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循環】
當一個人因過往所受的傷而痛苦不已時,他(她)的情緒記憶也會受到波及。誠如亞瑟‧喬拉米卡利(Arthur P. Ciaramicoki)博士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所闡釋:「換句話說,構成『同理心』的腦部神經線路,會因為童年早期與懂得關愛的、體貼的人相處而獲得強化,保護我們不受情緒上的劇烈起伏所影響。相反地,與生氣、暴力、冷漠的照顧者長期相處的結果,可能會讓傳送與接收同理心的神經線路『短路』」。這段話除說明早期照顧者所扮演的角色對孩子至為關鍵外,更重要的是,若照顧者本身的情緒上下起伏太大,孩子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情緒也易於失控。
從《男人其實很憂鬱》一書的作者兼治療師泰瑞斯‧瑞爾(Terrence Real)的人生經驗就可獲得驗證,父子間相傳的憂鬱鎖鏈,從上一代直接影響到下一代。除非這個鎖鏈能夠被打破,一個人的情緒記憶獲得修復,他(她)才有可能適當地表達自己個人的情緒。
但是有不少的人因未能正視自己的傷痛,而陷入所謂的「痛苦循環」(見圖)。在《愛是一種選擇》的書中,作者漢菲特(Robert Hemfelt)博士、米勒(Frank Minirth)醫師、米爾(Paul Meier)醫師則稱之為沉溺循環。
當人內心受傷後,初開始會經歷痛苦循環的第一階段:痛苦、愛的飢渴、低自尊。就好比一個孩子見到父母嚴重地吵架,內心萬分焦急,但卻無從施力,因而感到痛苦。甚至有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父母吵架的導火線,長此以往,這些孩子對愛有種特別的渴求,同時也比其他人有著更低的自我評價以及自信缺乏。
痛苦循環的第二階段:沉溺於愛情/人際關係/購買/飲食。因受傷而痛苦的人,他(她)們無法選擇別人是否愛自己,所以只好投身在個人可控制的事上。有的人一股腦栽進愛情的世界裡,渴望因此得到救贖。另有的人則是透過人際關係、購買東西、飲食控制(厭食或暴食)來做為自己情緒的出口。
然而,他(她)們努力地經營愛情、人際關係、購買大量商品、控制飲食,卻讓他(她)們邁入痛苦循環的第三階段:短暫解除痛苦/麻醉。第二階段的行為看似解除痛苦,實質上則是短暫地麻醉一個人的痛苦,對解決一個人的根本問題並無任何助益。
尤其是當邁入痛苦循環的第四階段:後果(痛苦的關係)。許多受傷之人會發現,自己經歷到更為惡化的後果,說是經營愛情與人際關係,但卻往往成了關係的失敗者,與他人的互動毫無改善。說是愛自己,花了大筆錢購買商品與飲食控制,但在內心深處依舊感到孤單、自信不足。
最後,痛苦循環的第五階段:罪惡感與羞恥。經歷了前面四個階段,許多人開始自慚形穢,怎麼自己會做連自己都不喜歡的行為:愛上不該愛的人、附和自己討厭的人、變成月光族、對飲食的刻苦己身。誠如使徒保羅所說的:「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羅5:15)內心反充斥著更多的悔恨、懊惱、罪惡與羞恥感。
身陷其中的人,會週而復始的經歷痛苦循環,一如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將石頭推往山頂。到達山頂之後,石頭又滑落山下,薛西弗斯只好再將石頭往山頂推。然而,石頭卻是無止盡地從山頂滑落,薛西弗斯只能無奈地重覆這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環。
【筱棻的故事】
當我初次在會談室遇到筱棻(化名)時,她正為長期的情緒低落所苦,夜晚輾轉難眠。雖然筱棻曾掛過精神科醫師的診,但醫師只簡短地問了一下她的生活近況,五分鐘不到的談話,隨即開出了抗憂鬱藥給她,並要她按時服用,二週後回診。筱棻對此次的看診難掩心中的失望,只服了幾天的抗憂鬱藥之後,見情緒沒什麼好轉,就自行停藥,也對精神科門診望之卻步。
筱棻的友人見她依舊情緒持續低落,鼓勵她透過會談來找出癥結,說不定會有另一番的收穫,於是筱棻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進到了會談室。在與筱棻侃侃而談的過程中,我對她情緒低落的原因已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我仍靜靜地聽著她娓娓道來的故事。
現實生活下的筱棻,因工作的機會捲入了一段不倫之戀,愛上自己的主管。然而,這段外遇三年情因主管的太太近日知情後,要自己的先生做個了斷。這位主管因家中經濟大權都握在太太手中,所以向筱棻提出了分手的請求,這對不求名份的筱棻是驟然而來的打擊。也因為分手的事情來得突然,讓筱棻再度陷入悠遠的記憶深處。
自筱棻有記憶以來,她就一直愛上不該愛的人。高中時期,她因為愛上了一位全校聞名的花花公子,所有她的朋友都極力反對他們兩人的交往。但是筱棻被愛情的喜悅給沖昏頭了,對好友的建言都視為馬耳東風。一年之後,筱棻才看到事情的真相,男友除了她之外,同時劈腿三到四位的女友。筱棻悔不聽當初好友們的勸告,最後她只好鼓起勇氣斬斷這次的感情。上了大學之後,幾乎同樣的戲碼又再次上演,又傷了一次心,又再次揮淚斬情絲。筱棻在她的日記上寫著:「我是個需要很多愛的女人,有一天,我會找到自己的真愛!」
大學畢業後,筱棻進入保險業工作,由於她的認真與勤奮,深受襄理的賞識,除業績不斷地往上攀升之外,也漸漸地與襄理兩個人發展出辦公室戀情。但這段情感卻是屬於地下情,打從一開始,筱棻就知道兩個人的情感不會有結局,所以對於名份也就不是如此在意。只是當她得知襄理決意放棄這段三年的情感,她情緒潰堤,一直在心中吶喊著:「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我所想要的愛情!」
當我有機會插話一問她跟父母的關係時,筱棻眼眶中打轉的眼淚此時不斷地汩汩而出。她道出父母早年即已離異,母親與父親因感情不睦,所以母親最後選擇離婚,連孩子的監護權都放棄。跟著父親的筱棻渡過痛苦的童年,因為她的父親自婚變之後,常常以言語刺傷那時年僅六歲的筱棻,說她:「妳跟妳母親一樣,都是水性楊花的女人,以後都跟別的男人跑走好了!」
【枷鎖】
聽筱棻的故事說到此,我心中已經大約浮現出「痛苦循環」的影子,她因過往童年的傷害,在其心中留下痛苦的烙印。這樣的痛苦同時也引發她對愛的渴望,以至於在她日後的人生中不斷地投入愛情世界中,希望獲得那一份從父母身上企求不得的愛。但卻不意踏上了痛苦循環之旅,在筱棻以為找到真愛,卻一再地枉顧事實真相,被麻醉的痛苦,終究掙脫出被囚禁的牢籠,狠狠地反咬她一口。情感的痛雖讓她一度振作,決心找尋屬於自己的男人,但卻一再事與願違,如同薛西弗斯般陷入無止盡的推石頭,等著滾下,然後再推一次。
再加上筱棻的童年並未獲得父母同理的照顧,長期情緒的低落其來有自,與瑞爾及其父親的故事有著相似的影子。當父親未能妥善處理自己個人的情緒時,他將個人的痛苦從上一代延續到下一代,世代相繫的痛苦鎖鏈將父子或父女給牢牢綁住,筱棻的人生故事正是被痛苦循環給套上了枷鎖。除非斷開痛苦的鎖鏈,否則枷鎖依然會以無形的方式套在筱棻的身上。因此,在會談即將結束時,我向筱棻簡短說明「痛苦循環」的概念,並敦請她踏上「復原十階段」的旅程。筱棻以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半信半疑地接納了我的說詞,其實筱棻還不知道我們這趟的心靈之旅遠較她所想還要凶險,但這卻是好的開始!
【註】
為維護當事人的權益,文中筱棻的故事,其人名、性別、年齡均已被大幅更改。
【後記】
今年因為偶然的機會下,應某基督教雜誌邀請,要寫為期兩年的情緒管理專欄,所以整合了一些過往的文章,將之化為如今的第六篇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