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
市長:garway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交換日記【數碼玫瑰‧純瓏的知性與感性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灣的下一個繁榮 在創意產業
 瀏覽6,196|回應22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蠻值得一看的一個研討會議


台灣的下一個繁榮 在創意產業

記錄‧整理╱高子羽


我們曾經有過驕傲的台灣經濟奇蹟,但這樣的驕傲已經庫存很久了。我們不禁有個共同的困惑,台灣是不是遇到了成長的瓶頸?未來應該怎麼走?《數位時代雙週》與外貿協會共同邀請專家座談,為台灣的下一波競爭力提出建言。

 議題一 「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長、短期影響?

台灣身處全球化競爭,有人把它視為洪水猛獸,有人卻視為契機,想請問三位來賓,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長、短期會產生什麼影響?

李仁芳(政大科管所所長):台灣不再適合吃苦耐勞的「阿信經濟體角色」

台灣過去三十年來的經濟優勢在於「製造優勢」,從製造現場到出廠後的原物料運籌佈局,在全球生產製造和運籌上,已站穩了供應鏈的位置,也是美國、日本等知名品牌的製造大廠。我們的製造優勢從早期的陽傘,鞋子,到後來的IT產品、甚至現在的IC,雖然產品屢有更迭,但基本核心競爭力是一樣的,即使現在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也是如此,僅從事製造、代工,而沒有自己的品牌。

然而這樣的優勢是否能存續下去,我個人是相當懷疑的。由於工作的關係,我跟大陸各大學的老師、學生有密切的接觸,發現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比較好。如果工作的變化度不高,工作定義和績效考核的辦法都很清楚的時候,大陸人的表現是比較好的。我認為中國和日後的東歐,將會與台灣競爭這個全球製造供應鏈的位置。目前台灣重要的產業都在往西移動,因此我不禁要問,我們的下一個繁榮在什麼地方?

沒有錯,製造優勢及生產優勢的角色在世界上永遠有其需要,但是這個角色能永遠讓台灣人扮演嗎?以台灣的民主,自由和民生富裕的程度來看,已不再適合吃苦耐勞型的「阿信經濟體」角色,台灣產業未來發展需要創意及靈敏度。其實每個行業都可以是創意產業,如更多技術面的昇華、工業設計的投入,技術的深度和美學的造詣,台灣也許可以朝這方向發展。

劉大俊(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台灣的定位,應從製造業轉為「服務提供者」

台灣不適合「阿信經濟體」,那我們適合什麼?我們具有什麼優勢,可以拿它來做什麼,這中間的決策過程就是一個創意。

未來台灣經濟發展將會面臨三個問題,第一是世界經濟區域壁壘,亞洲、歐洲,美國各區域都組成了經濟聯盟,而台灣不屬於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組織,將會被邊陲化。第二個問題是企業外移,而且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第三個問題是台灣生產技術不斷提昇,造成了生產過剩,使台灣從原來的賣方市場漸漸變成買方市場。上面這些問題都是依產業「定位」而來的問題,如果台灣還是把自已定位為「阿信經濟體」般的製造業,以上就都是台灣的問題。

從巨觀角度來看,台灣的定位應從製造業轉為「服務提供者」,例如可以成為「國際採購平台」,把亞洲其他國家的的產品從東方運到西方,這樣就能把原來的競爭對手變成伙伴。而我們也能透過這個機制,把台灣的東西賣到國外去。

而從微觀的執行層面來看,在國家產品形象計劃中也可以看出這個轉變。過去政府對外慣用的宣傳是「It is very good made in Taiwan」,強調產品品質。現在則是「Taiwan,you are popular for innovalue」。「innovalue」這個字是innovation和value兩個字合起來的,它的意思是只有創新的idea,才能夠獲利。舉例來說,製造婚紗是種產品,但辦婚禮就是種服務。只有婚禮辦得好、有創意,婚妙才能跟著賣得好。台灣產業要從這一點去改進,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生存。

詹宏志(Pchome出版集團發行人) :全球化是危機,同時也是轉機

前面二位都從產業的角度來談全球化,我在想「全球化」對個人而言究竟有什麼意義?這讓我想到兩個小故事,最近收到一封女同事轉寄的電子郵件,內容是越南新娘的廣告,上面說從到越南旅行挑選對象、到完成婚禮、不滿意可退貨等全部的事情,只要十五萬就可辦好。郵件的最後則是這位女同事的哀號:「這樣一來,我們台灣的女生就嫁不出去了。」

另一個故事是個三十多歲還未婚的女生,她把個人資料放到美國交友網站上,沒想到吸引了大批人,一個在東方可能是三十拉警報的女人,沒想到放在國際市場上還是人氣美人。她的氣質、容貌和語言能力在國際市場上簡直是奇貨可居,甚至有八個男人遠渡重洋追到台灣來。

我想上面的故事就是台灣面對全球化時可能有的兩個態度~全球化是危機,同時也是轉機。以拍戲劇節目來說,現在台灣要同時跟韓劇、日劇、大陸劇競爭,未來競爭者還會更多,看來是危機。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全球化之下買主變多了,如果能夠拍個戲,把它放在一個較大的華人市場(如《人間四月天》就是個好例子),也就拓展了更多的可能性。全球化固然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競爭,但也把各位的價值放到全世界。例如你在台灣打藍球月薪只有12萬,但如果到美國打NBA,加上廣告收入可能就有1億的身價。

全球化產生了新的資金、人才及資源的流動,使得台灣再也不能扮演原來的角色。這些變化對企業並沒有直接影響,只是這些企業的產值都從台灣移到其他地方去了。但台灣怎麼解決這個新的國際分工震盪所帶來的空缺?台灣過去累積了很多的企業經營經驗、資本和管理人才,我們都應該善用這些東西尋找新的出路。其實我不贊成只是看著各個行業,一個一個項目這樣來談創意,如果我們能把創意當成是一個橫向的、是許多產業共同的部份,那我們就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做。議題二台灣如何因應「全球化」?既然台灣同時面臨全球化的機會與威脅,那麼未來應該往那個方向走?策略與方向又是什麼?

李仁芳(政大科管所所長) :走向深度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和服務經濟

台灣賴以為生的規模經濟,大量生產這一套現在己經行不通了。當生產規模總量超過需求量時,反而變成負債,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就是這樣。因此我提出「深度經濟」這個概念,台灣過去是全世界的工奴,從獲得很低的毛利、慢慢累積了一些資本,現在則要朝美學及技術兩方面的深度去思考,但就像詹先生所說的,創意並不限定那一種行業,這是任何一種行業都可以操作的。

我剛提到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的概念,兩者相符者強,相離者弱,相背者亡。張忠謀能在台灣設立台積電,是因為台灣過去的生活條件,與世界產品供應鏈生產製造者的戰鬥條件是一致的,但台灣人已經不再是勤奮、紀律、吃苦耐勞的「阿信經濟體」代表,這樣的人在世界上已經大規模出現,如大陸和未來的東歐。所以我認為台灣應走向「體驗經濟」,這是我發明的詞,是指讓顧客的身心和靈魂都能夠快樂的經濟。曾經有人在上海做過市調,發現在當地台灣人開的花店,生意就是比當地人的好。花店賣的其實不只是花,而是某種氛圍。我常說只有富過三代,才會懂得吃喝玩樂,所有的精緻藝術都是需要學習的。台灣人的富裕幾代累積下來,的確有朝這方面發展的條件。

第三個方向是品牌,過去台灣做的都是無印良品。如果我們要對世界有點影響,真正要走的是品牌經濟。這和我前面所講的深度經濟是有關的,結合技術、美學加上品牌,或許是台灣可以走的一條路。

第四是從原件和商品的經濟,走向服務的經濟,可以是跟工作、生產力、歡愉&娛樂有關的服務。台灣現在已經有這樣的條件,剛才我和詹先生聊,發現他的集團光賣書就有2億、賣版權就250萬美金,和香港簽定的買賣都以百萬計。所以文化創意產業是中華文化的寶藏。《TIME》雜誌常常報導阿妹、張學友是亞洲音樂界的流行天王,但台灣流行音樂的種子,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埋下了。講產業不只是談策略,產業是組織能量不斷的累積,不能要求速成。

從台灣的企業戰鬥和生活條件來看,我認為應該走向深度經濟、體驗經濟、品牌經濟和服務的經濟。

劉大俊(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善用本地資源,創造更大潛能發展空間

我想先分析過去經濟發展的歷程,然後再來思考未來該怎麼走。十九世紀末期起,只要能把天然資源變成產品,並有效管理者就能獲利,經濟發展基本上都是依循這個模式,像是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但是到了1990年代,知識經濟起飛,不再只是靠原料、管理來賺錢,更開始要靠人的腦袋賺錢。

台灣企業現在要做的就是創造一個讓人能發揮更大潛能的空間。而從個人角度來看,一個人應該變成一個國際人,你是不是能「善用當地資源」,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談的文化創意產業,像迪士尼這個美國公司,就懂得利用中華文化中的花木蘭拍成卡通,達到高獲利的目的。

詹宏志(Pchome出版集團發行人):盤點文化資源,集中產業注意力

這些問題我其實沒有結論,只有天問。剛剛李老師給了我們幾個答案,我們也許可以再換個角度想想,那麼我們應該要如何做呢?這也是How的問題。台灣的確有很多資源,問題是如何利用資源?如何發展創意產業?

我在「如何販賣台北」一文中,曾經提到許多評論者質疑台北的觀光資源究竟能賣人家什麼?但比起香港,台北還是個文化的城市。在我認識的香港文化界朋友裡有一群「哈台族」,他們教育程度很高、文化品味比較挑剔,對台北有一種特殊的欣賞與認同,常常利用週末或假日飛到台北,享受一兩天的台北生活,他們顯然見人所未見,究竟在我們不自覺的忽略中,看到了什麼?

他們有人說,因為台北有諴品書店,那是一種香港難以擁有的文化空間,所以當你晚上來到台北誠品敦南店,聽到有人講廣東話不用太驚訝,他們是來「朝聖」的。有人則是來看台北的小劇場、或來品嚐台北紫籐蘆、貓空的茶香。有人來台北是為了吃一碗香港吃不到的牛肉麵;也有人來台北觀看我們覺得很煩的選舉。有人來造訪故宮博物院、朱銘美術館;還有一些內行人是來光華商場買電腦的。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在其他華人眼裡,卻不知不覺構成了魅力。

文化一直在那裡,我們只要盤點一下稍微加以發展利用,吸引力就能夠大得不得了。我們一直在談創意產業發展的策略,而所謂策略,就是注意力集中的偏見。假設台灣要發展創意產業,那前提就是要有很多人都關心這件事。注意力是很大的資源,注意力到那裡,人才、資金就到那裡。產業注意力的轉移會讓台灣在東亞區域裡看起來非常的獨特,我們就可以從中再找出那些產業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這就是我個人一點小小的建議。




【2003/08/20 《數位時代雙週 第64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10596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好好玩的主播
推薦0


hanumans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昨晚轉播中韓之戰的華視主播好好玩
下面這段話絕對是經典

這個投手的準備姿勢好討厭,好像女壘
讓陳政賢把他打下去
讓他知道什麼是男人的棒球
(陳政賢打出安打後)有了啦!就是要讓她知道男人的棒球!

哈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7644
呵中華隊贏了
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恭喜今天您的熬夜相當值得
好久沒看到中華隊把南韓修理的這麼慘過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7537
再談827期的商業周刊
推薦0


hanumans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建設大連成為「北方明珠」的遼寧省省長薄熙來(P50~)
——我讓50萬人免費住進新房子

連結:
http://magazines.sina.com.tw/businessweekly/contents/827/827-012_1.html

簡單的解釋「馬太效應」,就是繁榮的地方隨著時間的遞嬗更繁榮,落後的地方更落後。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這都是中共迴避不了的問題。「千鄉萬才」是解決城鄉差距的努力之一,透過人才與資金的內輸,從根本的教育做起,改善內地的教育水平、知識水準,在內地播下知識經濟的種子......沒錯文藝下鄉、知青下鄉,都帶有民粹的色彩,只是那種民粹比台灣現在搞的民粹層次上要高出許多。千鄉萬才搞的起來,大陸應該還可以翻幾翻。現在搞的怎麼樣?不清楚。陸陸續續看到、聽到的消息,實在拼湊不出個所以然。


閒話一句,改革開放是硬道理。這句話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壓制左派醞釀反撲的氣焰後,在大陸已經被談到爛掉。實在也有點奇怪,台灣人幹嘛對這句話感到驚恐?......換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普羅大眾對中國大陸的瞭解實在太少,有點佩服那些搞不清楚狀況就殺到對岸投資的台商。

為中華隊加油去,下次再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7495
參考一下這篇
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天在路上剛好有人發了一份叫做"不一樣新聞"的報紙

裏面有一篇花點時間打給大家參考一下

台灣不景氣 大陸是下一個就職的戰場?!

記者 徐賢淑/整理報導

近來的台灣不管是期待就職的社會新鮮人或是在職的上班族,在這短短的三、五年之中,都明顯的感覺台灣的經濟明顯在變化,「不景氣」變成眾人最深層的憂慮,相較於海峽對岸「大陸」經濟蓬勃發展,許多人一改過去不願外派,發放邊彊到大陸的工作態度,現在許多台灣的「就職潮」視到大陸工作為一個新契機,擠破頭爭取著想去,而以往台幹雙倍以上的薪資與福利,現在許多台灣員工反而無所不用其極向台灣老闆拼命爭取派駐上海,平薪、降薪、福利都沒關係。到大陸工作,被視為不會被市場淘汰的風潮,擺開經濟活躍、紙醉金迷的憧憬,或是英雄氣短,鎩羽而歸的悲劇戲碼,到底台灣人到大陸工作是面臨什麼樣的就職環境與生活環境呢?

個人競爭力決定成敗



根據當地統計目前有將近一百萬人的台灣人在大陸定居或工作,大部份都分佈在沿海地區。例如,其中在上海就有三十萬人之多,金融、製造、服務、保險、跨國企業,各式人才都有,另一個台灣人的最大的據點就是珠江三角洲沿岸、深圳、東莞...等區,則以以製造業及周邊供應鏈的廠商為主。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凱曾說:「台商移植了台灣的加工出口區和產業鏈,把大陸變成全球最大的加工出口區。」「就地生產」、「就地採購」在大陸已經是成熟趨勢,換句話說,現在想到大陸從事製造業的台幹,面臨的將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很難再有草莽治國時,挾台灣技術及經驗的優勢獲取好的薪資及福利,現在到大陸工作的台幹,絕大部份是要跟大陸幹部競爭,同時也要跟早期的台幹競爭,每一個職位都要被成本檢討,加上多年來,大陸幹部的能力已經被台幹培養起來,許多中階職位「當地化」,投資成本高的台藉幹部,「各個人競爭力」相形重要,也是關係能否在當地競爭的主要條件。


除了帶來專業術 還要有複合價值

就製造業而言,一個中籍的幹部,中階管理幹部如果課長的薪資大概是約七千元台幣,中高階管理幹部處長的薪資大概三萬元台幣,在台灣光是一個新鮮人的薪水都將近當地一個中高階主管的薪水,而中階的台幹的薪水將將近五萬元還不含食宿及往來的飛航交通。在大陸一千人以內員工,小規模台商企業,大概僅有兩、三位台幹,負責業務、財務與管理。在成本價值分析下,想要領比大陸人更高的水,必須提出更高的價值,除了自己的專業術外,選要展現管理的能力及關係網路,必須展現自己複合性的能力及專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7028
RE.大陸神飛
推薦0


todaysunn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我在1995 - 2001 在對岸停留,那篇文章寫的沒錯,就是那麼回
事,硬體建設方面可以很快六 七十層樓的高樓 兩年封頂.日夜
24H作業人多,但誰敢出聲.

可能是制度的不同,對於公共的設施通常也不會有什麼
阻力,高速路一條線直直劃過去,有障礙物就 噴個 "拆"
當然也不是所想的"土匪那樣" 也是會有安頓.
重點區域更是猶如 "新城市誕生" & "文化大革命" 形容.
但是結果造成 城鄉差距加大.
異類的聲音也漸漸的出現,可能受到外來的資訊影響.
他們也會想想 "怎麼做會比較好" ,要賺錢嗎.

現在還沒想到的是 "有錢人還真多" 錢從哪裡來?

那段時間回台 東西都不想買 : 覺得很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6913
到底在感動些什麼?
推薦0


nobrain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上海文學書本還詳細指出「中國關閉幾百年,是一個錯誤的行為,而改革開放是硬的道理。」沒想到我們想像中一個封閉的社會,竟然會有這種字眼出現,看看我們這幾年是打開了門窗,還是鎖住了心胸?

這些話跟鄧小平南巡的談話,進步了多少?
感動個屁啊
買本"交鋒"回家念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6662
馬太效應VS千鄉萬才
推薦0


hanumans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馬太效應,很久以前就有人提過了
沒記錯的話,九六年念大學時做大陸相關的報告的時候
我只提了這個概念
現在比較想瞭解的是千鄉萬才在大陸做的如何了
只在雜誌上看過一次就沒下文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6461
大陸進步神速?!
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沒去過不是很清楚 不過照下文中的敘述,可能10年後大陸的經濟就會超越台灣了,有去過大陸工作過的網友能說說看嗎?



大陸已經趕上 我們還在比爛

林豐春/商(北縣永和)


我的工廠就在惠州站旁邊,四年來,我經常到那裡搭火車,前往梅縣出差。一個用簡單鐵皮搭建的車站,你絕對不敢相信:這是整個惠州市人口進出的要地。去年,一條紅色標語掛在站前隨風飄揚,斗大的字寫著:100天!重建惠州車站!真是天方夜譚!土地徵收、人口遷移、資金來源…等種種因素,在我腦海中激盪。

過完年,我又回到惠州,三個月已過,一棟現代化的大建築物呈現在你眼前,站前的美化綠化可圈可點,我很懷疑:這是不是夢?我自己戳自己一下。喔!這是真的,我是清醒的,不知故鄉的政治人物在想什麼?

六月份陪老闆到廣州人力市場找人,當我要求一位湖南師院外語系畢業的女學生翻譯客戶電文,並用英文自我介紹。全程我都用中文問她,沒想到考試完畢,她竟然用英文問我一些問題。試問我們的子弟,在應徵工作,面試過程,敢用英文倒考監考人員嗎?時代變了,她們的思維已不是呆板封閉,而是轉為主動積極還具有攻擊性,想想是我們腳步慢了,還是別人腳步加快了?

十年前我走入新華書局,裡面狹窄黑暗,書籍破舊不堪,除了軍事政治沒有甚麼書本,如同文化沙漠,而且內容空洞,教條式的文章比比皆是,裡面看書的人寥寥無幾,而且最受不了的是那些店員,一副晚娘面孔,隨時盯住你的雙手。十年後我再進新華書局,裡面燈火通明,人山人海,服務態度改善很多,到處陳列各種書籍,紙質已和我們的書本接近,而且內容也進步很多,上海文學書本還詳細指出「中國關閉幾百年,是一個錯誤的行為,而改革開放是硬的道理。」沒想到我們想像中一個封閉的社會,竟然會有這種字眼出現,看看我們這幾年是打開了門窗,還是鎖住了心胸?

當初大陸剛開放,有些國外經濟學家預測,它必須走過二三十年才能達到開發中國家水平,如今這個論點被打破了,不到十年的光景,大陸沿海各省硬體已經達到台灣水平,甚至有些城市的景觀美化、綠化超越台灣。而大賣場裡面的擺設,如同台灣的大潤發應有盡有,購買人潮並不輸給國內賣場。游泳池、保齡球館,高爾夫球場,到處都有。當我站在深圳市的高樓下仰望藍天,真是心有戚戚焉!有人說「硬體可以瞬間追上,但是軟體必須經過一代,或是幾十年才能追上。」豈不悶著眼睛說瞎話?

以往的封閉造成無知和不知,那是天生的不平等。如今門戶大開,所有資訊都可從網路獲得。一九九五年之前我不敢穿新衣服到大陸,怕人家知道我是台灣人,有安全顧慮。兩千年後我不敢穿舊衣服到大陸,怕人家認為我是內地來的。更離譜的是去年我到江門的工廠,有一個當地幹部看我還拿NOKIA6150,竟然笑我用那麼老的手機,天啊!這是什麼世界。如今大陸工幾乎人手一機,星期假日每個人打扮花枝招展,你還稿不清楚誰是誰?這幾年當我走進上島咖啡或餐廳、酒店,門口小姐會笑臉迎接順便說聲「早上好」、「晚上好」或是「歡迎光臨」。如果我沒猜錯,未來幾年內,他的軟體將會迅速追上。尤其有這麼多的台幹及台商在教導,或是經由業務考察來台觀摩學習的商務人士,正潛移默化整個大陸。而全世界不管是觀光區,或展覽區,到處都是大陸人,甚至海外留學生,也如過江之鯽。我們還在懷疑,他們真的走出去了嗎?

每當我在訴說大陸的進步和繁榮,就有些人會很不服氣的說「你只注意他們的優點,卻不講缺點。」我實在不明白,我們是要比好還是比爛。如何將別人的優點,加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缺點相對減少,何樂而不為?

【2003/10/12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26258
給你一個車庫 能做什麼?
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正有厲害 像楊致遠一樣的例子
創業要有好點子 供大家參考

【記者林昭彰/淡水報導】

「Linksys」在美國是網路上僅次於「哈利波特」,最常被查詢的單字,而讓它紅遍北美中小企業及家庭等零售市場的靈魂人物,就是28年前畢業於淡江大學電算系的曹英偉,上午他特地回到母校與師生分享自己的成功創業故事。

曹英偉說,當年在淡大唸書的時候,是一個經常蹺課、不愛唸書的學生,直到退伍前往美國,打工遇到刻薄老闆,才激起重拾書本的動機,自此改變一生,陸續取得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及Pepper-dine大學電腦科學和企管碩士學位。

此次來台,備受IT產業矚目,曹英偉表示,未來不排除增加其他供應商,但須符合品質、產能、成本等三大要求才能成為Linksys的夥伴。

他還說,無線家用網路的使用率一直在成長,未來將與電視、電話等家電一般普及,預估2006年將會有3700萬個家庭使用這個新產品。

八O年代末期,曹英偉毅然放棄在美國著名連鎖企業TACOBELL當電子計算機部門經理職務,選擇自己創業,15年前與妻子在美國自家後院車庫裡,用不到一萬美金的資本創立Linksys電腦公司,就像個「電腦雜貨店」專售各種零、配件,雖然常遭退貨命運,卻讓他深刻感受到品質和形象的重要性。

直到1995年微軟公司推出的Window 95,由於Linksys產品和微軟的發展方向契合,他看中家庭網路的成長契機,往後連續幾年都以五成至一倍的仰角成長,也讓Linksys成為北美網路通訊產品第一大廠。現在,Linksys永遠有產品登上銷售排行榜前茅,甚至前五名當中就有四個是Linksys的產品。

近年來網路泡沫化,使得專攻高階市場的Cisco(思科)公司大受打擊,導致中小企業、家庭和個人網路用戶持續成長,對於寬頻、無線上網的需求大增,讓Linksys業績直線上升,產量方面甚至一舉超越Cisco。統計資料且顯示,Linksys雖然營收比重落後Cisco和3com,零售市場出貨量和營收卻名列北美第一名,今年3月,全球最大網路設備製造商Cisco以5億美元併購北美SOHO級網路設備第一品牌Linksys,並由曹英偉出任Cisco公司副總裁及分公司連系(Linksys)總經理。

【記者古亞薇/台北報導】

淡江大學電算系畢業的曹英偉,今天上午應邀回母校演講,談起求學之道,曹英偉認為「與其每科拿A,不如挑自己喜歡的學科專注學習,挑自己未來想從事產業的所需知識學習,大學4年還應該要學的是自制能力。」

至於他自己則是當完兵後前往美國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學院花了3年時間半工半讀攻讀電腦科學碩士,白天上課,晚上上班,之後覺得所學不足,又邊工作邊修習MBA企管學位。

【2003/09/24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19179
BenQ的重要紀事
推薦0


garwa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基2003年上半年稅後純益為29.1億元,稅後每股盈餘1.41元

1984年 4月 公司設立登記為明碁電腦
1986年 10月 奉主管機關核准增加生產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工程工作站及監視器
1989年 4月 開始生產監視器,由生產個人電腦主機轉換為個人電腦週邊產品
1992年 1月 成立馬來西亞子公司
4月 成立美國子公司,以開發美國市場及產品之售後服務業務
1993年 4月 蘇州明基電腦有限公司成立,獲准於大陸製造電腦週邊產品
1994年 12月 CD-ROM Drive 2X研發成功並上市
1995年 10月 300dpi平台式掃描器研發成功並上市
11月 設立公司總部及主要生產基地於桃園縣龜山鄉
1996年 7月 股票正式在台灣上市掛牌
8月 寬螢幕電視研發成功並上市
10月 數位式行動電話GSM900通過 FTA(Full Types Approval)認証
1997年 7月 饋紙式掃描器研發成功並上市
10月 液晶顯示器研發成功並上市
12月 數位式行動電話GSM900研發成功並上市
1998年 1月 明基蘇州科技園區奠基
2月 CD-Rewriter二寫二覆寫六讀燒錄機研發成功並上市
5月 數位投影機研發成功並上市
6月 數位式行動電話GSM1800通過 FTA(Full Types Approval)認証
1999年 2月 熱昇華式全彩印像機研發成功並上市
3月 台北辦公大樓完工並正式啟用
12月 通訊廠落成啟用
2000年 3月 併購皇景科技,跨入寬頻網路技術領域,成立寬頻事業本部
4月 發表自行研發數位光學投影機
6月 公司更名為"明碁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11月 新產品電漿顯示器問市
2001年 7月 發表採用智慧型面板之超薄型液晶顯示器FP581
2001年 10月 創下手機單月出貨100萬隻與單月營收超越新台幣七十億之歷史紀錄
  12月 宣布自創品牌BenQ,英文公司名稱變更為BENQ Corporation
2002年 3月 創下單月營收超越新台幣一百億之歷史紀錄
  5月 公司更名為"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6月 桃園雙星新廠正式啟用
  7月 與台北縣政府共同於淡水漁人碼頭舉辦『水岸爵士音樂節 BenQ仲夏爵士夜』
8月 明基2002全球代理商大會於蘇州舉行,接櫫「時尚產品網絡化」經營策略。
11月 發表『資訊娛樂作業中心』BenQ Joybook 8000
12月 發表第一台20吋"LCD TV"液晶電視
12月 明基2002年全球合併營收累計突破千億(1047億)。
12月 於誠品敦南店和誠品書店共同舉辦深具藝文氣息之跨年晚會
2003年 1月 和心光通加入明基集團
1月 發表第一支鈦金屬手機BenQ M770GT
1月 推出全球體積最小的USB轉軸型無線網路卡AWL400 USB
1月 領先業界推出反應時間僅16毫秒之全系列液晶顯示器
2月 明基與Philips合資成立「飛利浦明基儲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hilips BenQ Digital Storage Inc.)
3月 發表第一支可外接數位相機之彩色摺疊手機BenQ S830C
5月 BenQ H200液晶電視與M770GT手機獲得台灣國家產品形象銀質獎
5月 領先推出全球最快四倍複寫速度內接式DVD+RW燒錄機BenQ DW400A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2354&aid=211564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