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做過這麼難的工程,很多新工藝是過去大陸沒用過的,」做了四十年營造的談桂華說。
這個由李祖原設計、天燈造型的台灣館,最困難的是弧形隱形框玻璃帷幕的切割與施工,好幾百塊不規則的玻璃無縫拼接,重達幾百噸的鋼結構,高難度的打樁……,這些都是當地工程界的新鮮事,吸引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特別為新技術做測試。
承包台灣館建築工程,再發包給上海百通的達欣工程董事長王人正,形容整個世博就像是個「滾雪球」的效應,他說,「當各國都進世博,做很未來城市的建築,就會帶動大陸建築概念的改變。」
史上最大規模的世博
這是第一次由開發中國家舉行,也是歷來規模最大,有二四二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的世博會。
與過去幾屆世博以推動外貿的做法不同,上海世博拉高到中央層次,由中央政治局領導,黨與市共同執行。上海世博的做法也與上屆的愛知博覽會,由日本建館、再租賃給各國的戰略不同;中國為了吸收世界的工藝,選擇由各國自建場館,歐盟、美洲、中東各國還有中國館,多半開國際標,來自全世界的建築團隊過去一年因此多次進出中國,攪動一場全球性建築競賽。
建築牽動水、電、玻璃、鋼材、技法、設計、工藝、文創等五、六十個行業的進步。將近半年,每天十六萬名工人在裡頭學習。因為世博工程,上海不只成為巨大的工地,更成為巨大的、上萬家廠商逐鹿的創新市場。
85度C、一茶一坐等台灣連鎖餐飲業者競標只開張半年的世博園生意,包下園區內二○%的餐飲。
三年前帶頭打下中國大陸江山的 85度C總召集人鄭吉隆說,「我們想在這場化粧舞會裡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走進世界。」85度C從廚師、外場制服到門店全都更新,推出英文菜單,高規格打商戰。
而上海改變的不僅是黃浦江兩岸世博園的建設,亮點還涵蓋整座城市。
國際候鳥停留上海
做為長江出海口的上海,向來囤積著源自上中游工廠的淤泥,但最近來自南方澳洲的候鳥,竟在上海浦東九段沙溼地,歇腳再走。
全世界的貨櫃來到中國,每五個就有一個在上海港裝卸;外商投資在中國,每八元有一元投到這裡。
此刻的上海,是全球經濟活動總量最大的城市之一。而航向上海,似乎是世界企業與人才不約而同的路徑選擇。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來了。
他將在上海內環、環同濟大學設計產業圈旁,建造他在中國第一個建築「上海國際設計中心」。他說來這裡造寫字樓是因為:「中國將成為全球設計中心,世界各地的設計師都會匯集上海。」
連匯豐(HSBC,S代表上海)都想在這裡重塑象徵匯豐精神的銅獅子。匯豐原有三對銅獅,外灘原匯豐大樓最原始的一對歷經抗戰和文革的波折,現在存放在上海的博物館裡;另外兩對是香港和倫敦的匯豐總部仿造;而今年將在浦東陸家嘴成立的中國新總部,它們要再鑄造一對,讓匯豐的銅獅回到上海的家。
全球最大鐘錶零售商Swatch集團承包和平飯店南樓做為旗艦店,樓上成博物館和藝術沙龍。
過去這一年,二十八萬班飛機,載著來自歐美、非洲、中東超過三千萬人次的專業人士和旅客在上海浦東機場起降。海關每四十五秒簽過一人,入關後還可以對海關按下服務滿意度的評分。來自印度的商務客說,這幾年印度最大城孟買就說要向上海學習,希望能像上海一樣有效率,還能有個快速移動人口的交通系統,說完,他搭著磁浮列車,體驗八分鐘從浦東國際機場到上海市中心的速度。
從台灣飛大陸的兩岸直航旅客中,三○%前往上海,上海也成為全球單一城市裡,台灣人最多的城市。
上海強大的磁吸力,使得大規模的城市設計、都市規劃、新科技運用、藝文活動、消費動能在此引爆。
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物價與生活水準已與國際大都市同步。
麥當勞一份二十一元的早餐(約一百元新台幣),人山人海,相襯在旁的是,街角里弄間油滋滋、兩元人民幣一份的燒餅油條店;為迎接世博而開張的鼎泰豐波特曼店,午間座無虛席,五人一桌的筵席上,小籠包裡飽滿的黑色松露;豐盛的一桌菜,結完帳,是勞動者一到三個月的薪水。
保時捷與法拉利在寒冬葉落的梧桐樹下發亮著,但富裕的街角旁,人們正討論著土方車(砂石車)多久撞死一個人的小道消息。
重新回到世界的懷抱
上海,用大筆揮灑油彩的力氣,掩蓋它前一代的足跡,內部儘管存在許多斷裂與矛盾,卻看得到上海在說,「給我一個支點,就能撬動地球。」
這個支點就是世博,二○一○是上海元年,它要用世博重回一九三○年代繁華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