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安樂死嗎?
這個話題,我不論是在學或就業時,和身邊的同儕們談及數次,還記得最後討論的結果,全部的小組都表示「贊同」,原因不外乎-不想痛苦活、不忍看病人受苦,一開始,我接受這討論下的定論,認同的想法一直到實習、畢業、就業,到荷蘭成為第一個合法安樂死的國家,當時我還保持支持想法。
但隨著年齡增長至成年,成年後的我開始漸漸地會獨立思考,更由於我的專業領域,我比一般人見識更多的生老病死,各項真實與經驗轉化了我原有的「認同思想」,現在無論我以一般人角度或是專業人員角度,再次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現在的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不認同。」
一般人都會有所謂的刻板印象,只要聽到「癌症」,就一定會聯想到「死亡」,如同,「殺人」就要接連著「償命」,但殺人後償了命,不等於再殺一個人嗎?這樣不但死者無法安息,生者也必定徒留傷悲,為何不積極想著「贖罪」呢?一旦碰上什麼痛苦,就只想到「寧可安詳的死去」這種消極的想法,為何卻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生」與「死」,我無從去界定兩者間確切的連帶關係,雖然有道:死亡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但又有誰真能知道死後的世界如何?人,能確實掌握的,只有還活著的世界,不是?更因為我的專業身份及工作領域,我能百分百體認到一個生命的誕生及延續有多麼的不容易,而一個生命的結束卻如此的輕而易舉。
回到「安樂死」的面,可以分為積極及消極面,我唯一還認同的只有消極面的「安寧療法」,這是台灣近年對於末期重大疾病處置方式,這個方式能維持人所應有存在的尊嚴,而積極的安樂死(如同荷蘭),是非常自私且不人道的作法,無論執行人是誰,只要存有道德良知的人,就一定會有「殺人」的自責陰影在,最後,還可能導致「殺人償命」的想法,使得人類趨於萬劫不復。
生命的延續和生命力或稱為意志力有極其關聯性,我曾自書中看過一個真實案例,一個癌末被宣告不治的病人,為了一了自己環遊世界的夢想散盡所有他以健康所換取來的財富,他最後一站到了亞洲的日本,那時是春天,櫻花正勝之期,當他見到滿天的櫻花隨風如流星般傾瀉而下的那一瞬,這是他有生以來最感動的一刻,不但讓他體驗到何謂為之動容,回國後,經檢查發現,他體內的癌細胞已消失殆盡,一個感動的瞬間,再次讓他重新掌握回生命,也有不少因為最重要的親人及愛人而戰勝病魔之例。
現在的我,能很清楚地分辨出什麼是最重要的,我不相信在一個「安詳的死去」後能真正得到「安詳」,畢竟,死,不是人類或任何生物能掌控的,我們唯一能自主掌握的,只有生罷了。最後,「拼了命想活下去」的意志力,絕對會比任何東西來得可貴,因為,維有「生命」才能不斷體驗人生,不斷感受事物的美好,而才能活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