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George 心世界
市長:丁介陶 George 喬治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情感交流心靈【George 心世界】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書海蹤跡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走高空平衡木的父親
 瀏覽863|回應1推薦1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二媳婦

閱畢《好爸爸》一書之後,馬克‧歐康納博士為父職角色注入不一樣的活水。自女性主義論點興起以來,傳統的父職即被一一檢視,因此過往父親們的嚴厲、疏離、冷漠、攻擊性等特質均被視為不利子女的未來發展。修正後的父職論點則強調父親的慈愛與溫暖對子女有莫大助益,於是「新好男人」運動因應而生,吸納女性擅長的特質像是合作、溝通,以及建立關係等。

然而,歐康納博士對此則持保留態度,在第二章末尾指出:「男人不必永遠保持剛強,也不必永遠保持柔和。」於是父親如同走高空平衡木,雙手張開以維持身體的穩定,不至失衡踏空從平衡木上摔下。而父親的那雙手,一手握住「溫柔」,另一手則是握住「權威」;隨著平衡地踏出步伐,兒女也一同成長。至終,父親在孩子身上留下美好的回憶。

【來自父親的禮物】

這樣的回憶也促使我去思索父親遺留下來的人生智慧。在他年輕時奉行「玉不琢不成器」的教養信條,我和弟弟在犯錯之時不是被打、就是被厲言斥責。因此,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總是難以靠近,但似乎又不容許自己離得太遠。然而,時間的浪潮讓父親變得成熟,長大後的我儘管知道也許不能與父親完全像個朋友,但是父子關係已不像以往疏離。正如歐康納博士於第十一章「時間與爸爸」所言:「時間和老化過程塑造了人生。」一位心理諮商的前輩也曾說過,當男人漸入中、老年之時,會發展出「陰陽倒轉整合」的特質。早年的父親充斥陽剛之氣,然而隨時間移轉,陰柔之氣增加,整合成一個更好的爸爸。

當我入伍及留學澳洲時,父親都會不時寫信來問候我在軍中及國外的生活,映入眼簾的信,是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父親、內心溢滿對孩子的關愛與期待。從那時起,我就大概感受到父親正走向一個整合的好爸爸。而他遺留給我的人生智慧也在過世時轉移到我身上,一如 羅得史特姆 (Niklas Radstrom)於《瑞典查甫人》(Men on Men :Eight Swedish Men’s Personal Views On Equality, Masculinity and Parenthood)書中所言:「父親傳下來的人生智慧,究竟是在何時從他們的變成我們的呢?或許是在這樣的時刻:在避暑別墅度過幾週後,S不得不幫父親洗個澡。S把他帶到院子裡來,用一條棉織法蘭絨替他塗上肥皂泡沫,再用院子水管裡被陽光曬得烘烘的溫水將他沖洗乾淨。或許就是這樣的時刻,當S在夏日的午後,用一條充滿肥皂泡沫的法蘭絨,清洗父親虛弱、年邁的身體──手臂、身軀、胯部、大腿──時,那份人生的智慧便從父親傳給了兒子。」

電影《中央車站》的朵拉有如此呼聲:「 我好想念我爸爸,好想念一切的一切。」而在電影 《大智若魚》裏的威爾伴著臨終前的父親,訴說一個奇妙的故事。這兩部片子均刻劃出栩栩如生的父子 (女)情,是來自父親的禮物。但有時候身為兒女的我們,還不一定能收到爸爸的禮物,就得提早面臨父親的生死關。歐康納博士分享小時候的經驗是其母身兼父職,替代有肝腦症的父親來管教孩子,也進一步促成他寫下此書的動力,所謂的「好爸爸」正是來自母親的形塑。

【探索可行之路】

許多當了父親的男人不見得有人生智慧可傳承,就只能從記憶中搜尋過往的父親形象,不是步前人後塵、就是欲棄之而後快。有些父親仍繼續「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也有些父親記取教訓,不再怒顏相向,成了個慈愛的父親,卻發現孩子失了規範與界限。因此, 歐康納博士力主精巧地運用男人的「攻擊性」,透過衝突來形塑孩子的人格、鍛鑄孩子的自信。

成為好爸爸並非來自魔法,反倒像是在體驗教練場走高空平衡木,掌握權威的精髓,透過生活中的機會來教養子女。歐康納博士帶著女兒去殺蜜蜂,營造了有別於母親的溫柔安慰。換個場景,當女兒也需要父親提供一個肩膀、一條手帕、一雙傾聽的耳朵,歐康納博士隨即成為女兒的朋友,靜靜聽著她細訴心聲。

身為現代的父親,懂得如何掌握「兩手策略」,將能培養出人我界線分明,但又不迷失在僵化信條的孩子。然而,這條路程卻不如想像中容易。我相信,透過歐康納博士的導覽、親身經驗、與當事人的對談,必定能為父親逐漸探索出一條好爸爸的道路!

【後記】

本文為寫給天下雜誌最新出版的書 《好爸爸:從男人本色探索稱職父親》,其中一篇的推薦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474&aid=1507377
 回應文章
有彈性的界線
推薦0


丁介陶 George 喬治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記得某次上個廣播節目接受主持人的採訪,結束後閒聊了一下。聽主持人談到某個做父親的親戚,因為對孩子沒輒,常常會讓孩子失了分寸,最後不得已,只好說:

「再吵,就叫你舅舅來管你!」

說也奇怪,孩子一下就安靜了。但是這個孩子儘管怕舅舅,但卻非常喜歡與舅舅玩在一起,反倒不喜歡與父親玩。這不禁讓我想到這本書當中的論點,父親該為自己的孩子豎立典範,一個有彈性的界線,過猶不及都不好!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1474&aid=151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