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George 心世界
市長:丁介陶 George 喬治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George 心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知己知彼
 瀏覽1,306|回應1推薦0

惟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George 看了你的回應,一直有話想說,可是也讓自己給耽擱了時間。

當我開始學習親職教育時,面對的也可說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評斷,即使親職教育已推行了十餘年(就我所知道的),身旁的人卻沒什麼人看好,也在參加學校懇親會時,被其他家長當面挑明,在台灣的社會裡這樣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理由是台灣沒有學習的環境。(兩年前)

我不是一個會說話的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只能以笑帶過內心的一絲惶恐。

親職教育首重的便是家長本身的身教,也就是當我們希望改變孩子的同時,身為父母的應是採取主動蛻變的一方,而不是只一味要求孩子要做改變來配合我們所希望見到的成長。偏偏這也是家長間最大的問題,他們很少認為親子間的問題自己會是始作俑者。

【該隱的封印】一書確實打開了我更多角度的視野,沒有想過的是自己對男性的某些誤解是來自於原生家庭間與父兄相處的癥結。看著書中所描述的情感糾葛也如同看到過去的自己是如何封閉自己的情感,在這一方面男女兩性是否同是如此呢?我大膽的假設是(還沒買拯救奧菲利亞)若【該隱的封印】說的是男性受困於情感的退縮及壓抑,那【拯救奧菲利亞】說的應該是女性對於情感的過於放縱細膩,而缺少了理智的思考訓練。

我相信情緒的管理在應對每一方面都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當自己面對情境無法抽離情緒時,所看到的自然是偏頗的;所謂旁觀者清,一個置身事外的人自然能以理性看待事物,這也沒什麼特別的。重要的是當事情發生於自己或家人身上時,如何以理智克服情緒上的困擾。

合適的教養模式需要時間,卻又不能為其設下時間表,是讓大部份父母認為無效並捨棄的原因。眼前的目標無法達成讓家長對於孩子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感亦加深了內心的恐懼,也是一種惡性循環。

以下文章段落僅摘錄自該隱的封印—斯巴達式教育的代價
為人父母者通常無法達成他們在接受治療時許下的承諾,無法改變已經無效的教養習慣。對於習慣的熟悉阻礙了改變,即使我們早已知道無用也是一樣。沒有人是完美的,不管是行動、言語或是假設,我們都在犯錯。但是,當我們建立的管教有助於互相的了解時,男孩會因為我們用更好的方式教養他們而變得更好。

20030529

本文同時發表於親子生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474&aid=161084
 回應文章
關於奧菲莉亞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誠如惟惟所說的,「拯救奧菲莉亞」一書是描寫許多女性,尤其是指青少女在情感上的陷溺與脆弱。因此在該數中談到了未婚懷孕、飲食失調...等青少女會遇到的課題。

書名的訂定更是套用莎翁名著「哈姆雷特」裡的一位女主角【奧菲莉亞】為其書名,奧菲莉亞深深愛著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的立場與奧菲莉亞的父親相左,一位孝順的女兒,在情人與父親之間難以抉擇,最後選擇穿上華服,走入水中,溺死自己。

藉由這個悲劇性的女主角,作者闡述了女性在情感上有著其無法自拔的衝動。

雖然該書描繪的是美國的現況,可是在我看來,台灣與美國的差異不大。甚至是有很多現象是潛伏於海面下的冰山尚未浮出海面,當報章雜誌報導現代的青少年世代是個「草莓族世代」的時候,我們不妨可以想像一下,我們的青少年恐怕是正經歷一種對自我認同又混淆、想要追星卻又要被父母管束的階段。

最近在工作的時候,還聽到一位青少女談到自己被母親告上法庭,理由是翹家過多、喜歡追星但不喜歡待在家裡。雖然不知這位青少女最後出席法庭後的結果為何,但只知道一件事,母女的關係肯定難以再癒合,若要癒合,恐也要母親的努力,而不是一味地想要給女兒懲罰和教訓。

因此奧菲莉亞不只是書中或莎翁筆下的一個女生,她代表著廣大受苦的女生!


Georg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474&aid=16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