定把腳踏車做為代步工具的族群了,現在的產品目的以運動、健身、休閒為主,車體更為精緻且攜帶方便,價位也跟著水漲船高,也帶來了更高的產值。

1972, 成立巨大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1980, 成為臺灣第一大自行車製造商
1981, 創立自有品牌捷安特及臺灣捷安特銷售公司
1986, 在荷蘭創立歐洲總部
1987, 創立美國總部
1989, 創立日本銷售公司
1991, 創立加拿大銷售公司
1991, 創立澳洲銷售公司
1992, 創立中國銷售公司
1994, 巨大股票上市
1996, 在荷蘭成立歐洲製造工廠.
1998, 年產量達 2,840,000台.
2002, 年產銷達 4,730,000台.

91年度營收為60億9千餘萬元,集團營收達167.5億元,稅後淨利7億4千6百萬元,稅後每股盈餘為2.66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11555
台灣利基
推薦0


kaylou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過去在主持數碼年代的過程中,不斷的找尋台灣下一歩的競爭力在哪裡?和很多企業家討論到這個問題,得到的共同結論,就是要走出品牌的道路。今天正好也見到,宏碁就是深耕品牌,他們的毛利率是所有筆記型電腦之冠,有百分之十三點二,也就是說,像宏碁這樣的公司,已經漸漸的擺脫代工的角色,已經成功的轉型以品牌為獲利來源的企業。
看到宏碁,讓人振奮,但是卻也令人擔憂,我們是否還有另外一個宏碁,經營品牌是一條很沉重的道路,也希望所有的企業,都能有建立品牌的使命,讓台灣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10944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