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吃檳榔而罹患口腔癌、切除左右臉組織的蔡林樟昨天現身說法,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吃檳榔。
記者胡清暉攝影
銘記流言板(62C)檳榔 與 台灣的希望
上面這一幀照片﹐說明了吃檳榔所可能得到的悲慘下場。
我在下面先節錄了2005年聯合報一篇對孫大川﹑胡德夫的報導﹐接著我貼出2007年6月30日聯合報那一篇有關台灣「檳榔文化」的報導﹐然後﹐再貼出2003/9/7醫療單位有關的研究報告﹐與我2003/9/14的短評。
孫大川﹑胡德夫在各自專業領域的才能﹐吾人予以適當尊敬﹐但他們對「吃檳榔」的觀點﹐與醫學專家的研究﹑統計結論﹐兩相對照﹐我便要沉痛指出﹐普遍存在台灣的一些非常沉溺的﹐代表無知﹑違反科學﹑缺乏理性的生活惡習文化。「吃檳榔」便是其一。
胡德夫固然是歌手﹐但孫大川可不是﹐而是教授。我還記得在2006年1月31日聯合報系一篇「相對論」報導孫大川﹑胡德夫的文章裡﹐也談到二人對檳榔的讚詞。認為檳榔汁對便秘很有療效﹐只要不加紅灰和荖葉﹐白居易﹑蘇東坡﹑朱熹都吃的﹐所以是好東西﹐所以孫大川的兒子長牙齒時﹐就讓他吃﹗到中國大陸雲南﹐還專程到熱帶植物園去找檳榔吃﹐不然癮來了難過﹐摘了一大串﹐一路吃到北京﹐津津有味﹐所以二人津津樂道﹗
效法一千年前對癌症一無所知之古人學吃檳榔﹐是有IQ的嗎﹖有人說抽香煙可防蛀牙﹐也有活到100歲的壽星翁一生都在抽煙﹐我們就全部推翻所有關於吸煙危害健康的醫學研究結論嗎﹖砒霜可以藥用﹐就可以人人自己把吃砒霜來當嗜好以助健康嗎﹖ 天啊﹗這樣的想法﹑說理﹐是有理性﹑知識之現代人的思維邏輯嗎﹖
可不要說﹐孫大川是原住民﹐有吃檳榔的傳統。台灣只有原住民吃檳榔嗎﹖ 即使不談影響健康﹐吃檳榔者滿嘴血紅﹐不時「血口噴人」﹐就算不加紅灰和荖葉﹐檳榔渣要不要吐出來﹖吃檳榔者﹐具備一個現代人衛生﹑清潔的正面形象嗎﹖ 光看台灣吃檳榔這一普遍現象﹐再瞧吃檳榔者對「吃檳榔精神」的那一籮筐高明「銓釋」﹑「維護」﹑「發揚」﹐就知道希望台灣捨棄民粹﹑建立真正理性的民主開放社會﹐是多遙遠的夢﹗
<<歌手 才是胡德夫最好的位置 ( 本文摘錄自【2005/12/20 聯合報】)>>
遲到的孫大川,才坐 下來,就從口袋掏出檳榔,自己拿了一顆,再整包遞給胡德夫。攤開溯及數代的家族譜系,卑南族的 東華大學教授孫大川向民歌手胡德夫說:「哥哥,你看,我的曾祖父跟你的曾祖母是兄妹。」胡德夫笑他:「我爸當年如果真娶了你媽,今天就沒有你啦。」 原住民對談,檳榔入口,話閘子全開。胡德夫說檳榔「有靈力」,孫大川說檳榔「可治病」,檳榔竟然也兩促成他們在十多年前開始建立的革命感情。........
<<嚼檳榔 讓他們「丟臉」>>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2007.06.30 03:39 am
台灣檳榔文化博覽會昨天在高雄市登場,推銷檳榔文化。在台北市的衛生署,趕緊找來三名口腔癌病患,以傷殘的顏面,細數嚼檳榔讓他們失去雙頰、舌頭的慘痛經驗,提醒大家不要嚼檳榔。
高雄工商展覽中心昨天開始舉行台灣檳榔文化博覽會與檳榔西施產業學術論壇,現場花招百出,甚至請出外國辣妹來當西施,噱頭十足。衛生署趕緊提醒大家健康的重要。
六十歲的蔡林樟,早在廿八歲就診斷出口腔癌,卻仍難以抗拒檳榔。輕忽檳榔的殺傷力,不但讓他徹底失去外貌,還失去一手創立的房屋仲介公司及飯店的工作,一度只能靠賣菜、送報為生。
蔡林樟廿歲就開始吃檳榔,不過八年,就發現罹患口腔癌,做完化療,檳榔照嚼不誤,他吃力地說,「那是生死關頭,但我沒聽醫師的勸告」。 一直到四十五歲口腔癌復發,蔡林樟才下定決心戒掉檳榔。他說:「因為長出的腫瘤又大又硬,連口水都嚥不下去,刺痛得不得了!」他捲起長褲,左大腿露出長長一道疤痕,這是他切除左臉頰後,醫師取大腿肉重建臉部留下的痕跡。
即使不再嚼檳榔,蔡林樟仍沒能保住右臉頰。從右胸取下來的肉,勉強填補凹陷的右頰。不只如此,醫師還拉出他掉進喉嚨裡的舌頭,切除一大段後縫合,現在的他,不只沒了雙頰,還成了無舌人。 「十多年來,我只能靠流質食物維持生命!」蔡林樟說,就算喝口水,也要仰起,否則水會流出來,進不了喉嚨。 前前後後動了七次手術,讓蔡林樟數度想自殺,直到聽了證嚴法師「早上能下床,就是種福報」的一席話,加上自己有手有腳、耳聰目明,才不再自怨自艾。
四十五歲的張謂網,十多歲時因為好奇,開始吃檳榔,儘管在卅歲結婚時戒了這項嗜好,卻無法阻止口腔癌找上他。現在的他因為口腔癌,舌根被切除,只剩下短到不能再短的舌頭,不只如此,嘴巴還難以張開,這也是許多口腔癌患者面臨的窘境。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說,近十年來,國人每年新增口腔癌人數從一千七百人飆升到四千七百人,死亡人數則從近千人增加到兩千兩百人,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檳榔。
【2007/06/30 聯合報】
<<致癌的「國寶」(2003/9/14)>>
雖然檳榔致癌是早經證實的事﹐但讀到下面所附報載﹐能不驚心﹖
據另一報導﹐台北市立忠孝醫院牙科主任陳立愷表示﹐單單只嚼檳榔者,發生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了廿八倍,而如果嚼檳榔之外又抽菸喝酒,口腔癌發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一百廿三倍。
當75%人口為華裔的新加坡連嚼口香糖都在禁止之列時﹐我們的「學人」﹑「文化人」﹑「教授」﹑「專家」卻在哄抬「檳榔」與「嚼檳榔」的「文化」身價﹗
我們應該讚美我們為突出「本土文化」正確性而準備犧牲生命的大無畏精神﹖還是要為我們又要做超越「東亞病夫」的「20世紀病夫」而自覺悲壯無比﹖
<<120萬紅唇族 一天吃3000萬顆檳榔>>
嚼食者年輕化 18歲至34歲占48% 原住民鄉民最常吃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新近一項調查顯示,台灣地區十八歲以上的吃檳榔人口,高達一百廿萬人,每人平均每天吃廿五點五四顆檳榔,總計一天吃掉超過三千萬顆,這些人的平均嚼食時間超過十四年。
學者擔心,國內吃檳榔的「紅唇族」,有年輕化、教育程度提高的趨勢。
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在中華牙醫學會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台灣地區各縣市檳榔嚼食率調查報告」,結果發現,台灣人嚼檳榔的盛行率,以每星期一天吃一顆以上來看,有百分之十一點二的人曾有嚼食習慣。據此推估,台灣地區十八歲以上的吃檳榔人口,約有一百廿萬人。
高醫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教授楊奕馨說,過去常認為,吃檳榔大多是低社經地位和年長者,但這項調查結果卻顯示,國高中程度者是主要族群,而且嚼食檳榔的年紀越來越輕。 調查顯示,高中教育程度的檳榔族佔四成四,國中程度者佔二成七;主要嚼食族群是男性,佔九成三;十八歲至卅四歲的檳榔族佔四成八。另外,嚼食人口中,勞力工作者佔八成四,同時有八成六的人有抽菸習慣。
如從盛行地區來看,以住在山地鄉的民眾最常吃,佔了三成六,其次依序為花東和南部民眾。楊奕馨擔心,許多檳榔族同時有抽菸習慣,而衛生署現在大力推行無菸職場觀念,這些人會不會因為禁菸而加重吃檳榔,值得關心。這項調查是在九十年間,針對台灣地區廿一縣市、北高兩市及三個原住民地區共廿六個區域,以家戶訪查方式,調查年滿十八歲成年人吃檳榔狀況,共回收一萬一千多分問卷所得到的結果。
國民健康局指出,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今年八月已宣布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喉和食道,而台灣男性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同時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五位,與檳榔不無關係。
【 2003-09-07/聯合報/A6版/綜合 】
本文於 修改第 10 次