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淵,中國元代旅行家,著有《島夷誌略》一書。他的旅行成就足以媲美馬可.波羅( Marco Polo ),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 Ibn Batuta )。
汪大淵,字煥章,西元 1311 年生於江西南昌。 1330 年,二十歲的汪大淵,懷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豪情壯志,從泉州搭船赴海外遊歷。
汪大淵的海外旅行,在馬可.波羅隨蒙古公主送嫁船隊回國( 1290 年)之後的四十年,比伊本.巴圖塔從印度出航( 1341 年)出使中國早十年,比鄭和艦隊第一次下西洋( 1405 年)早七十年。
他跟隨著中國船商,循著唐、宋、元以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當時稱為「西洋」航路,沿著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岸,最遠到達非洲東南外海的馬達加斯加島( M adagascar ),旅遊四年之後回到泉州。
1337 年,汪大淵第二度出海,這次循著「東洋」航路,沿著台灣、菲律賓群島、婆羅洲( Borneo )、爪哇( Java )、蘇拉威西島( Celebes )、摩鹿加群島( Moluccas ),最遠到達帝汶島( Timor ),旅遊二年後回到泉州。
西元 1349 年(元順帝至正九年),泉州官府重修地方志,主其事者知道汪大淵遊歷過海外諸國,向汪大淵邀稿,汪大淵寫成〈島夷志〉部分,敘述海外各地的風土民情。後來汪大淵將〈島夷志〉部分單獨出版,書名取為 《島夷誌略》。
《島夷誌略》一共記載了九十九個地方,而且都是汪大淵身歷其地、親眼所見。因此書中資料詳實可信,正確度超過宋代趙汝適的《諸番志》。汪大淵在序言中寫道:
『大淵少年嘗附舶以浮于海。所過之地,竊嘗賦詩以記其山川、土俗、風景、物產之詭異,與夫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遊覽,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
後來明代鄭和艦隊下西洋時,汪大淵的著作提供了關於海外地理知識的第一手資料。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出發前就閱讀過〈島夷志〉,馬歡回國後著《 瀛涯勝覽 》一書,他在序言中寫道:
『余昔觀〈島夷志〉,載天時氣候之別,地理人物之異,慨然嘆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永樂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勑命正使太監鄭和,統領寶船往西洋諸番開讀賞賜。余以通譯番書,亦被使末,隨其所至,鯨波浩渺,不知其幾于萬里,歷涉諸邦,其天時氣候、地理人物、目擊而身履之。然後知〈島夷志〉所著者不誣。』
鄭和艦隊中的另一個翻譯官費信所著的《星槎勝覽》,其內容則有一半抄襲自汪大淵的《島夷誌略》。
汪大淵旅行的範圍超過鄭和艦隊。他到過的馬達加斯加島,比鄭和艦隊到過的蒙巴薩( M ombasa )更接近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他到過的帝汶島,與澳洲大陸之間只相隔 550公里寬的帝汶海。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三人都是由官方派艦隊,有大批士兵護衛的官方任務,汪大淵完全是私人的自助旅行。汪大淵並沒有自備船隻,而是搭乘中國貿易商的船隻旅行。用如此「搭便船」的自助旅行方式,遊遍海外九十九地只花了六年時間,可見當時中國海洋貿易的繁盛和海洋交通網路的綿密。
後來明代能夠有鄭和艦隊七次出使西洋的壯舉,可以說就是建立在唐、宋、元以來,民間所累積的航海知識、造船技術、貿易網絡的厚實基礎上。而汪大淵,稱他為中國最偉大的民間海洋旅行家,應屬實至名歸。 ............(More)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般友。
本文於 2007/02/07 02:49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